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医 发表于 2019-8-2 23:37

初谈解码芯片

市场上的解码芯片有不少,但是主流的并不多,ESS和AKM的芯片算是市场主流,其他像CS和IT已经不多用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解码芯片就会知道,芯片不是越新就越好,因为“好”可能只是功能多、支持更高码率或测出来的指标更好,芯片公司只能标出用仪器能测量的数值,从来没有Datasheet里描述声音如何,对于好不好听是没有一致衡量标准的,你只能通过百度找一些老前辈的经验,玩过无数设备的老烧他们会告诉你不同型号芯片的听感区别。而不同芯片的声音特质,也吸引着不同爱好的烧友。

30年前的解码芯片基本上都是R/2R(resistor ladder network)电阻阶梯网络,简单讲就是一串串的电阻和开关,按照输入0101开关不同电阻而输出相应的电压。以前R/2R都是用芯片做的,从8bit、10bit、12bit、14bit到16bit,bit数越多分辨率越高,所需要的电阻数量也越多,到CD面世的时代(都快40年了)就选定16bit,后来科技继续进步18bit、20bit和24bit也出现了。TDA1541(200khz

/16bit)和PCM1704(96khz/24bit)就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要把这么多的电阻精准地刻在硅片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R/2R芯片做到到这里就止步了,再做上去的成本太高了。

那么新的技术诞生是Sigma-Delta,他轻易做到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原理是用这次采样的电压与上一格对比,这次高就是1,低就是0。虽然技术突破了,但是声音出来却不被认可,也就是烧友说的数码味,与老CD那种模拟味很不同。所以那时代的解码芯片又使用了混合结构,PCM1794是20年前的巅峰之作(200khz/24bit),低6bit是R/2R,高18bit是Sigma-Delta,很好的平衡声音和码率。

就像文章开始说的,声音好不好听是没有标准的,而芯片的主要指标是采样率和分辨率,而仪器能测的主要参数有动态范围、信噪比和失真,所以芯片厂家又回到了比拼参数,再加上DSD的诞生,市场需要新增长点,Sigma-Delta也成为了唯一技术,像近代的es9018、9028、9038,还有ak4490、4493、4495、4497、4499都是这类Sigma-Delta技术,优点是高码率和高分辨率,听感上也是高清,线条很纤细,细节更丰富。当芯片指标达到了某个程度(比如192KHz/24bit),虽然芯片的指标能再往上(像384KHz或768KHz/32bit),其实上已经超出人耳的分辨能力,只有高超的芯片指标,声音却没有实际提升。草医这里不讲DSD了,可以参考草医专讲DSD的文章。

既然继续升高采样率和分辨率不起作用,芯片公司转向动态范围,特别是在听古典和交响乐时,更大的动态范围能带来更大的高低起伏,更能展现出交响曲里的澎湃和激昂,提高芯片的输出电压和多核并联都能轻易提高动态范围和信噪比。

当然多核并联可以在芯片里做,也可以用外围线路实现。市场上大多数的解码器都是1颗或2颗解码芯片,草医一体机首先使用模块化的专利设计,轻易地实现了2颗、4颗、6颗、8颗,甚至更多核的并联设计,当然不是越多核就越好,总有一个平衡点,有了模块化后烧友可以自己操作,找到自己喜欢的组合和声音。多核芯片并联除了能提高动态范围外,还可以增加密度和信息量,以前没人解释密度和信息量在听感上与线路的关系,现在烧友自己拔插解码模块就能对比听感上的区别。更高的密度是需要更大的声场承载,如果声场不能拉大,过分增加密度的后果,就是线条粗而重叠,使到乐器的分离不好,这些声学实验和听感训练,烧友在一周内就能把握。以草医和一体机烧友的经验看,四核基本上都比二核芯片强,有些大声场的耳机像HD800,可以用上到六核,在1266和老毛子耳机上甚至可以八核芯片,声场虽然极大但是一点也不空、不干,信息量也巨大,担保烧友听完都惊讶。当然四核以上的解码芯片是需要特殊处理供电和散热,不然会烧机的。
2019.8 草医


netsurfe 发表于 2019-8-7 20:26

让我想到七彩虹U6的四颗9318,声音的确很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谈解码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