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on 发表于 2016-5-13 22:01

B站某个新HIFI宣传视频,宣传的升频转换是否扯淡

av4603986
短短几天点击量已经35W了,昨天点进去看,看到“高端耳机可以通过升频转换的方法让人听到30HZ以下的声音,并且通过模拟低频,不断下沉,这就是低频下潜”,直接点了叉。评论区留了一句,这个是扯淡,然后有人就回我MSR7可以听到8HZ,另一个回我DN2K可以听到10HZ。而且视频里弹幕各种能听到20HZ以下的。
这是日式耳机的新黑科技,还是我孤陋寡闻了?如果是扯淡,那真是说明脑放太强大,难怪耳机界玄学横行了。

uestcjsir 发表于 2016-5-13 22:03

能听到20hz以下的人的耳朵一定有问题

harbinbeer 发表于 2016-5-13 22:07

除了人类,很多动物都可以听到超高频和超低频,不稀奇

formoon 发表于 2016-5-13 23:02

一两个人可以理解,天赋异禀,一堆人都这么说我真是。。。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4 12:26

数据只能一定程度上够判定器材等级,我认为甚至低于40%,不比太在意这些,不然XBK牛逼得不得了

tyj518 发表于 2016-5-14 18:24

一般来说,低频能听到20Hz以下,说明谐波失真比较大。

lachsise 发表于 2016-5-14 20:25

目前音箱低频最低的指标是被誉为黑科技的devialet PHANTOM,小箱体能达到15hz.....也就此一例,而且他的黑科技注定他不是传统音箱。耳机都达到20以下是哪门子科技,大家就当笑话听听吧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03:57

回 6楼(lachsise) 的帖子

耳机达到20Hz以下还是有很多的。耳机是近场音源而且有腔体和耳罩的作用。像一些封闭式耳机(如TH900)和平板耳机(如HE6、LCD等)均能达到20Hz以下低频。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06:27

xb1000标着能潜到2hz,高能到再往上人类听不到的30khz为止,但不能改变xb1000是鸡的事实,太在意这些没意义的

升频不是耳机的工作,这有一个d2d的过程大部分耳机是原理上做不到的,视频确实做的没水平这个肯定的,这种腔调的视频还能指望什么水准性

至于玄学,我落地音箱也玩了快五年了,老实说“玄”其实大部分都是音箱圈留到耳机圈的,而且其实多半还确实不是玄学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10:23

现在的耳机下潜到20Hz以下并不困难,有很多第三方测试数据可以参考。当然厂家自己的标称不能信。lir例如对于xb1000,从它的第三方测量数据来看,即使是最简单的频响也能反映出它声音至少不会是好听的。
然而耳机能下潜到20Hz以下不意味着你就能听见20Hz以下的声音,而且人耳等响度曲线意味着直接听正弦波判断低频下潜是个很不靠谱的方法。很多低频下潜非常棒的系统或耳机,真要放正弦波放到20Hz以下来听估计也是歇菜的。
有些耳机或系统在播放20Hz以下的正弦波时能在不大的音量下也能听出来,多数是因为谐波失真使得你听到的其实是它的二倍频、三倍频等等。谐波失真作为系统非线性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当然算不上黑科技。当然谐波失真与听感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单调关系。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3:03

从第三方数据上来看,009真是个平衡好耳机啊,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作用,事实上也不怎么平衡(大笑)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13:34

回 10楼(hatagem) 的帖子

求教怎么从第三方数据看耳机平不平衡,我看的图也不算少了然而这个还真不太看不出来。

第三方数据显然不能提供所有你关心的信息,然而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这取决于你解读是否恰当。
当然,耳机最后都是拿来自己听的,听感上的结果当然是凌驾于数据之上的。
不过,探讨数据和听感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徒劳无功吧?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4:58

要看你怎么定义平衡了lol

我学computer science,所以我即使在感性领域,仍然也是最低限度相信数据作用的(非感性领域当然那数据就是数据

现在的数据要表达音乐的优劣,甚至素质,都还是差太远了

比如很多四五万的专业解码器,跑分是很好了,可是一碰上Esoteric Grandioso之流那是要密度没密度,要清晰度没清晰度,分离度都没有。有人告诉我那是因为一套数据是没办法衡量时钟和供电的区别,最终导致听感相差这么大。嘛,毕竟很多专业解码器避震就pcb一弯,电源设计就安个开关电源,时钟那是voxo塞一块都舍不得,大概这些完全不影响他们跑分233,也许数据上没有输掉的地方就在这些细节上面被打爆了吧

也许,那是因为现在数据连衡量供电和时钟都困难的体系本身也很片面吧,所以导致这么不准确,哈哈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15:09

回 12楼(hatagem) 的帖子

我当然不认为目前的数据能表达音乐的优劣或是能完整地评价素质,特别是高端器材刻画音乐的能力完全不是现有的那几个指标能体现的。
数据好而素质与听感差,以及数据差但素质与听感好的例子当然有,不过xbk应该不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好的例子。
用数据评价解码器的难度甚至远比耳机要大,目前来看解码器的那几个指标基本上属于告诉你“这不是残次品”而已。按理来说时钟的测量与评价应该是有办法的,毕竟人类如果连音频时钟的质量都没法衡量,也不可能会把“秒”定义成那个样子,然而没人去干这些事,供电也是一样。不知这是否算是业界的惰性(虽说高端解码的玩家也完全不需要靠指标来验货,不过做做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也是挺有趣的吧)?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5:17

那耳机数据也差不多了

嘛,也许是耳机的数据相对靠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耳机的声音怎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HD800之后我已经没有听过真正甩开800一条街素质的动圈了,HEK or abyss,009 乃至次奥这些平板静电倒是一直在飞

森海塞尔迟迟出不来本质差别的HD900,我是觉得他们自己都在挣扎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5:21

Re:回 12楼(hatagem) 的帖子

引用第13楼tyj518于2016-05-15 15:09发表的 回 12楼(hatagem) 的帖子 :

用数据评价解码器的难度甚至远比耳机要大,目前来看解码器的那几个指标基本上属于告诉你“这不是残次品”而已。按理来说时钟的测量与评价应该是有办法的,毕竟人类如果连音频时钟的质量都没法衡量,也不可能会把“秒”定义成那个样子,然而没人去干这些事,供电也是一样。不知这是否算是业界的惰性?
专业圈子有专业圈子的规矩和不成文的行规

这就好像玩手机的人之中有一部分人只在乎跑分,有一部分人却想要用一切一样。

有时候不是小米不想把东西全面地做好,单纯是他们面对的风气和潜在客户就是这样 哈哈哈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5:23

其实话说回来,我要是开一个录音室
我肯定不希望我配置的器材太好听,能省钱的地方肯定求最大的省钱,为了保留素质和数据,那肯定有些地方都只能砍掉了。pro厂当然也知道老板在追求什么,哈哈哈哈
毕竟工作不是来享受的,有拿工资就给我好好忍受枯燥苍白的纯数字音,音乐回放的太好还影响工作注意力呢

想起了我前段看到一个星际争霸二的职业选手,埋怨说已经找不到打游戏的快乐了,结果被网友一阵口水直接狂淹

模拟一下类似场景,如果有一个员工编辑音轨的时候突然过来跟我说,老板我已经找不到听音乐的快乐了,那真是想给他两巴掌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15:26

回 15楼(hatagem) 的帖子

嘛,说得也是。

tyj518 发表于 2016-5-15 15:40

回 16楼(hatagem) 的帖子

说到录音室,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即使撇开调音的影响,录音室器材对音乐的回放也不能算是忠实于原声,只不过是它的失真不影响甚至有助于干活而已。所以那些拿录音室回放的声音来谈论素质的其实没什么道理。
不过我个人听音经验不多,不知道这种看法是否恰当。

hatagem 发表于 2016-5-15 15:47

这是肯定的,从录音的一瞬间,根据录音器材精度和风格的不一样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失真。比如说索尼的adc出来的数字文件本身风格上就已经按上了索尼的烙印,这并不难理解。

所以发烧友追求绝对的现场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你尝试还原的文件本身就包含着大量失真。实在追求这个应该直接去听现场。

HiFi器材每一家的理解不一样,但是总体而言大家追求的是大气,宽松,高分离。这很大程度上就会把声音还原得和现场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即使是现场相对而言小气的录音,hiend器材也会去尝试把声音还原还得更大一些,美化质感。

这就类似于莱卡蔡司拍出来的照片跟现场会完全不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去着迷于徕卡蔡司拍出来的效果。至于工作用器材,摄影圈子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尼康佳能就是工作用机,但是尼康佳能的颜色从来称不上是真实派

设计专业解码器的人也不是神,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去校音,反之也不是说做专业器材的人就有什么领先于时代30年黑科技,做hifi器材的人不能用看不懂的。所以对于设计专业解码器的人而言,他们本身同样也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标准,对声音的理解自然也一样是千差万别

铁三角也做监听器材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B站某个新HIFI宣传视频,宣传的升频转换是否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