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线材DIY】空调铜管的新用途--线材地线 [打印本页]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17 02:04
标题: 【线材DIY】空调铜管的新用途--线材地线
我觉得,有时,数量优势能胜过质量优势。

本着简单粗暴是王道的原则。
准备做以下尝试。见图。

空调铜管很厚,如果把多芯铜线比喻成多路高速公路,适合跑跑车的话,铜管就是一马平川的大沙漠,适合与跑坦克。

铜管的截面积,表面积,均超过了普通线材。
GND地线,比信号线更粗的话,电阻更小,地回路更佳。
铜管本身就是一道很厚的屏蔽墙。

唯一的难度,就是如何弯折。

我打算做成,瞬间位移法,接头处软连接,通道硬铜管,以便于灵活连接设备。
瞬间位移的意思就是,信号一出运放,就进入音响了,中间的通道,像是没有经过距离一样,
信号就像瞬间从起点跳跃到终点。

还没做。





线材 铜管.jpg (345.62 KB, 下载次数: 228)

未来的线材

未来的线材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7-9-17 08:38
本帖最后由 phoexi 于 2017-9-17 08:39 编辑

电信号的传输速度 线径粗就快么?

你要是有高端的GHz级别示波器+信号源 可以测量到传输速度(当然 并非有些人随便YY的速度是光速)


这线确实粗的能跑坦克 然而坦克开的没跑车快 也没跑车稳
作者: 125187881    时间: 2017-9-17 12:01
楼主动手能力厉害啊,自己实践理论也很强
作者: ashteki    时间: 2017-9-17 12:12
6666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19 23:46
实测,铜管优势明显。

对比4平方同等线长的电线,铜管电阻小4到5倍。
因为,铜管截面积大,且表面积也大。

见图:
电阻越小越好。

铜管 电阻 优势.jpg (149.89 KB, 下载次数: 185)

各频段等效电阻ESR 实测

各频段等效电阻ESR 实测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19 23:52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0 00:08 编辑

趋肤效应下,铜管对高频干扰,屏蔽得更彻底。

因为:
表1、20℃时,铜的趋肤深度表:

频率(Hz)         60         1,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50,000          100,000
趋肤深度(mm)         8.5         2.09         1.206         0.935         0.661         0.467         0.296         0.209

是否可以理解为,当屏蔽电缆的网孔大于0.661时(屏蔽层排线不够密集时),1万HZ的干扰,就可以侵入屏蔽层。
或者,理解为,厚度低于0.661的屏蔽层,会被1万HZ的干扰穿透,起不到完全屏蔽作用。

有了铜管,可以在空间拓补结构上,形成一个黑环带,让两头的干扰,无法碰头,也就无法耦合进信号里。(猜想,乱说的)


而低频干扰,需要用钢铁类的金属来屏蔽。
ei~,我是不是也该加一根304 4分自来水管(约2cm)来屏蔽低频干扰啊。想想就带感啊。
看看上面的数据,低频干扰,铜管根本抗不住,要9毫米厚,贵死了。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19 23:5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0 00:10 编辑

完美的设计是,内部铜管屏蔽,外部钢管屏蔽。(因为,物理实验表明,钢屏蔽低频电磁波,铜铝屏蔽高频电磁波。)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弯折,不美观。

最后,做出来的线材,就像水管布局一样,是真正的硬线。
那画面,想想就很感动啊。极致作风。(原理上也是很有道理,说得通的。)


以后烧友家音响旁,就是一组不锈钢水管。
小白看了,会问,你家音响还要用水的呀,是水冷音响吗?哈啊哈啊。



作者: knir    时间: 2017-9-20 00:34
我只想知道实际听起来怎么样。

另外芯线和绝缘材料用的是什么?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00:3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0 00:53 编辑

恩。还没做呢。
在等原料到货。

芯线打算也用铜管,中空的2mm铜管,
为了保险,再并联一根镀银线,做双芯线。

绝缘材料,就是普通硅胶管,饮水机水管,透明管。
可能用特氟龙管会更好吧。再考察一下。

粗的特氟龙太贵,快更铜管一个价了。

做成灵活可变的,以后再换。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01:02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0 01:11 编辑

其实,我觉得 RCA线该淘汰了。
从PCB板出来变成 RCA线,其本身接触电阻就很大了。可能还比不上插线板插头。因为圆形内切圆形,最多就只有一个点在 接触。
RCA线的设计,是为了减小体积。而性能面前,体积一点也不重要。

铜管很硬,掰弯了又不好看。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我觉得,可以用下列方法,来软连接。可能比较方便些。
【RCA转插线板】 法。

放弃两边接头处的屏蔽,把通道用铜管屏蔽,拓补结构来看,还是屏蔽的。
这可能要另开一贴。
做成4插座,对4插座。(左左右右  对  左左右右 可双线并联)
这样可以连接两组线材。
可以不停拔插,对比听感。
拔插也更方便。
线也可以做的更粗。
甚至装上带开关的插线板,通过开关来切断L,R线,而留下GND线不断开。

待做。




软插头 链接 平衡线.jpg (465.3 KB, 下载次数: 152)

软插头 硬通道

软插头 硬通道

作者: 前进    时间: 2017-9-20 02:07
任何东西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包装成音响耳机音频商品的就贵的坑爹了 各种各样的器材也一样
  粗的铜当然传输效果好了 自己知道就行
而且又不贵 各种纯银 镀银 铜线材银保险丝国产的都很便宜 几元几十元  而且很多还是当做所谓的HIFI用途卖的价格了

金属管要拐弯不是没有办法 比较麻烦 要内部灌满沙子 两头密封  这样的情况下 折 不会瘪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16:3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0 16:41 编辑
前进 发表于 2017-9-20 02:07
任何东西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包装成音响耳机音频商品的就贵的坑爹了 各种各样的器材也一样
  粗的铜当然传输 ...

谢谢高手,提供制作工艺。


DIY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超值的收益。
通过投入创新设计,劳力,合理的价格,获得超越大众消费品的超值品质。



而不愿意投入前几样的人,就可以通过超高价的购买行为来获得先端的消费品品质。


极品,肯定是要特制定做,才能获得。
真正的极品,光是原材料就很难获得,制作工艺也投入巨大,设计理论更是白丁不懂的,可谓是外星科技,
能享用的人,也是不多的。


作者: 314704002    时间: 2017-9-20 19:55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0 16:38
谢谢高手,提供制作工艺。

需要关注线间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以及芯线和屏蔽层的线间距。改变线间距就会改变芯线和屏蔽层之间的分布电容值,改变线间距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线材。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20:07
314704002 发表于 2017-9-20 19:55
需要关注线间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以及芯线和屏蔽层的线间距。改变线间距就会改变芯线和屏蔽层之间的分布电 ...

谢谢各位大大的提醒。
我会注意工艺的。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20:12
铜管弯折遇到了难题。

即使在大腿上,隔一段,弯一下,也会不小心把铜管挤瘪了。


看来,铜管最好还是直着走线。
输入输出的RCA处各做个软连接。
就像铅笔画里那样。
虽然两边接头处,会有电阻瓶颈,但可以堆料,以达到总电阻最小。


铜管不易弯折图:

铜管 难以弯折 易瘪.jpg (169.22 KB, 下载次数: 189)

容易折瘪了

容易折瘪了

作者: 疯小扬    时间: 2017-9-20 20:17
有创意……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0 23:57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1 00:09 编辑

谢谢大家的鼓励。

本来打算等材料到齐后再做。
但为了早点给大家提供信息,我决定鼓起勇气,大胆尝试。做废了,大不了在买材料,重新做。

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
终于完成一条。是的一条。这货很费神。而且还有很多坑。稍后一一说明。

先上图: 做好后,看起来还是蛮高大上的。

穿外管.jpg (514.32 KB, 下载次数: 175)

上硅胶外管

上硅胶外管

先穿内管 后弯管.jpg (463.39 KB, 下载次数: 158)

先穿 后弯

先穿 后弯

端口 软连接1 .jpg (429.02 KB, 下载次数: 158)

DAC接头

DAC接头

接线 外观.jpg (188.11 KB, 下载次数: 152)

外观

外观

接音箱 1.jpg (176.59 KB, 下载次数: 184)

音响接头

音响接头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00:0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1 01:02 编辑

工艺公开:

1  先穿外管的粗硅胶外套,绝缘用。最好用特氟龙材料(但贵)
2  给内线穿上细硅胶内套。这里最好用特氟龙,防止疲劳后,破裂,导致短路。
3 穿的时候,边穿,边转,不急,慢慢来。

4  夹接头。方便固定后,焊接。
5  焊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散热太快。我的50W渣焊枪,一上去,锡就固化成一坨屎状。
怎么办?

6  捆绑法。用铜丝捆绑镀银线到铜管上。一样能起到导电作用。再用电工胶布加固接触。
7  注意,内硅胶管,要选好外径。不然,铜管镀银线很难穿进去,无法连接GND。

8  最好内线,再并联一根镀银线来走左右声道的信号,保险,只要空间足够,就该尽量堆料。
(我镀银线不够长了,线还在路上,所以芯线只有一根空心铜管2mm,算下来3.14平方不到。派R平方)
9 还有,我的铜管是用纸反复擦过的。当时擦烫了。光滑的铜管,电子炮得更欢乐。

稍后,上听感。我只听一个喇叭。还是能听出区别的。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00:14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1 02:30 编辑

上听感:


即使内部焊接像屎一样,但听感还是有明显区别。

1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背景太干净了。感觉有点冷。
   老线材,背景嘈杂热闹。
   这货,很静。

好了,暂时就这一个听感。其他还不敢乱说。多听听。
但可先用理论数据来脑放一番。
由于铜管比4平方线材,在高频方面,电阻降得更多,
理论上,高频有提升。
但我只用在了GND屏蔽上。信号线并不是大铜管,而是小铜管2mm外径,空心的,增大了表面积。

2  鼓点收的快?反正就是感觉脑袋跟着一起在振动。    而老线材,鼓点就要软一些,不痛头。

3  张靓颖的海豚声,老线材听起来附带有沙沙声,这货,就是干净,海豚声干净。
4  本来觉得,这货,声音少了点什么。经过多次对比,确定是少了沙哑感,声音更清澈明了。
    以前认为是渣音效的,现在居然能听得很明了。
   比如,张靓颖 ==个人秘密==11秒 16秒===背景里,是金属声,还是像鸟叫声?
   这货听起来,像鸟叫声。

5  总体来说,区别不太大。就是脑放开了后,听感相对干净些。
6  可能是芯线不够粗。感觉声音有点小气。(内敛?)
7  感觉听久了,比较醒脑。现在左耳(听的这边),就比右耳醒亮些。

8 以前觉得刺耳的歌曲,现在觉得好清凉,好骚耳。

9 以前也能听到的声音,但不留意。
  这货能把背景里的小声音,引起你的注意。
  估计还是屏蔽的好。

10  我觉得,这种简单粗暴的内外两根硬管,可能还欠缺些什么。
      但,就是好听呀。可能是开了脑放把。我的别名,脑放九段。

11  乐器少时,以前不觉得有什么,
     这货,让我觉得音乐好像空白了一段。

12  用两倍音量才能听出的细节。
     这货,直接给出来了。     我觉得这点,最能说明听感的变化。细节不费力,噪音少。

13  听两个人合唱,能轻易的切换注意力。关注谁,不费神。
14  声音的连贯性更好。

15  人声比较内敛。

16  乐器声响,更有带动感。

17  有的录音很有磁性,其实是一种令人不爽的渣渣音。
     这货,可以减低这种假磁性声的感受。

18  老线材,听歌,知道歌手有唱功,但还是听着还是一般般。
      这货,现在好像煲开了。由于多了人声的细节,
      所以,听起来更有感情些。抑扬顿挫也更明显。(此处或含脑放成分)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00:26
bose 老C2 就是好。可以接两组线。
换线好方便,只换一头。
作者: 冰冰啊    时间: 2017-9-21 01:01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0 20:12
铜管弯折遇到了难题。

即使在大腿上,隔一段,弯一下,也会不小心把铜管挤瘪了。

我不知道具体这个管有多粗,我这段时间在搞自家房子装修,看到工人是怎么弯PVC管材的,在管材内部放上适合大小的弹簧,如下图这种,尽量要长点的,然后弯管的时候保证弹簧在需要弯曲的位置,这样不管怎么弯,因为有弹簧在内部支撑着,都不会变型。




希望楼主能多上听感和实际样品图,论坛有你更精彩。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01:04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1 01:07 编辑
冰冰啊 发表于 2017-9-21 01:01
我不知道具体这个管有多粗,我这段时间在搞自家房子装修,看到工人是怎么弯PVC管材的,在管材内部放上适 ...

谢谢啦。提供解决方案。

论坛就是要大家多讨论,多研究,多争论。
真理越辩越明。
实践出真知。

希望大家都动起来,改造自己的世界,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作者: 冰冰啊    时间: 2017-9-21 01:06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1 01:04
谢谢啦。提供解决方案。

论坛就是要大家多讨论,多研究,多争论。

另外,空调铜管是有种软铜管的,应该更好处理

作者: lagulia    时间: 2017-9-21 01:57
是。。。灌满沙子,越细越好,工程上都是石英砂,能耐高温。然后两头密封,然后用电焊加热需要弯折的地方,等到了红热状态,再弯折,完美。适合承压流体。
作者: lagulia    时间: 2017-9-21 01:57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1 00:26
bose 老C2 就是好。可以接两组线。
换线好方便,只换一头。

bose是电锯。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02:00
lagulia 发表于 2017-9-21 01:57
是。。。灌满沙子,越细越好,工程上都是石英砂,能耐高温。然后两头密封,然后用电焊加热需要弯折的地方, ...

太专业了。简直是职业人士。

作者: mrldt    时间: 2017-9-21 07:26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0 20:12
铜管弯折遇到了难题。

即使在大腿上,隔一段,弯一下,也会不小心把铜管挤瘪了。

在铜管里加入内径小一点的弹皇,就能弯曲了,你可试试。

作者: gao5566    时间: 2017-9-21 07:44
你家有大把铜管吧,不知里边芯线也用铜管么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10:56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1 11:02 编辑
mrldt 发表于 2017-9-21 07:26
在铜管里加入内径小一点的弹皇,就能弯曲了,你可试试。

谢谢。大家都把经验共享出来了。

耳机论坛,在讨论弯铜管。
恩,放心,你没有进入假论坛。这才是广开言路的真正的论坛。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1 11:00
gao5566 发表于 2017-9-21 07:44
你家有大把铜管吧,不知里边芯线也用铜管么

我也是为了实现设计想法,心血来潮,到天猫自购的淘宝货。

当初买了粗细两种管子,结果规格不精确,造成无法粗包细,塞不进去。

还买了铜丝,打算穿再细内管里,增加表面积,结果也是穿不进去。
网店的数据,不太靠谱,要小批量打样。

都只买了不到2,3米。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2 22:55
另一根,升级版,做好了。
信号线为双线。非常震撼。

上图:

外观 1.jpg (137.52 KB, 下载次数: 131)

外观 1.jpg

声卡 出口.jpg (357.51 KB, 下载次数: 109)

声卡 出口.jpg

声卡 出口 2.jpg (469.59 KB, 下载次数: 119)

声卡 出口 2.jpg

音响背后 1.jpg (484.29 KB, 下载次数: 130)

音响背后 1.jpg

外观 2.jpg (427.78 KB, 下载次数: 124)

外观 2.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2 22:59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3 00:56 编辑

双芯线的听感就是:

我要把另一根也变成双芯线。

现在GND电阻又降低了一半,因为有两根铜管。
所以,声音比较震撼。有带动感。

白线(双芯线)比红线(单芯),明显信息量多的多。

双芯线,一根是2mm铜管,一根是1.5平方的镀银线。

没想到,1.5平方的镀银线可以从头穿到尾,顺利通过弯曲的铜管,因为比较硬吧。
谢天谢地。我能把左右声道配平了。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3 00:41
双全啦。

终于把另一根,也改成双芯线了。

上图:之后上听感。完全感觉不一样。

双全 1.jpg (416.3 KB, 下载次数: 119)

双全 1.jpg

双全 2.jpg (515.97 KB, 下载次数: 108)

双全 2.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3 00:46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3 01:44 编辑

上听感:

1 感觉声音高了半度一样。

2 声音要从屏幕里爬出来一样。

3 雨滴居然是打在桌面上的,西风从屏幕旁吹来。

4 背景太干净了。

5 人声更像是人唱的。

6 你的神,是跟着音乐在一起荡漾。

7 女声好浪。普遍变甜了。

8 感觉自己的老歌,又像没听过的新歌一样。

9 背景不像以前那么嘈杂。感觉少了很多东西。

10 没有塑料感了。

11  背景乐器比以前夸张了,容易引起注意。力量感变小了,但音乐性又变强了。更悠扬。

12     !!!我cao,有的歌的鼓点,居然是在脑袋里敲着。闭着眼睛,判断方位,结果就是在脑袋正中里。

13 节奏感更强了。你会跟着音乐被提升。

14 以前觉得调音过头的女声,现在听起来正好。估计调音师是在高级线材前调出的味道。只有用同样的线材,才能还原。其他线材就会刺耳不爽。

15 有的低频,就像在你耳边拍床垫,噗噗,而不是以前的蹦蹦震撼。

16 感觉邓丽君唱得更悠然自若。

17 低频完全变成了质感,不想以前全是量感。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3 02:0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3 02:19 编辑

成本统计:

不算工艺摸索,作废,余料,人工成本;
单根成本在100元以内。(0.6米长)

第一次制作,切管,穿管,弯管,接头,剥线,焊线,绑线,绑带,
全程,单根耗时,至少4小时。



收获:
比预想的大。2000元都买不到这线材。因为是我发明的嘛。

烧友们也可以自己做,体验一下工艺难度,后最享受听感的收获。


我可能会在闲鱼上,搞个链接。定制铜管线材。嘿嘿嘿。

作者: gebegebe    时间: 2017-9-23 09:36
支持下创新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4 14:17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4 18:30 编辑

打了个补丁。

给每根线的GND地线,加了料,焊了更粗的镀银线,让GND电阻更低,以匹配双芯信号线的低电阻。

之前考虑不周,软接头处的地线不够粗。当时觉得没什么,因为PCB里更狭窄。

后来端正了态度,虽然是一小段,但还是整条线材的瓶颈,需要改进。
至于PCB里,那就管不着了,至少要把能做的部分做好。

改好后,外观变化不大,就不上图了。

听感,当然是有变化的。但应该不会太明显。好像低频的量有回升。质感量感都有了。

为了达到一个小小的改进目标,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手都弄痛了,人比较疲惫。
在没有全部做完之前,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做好一部分,也笑不出来,要全部做完,听到满意的声音后,才能放心。
这个过程,真是磨练人啊。
费了太多神,需要休息一下。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毕竟从今往后,天天都能用得上。

作者: 雪山翡壶    时间: 2017-9-24 17:55
自来水管道有不锈钢蛇皮管,随意弯折,纯铜的不知是否有蛇皮管。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4 18:10
雪山翡壶 发表于 2017-9-24 17:55
自来水管道有不锈钢蛇皮管,随意弯折,纯铜的不知是否有蛇皮管。

谢谢提醒。下次有空,再加个钢外套。嘿嘿。


作者: mrldt    时间: 2017-9-25 00:53
楼主为什么会用铜管,网上见到有铜薄卖,是很薄的铜片。用这个铜薄包着信号线不比你这个铜管强?其实,你这个管铜单独接地不会更好吗?为什么要接信号端的地?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5 18:16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5 18:25 编辑
mrldt 发表于 2017-9-25 00:53
楼主为什么会用铜管,网上见到有铜薄卖,是很薄的铜片。用这个铜薄包着信号线不比你这个铜管强?其实,你这 ...

铜箔不够厚。看趋肤深度那一页。

铜管接地,我也考虑在铜管外再加一钢管,接声卡的地和音响的地,两端同时接。

当初只是仿照普通RCA线,把铜管当屏蔽用。RCA线里本来就有一条GND线。
如果铜管不接GND,就得在加一根GND镀银线。拓扑结构不完整,两个GND可能不等电位。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5 18:42
对比了一下。
发现最明显的听感是,
普通线材,声音是碎的,闷的,模糊的。
铜管线材,声音是整体一块,凝聚力强。
作者: unreallighting    时间: 2017-9-25 21:57
希望lz回头可以提供改线服务……现在dac和耳放是并排放的,所以60cm都长……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5 23:02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5 23:45 编辑
unreallighting 发表于 2017-9-25 21:57
希望lz回头可以提供改线服务……现在dac和耳放是并排放的,所以60cm都长……

闲鱼挂过2小时。后来撤了。
想到过程艰辛。而且工艺不够完善。还需改进。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谈谈听感。

你可以测好长度。拍个照片,示意图。我试试看。

网购备料要好几天。
如果弯曲半径太小,可能不易成功,外观不佳。(如果只要音质,外观可以无视。初期还做不到美观。)
看选用什么线材,材料,双芯,单芯,铜管芯。

如果就像我这条。那成本大概10厘米=20元(已含人工费)。

长度最好大于30,40才能弯180度。看情况吧。
需要照实物位置来设计。
目前暂时只能做出图片里的样子。RCA头没试过其他的。








作者: unreallighting    时间: 2017-9-26 12:13
q6_6per 发表于 2017-9-25 23:02
闲鱼挂过2小时。后来撤了。
想到过程艰辛。而且工艺不够完善。还需改进。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谈谈听感 ...

外观不是很在意,要不然你以为我手上的卡达斯为什么才400……伊拉克的缘故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6 16:21
unreallighting 发表于 2017-9-26 12:13
外观不是很在意,要不然你以为我手上的卡达斯为什么才400……伊拉克的缘故

战斗过的老线,才是好线。老兵不死。

话说线材也是要煲的。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7 22:01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7 22:02 编辑

原则上说,最好的线材,就是没有线材感。

现在的铜管线材,比原来的,在声音方面,少了些听感。
就像我改DAC,功放的外挂对地电容一样,少了些听感,一开始不习惯,以为缺了些什么。

其实,缺失的这部分,正好是老线材一直多余的东西。
而现在,铜管线材把它纠正过来了。

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到底喜欢听哪一跟线材。
我选择,当然是铜管线材咯。听感更自然。不费脑。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8 00:15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8 00:25 编辑

铜管线材,听感,音乐是从音响里喷出来的,特别是中高频。低频没有嗡嗡感,质感明显。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8 21:00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9-28 22:26 编辑

好消息。
把音响电源插头直接插墙插后。
铜管线材的特色更明显了。
中高频方面,没注意到的弦乐,更清亮了。
低频更像心跳了。


我kao,刚才把CD拿出来放,感觉屏幕后的墙,有人在撞墙,这低频,爽。

居然听到了录音棚的低频噪

音乐更有气势了。

器材匹配,就像长方形的两条边 ab,听感就是面积a*b
a和b都提升后,a*b的面积就更大了。
其中一个变小,听感都会变差很多。其中一个变大,听感略有提升。
两个同时变大,听感提升明显。



作者: lavoisier    时间: 2017-9-28 23:05
楼主可以试下同轴射频电缆,特别是外导体是环形皱纹铜管的。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9-29 15:42
lavoisier 发表于 2017-9-28 23:05
楼主可以试下同轴射频电缆,特别是外导体是环形皱纹铜管的。

好专业,黑科技,又开眼界了。

谢谢提供。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1 11:47
后续有心情,还会再研发点新品出来。
作者: only酷    时间: 2017-10-1 15:26
楼主多研发一点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6 17:06
又改进了一步。

在两根铜管外,加上了铁管屏蔽。
铁管接声卡的GND地。

原理,
铜管对高频干扰,是屏蔽的,但对低频干扰,是透明的。
铁管对低频干扰,是屏蔽的,但对高频干扰,是透明的。


铜管必须达到1mm厚才可屏蔽5000Hz以下的电池波。
用铁管就可以屏蔽低频电磁波。

现在是双材料管,高频低频都干掉了。

听感?
还是先看图吧:


外观 大黑虫子.jpg (150.98 KB, 下载次数: 112)

总体外挂 变态 但 我们不是用眼睛看音乐的

总体外挂 变态 但 我们不是用眼睛看音乐的

铁管屏蔽 完成.jpg (458.9 KB, 下载次数: 128)

简单高效的接地方法

简单高效的接地方法

出口 处.jpg (432.67 KB, 下载次数: 112)

两根铜管都吃到肚子里了 哈哈

两根铜管都吃到肚子里了 哈哈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6 17:0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6 18:39 编辑

听感,要适应一会儿,才能出感受。
但记住,即使最好的线材,也只能做到等于没有线材,没有变化。

声卡到音响间的链接线长为 0.00米。

1  打击乐,弦乐更引人注目了。

2  刺耳的刮弦声,减小了。

3 我可以把声音开得很大,听起来也不烦人。哈。

4 低频很【整齐】,是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整齐。少了干扰的缘故吧。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6 18:26
我觉得,线材自己会成长。

因为跑的电流多了,久了,就会形成各自的通道。
电子,走得路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提是硬管。

因为,软线,只要外形一变,通路就断了,需要电子们,重新走一遍。
而,硬管,外形不易变化,内部的电子通路一旦建立,就会不断加强,不会断裂。
各个频段,都有自己喜欢走的常用通道。
硬管,就像一个开放的沙盒,随便电子们去塑造电流通道。

我的铜管,越用越红。难道是被还原成纯铜了?

以上为玄学。仅供参考。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8 13:1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8 15:02 编辑

测量了铁皮的厚度,只有0.2mm。
这只能改善 1000HZ 到 5000HZ 处的屏蔽。
但总比纯铜管,有所改进。


想屏蔽到60HZ ,铁皮至少厚达1.5mm。
好像民间就只有铁能扛把子,搞定低频电磁场的屏蔽。
错,淘宝上,也有卖【坡莫合金】的。


哇靠,看数据,铁很无敌啊。低频高频通吃。
看来得搞一根铁管来屏蔽。
虽然电阻大6倍(5.59倍=9.78铁/1.75铜),但我可以把粗细扩大8倍啊。哇哈哈。

见理论图片:



趋肤深度 各材料.jpg (85.09 KB, 下载次数: 123)

科学原理 大家还是要相信

科学原理 大家还是要相信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12 17:39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12 18:10 编辑

最近,总是被音乐打动。

难道是硬管内部已经形成了各个频率的专有传输通道!?

然后,换成原来的线材试试,哎,3秒就弃了。还是铜管声爽。

动不动,音乐就喷在脸上,砸在心中,瘙在脑里。


养硬管线材,会不会像培养美酒酵母菌一样,越久越香呢。
越老的硬管,内部通道越透,传输越真。
不过,最好还是没有线材,直接芯片到芯片。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13 20:34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13 20:36 编辑

看来大脑供血图,又有了新思路。

有人说,高频比低频跑得慢,有相位差。
那么,可以通过降低高频电阻,增加高频通路,并联更多根细丝,来达到平衡。

铜管莲花线,就可以设计成,粗细搭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细丝。
做成不等粗线材。
比起编织线来延长通路,不等粗线材是一个新思路。

还没想好,如何设计。
先看看大脑供血图。越接近心脏的血管,越粗,越接近用电设备的地方,越细,细到满足功耗就行。
这个仿生学的思路,很值得借鉴。
毕竟,这是进化告诉我们的完美答案。


大脑的墙插.jpg (70.77 KB, 下载次数: 109)

进线很粗

进线很粗

大脑供血 回路.jpg (154.06 KB, 下载次数: 107)

按功耗分配粗细

按功耗分配粗细

作者: gschina    时间: 2017-10-14 11:03
赞~~纯摆弄文字的玄学没啥意思,真大湿玩的就是这种融合科学和文学的玩意儿,你说玄?阻抗频率仪器图表咱科学客观验证的呢,你说科学不代表听感?关键地方咱有文学描写哦。。。。下一步建议验证下建筑钢材,各式钢管盘条钢筋更粗更大,看下低碳高碳光面螺纹冷拉热轧声音有没有区别~~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0-14 12:11
gschina 发表于 2017-10-14 11:03
赞~~纯摆弄文字的玄学没啥意思,真大湿玩的就是这种融合科学和文学的玩意儿,你说玄?阻抗频率仪器图表咱科 ...

谢谢提供思路。
但是靠我一个人,成果有限,需要烧友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发现新认知。

我还想到,把线材直接泡在电解液里,边听歌,边还原表面的铜,听满1000h后,估计都8N铜了。
这样,线材就像活的一样,越听越成熟。

但是,我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把想法都实现。所以要把观念分享出来,开源,可以更快速发展。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3 19:54
为了人人都能听到,高品质的音乐。
铜管传输线,你值得拥有。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16 00:52
第三代铜管,即将制作。等待网购材料到货。
打算设计成便利插头,可随手选择换莲花线,还是3.5mm耳机头,或者其他音频接口。
会用到航模大电流插头。可跑几十安培,余量更丰满。

另一贴里:

【铜管线材】实测证明,铜管就是干净,信噪比高,监听级
17楼。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388745/

从来没有用老线材听过的网络音频流,平时都是用铜管线材在听。

今天,试了试用老线材听,结果,清亮骚韵的女主声,变成了泼妇沙哑声干吼,音韵飙不上去。
本来想坚持听玩5分钟,结果听到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看来,高下立见,就怕货比货。

线材,就是要竞争上岗,才能保证信息量和烧脑度。
松原这首歌,如果你听不出打了鸡血的味道,或者鸡血不够,隐隐约约,那说明你的线材有问题。


刚才又对比了一下,听老线材,感觉就像泼妇在嚎吼,立马就弃了。换铜管线材,人声更真实感人。
其他器材可一点没变哦。

老线材 VS 细铜管.jpg (378.24 KB, 下载次数: 121)

双头莲花老线材

双头莲花老线材

大双管 已弃 细铜管更棒.jpg (125.63 KB, 下载次数: 117)

大管占地方 太长 听感略差于细管

大管占地方 太长 听感略差于细管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17 17:52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1-17 18:16 编辑

大铜管做好了。
把左右声道,包括地线,一起塞入铜管。
通过航模插头,来接插,这样可以重复利用铜管线材。

铜管线材,两边都做成母头。

3.5mm做成公头,莲花RCA线也做成公头。


不过,比较失望的是,听感不佳。
人声少了很多韵味,还不如老线材。比起双细铜管,差出很多。人声模糊,不透亮,无磁性。
4平方的信号线,居然没有1.5平方的好听。这难道真的是比例不佳造成的?
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信号走线都在一根铜管里,问题原因可能是左右声道串扰,声场明显听不出来。

接下来,可能考虑,做成左右声道双铜管。

不过,这次的失望,比较打击人,现在没什么斗志,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吧。

耳朵挑食了,看来很难伺候啊。


见图:

3.5mm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1.jpg (165.63 KB, 下载次数: 98)

3.5mm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1.jpg

莲花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jpg (342.8 KB, 下载次数: 106)

莲花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18 17:55
细管升级,钢管包铜管,双管屏蔽,添加航模头,可供切换插头。

听感恢复到双细管,还有多。

上图:

航模莲花头 轻松切换 .jpg (126.26 KB, 下载次数: 121)

航模莲花头 轻松切换 .jpg

航模头 钢铜管 双管屏蔽.jpg (85.72 KB, 下载次数: 120)

航模头 钢铜管 双管屏蔽.jpg

钢铜管 莲花线 扭连.jpg (108.1 KB, 下载次数: 122)

钢铜管 莲花线 扭连.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18 22:06

【纠正错误】千万不要上钢管,因为钢管就像磁环一样,会阻隔一部分能量。

刚才听了,感觉低频没力气,鸡血不够嗨。
开始怀疑是航模插头引起的,后来把半边的扭线,露出到钢管外,立马声音有了鸡血感,于是把钢管去掉了。

现在,又完全变成双细管了。
感觉好多了。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23 00:37
铜管提升中低频,镀银线提升高频,

调节铜管和镀银线各自的长度,可以均匀的调节频率分量。就像滑动变阻器一样。

缩短铜管,则镀银线有效分量比例变大,高频量感提升,
增长铜管,高频减弱,中低频提升,

这和音响后面调节高频旋钮的效果一样。

今天发现,缩短铜管长度,可以发生可闻的变化。高频更清亮。

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来滑动调节捆绑线。
这增加了铜管线材的可玩性。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26 14:50

有做了根。

4平方电线,大铜管。扭连。
忘了装莲花头了。
将就用。

听感,短管,比细管,打击乐声音更真实清晰。

信号线:细管1.5平方镀银线,短管4平方电线。

详见照片:

细管 粗管 航模插.jpg (156.81 KB, 下载次数: 141)

细管 粗管 航模插.jpg

GND地线 绑在铜管腰上.jpg (121.56 KB, 下载次数: 120)

GND地线 绑在铜管腰上.jpg

忘了装头子了 将就用.jpg (194.46 KB, 下载次数: 125)

忘了装头子了 将就用.jpg

作者: chuguang    时间: 2017-11-27 08:49
高频仪器内部的SFT50-3/RG402半钢同轴线缆就是铜管的,表面电镀三元合金,线芯是镀银铜线,中间聚四氟乙烯绝缘,楼主可以试试。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27 12:50
chuguang 发表于 2017-11-27 08:49
高频仪器内部的SFT50-3/RG402半钢同轴线缆就是铜管的,表面电镀三元合金,线芯是镀银铜线,中间聚四氟乙烯 ...

谢谢提供信息和型号。

线2.jpg (32.11 KB, 下载次数: 122)

线2.jpg

线.jpg (61.45 KB, 下载次数: 101)

线.jpg

作者: 左仑    时间: 2017-11-27 18:31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28 01:13
钢包铜来啦。

听感好像没什么区别。
至少,我觉得低频屏蔽更加完善了。
能量损失更小,外界干扰更弱。

上图:



橡皮泥 防止左右GND接触.jpg (153.84 KB, 下载次数: 123)

橡皮泥 防止左右GND接触.jpg

切换插头 变3.5mm头.jpg (200.6 KB, 下载次数: 102)

切换插头 变3.5mm头.jpg

钢管 套 铜管.jpg (113 KB, 下载次数: 119)

钢管 套 铜管.jpg

钢包铜 双管屏蔽 莲花线.jpg (134.79 KB, 下载次数: 112)

钢包铜 双管屏蔽 莲花线.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1-30 22:52
这次的钢包铜,听感更真实。
以前的琵琶声,只有琴弦的声音,
这次,听出了拨弄的感觉,就是多出了手感的节奏。

以前的二胡声,像喇叭放出来的,像唢呐。
这次,二胡声,像人哼出来的,能听出哎哀哎的感觉。

当然,一个是4平方电线(润),一个是1.5平方镀银线(声音比较辣),而且分别从耳机孔和莲花头出来,可能是声卡内部的差异。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1 18:14
原来如此,
一些平时不在意的背景声,
现在正调皮的躲在角落里自己玩耍,
背景声也可以这么可爱。

有机会,试一试纯钢管,看看是不是听感没区别,屏蔽更彻底。

作者: lee_haku    时间: 2017-12-2 12:01
又是lz 啊

唯电阻论上次就被我揶揄过一次了。。。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2 23:43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2-3 01:08 编辑
lee_haku 发表于 2017-12-2 12:01
又是lz 啊

唯电阻论上次就被我揶揄过一次了。。。

不是电阻,是电流。

听音乐就是听电流。

玩hifi就是玩智商(脑放)。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3 18:36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2-3 18:40 编辑

终于做出一款可以弯折的铜管莲花线了。

细管,比较好弯,但是想重新掰直,就不容易了。
1.5平方镀银线,焊接到莲花头里。
1.5mm壁厚的细铜管,通过扭连,与莲花头GND线连接。

听感正常。正常情况下,会越听越好听,因为电流会把线材煲开。估计4小时吧。

上图

可以掰弯的细铜管 极简设计.jpg (99.79 KB, 下载次数: 119)

可以掰弯的细铜管 极简设计.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5 11:20

实测电阻,单位豪欧。

见图:

1扭连GND管合成电阻 2纯铜管 3信号芯线.jpg (43.4 KB, 下载次数: 177)

细管 双头 莲花线 实测电阻曲线

细管 双头 莲花线 实测电阻曲线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5 18:25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2-5 19:12 编辑

然后,又有新发明:全屏蔽,多地线扭连。

铜管深入莲花头,达到全屏蔽的目的,
多条GND地线扭连到铜管,挖掘铜管电阻低的优势。

上图,听感就是,

1  细节多了可能并不好听,费脑放。
2  10分钟后,大脑适应了,觉得,细节前所未有的多。正在煲大脑。
3  能听出歌手在用多大的劲在唱。哈哈。能听出声音的松紧,真爽。

地球带宽有限,不可能让人人都听到高清的声音。(玄学)



全面屏蔽 双地线降电阻.jpg (118.57 KB, 下载次数: 140)

全面屏蔽 双地线降电阻.jpg

铜管 深入 莲花头内.jpg (92.25 KB, 下载次数: 156)

铜管 深入 莲花头内.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7 13:08
改进前后,电阻对比。

双线扭连,电阻减半。

粗线是双扭GND,细线是单线GND。

GND扭连 电阻对比 双线vs单线 .jpg (56.61 KB, 下载次数: 129)

单端全屏蔽铜管莲花线

单端全屏蔽铜管莲花线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9 20:26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2-9 20:28 编辑

刚才对比了一下老声卡,和现在用的声卡。
发现,听感变化,大部分,还是声卡改机后的提升。
铜管线材,只是把这种改机后的潜力,更好的挖掘出来罢了。

改之前,原版,低频朦胧,无质感,中高频干涩,无清亮感。
改后,低频有弹性,质感量感均能明显听出,中高频人声明显改善,质感感人,更真实,无塑料感。
原因是,理论上,降低了低频和高频的频响电阻。低频降低1000多倍。

详见我贴:【实践】让听感提升80%的硬件技巧。
第3页,第60楼。




声卡改机 加固态 加云母.jpg (235.88 KB, 下载次数: 186)

声卡改机 加固态 加云母.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20 16:39
记录,
单双线的电阻区别。

2+2.jpg (45.41 KB, 下载次数: 181)

2+2.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7-12-25 01:1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2-25 01:33 编辑

双月铜管莲花线,完成。

双地线扭连,镀银线,像月亮一样。所以起名双月。
已挂闲鱼,搜索【双月铜管】,欢迎尝鲜。不满意,我回购。
希望大家自己DIY,或者听后提出宝贵意见,以改进设计,让大家都能听到高品质的音乐。


见图:


双月双地线.jpg (189.61 KB, 下载次数: 156)

双月双地线.jpg

直管使用范围0.2到0.5米 可以掰弯后 在0.04米内使用.jpg (154.35 KB, 下载次数: 145)

直管使用范围0.2到0.5米 可以掰弯后 在0.04米内使用.jpg

可转接成3.5耳机头.jpg (158.54 KB, 下载次数: 176)

可转接成3.5耳机头.jpg

两倍地线 更深沉的GND 跑信号 跑干扰.jpg (139.82 KB, 下载次数: 165)

两倍地线 更深沉的GND 跑信号 跑干扰.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1-5 18:58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8-1-5 21:55 编辑

有缘听一耳,不满意包退。

可能还会赔偿你20元的听感失望费哦。

声音已煲开,透。
准备开启我的线材的旅游。

我出邮费,让我家线材到你家旅游。


双月 想出门走走。




006 双月 对比 全屏蔽 铜管莲花线.jpg (177.8 KB, 下载次数: 175)

006 双月 对比 全屏蔽 铜管莲花线.jpg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1-12 18:42
最近又买了点999纯银线和特氟龙细管,
准备有时间的话,做一条纯银线来听听。

或者把双线改为纯银线,纯银的好处是,可塑性强,我可以把它打扁了用。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1-19 22:14
停止出游。
线材我不出了。
谢谢大家的关注。

有兴趣的,请自行DIY。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1-26 23:21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8-1-26 23:22 编辑

为了获得听感反馈,
接受烧友们定制铜管莲花线。

只要把长度,外形,参数说清楚。
有材料后,我就可以制作。
请在站内消息询问相关问题。

之前停止出游,是因为,我发现了更好的全屏蔽方案。
硬连接法。可以看我其他的帖子。


我一个人,自己已经很难分辨好坏了,因为听过的线材有限,无法一一对比。
所以,希望烧友们,也能参与进来,试听试用,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是个人业余时间纯手工打造。所以反馈会慢些。

希望铜管莲花线能得到推广,能有更多的厂家制作高性价比的铜管音频线材。造福人类的听感。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3-12 20:48
后来,有发明了可变形的 铜管 对录线。理论上,会有更好的左右声道隔离。


204 .jpg (174.34 KB, 下载次数: 159)

对录线 变形!

对录线 变形!

201.jpg (144.25 KB, 下载次数: 163)

铜管 可弯曲

铜管 可弯曲

作者: jimmyxzy    时间: 2018-3-17 20:35
铜管一定不能弯,折弯的地方内侧会挤压变厚,外侧会拉伸变薄。要用转接头焊接,必须铜焊,焊缝要均匀,焊好后要整根管子做压力测试确定无缝无漏。铜材质比较软,外面最好包上保护材料,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包空调铜管的保温管。

作者: jimmyxzy    时间: 2018-3-18 15:39
q6_6per 发表于 2018-3-12 20:48
后来,有发明了可变形的 铜管 对录线。理论上,会有更好的左右声道隔离。

花了那么大功夫做铜管屏蔽,接头处的处理是个败笔啊。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3-20 18:09
jimmyxzy 发表于 2018-3-18 15:39
花了那么大功夫做铜管屏蔽,接头处的处理是个败笔啊。

那是,如果没有这所谓的败笔,估计没经验的,连插都插不上。

作者: jimmyxzy    时间: 2018-3-21 11:37
q6_6per 发表于 2018-3-20 18:09
那是,如果没有这所谓的败笔,估计没经验的,连插都插不上。

这么一来,功亏一篑啊。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3-21 19:45
jimmyxzy 发表于 2018-3-21 11:37
这么一来,功亏一篑啊。

不怕,收获已经很大了。增加了体验,改变了认知。

后面的各种改进,就请大家再接再厉,兴趣是最好的指路人。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5-9 09:10
又改进了一下,差别巨大。

加了蛇皮的铜管线,明显更甜,中高频更多些。

蛇皮直接焊接到莲花头里。
工艺还在摸索中。





铜管+蛇皮.jpg (206.79 KB, 下载次数: 189)

铜管 加蛇皮 焊接

铜管 加蛇皮 焊接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8-11-21 21:11
又进化出一款。
不用焊接。彻底全屏蔽。
屏蔽网可延长到底。
绑紧后使用。
更彻底的降低电阻。


成本超低。科研用(民科)。

硬件开源。有兴趣的,我可以口授参数。




1116型 铜管铜网非焊接 莲花线.jpg (205.92 KB, 下载次数: 189)

活动屏蔽网 可延长到头 绑紧后 降阻

活动屏蔽网  可延长到头  绑紧后 降阻

作者: q6_6per    时间: 2019-3-16 00:13


冷压接头,直插RCA里面。


00001 冷压软蛇 RCA 0313型.jpg (159.39 KB, 下载次数: 157)

00001 冷压软蛇 RCA 0313型.jpg

00002 冷压接头 镀银线 铜管活动插头 铜网屏蔽.jpg (90.9 KB, 下载次数: 147)

00002 冷压接头 镀银线 铜管活动插头 铜网屏蔽.jpg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