piapiapia 发表于 2011-11-5 22:45

富特文格勒是這樣評價托斯卡尼尼的

托斯卡尼尼作为一位指挥家,在德意志这一管弦乐团和指挥家之国中取得了几乎任何外国艺术家未有过的成功。值得探究取得此项成功的原因并考察其是否可靠、经久和具有长远意义......
我在米兰和苏黎世,在纽约和柏林亲自听过托斯卡尼尼的演出,不止是一两次而且包括多次排练,因此有可能像一位德国评论家判断他常见的德国指挥家判断他常见的德国指挥家那样判断托斯卡尼尼。
【关于海顿《第一O一交响曲》】
开头的柔板立刻造成绷紧的状态:速度对诲顿来说异常宁静,演奏紧凑,加上持续的渐强,使演出产生某种肃穆感,仿佛跨入了贝多芬的领域——这些还可以。当然,心理连贯性和风格统一性会因随后的快板而受影响,但人们仍可以认为第一次全奏中急促而几近纷乱的处理目的在于促成风格的统一,使引子中的庄严气氛和偏重表达庄严气氛的快板相互协调。
人们终于清楚地看到了估计的错误,因为,从快板中就看到一种以后再次重复的现象,即全奏完全是惯常的托斯卡尼尼的全奏……丝毫未打算通过全奏来形成一种真正的音乐上和心理上的对比联系。全奏本身当然具有非常灵活的节奏性,它和精确无关,只是一般听众会用精确来形容它而已。我们听到的是一种严格军事化的演奏精神,顺便说一句,这对托斯卡尼尼来说并未少用过,而且是今日美国的时尚,来自美国的器乐演奏家,甚至其中的佼佼者也显然如此。
给人印象至深,胜过全奏很多的是第一乐章中比较细腻的、如歌的乐段……尽管速度慢并导致故作响亮的处理,但这些乐段出色表现了托斯卡尼尼的管弦乐音响的主要素质,一种贯彻始终的流畅悦耳的明快性。如果说第一乐章是美和不美的混合,那么我必须说,当行板进入时,我的兴趣就大减了。小提翠奏出的旋律未能呼应美妙的巴松管手出色演奏的引子,这引子曾给这首交响曲带来了“时钟”别名。
在伴奏音型的机械性敲击的节奏基础上,应该异常美妙地显示出一种自由呼吸的、流畅的旋律,这是海顿不朽的灵感。结果远非如此:在此基础上依然是强劲节奏以斩钉截铁的姿态打头出现,整个情景给人生硬、无情的感觉......整体的印象因此受到破坏,因为海顿的音乐及其风格的精髓(其刚与柔的无比结合使海顿成为一位始终有所作为的大作曲家)没有出现,而个别明显的优良演出素质则互相牵制,而不是互相补充和支持。
人们开始曾经对德彪西的《大海》寄予厚望:大家当然期待托斯卡尼尼这位意大利人能够特别懂得如何指挥好德彪西这位法国人的作品,就像一个拉丁人特别理解另一位拉丁人一样......实际上,与托斯卡尼尼演出的任何其他作品相比,《大海》尤其令人失望。他那平稳、简单、不动脑筋的手法一贯到底,又是如此天真地缺乏认识,忽视德彪西敏感的音调语言,令人奇怪他究竟是怎么演出的。

piapiapia 发表于 2011-11-5 22:46

【关于贝多芬《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
(它)使托斯卡尼尼初次碰到了德国人所称的“棘手任务”。他的这一番失败甚至令那些因偏见(亲托斯卡尼尼)而堵塞任何批评苗头的人也感到吃惊……弗洛里斯坦主题引子第9小节向降E大调转调的典型曲线给人的印象十分平淡,因为streng im Tempo(严格按速度)受忽视,它的存在没有得到丝毫关注;这还不是主要问题。转调的功能意义......;在贝多芬一类的纯音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似乎是(托斯卡尼尼)单纯的歌剧音乐感完全不能理会的。
但除此以外,也没有丝毫打算使纯音乐形式具有精神和心理的内涵。这方面特别明显的是快板主题引子。他末按贝多芬的意图使它引申自降B,……而是一开始就突然毫无缘由地用轻松的mf(贝多芬写的是pp)和随意的快速度,仿佛这是海顿交响曲中的快板。他给有感觉、有见识的听众一记耳光,但在主题的ff反复,渐强顶点,用一种欠妥的歌剧手法明显回收时,却没有给予任何补偿。

piapiapia 发表于 2011-11-5 22:47

【关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报刊界多次谈到按原作演出,但这正是托斯卡尼尼的演出中没有做到的一点......他显示出对纯交响音乐一项主要要求的欠解和无知,我指的是要求有机的发展,要求每一旋律、节奏与和声的形成都和前此的发展具有生动、有机的联系。《“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引人注意的是......喧闹、无变化、灵而有力的全奏十分突然地随同如歌的乐段出现,而如歌乐段的演奏则略带不安和暗含惑伤……所有能说明贝多芬音乐的实际内容,即有机发展的指挥手法……托斯卡尼尼都未加采用……
托斯卡尼尼直到相当大岁数时还只不过是一位经常考虑意大利歌剧音乐曲式的意大利指挥家;对于意大利歌剧音乐来说,全奏和纯粹单旋律的咏叹调两者始终是基本的音乐概念。我们(应该)记得,意大利音乐……在斯卡拉蒂之后只产生过一位纯音乐曲式的作曲家,而对奏呜曲——其主要范作是德国作品——的本质和含意的缺乏理解几乎成了意丈利音乐的主要特征。人们怎么能够要求一位意大利歌剧指挥家否定他自己呢?
不是全奏就是咏叹调,贝多芬音乐极其宽广的范围被分解成这两种因素。真是一种筒单之至的过程。葬礼进行曲的十分缓慢的速度也能用简单之至的手法加以处理————这叫“按原作演奏”吗?进行曲意味甚至现实的第1小节也完全不可辨识,贝多芬欲哭无泪、欲语无言的深重悲衰却被处理成悦耳的感伤音调。

piapiapia 发表于 2011-11-5 22:48

【关于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
这位意大利歌剧指挥家也没有否定他自己。快速的变奏表现出犹如威尔笫美妙合唱曲中曲特殊效果,它们演奏得太快,完全丧失了作为出色处理的变奏声部的意义;高度扩展的、感伤的6/8拍grazioso(优雅地)变奏就有此等表现。
就(死与净化)这部施特劳斯青年时代创作的“戏剧性”动人作品而言,戏剧性指挥家的效果意识是一个有利条件。第一声部分显然是很不平稳的。托斯卡尼尼的十足单旋律意识不允许低音声都、生动的中音声都的旋律线条按施特劳斯的愿望浮现。死神音响听来既逼真又动人。“净化”(trabsfiguration)的开始缺少任何音调想力,速度拘谨而徐缓,造成了一种十分腻人的效果。但结束部出色......且正确;托斯卡尼尼在构想和演出结束部和终曲时显示的无限力度和宽广度十分正确、杰出,令人佩服。
【总结】
例如,和尼基什相比照,(托斯卡尼尼)就缺少天生的音乐才能,他的成就来自奋勉工作……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性格。这令世人对他刮目相看,但不幸的是,无补于艺术。人们可以断言,如果他是一位更伟大的艺术家,如果他有更深刻的见解、更生动的想像力及更大的工作热诚,他就不应读变得那么一板一眼。
所以他的成功为害甚大。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
1930

jascha1898 发表于 2011-11-9 16:48

同行是冤家啊!哈!不过托斯卡尼尼的处理的确显得呆板了,音乐不是电脑程序。

h260 发表于 2011-11-10 20:15

战争期间老富做了第三帝国的首席指挥,而老托放弃一切去了新大陆。不要忘了老托是靠指挥歌剧起家,大概后来名气上去了有点装严肃。

错乱僧 发表于 2019-2-4 22:17

很有意思的评论,富特是有见地的,托斯卡尼尼把什么都搞成一种军队式的东西,技术上虽然优秀,但艺术上却另当别论。

flytocd 发表于 2021-1-17 18:50

有意思

jimguo 发表于 2021-1-17 19:15

说的都比较客气。坦白的直接说其实就是军乐团指挥水准。不讲艺术讲暴力。到是这样玩,只需要轻轻一层皮就能搞定全曲,排练上最省心,最能指挥超级多的交响版本,最能赚钱。

好在托爷不夹墨索里尼,最具战斗精神的指挥家不屑于在轴心国混。而具备战斗精神的奥地利卡大神年轻时候又不受艺术家小胡子的侧目。具有同样走向的权力和艺术,在现实里在意志上反而是满拧的。

lam8888 发表于 2021-1-19 16:15

记不清以前看过一部黑白音乐纪录片:有一次富特文格勒刚好碰上托斯卡尼尼的排练,富脱口而出:可怕的节拍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特文格勒是這樣評價托斯卡尼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