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USB线的作用原理的猜测,摘自耳机大家坛ID初来乍道 原楼层28L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7748&extra=&highlight=USB&page=2
---quote---
首先我认为USB线是会对音质产生影响的,解码系统无非就是围绕解码芯片的一堆电路,解码部分负责把数字信号按照音频格式的标准进行解码,最后通过DA输出模拟信号到下级。对于解码器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数字解码部分,解码部分只负责功能,而是DA输出能力、外围芯片的模拟电路设计、时钟信号稳定性以及电源纯净性等这些对声音的影响更大的部分。其中对解码芯片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基准电压。按16位DA算,1位的压差就是5/65535=0.076mV,再留3倍冗余空间,基准电压上下波动必须稳定在0.025mV的级别,如果用现成的基准电压芯片,它的电源电压同样需要稳定,如果用恒流源加精密电阻产生基准电压,那电阻的温漂系数又得在考虑之中,当然肯定还有厂家懒到就直接采用芯片说明书里的那种最简单直白的电阻分压的,所以同样一款16位芯片,有厂家能做到有效位数能到15位,而有些厂家只能做到12位,高下立判。即使同样的解码芯片,同样的电路设计,仅仅是换一个温漂系数不一致的晶振,也都能影响到DA输出的稳定性,造成出来的声音有不同。所以这一段主要就是想说明,不同的转盘数播出来不同的声音,主要原因在电路。
另外jitter的事,我认为不用太考虑这个,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抖动只占到很小一部分,无论是在时钟上升沿还是下降沿采样的芯片,采样窗口开启的时间都是在信号周期的中部前后,避开了信号电平切换造成的抖动。而且去抖动也是最初级的一件事,尤其是信号时钟周期已经慢到了Khz的级别,不论是可编程芯片还是不可编程芯片,都有足够的时间处理抖动,这么慢的速率如果一个芯片采样都能采到jitter里,那这个芯片设计是不合格的,因为只要有一个周期采进了抖动里,那所有周期都有几率采到抖动,可靠性从设计上就不过关了。
最后说说USB线的事,数字传输为什么稳定可靠,按电平说,一般情况下0.3V以下都是0,4.75V以上都是1,冗余比较大。除非线特别长,线选用的又是电阻大的材料而且还特别细,压降特别厉害到了门限电压以下,或者降到了门限电压附近且刚好一个高能干扰过来,整一个信号周期都成了随机jitter,造成了误码,这种情况太罕见。而普通干扰产生的那点电流,一个磁环就完全能消耗掉。所以我不认为在普通传输过程中,会出现电平失衡这种低级错误而造成误码。就跟前面一个帖子说的一样,只要MD5校验没问题,那就可以认为数字文件是相同的。
而我认为USB线是会对音质产生影响,主要原因在前面两段说的。对解码芯片来说,最主要的是电源及其辅助部分的电路。插上了USB线,相当于把电源和地直接跟上级设备连起来了,上下级设备的零电位如果不在一个电势上,会产生电流,如果USB线线阻比较大,就会产生一个电压,相当于抬高了零电位。电磁干扰也是一个道理,线上没有加磁环,干扰产生的能量卸不掉,只能从设备里出去,这样的话解码芯片里DA部分的基准电压会受影响,从而导致DA出来的声音发生变化。
---unquote---
3.2 Intona USB Isolator 与USB线
结论:
Intona USB Isolator连接联想E530C笔记本,前面的USB线作用明显大于后面的USB线,USB线1>USB线2
3.3 享声D300REF做USB转AES/光纤界面
结论:前面USB线的风格影响明显大于后面的AES或光纤线,而后面的数字线,我使用了Gotham 10666 AES线对比DAVE随机的光纤机线,二者的差别可以说非常小,不对比状态下盲听是听不出来的(但在对比状态下可以听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