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danao 发表于 2011-2-17 04:42

谈谈钢琴录音,内敛VS外露,为什么总是内敛的更受欢迎?

这个本来是先发在耳机俱乐部的,但是有些问题觉得也还是想拿到这里来跟这里的朋友也讨论一下。


说实话我的古典阅历很短,但是自己正好弹些钢琴,看到有些言论,不自禁的结合了一下自己的听音感受,觉得还是想一吐为快。



貌似在古典圈子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钢琴家即当其临死之年,其在那段时间录制的钢琴录音几乎必然被捧为“难以超越的经典”,而其年轻时候的录音往往被打为反面的典型,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其老年的录音更内敛,仿佛参透了世间百态云云”,可是我想问的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演奏?



仅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些曲子当然是需要内敛一些,然而现在看到的一种状况是貌似所有“内敛”的录音其受喜好的程度都大大超过了那些“外在”的,我想问一下这种情况正不正常?其实今天发这个帖子的原因是看到了有人又来批评阿格里奇录制的“肖邦第一钢协”,其批评的理由居然是“阿格里奇弹的不够内敛”,我就真的无语了,这样的旋律性如此明显的作品,其合乎常理的演奏方式自然是应该把想表达的情感在演奏中宣泄的淋漓尽致才对,为什么要要求别人内敛呢?顺便说一句,肖邦第一钢协听过不少版本,阿姐的和鲁宾斯坦的都是我的最爱。



再允许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贝多芬的大家都熟悉的悲怆奏鸣曲,如此众多名家名演中我却只收藏了一个版本---吉列尔斯的版本。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钢琴家要对这首悲怆进行非常克制的演奏,最过分的是巴克豪斯,我听他弹的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主题都快比第一主题慢了!只有吉列尔斯才真正的让人从琴声中感受到力量,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版本推荐的话请告知我,但是诸如肯普夫晚年立体声版,或者类似巴克豪斯版本的之类的还是算了。



说到内敛,不得不提坛子里面一个很火的钢琴家,阿劳。我由于受杨版的影响买了这个哥们的不少碟子,包括很负盛名的“last session"系列,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全被我出了,只留下3张,还多少有点纪念因素存在。当然他也有弹的我很认可的,比如说舒伯特的19,20钢琴奏鸣曲,舒曼的一些钢琴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让我有些无语,比如说他的大部分贝多芬钢奏,莫扎特的作品等等。而他“最后录音系列”买来真的是5张只留了一张德彪西,那张德彪西还多半是因为那实在是迷人的音效以及纪念意义才留下的。




关于很多很多人对年老的钢琴家的录音情有独钟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诚然有一些钢琴家其晚年的作品的确有“参透世间百态”的味道,然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的技术上的妥协存在。最极端的例子之一就是李帕蒂的那个最后一场独奏会,我不知道收藏这张唱片的人是出于纪念一位如此伟大(不得不承认李帕蒂得优秀,我自己也很喜欢)的钢琴家的最后一场谢幕,还是真正喜欢这个连快速弹奏一个音阶都快有些力不从心的钢琴家的演绎呢?我听过一些老钢琴家们演奏的如舒伯特,贝多芬的最后几首钢奏,以及莫扎特的一些钢协等等,也曾忍不住对其演绎的哲学感拍手叫好, 当然有些作品是应该演奏的比较内敛的,相比还是那舒伯特的第21号钢奏举例,我手上的鲁普其对第21号钢奏进行的有些地方近乎粗暴的演绎方式我听的就很是不认同,但是也绝对不应该认为这种深沉风格适合所有的曲目。



总结一下,我觉得真正优秀的演绎应该是该深沉的时候深沉,而对于那些相对简单,感情,旋律线条明显的作品,比如说即兴曲,肖邦,李斯特,老柴钢协,贝多芬早期钢奏,等等等等,与其装深沉等(比如说通过放慢速度,或者时不时做一些细小的强弱变化),不如放开来一些,这样往往才更接近作品的本质。

ramos 发表于 2011-2-17 06:32

本来想睡觉了,难得看到这么有意义的主题,就一句一句回一下吧。


貌似在古典圈子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钢琴家即当其临死之年,其在那段时间录制的钢琴录音几乎必然被捧为“难以超越的经典”,而其年轻时候的录音往往被打为反面的典型,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其老年的录音更内敛,仿佛参透了世间百态云云”,可是我想问的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演奏?

并不是钢琴家即当临死之时就会有些难以超越的经典,有很多钢琴家早年出名,然后后来默默无闻的,只不过光靠早年出名而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钢琴家很少,典型的比如齐弗拉(Georges Cziffra),由于其超越的技巧而留名于史;范·克莱本(VAN CLIBURN),由于其成就和获奖的政治意义而出名;帕德雷夫斯基,由于其英俊的侧面像和之后的从政经历而出名。但是这样的钢琴家可以说极为难寻,真正伟大的钢琴家几乎个个晚年的风格和早年都有显著的变化,就算是HOROWITZ,GIELES这样的钢琴家,晚年的演奏也有着和早年极为不同的内涵所在。

有一点不要误解,就是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能够把自己的感情给融会贯通地表现在作品里,这才是内敛,而不是说弹得很超然就算内敛了。具体例子你也提到了,阿劳就是典型,根据演奏曲目的不同,注入了不同的感情。另外一个典型是李希特,虽然他弹的东西不温暖,没有人情味,但是从他年轻开始就是一直以挖掘曲子深度内涵为亮点的钢琴家,而且到老了很多曲子,尤其是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的感情更加升华到了无人可及的层次。


仅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些曲子当然是需要内敛一些,然而现在看到的一种状况是貌似所有“内敛”的录音其受喜好的程度都大大超过了那些“外在”的,我想问一下这种情况正不正常?其实今天发这个帖子的原因是看到了有人又来批评阿格里奇录制的“肖邦第一钢协”,其批评的理由居然是“阿格里奇弹的不够内敛”,我就真的无语了,这样的旋律性如此明显的作品,其合乎常理的演奏方式自然是应该把想表达的情感在演奏中宣泄的淋漓尽致才对,为什么要要求别人内敛呢?顺便说一句,肖邦第一钢协听过不少版本,阿姐的和鲁宾斯坦的都是我的最爱。

这曲子也有各种弹法,但是整体来说因为是萧邦年轻时代的作品,应该弹得感情丰富一些,或者说感情纠葛一些。无论是把像范克莱本那样把感情倾诉给观众,或者像阿劳那样感觉把感情埋在心底(曲子里),都是可以的。问题是让你表达并不代表能够胡乱宣泄,无论是怎么外向的曲子,哪怕是匈牙利狂想曲,都是需要控制的,你别看人齐夫拉弹得疯疯癫癫的,但是照样拥有很强的控制力。但是这种曲子让你弹得很慢很深沉(注意这和内敛是两个观念),那就是扯淡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年轻的时候太过冲动,没有控制力,结果就变成了胡乱宣泄,不顾后果,曲子弹得没有整体性。虽然我不喜欢鲁宾斯坦,但是还是拿他举个例子吧。鲁宾斯坦虽然很有热情,很喜欢和观众交流,但是同样也充满了克制,整体性很强,绝对没有想加速就加速,想减速就减速,想不按谱子弹就乱弹得情况。毕竟艺术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打个比方说如果第一钢协是一个故事的话,你也不希望看到故事写到一半疯狂暴走看不到主题是什么吧。

再允许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贝多芬的大家都熟悉的悲怆奏鸣曲,如此众多名家名演中我却只收藏了一个版本---吉列尔斯的版本。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钢琴家要对这首悲怆进行非常克制的演奏,最过分的是巴克豪斯,我听他弹的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主题都快比第一主题慢了!只有吉列尔斯才真正的让人从琴声中感受到力量,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版本推荐的话请告知我,但是诸如肯普夫晚年立体声版,或者类似巴克豪斯版本的之类的还是算了。

吉列尔斯的音色本身有加分,他所有贝多芬奏鸣曲我觉得都是精品,无奈要录最牛B的最后3首的时候莫名其妙被搞死了。悲怆这首曲子,并不是说需要弹得克制,而是需要弹得控制。悲怆悲怆,自然不能弹得轻快了,但是并不代表慢了就没有力量和没有感情,关键是那种把自己心情注入旋律而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玩意第一乐章写的是“Grave“,而悲怆这个标题是贝多芬在创作完这首曲子以后出版了才题上去的,好像是刚刚开始耳聋的时候。所以这曲子如果要有整体性,第一乐章就必须得弹得沉痛,放慢,而不是像很多人演奏的那样有英雄气概。当然如果你觉得可以不按照作曲家的意思去演奏曲子,或者只听第一乐章而不听全曲,完全可以把第一乐章弹得很有英雄气概,但是那其实是不对的。在早期奏鸣曲里唯独这首应该单独拿出来讨论,这并不是没有它的背景的。

如果你想听听不同的悲怆,可以听听所罗门,李希特或者霍洛维茨的,前两个人的经典性就不说了,老霍的挺有意思,但是非议很多。

说到内敛,不得不提坛子里面一个很火的钢琴家,阿劳。我由于受杨版的影响买了这个哥们的不少碟子,包括很负盛名的“last session"系列,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全被我出了,只留下3张,还多少有点纪念因素存在。当然他也有弹的我很认可的,比如说舒伯特的19,20钢琴奏鸣曲,舒曼的一些钢琴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让我有些无语,比如说他的大部分贝多芬钢奏,莫扎特的作品等等。而他“最后录音系列”买来真的是5张只留了一张德彪西,那张德彪西还多半是因为那实在是迷人的音效以及纪念意义才留下的。

阿劳嘛,我一向认为他是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其实是个跟施纳贝尔一样讲求遵从谱面的钢琴家,莫扎特我很少听,就说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吧,这是他60岁才开始录的全集,当时他的技术还是黄金时期,想弹得向你说的那样“外向”,我想是很简单的,但是他晚年的弹奏速度越来越慢,并不是技术上有问题,而是他认为应该弹慢。我想作为一个花了十多年修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虽然贝多芬奏鸣曲推荐全集长期被施纳贝尔,肯普夫两套和布伦德尔(这人我非常不喜欢他的垃圾音色)所占领,但是我认为阿劳那个全集其实是相当棒的,至少是施纳贝尔同级的录音,肯普夫录了2次都不是很IMPRESSIVE(个人感觉),布伦德尔就算了。阿劳是有什么弹什么,就像你说的舒曼我想他弹得算是数一数二好的了,没听到多少其他人像他那样弹那么多组曲不觉得冗长的。他的特点就是整体性极强,让人觉得整个曲子浑然一体,组曲每首之间相互呼应,换了一些年轻钢琴家,包括年轻时候,喜欢炫技的阿劳,这都是做不到的。

关于很多很多人对年老的钢琴家的录音情有独钟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诚然有一些钢琴家其晚年的作品的确有“参透世间百态”的味道,然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的技术上的妥协存在。最极端的例子之一就是李帕蒂的那个最后一场独奏会,我不知道收藏这张唱片的人是出于纪念一位如此伟大(不得不承认李帕蒂得优秀,我自己也很喜欢)的钢琴家的最后一场谢幕,还是真正喜欢这个连快速弹奏一个音阶都快有些力不从心的钢琴家的演绎呢? 我听过一些老钢琴家们演奏的如舒伯特,贝多芬的最后几首钢奏,以及莫扎特的一些钢协等等,也曾忍不住对其演绎的哲学感拍手叫好, 当然有些作品是应该演奏的比较内敛的,相比还是那舒伯特的第21号钢奏举例,我手上的鲁普其对第21号钢奏进行的有些地方近乎粗暴的演绎方式我听的就很是不认同,但是也绝对不应该认为这种深沉风格适合所有的曲目。

并不是说弹得慢就是力不从心,LIPATTI那种得癌症要挂的人是少数。钢琴家晚年技术没有明显降低的人很多的,李希特,阿劳,霍洛维茨,怀尔德这些人都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降低,体力也很惊人。顺便一说,还有表小看快速音阶,那个可以说是钢琴演奏中最难征服的,你自己也是钢琴的,你试试把所有音阶弹得又快又均匀试试,真的是不容易,甚至比霍洛维茨常用的八度交替音阶都要难。

总结一下,我觉得真正优秀的演绎应该是该深沉的时候深沉,而对于那些相对简单,感情,旋律线条明显的作品,比如说即兴曲,肖邦,李斯特,老柴钢协,贝多芬早期钢奏,等等等等,与其装深沉等(比如说通过放慢速度,或者时不时做一些细小的强弱变化),不如放开来一些,这样往往才更接近作品的本质。

你举的例子太宽泛了,肖邦李斯特也大堆深沉作品,比如萧邦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比如李斯特B小调奏鸣,但丁奏鸣,奥伯曼山谷,比如贝多芬悲怆,这些都最典型的。霍夫曼说得好,没有一种“演奏一个作曲家“的通用演奏方法,只有”演奏一种曲目“的方法。放开来也是有控制的放开,比起现在这些感情泛滥的年轻钢琴家,我还是更喜欢20世纪早期的李斯特和Leschetizky(每次打他中文名都超痛苦)学生的演奏,不管是年轻也好,年老也好,都并不是一味地无病呻吟,钢琴演奏,除了少数极端的情况,控制一定是最重要且最难做到的,这就是很多年轻钢琴家不足之处,也是很多年老钢琴家“内敛”受欢迎的源泉。

majie 发表于 2011-2-17 11:53

总算看到一个有质量的贴了。
我觉得吉列而斯的悲怆有点慢,刻意了,听起来不顺。

sodomy666 发表于 2011-2-17 12:01

鸡丝我还是感觉太匠气。

zousky 发表于 2011-2-17 12:15

个人一直以为内敛是很多古典音乐作品区分于通俗音乐的根本属性之一。

ramos 发表于 2011-2-17 12:22

引用第3楼sodomy666于2011-02-17 12:01发表的 :
鸡丝我还是感觉太匠气。

黄金般饱满的音色无可替代啊

wudanao 发表于 2011-2-17 14:39

引用第4楼zousky于2011-02-17 12:15发表的 :
个人一直以为内敛是很多古典音乐作品区分于通俗音乐的根本属性之一。
这就是我认为的典型的偏见,也是我写这篇东西的原因

wudanao 发表于 2011-2-17 14:48

承蒙兄弟给脸回复了这么多,能抛砖引玉我帖子的目的也达到了.兄弟钢琴的阅历看来确实不少,不过我想如果我概括下你的意思说"有很多曲目不一定说内敛的表达是其唯一的阐释方法"应该没有错吧?我觉得能达到这样的共识也很不错了,因为我看现在的现象是有些太一边倒了,所以才发了这么一个帖子~


还有贝多芬悲怆的那个问题上,我觉得兄弟说的有很大道理,但是依我而言我觉得多少偏离原作者本意的演绎也不应该就因为这点就遭到排斥吧。演奏者可以很忠实当时创作者的心情背景等等,但也可以拿传作者的曲子借尸还魂注入自己的情感,只要不是太离谱,或者与听众的交流造成困难,如果其演绎本身很优秀,都应该被接纳才对。

阿劳的演奏的确是细腻深沉的代表,我觉得你说的他的整体感很强非常对,但是反过来而言,同样的曲子,用一种"听上去很过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要能和听众产生共鸣,不太偏离作曲本意,又何尝不可以成为时优秀的演绎呢?


p.s. 最后那个的李斯特肖邦我特指的是钢协~
引用第1楼ramos于2011-02-17 06:32发表的 :
本来想睡觉了,难得看到这么有意义的主题,就一句一句回一下吧。



你举的例子太宽泛了,肖邦李斯特也大堆深沉作品,比如萧邦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比如李斯特B小调奏鸣,但丁奏鸣,奥伯曼山谷,比如贝多芬悲怆,这些都最典型的。霍夫曼说得好,没有一种“演奏一个作曲家“的通用演奏方法,只有”演奏一种曲目“的方法。放开来也是有控制的放开,比起现在这些感情泛滥的年轻钢琴家,我还是更喜欢20世纪早期的李斯特和Leschetizky(每次打他中文名都超痛苦)学生的演奏,不管是年轻也好,年老也好,都并不是一味地无病呻吟,钢琴演奏,除了少数极端的情况,控制一定是最重要且最难做到的,这就是很多年轻钢琴家不足之处,也是很多年老钢琴家“内敛”受欢迎的源泉。

wudanao 发表于 2011-2-17 14:49

匠气这两个字用在他身上有些过于不合适了...
引用第3楼sodomy666于2011-02-17 12:01发表的 :
鸡丝我还是感觉太匠气。

芝麻汤团 发表于 2011-2-17 16:22

浪漫主义美学更多的是夸张的奔放的

ramos 发表于 2011-2-17 17:25

引用第9楼芝麻汤团于2011-02-17 16:22发表的 :
浪漫主义美学更多的是夸张的奔放的

那是现在的浪漫主义美学,不是浪漫主义钢琴学派的表现方式。

仔细考察李斯特,LESCHETIZKY的学生们你就会发现,他们绝不会胡乱的想加速就加速想减速就减速,如果哪里加了速的,必定会在另外的地方减回来,反之亦同。

由李斯特直接传承下来的阿劳也多次提到这点,从哪里借来的,就要在后面还回去。

何况奔放也不一定是夸张的,可以是剑拔弩张的内敛形式忽然爆发,也可以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ramos 发表于 2011-2-17 17:36

引用第7楼wudanao于2011-02-17 14:48发表的 :
承蒙兄弟给脸回复了这么多,能抛砖引玉我帖子的目的也达到了.兄弟钢琴的阅历看来确实不少,不过我想如果我概括下你的意思说"有很多曲目不一定说内敛的表达是其唯一的阐释方法"应该没有错吧?我觉得能达到这样的共识也很不错了,因为我看现在的现象是有些太一边倒了,所以才发了这么一个帖子~


还有贝多芬悲怆的那个问题上,我觉得兄弟说的有很大道理,但是依我而言我觉得多少偏离原作者本意的演绎也不应该就因为这点就遭到排斥吧。演奏者可以很忠实当时创作者的心情背景等等,但也可以拿传作者的曲子借尸还魂注入自己的情感,只要不是太离谱,或者与听众的交流造成困难,如果其演绎本身很优秀,都应该被接纳才对。

阿劳的演奏的确是细腻深沉的代表,我觉得你说的他的整体感很强非常对,但是反过来而言,同样的曲子,用一种"听上去很过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要能和听众产生共鸣,不太偏离作曲本意,又何尝不可以成为时优秀的演绎呢?


p.s. 最后那个的李斯特肖邦我特指的是钢协~


我所要强调的其实是,并不是说内敛一定要弹得沉稳,冗长,乏味,也并不是说外露就必须会超快,超夸张,刺激。

这个其实都要看作品的。

举个例子,OP.111 只要弹得好的人都会内敛,但是第一乐章照样有人弹得非常粗暴,速度爆快的,比如李希特的几个未发行现场,当然这曲子的精髓处在于能不能在第二乐章弹出“被天使召唤般”的感觉。

同样是慢吞吞的曲子,萧邦夜曲OP.9 NO.2可以说人人都听过,但是就有一些脑残把它弹得极其矫揉造作,在这里我就不点名了。虽然这曲子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但是同样是可以弹得令人共鸣的。

至于悲怆,确实如你所说,这个就跑题太远了。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做得太过了,钢琴演奏就是钢琴演奏,不要有什么额外的摇头晃脑肢体动作,特别不要让人感觉是做出来的,典型的就是朗朗,摇头晃脑但是曲子里却是空空如也。

为什么说内敛难得是因为人都有年少气盛的时候,但是却不是每个钢琴家在晚年都能体验一种新的境界并在技术上不退化,表现出来。换而言之,内敛的钢琴家往往年轻的时候也有不少是外向的,但是外向的钢琴家未必老了就会自然变成沉稳内敛,所以内敛的相对来说值钱点吧。

thebes 发表于 2011-2-17 19:01

喜欢阿劳
很多钢琴家晚年的演绎,历史意义大于欣赏价值。有些东西,年轻时没有领悟到,不要指望年老时有什么数量级的改进。
内敛未必就好,可能是闷骚。

vunico 发表于 2011-2-17 19:31

我觉得这个“内敛”是比较含糊的一个词,你很难说到底什么叫内敛,我只能理解成比较含蓄,处理上比较保守,倾向于较少的对比和戏剧性(至少是表面上)。

如果指的是深沉,微言大义,微妙,那我觉得这个肯定是褒义,大家都喜欢很正常。像阿劳我觉得他确实深沉,但并不觉得他含蓄或是保守,因为他是摆明了的深沉,深沉得很光明正大。里赫特也深沉,但他那么戏剧性,离内敛也很远。

而且也不是说只有深沉,温和,含蓄的演奏才喜欢的人多,像科尔托,弗朗索瓦,波哥雷利奇这些很浪漫派的钢琴家,都有大批爱好者啊。

按照我对“内敛”这个词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肯普夫比较贴近这个描述。

yangmetal 发表于 2011-2-17 21:12

也转过来吧:

---------------------------------------------

好文!阿拉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这里有个作品内涵表现,作曲家气质切合度问题。那些个炫技作品,肖邦练习曲,李斯特练习曲之类的,怎么个内敛法啊?就算是德奥正统,年轻时候得贝多芬也内不了呀。so,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lz的观点。但bach, brahms以及老贝晚期的东西,没点内涵控制力还真会缺乏说服力的。当然要么你旷世奇才,以一种外向的方式,几乎重新塑造了作品,重新表现了作曲家的另一面,并有强烈的说服力,我会说bravo否则,在正常的道路上,都是演奏家到老年才能表现的更牛比的。

其次,就像白版说的,巫师型的演奏家从来不乏捧场的呀。甚至arrau年轻时候的肖邦练习曲,李斯特练习曲都是技术让人咋舌的。狮王年轻时候技艺同样辉煌阿。

接着,是个聆听心态的问题。忙了一天了,让我回去来段激烈而死,那就真的死了。周末在家,我倒很有可能来段活络活络。每时每刻,不同聆听时段,或者不同聆听年龄,对音乐的要求会变得。就像演奏家自己也会变一样。年轻人和年老人的省美观会有很大区别,而非常不幸的事,古典音乐听众的普遍年龄较大,话语权自然不太在小年轻手里呗。

最后,聊聊arrau。关于他绝对需要辩证的看,他的Beethoven全部 Brahms全部 Chopin大部分 Liszt全部 Schubert大部分绝对是一流水准的,而mozart,debussy等就相对要差些。这牵涉到他个人的性格,总体来说是相当全面的和天才的演奏家,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每每都能有突破和建树,这点是我最佩服的。插一句关于老贝的东西,可能大家理解上有差。我觉得arrau的演绎非常精彩到位,左右手的搭配天衣无缝,无论是音色气质上还是技术上。速度控制上也很体现作曲家本意,我倒没有觉得不妥之处。倒是他弹mozart,debussy,肖邦的某些作品时候,我不太喜欢他的慢速处理。

pvc 发表于 2011-2-18 19:31

引用第14楼yangmetal于2011-02-17 21:12发表的 :
也转过来吧:

---------------------------------------------

好文!阿拉有些话,不吐不快~
.......
对阿劳的整体评价非常赞成!
只是不喜欢他的李斯特和舒伯特!比比这张廉价版本,就知道阿劳同李赫特的差距了,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194453838,阿劳比较适合贝多芬

yangmetal 发表于 2011-2-18 22:01

arrau的李斯特相当于听原厂西装,是原始正声。属于一流,但不一定和每人的心水。相对来说,霍洛维兹,cziffra得我更喜欢哈。

舒伯特同样是个气质的问题,arrau表现的是舒伯特的贝多芬追随者的一面,而李赫特则更多是其诗人的一面。难说高下,只有哪个更喜欢

ggallin666 发表于 2011-2-19 00:07

引用第3楼sodomy666于2011-02-17 12:01发表的 :
鸡丝我还是感觉太匠气。
我觉得倒不是匠气,有些地方弹得太用力了而已

cd17da 发表于 2011-2-19 00:39

引用第16楼yangmetal于2011-02-18 22:01发表的 :
arrau的李斯特相当于听原厂西装,是原始正声。属于一流,但不一定和每人的心水。相对来说,霍洛维兹,cziffra得我更喜欢哈。

舒伯特同样是个气质的问题,arrau表现的是舒伯特的贝多芬追随者的一面,而李赫特则更多是其诗人的一面。难说高下,只有哪个更喜欢

看了羊大哥的亞勞帖, 便開始去找白色版ARRAU, 還欠SCHUBERT跟BACH的....

晨曦之星 发表于 2011-2-19 00:43

niubility的钢琴家,可以把炫技作品弹出情感内涵;把舒伯特莫扎特等悦耳作品弹得不轻浮弹出深度;把巴哈贝圣勃拉姆斯弹出韵味弹的情趣盎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谈谈钢琴录音,内敛VS外露,为什么总是内敛的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