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shi1025 发表于 2019-4-18 01:00

jimguo 发表于 2019-4-14 14:15
随时间发展技术进步,实际情况也还是录音公司的录音思想占绝对主导。指挥家再如何关注也顶多是在录音公司之 ...

估计您没注意 伯恩斯坦那场马勒第三 是DG的美国纽约爱乐的现场录音。DG那个时期一直在使用SONY 的DASH48轨数字开盘带机,那个是非常昂贵且发烧的机器。低音那部分录音在古典音乐录音一直是很矛盾的处理地点。为Double Bass单独放置话筒与否要看录音师的口味以及习惯。

zhushi1025 发表于 2019-4-23 23:01

jimguo 发表于 2019-4-18 01:06
主要是播放效果,唱片都不会附加任何相关说明。BBC的效果也类似。其它的录音都差得很远,应该是母带就这 ...

关键在于 目前国内外古典音乐录音在明显走下坡路,造成大量从业人员并没有作曲家+录音师的从业素质。所以造成很多作品录音今不如昔的情况。另外,目前我录音就大部分不会单独给贝斯放麦克,原因是大部分古典作品没有必要。基本上麦克放在大提琴中后方,低音已经足够了。另外 单独放贝斯麦克应该是需要视具体作品的风格和需要。

zhushi1025 发表于 2019-4-24 02:37

其实 最主要是 木桶理论 ,中国培养的好多录音师压根没学过 作曲的四大件,总谱都不会看。对于音乐的本质,乐器声音的声学特性,一概不熟悉。另外一个方面,好多教录音的的学校自身没有古典音乐环境,只讲理论,实际上学生压根不熟悉器乐录音就更甭提交响乐如何录音。

另外 国内外负责任的录音师是要和指挥全程对谱子缩混的,尤其是静录的过程。我亲自录了静录很多专辑,无不如此。但是现场录音就蛮没有辙的,所以一般我都是在排练前2小时前装好台,排练就全程录音。事后缩混会和指挥来回切磋个若干次。

zhushi1025 发表于 2019-4-28 01:57

周二我将在中央音乐学院 歌剧音乐厅 录制 图兰朵特 无背景道具 歌剧。周一全天彩排。

战斗天使 发表于 2019-4-28 08:09

总之,不能以偏概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突然想起个问题,关于交响乐的那些录音,乐团指挥认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