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用流体力学中的现象去理解音箱系统重放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7 12:47
标题: 用流体力学中的现象去理解音箱系统重放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7 12:49 编辑

以下这段文章准备同步发到胆艺轩全频论坛上。可那里才注册,新手不让发。

我根本不懂流体力学,只是借助于常识中流体运动中的现象来理解或解释音箱系统重放中的某些问题,当然可能全是不对的。


在这里发一个帖子是因为这里玩全频的比较多,而我弄房子后,会把手里的一些全频装起来。可能会参考各种全频单元的使用方法,以得到不同观点老烧们的参考意见。


流体力学,除了液体,也包括气体研究范畴,有流体动力学,也有流体静力学。从音箱系统重放来说,眼睛观察到的流体静力学中的很多现象更加能理解好音箱系统重放的问题。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观察和理解?用一个泳池中的水!把室内空气当做一个泳池中的水来理解声音从音箱系统传到人耳的状况。


一、基本常理:声音靠空气介质传播,如果真空,听不到声音的。另外,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是疎密波。


二、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疎密波传输到人耳的时候,疏密波在耳膜上产生压强变化大小,最终变为力让耳膜震动而让人感知到的。就好像你站在泳池中,不远距离跳进一个人,让水对周围产生推力,推力传到你的身体上被感知到一样。如果水是静止的,那对你身上只有静态的压力,平衡时你觉察不到变化。同样,音箱发出声音,一定要使空气流动起来产生疏密的力量感,你才可以听到声音。用这个理解低频,就特别直观了,实际上高音也差不多,但实际上低频更好理解,也是我们考虑音箱系统声音的关键。


三、流体力学中有一个质量守恒假设,或者说概念。就是一个与外界开放的空间,流进与留出的介质质量是相同的。如果封闭起来,那么,流体中的运动会遵循各等位面高低补齐(压强趋于稳定一致)的方向走。举个例子,你用手在泳池中向你对面一个人的方向推水,你手心刚刚将水推出去,马上,那推高了的水就向手背后面流回去了。也就是说,你想把水推远一点,但它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走得很远。对面的人根本没有感觉到你推的水到了他的身边。好了,理解到了这里,就能够理解障板的问题了。假如你的手是一个活塞,装在水中障板上上,活塞推出去的水不会直接流到后面水位较低的地方,那推出去的水就走向了对面的人,让他感知到了。这就是平面障板的情况。


四、窄障板怎么回事?平面窄障板其实和没障板差不多,好一点点而已。本质没差别。但林奎茨的H障板不同。我没有去到林奎茨网站上学习,不知道他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有朋友把林奎茨的H障板理解等效为平面障板,我觉得不够。林奎茨的H障板中的两翼,相当于流体的导流板,也就是说,低频推动的气流,沿着这个导流板向前冲出,有一定的方向性,低频气流在其向前方向,能冲到更加远方一些,而不是平面障板中,低频单元要推动障板前面更多的空气介质的质量。因此,单纯从声波绕到后面的长短距离来等效还是不够的。所以,林奎茨的H障板是能让疏密运动的空气传播到更远的方式,或者说,它能让整池的水能有更大动荡的范围。或者说,你能在更远的地方听到同样频率的低频声。所以,即便是后开口箱,同样的翼宽,H型可能仍然好于后开口子箱。


五、窄障板低频反装且反接的道理。低频用两个单元反向而装,且反接,其目的就是让障板前后的空气介质荡起来,形成整个空间的空气震荡。自然扩大了低频声波的传播范围。


六、无限大障板或者装在一个房间内墙上(屁股在另外一个房间)的喇叭,效果如何?我没有试验过,纯粹凭概念想象,还是要差些。因为这个房间内空气质量是不变的,喇叭纸盆运动只能压缩这个房间内的空气,是有阻力的。因此,让这个房间内空气荡起来就需要额外的力,所以,不如单元在一个房间内好。F0肯定会上升的。


七、非障板下的箱体系统是这么样的?箱体系统在一个房间内,箱外和箱内的空气处在同一个空间内,喇叭单元让内外空气反相分别压缩,才会让房间内的空气荡起来,效率肯定比障板要低。


八、障板分频系统的选择。我个人认为,以目前全频单元的素质,用障板系统的话,两分频已经足够了。即全频单元全频播放(或切掉人声以下的低频),外加超低。过去说低频单元质量好不不好,主要考虑到其中频的水准,如果低频只负责超低,则可选单元就比较多了。长冲程,超低部分比计较平坦就差不多,推出去的空气质量足够多,基本没问题。特别是在电分情况下,可以与全频分的比较清楚。我用声卡做分频,已经可以分得很好,也很容易调。


九、高效率与低效率单元系统的选择。我倾向于高效率系统,因为其他方面的投入减小很多。


十、低频单元尺寸?主要考虑谐振频率,Qts。冲程长,尺寸可小点,其实,同频率下声压大小主要是靠推动的空气量决定的。用电分后低频单元功率可调整,这就好做多了。所以,H窄障板,二分频电分,全频单元可以附加一个超高,是一个投入比较适当的方案。

作者: 同学2012    时间: 2019-2-17 13:14
强!很合理的方案
作者: 发烧大耳机    时间: 2019-2-17 15:02
学习了

作者: isogg    时间: 2019-2-17 20:41
好深奥哦,就像量子理论,如果能配个演示动画什么的或许看的会更明白一点,不过声音学确实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比如有种低音听不到,却能感觉到物体的振动?楼主不错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探索。
作者: 幽灵姐    时间: 2019-2-17 20:48

作者: real911    时间: 2019-2-17 21:32
很久没看到甩师傅啦,顶一个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19-2-17 21:49
甩师傅啊
这个贴赶紧做来前排拜读下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7 23:22
本帖最后由 tts43 于 2019-2-17 23:27 编辑

无限大障板或者装在一个房间内墙上效果如何?你会得到一个箱体体积和房间一样大的密闭箱。障板的效果在于开多少,而不在于档多少,挡只是为了解决声短路的不得已方式。你到林奎兹的网站去看,讲的都是扩散面。传统音箱的单向扩散,障板的双向扩散。虽然胆艺轩在几年前经历了全员大障板的时代,但是目前大品牌商业化的障板无一例外是窄障板,从jomo到静电。h型也不是必须的,只是调整实际响应的手法之一。你说到的h型冲出的情况,实际上类似于号角原理,但是号角对声音的集中,本质上是与林奎兹的观念完全相悖的,林奎兹的箱子,有些看起来像是加了一点点边条,但是整体看都干脆利落的放弃了想方设法增加障板宽度的胆艺轩流做法,也没有胆艺轩以前流行的大障板加号角的玩法。扩散和声短路是一对矛盾怎么处理才是最终问题。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00:08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8 00:09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9-2-17 23:22
无限大障板或者装在一个房间内墙上效果如何?你会得到一个箱体体积和房间一样大的密闭箱。障板的效果在于开 ...

关于无限大障板和闭箱,通常人们是从声波的相位上去理解。用相位相反抵消的方式去解释。所以,尽可能不让喇叭前后的声音相遇。
林奎茨强调扩散从他的作品中完全看得出来,比如高音向前和向后安装。水管箱的中低音单元向上。其实,他这个都不是新理论或者新做法。长岗铁男很多点音源无指向的箱子都是这个道理。高音用扩散的方式比较好理解,主要强调定位问题。但低音用扩散方式就比较难理解,或者说解释起来不容易说通。我对于低频,比较倾向于空气疏密振动传播的方式来解释。像泳池里的水浪,浪能到你身边,你就能感受得到。那么,如何能让房间内的空气荡漾起来,这就是关键。不要忽视室内空气等质量守恒的影响。比如房间有两个门,两个门没有锁的时候,快速开一扇门或关一扇门,另外一扇门一定会动。所以,障板前后的空气密度是相反运动越顺畅,整个房间内的空气荡起来的状态就会越好。这也是理解扩散的一种方法。所以,闭箱或无限大障板在这个时候似乎就有缺陷了。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00:38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00:08
关于无限大障板和闭箱,通常人们是从声波的相位上去理解。用相位相反抵消的方式去解释。所以,尽可能不让 ...

当然这些描述也可以。让整个房间的空气动荡,必定伴随着相互抵消。高音这个问题不突出,因为指向性强,难以做到相互叠加抵消。低音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就是要解决的声短路问题。无限大障板的做法,旨在解决这个问题,却同时限制了高音的扩散。至于怎么平衡两者,只能说各有各的做法了,我的做法是低音装箱,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追求极限的会有更极端的方式。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8 10:17
低频真的没方向性  H形障板并不能让低频往前 只不过是加大了声短路的距离 所以低频损耗变低了
作者: 发烧大耳机    时间: 2019-2-18 10:29
频率越高,指向性越明显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10:37
phoexi 发表于 2019-2-18 10:17
低频真的没方向性  H形障板并不能让低频往前 只不过是加大了声短路的距离 所以低频损耗变低了

但是能让中频往前,所以这种设计有其弊端,林奎兹的音箱其实谈不上h型障板,中高音都是接近敞开的,和那些几乎整个做成后开口的不是一路的东西。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10:48
其实整个想法的问题还不止这个,包括全频加超低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大单元首先不说能不能有效的发出高频,就算可以,由于分割振动的原因,也是接近中心点的小部分振膜主要发出高频,所以这种高频在后向的辐射效果就值得考虑了,毕竟单元后向有盆架和磁体阻挡,高频在这种阻挡下能否较好的向后发散?基于这个考虑,三分频就是底线。这还是在所谓的全频单元能较好的发出高频的前提下。本身能做到这点的单元就很少。另外林奎兹的作品在前级运用了非常复杂的频率补偿,没有补偿的情况下引起的频率峰谷怎么解决?可以靠布局解决一些,这个布局的位置也是需要决定的。总体来说,楼主的方案目前看来只限于想法,要真正做到定型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
作者: touchstones    时间: 2019-2-18 10:55
1 膜拜:首先给楼主点赞。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发烧,在各种脑放神学黑科技充斥的hifi群里实为难得的清流。
2 汗颜:楼主的分析很专业啊,作为国内空气动力学学科top3的学校的本专业毕业生,我也只能勉强理解个大概。实在汗颜。
3 建议:箱子系统涉及到的专业:除了电磁等之外,和力学相关的有材料力学(喇叭,箱体,脚架的材质,结构设计),振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建议整体考虑会比较好。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3:12
phoexi 发表于 2019-2-18 10:17
低频真的没方向性  H形障板并不能让低频往前 只不过是加大了声短路的距离 所以低频损耗变低了

低频没有方向性????
原来我也被这个说法影响了很多。现在,我仔细想过以后,认为这个说法是一种错误。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样说才对,就是人耳不能分辨低频来源的方向性。因为低频波长很长,人的两个耳朵之间的距离太短,两个耳朵处于低频波长差不多同一个位置,听到的声压强度是一样的,或者说相位几乎没差别,所以分辨不出。
但对于声音传播来讲,空气介质中用粒子之间传递力的角度来理解,声音传播方向是有的。高频有方向性,低频没有方向性的话?那么我们找到分界点的频率了么?没有。
而把声音传播理解为力的传递,那么方向性就有了。只是我们分辨不到来源的方向。

作者: flight8888    时间: 2019-2-18 13:43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13:12
低频没有方向性????
原来我也被这个说法影响了很多。现在,我仔细想过以后,认为这个说法是一种错误 ...

学习了,楼主是真正的技术强人!理论上的东西不是很懂,但是从我实际经历上讲,曾经有过错误的把低音炮放在箱子后面,并且低音单元中轴线和箱子的低音单元中轴平行重叠了,导致单边箱子低频声音不正常,而把低音炮的角度调整倾斜一下声音就好了。还有,尤其是对于大口径低音单元的音箱来说,如果左右成内对角倾斜摆放的话,那么中间总有一个点的低频是薄弱的。我觉得这两个例子应该就是说明低频也是有方向的,并且会相互干扰,角度不对或者摆放不正确就会导致低频共振甚至相互抵消。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4:16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8 14:19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9-2-18 10:48
其实整个想法的问题还不止这个,包括全频加超低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大单元首先不说能不能有效的发出高频,就 ...

拜读过您的过程大做作。受益匪浅。
全频目前不高的价位,可以做到谐振频率在80左右。考虑为了让全频单元有一个好的状态,可以把全频单元用电分从120Hz左右低切。同样,超低的在120Hz高切。斜率高些,超低分割振动能影响到的声音已经发不出了。或者用强度高的盆,本身分割振动更小。12分贝斜率的电分可能弄不干净。我在数字调音台上做分频,设在120Hz,用两个调整点叠加(相当于斜率倍乘),低频通道几乎听不到男中音了。
林奎茨的电分,如果用模拟电分,可能做不到分得干净。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4:30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8 14:36 编辑
touchstones 发表于 2019-2-18 10:55
1 膜拜:首先给楼主点赞。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发烧,在各种脑放神学黑科技充斥的hifi群里实为难得的清流。
...

我只是比较愿意用一种物理现象去解释另外一种物理现象。可能不对,需要证实,但我没有这个证实的理论能力。从空气动力学来讲,如果能把空气介质中的粒子进行染色,通过观察染过色的粒子运动,可能就很容易观察清楚。其实最简单的,用不同颜色的烟雾,如果能慢慢地注入空间,分层或以网格形式存在,然后向其发低频声,观察烟雾流动状态,就可以了解到一定程度。这个理解会比较直观。放在水池里面,如果有颜色的水在传递振动时,肯定会有运动方向。变动的地方,就是波到达的地方,换作声音,就是能听到声音的地方。只是,水介密度比空气大很多,频率用低于1Hz的振动力去模拟声频状态能看清楚。

作者: 流氓才子    时间: 2019-2-18 14:35
从无限大障板引申一下,平常我们见到的封闭式的音箱,相对更吃驱动力,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一下呢?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4:40
流氓才子 发表于 2019-2-18 14:35
从无限大障板引申一下,平常我们见到的封闭式的音箱,相对更吃驱动力,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一下呢?

其实是的。如果仅仅是效率的问题还好。如果空气压缩不是线性弹簧的话,那除了效率就产生失真的问题了。不过,目前空气是线性弹簧吧!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14:40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14:16
拜读过您的过程大做作。受益匪浅。
全频目前不高的价位,可以做到谐振频率在80左右。考虑为了让全频单元 ...

在120左右分得干净的确是更极致的做法,只不过体积下不来。我用的板宽35cm,只能分在300左右,单独单元只发出超低音的做法在这个板宽下实现不了,就算单元没问题上板之后也会声短路。我觉得你用全频实现下潜到120道理上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用全频达到多高的高频。

不管是依据林奎兹的理论还是你上面的推动空气说法,其实只是表述问题。核心上有个问题却是必须尽量做到最优,那就是扩散面和前后扩散一致问题。道理上说,如果存在一个理想单元,向前推动挤压空气时产生的声音,与这个过程中后侧抽离空气产生的声音频谱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只是相位不同。反过来也一样。即是说,理想的扩散下,站在障板前方与后方的声音是要尽量做到高度一致的。但是全频单元的高音部分能否做到,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理想的锥盆全频,目前在喇叭后部也有各位磁体盆架等遮蔽物。如果是频率较低还好,如果是高频,哪怕正面的回放可以,背后肯定出不来。所以道理上说,最好有独立的高音单元,向后发射与正面完全一样的声波。而锥盆单元的背后,发射不那么容易被阻挡的中低频声波。

同样基于这个考虑,正向背向的单元,分频最好完全趋于一致,不做后开口这种造成前后辐射差异的形状理由也在于此。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8 14:56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13:12
低频没有方向性????
原来我也被这个说法影响了很多。现在,我仔细想过以后,认为这个说法是一种错误 ...

波会绕射的 低频这个波长 轻松绕过你的H型到后面
如果您觉得声波不够直观的话 可以在水池里面搭建一下 用水波 激励源放H型里面观察一下 用激励频率控制波长
虽然纵波和横波有点区别


另外我这边做过各种形式的窄障板音箱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8 15:04
再分享一些关于窄障板的

如楼上所说最好是三分频的
主要目的是低频用H型之类的换取较高的效率 高频可以用正反各一个保证偶极性

如果非要用低频+全频(中高)的方式 建议用相位锥的单元 (如果中间是球顶或者副锥盆 正面高频大多数是这里出来的 但是反面没有高频 会不对称)
作者: touchstones    时间: 2019-2-18 18:35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14:30
我只是比较愿意用一种物理现象去解释另外一种物理现象。可能不对,需要证实,但我没有这个证实的理论能力 ...

发现老兄你还真是个人才啊。您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流体力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类实验方法,叫PIV,即粒子测速。来测量一个二维空间(也可三维)的流速(速度,加速度等)。比如军机的矢量发动机尾喷设计就需要大量PIV实验。


作者: 豆子会发光    时间: 2019-2-18 18:58
这帖子质量太高了,留名方便慢慢学习消化
作者: lobo727    时间: 2019-2-18 19:11
其实声学设计就是如此,在一开始的初期就规划计算+仿真,远远比后期盲调来的准确度高,无论耳机还是房间,共同的是空间声学腔体设计,不过箱子在设计的时候器材的扰动和散热要求则更高,如果有顶级的LP系统,则避震就也要列入反馈的途径,至于电源系统更是初期建立的重中之重,顺便说一句房间的驻波是最麻烦的,尤其是低频驻波,不过现代可以有定参数的声学材料和有限元仿真工具,也有足够性能的计算机(感谢黄老板的N记计算卡),还有不错的软件,就是缺少去用的人罢了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9:40
tts43 发表于 2019-2-18 14:40
在120左右分得干净的确是更极致的做法,只不过体积下不来。我用的板宽35cm,只能分在300左右,单独单元只 ...

过去,数字技术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箱子物理特性缺陷不容易用电的环节调整。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用DSP运算进行补偿,所以,林奎茨的喇叭系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处理后可以实用了。

300赫兹功分就有些难度了,特别是低效率单元。如果方便,大可以试试玩专业的数字处理系统。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9:45
tts43 发表于 2019-2-18 14:40
在120左右分得干净的确是更极致的做法,只不过体积下不来。我用的板宽35cm,只能分在300左右,单独单元只 ...

其实,中高音单元的扩散,也一样用多个喇叭解决,成本增加一些。当初BOSE 301箱体的高音单元就是反向安装在斜面上,追求扩散。商业运作考虑成本问题,自己DIY,怎么想好就怎么试。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9:51
phoexi 发表于 2019-2-18 14:56
波会绕射的 低频这个波长 轻松绕过你的H型到后面
如果您觉得声波不够直观的话 可以在水池里面搭建一下  ...

波绕射当然是存在,但无论怎么轻松,前后两个反相同频率波相遇而抵消,只是存在于一个局部区域,频率低,这个区域大,频率高,这个区域小。像两个涟漪相遇一样。我们用障板也好,或者我说的让低频气流定向冲得远一些也好,就是让还没有相遇的波存在与空间更大的范围,而我们能处于范围比较大的皇帝位区域来听音乐。为什么喇叭测量时用近场位置,就是说明那个位置并不是两波相遇的位置。而我们做成音箱系统(包括障板),目的就是把这个位置能拉得更远一点而达到实用目的。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19:53
touchstones 发表于 2019-2-18 18:35
发现老兄你还真是个人才啊。您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流体力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类实验方法,叫PIV,即粒子测速 ...

用有限元模拟“场”,在电磁领域可以,但对于流体力学或流体动力学,现在仍然基于试验。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20:18
本帖最后由 tts43 于 2019-2-18 20:19 编辑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19:40
过去,数字技术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箱子物理特性缺陷不容易用电的环节调整。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用DSP运算 ...

300hz我用的是前级分频,两台功放。
其实怎么处理不是关键,处理的结果才最重要,一般的分频完全可以用模拟实现,不会因为dsp而高级。从另一个角度说,dsp的处理效果,能否确认才是关键。
一般的电子分频也好,dsp也好,设定分频点为多少多少,都是一个结果。关键点在于,设定为多少是怎么判定的?设定为多少在实际表现中如何?这都需要根据每一个单元的不同而去实际处理。就像常见的三极管一般,不能拿来一个型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说我设定静态工作点为xxx,或者直接看一眼极限数据就判定设成xxx肯定没问题。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20:48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8 20:53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9-2-18 20:18
300hz我用的是前级分频,两台功放。
其实怎么处理不是关键,处理的结果才最重要,一般的分频完全可以用 ...

如果单纯考虑超低与中低之间的界线,一般常理下会按照人声频率下限比较理想,因为适应听音范围更广。在这个原则下,考虑中频装在上板上的宽度和美观角度(中频部分也用H型两翼),在箱体总宽350公分,加两翼宽度调整,分频点可以选择落在100-150Hz的范围。如果实际中频因为H的两翼而影响扩散,背后再加一个。

我个人看法,用超低+全频,将分频点放低,比低频+中音,分频点较高的方案会好些。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8 21:48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20:48
如果单纯考虑超低与中低之间的界线,一般常理下会按照人声频率下限比较理想,因为适应听音范围更广。在这 ...

我那套障板就是低音炮(单个)+全频

分频点150hz  而且低音炮拿一个d类后级单独推 障板补偿用的功分

全频用的电分(前级加rc电路 不是dsp dsp在我这边听起来不行 主要算法问题 丢细节 而且糊)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22:14
phoexi 发表于 2019-2-18 21:48
我那套障板就是低音炮(单个)+全频

分频点150hz  而且低音炮拿一个d类后级单独推 障板补偿用的功分

听感如何?

关于用DSP作电分,我手里有数字调音台,通过USB给调音台数字信号(调音台当做声卡用),出来的效果耳机听不出什么缺陷。这个应该是没有转化为模拟信号后再取样进行DSP运算。专业音频上现在有很多东西在一定水准之上而价钱又不贵。专业用的声卡+插件进行DSP处理,现在的成本不高了。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8 22:24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22:14
听感如何?

关于用DSP作电分,我手里有数字调音台,通过USB给调音台数字信号(调音台当做声卡用),出 ...

暂时不看好任何用数字方式改变音量的行为
(eq其实也是一种音量调节)

都会明显的压缩动态并且损耗细节(相比模拟前级或者模拟eq)

主要是算法不行   hqplayer和chord的解码数字前级基本上是目前软件和硬件上最出色的数字音量方案  都不如我目前的模拟前级
那种性能很一般的dsp实现的eq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8 22:27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20:48
如果单纯考虑超低与中低之间的界线,一般常理下会按照人声频率下限比较理想,因为适应听音范围更广。在这 ...

分到150的话板得差不多扩大一倍,折翼得十几公分。我最后的选择是放弃有翼,直接分300。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8 23:07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18 23:09 编辑
phoexi 发表于 2019-2-18 22:24
暂时不看好任何用数字方式改变音量的行为
(eq其实也是一种音量调节)

我到不拒绝目前降落在HiFi范围的数字产品,有些东西可以拿来主义,有些则DIY起来不用付那么大的精力。特别是功率在数十瓦到100瓦内的功放。

对了,国内可做超低用的单元,有哪些可以入眼的?走性价比。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9 09:38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23:07
我到不拒绝目前降落在HiFi范围的数字产品,有些东西可以拿来主义,有些则DIY起来不用付那么大的精力。特 ...

国产低音单元很坑的。。

性价比就皮亚力士的吧    障板对低音的要求太苛刻了 大口径 长冲程 低失真缺一不可
口径冲程不够 输出能力不足   再加上没有箱体的控制 振幅又大 失真会飙升

国产很多的大口径单元 冲程就那么一点点。。或者冲程大了失真上天

我自己用的seas的10寸陶瓷复合单元 2个组成推挽形式 单元就要4000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9-2-19 09:44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8 23:07
我到不拒绝目前降落在HiFi范围的数字产品,有些东西可以拿来主义,有些则DIY起来不用付那么大的精力。特 ...

全频倒是可以推荐你一个国产的FR135

频响还行 口径大 冲程10mm 而且是相位锥(符合我之前说的 高频正反对称)

市面上很多全频单元的冲程很短 包括seas的高端全频冲程也就那么一点点
做障板 中频输出能力都不够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9 10:45
phoexi 发表于 2019-2-19 09:44
全频倒是可以推荐你一个国产的FR135

频响还行 口径大 冲程10mm 而且是相位锥(符合我之前说的 高频正 ...

谢谢!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19 20:19
本帖最后由 tts43 于 2019-2-19 20:26 编辑

如果小全频都这个价了,低音就上seas h1209,1305也没啥。小几百的国产低音难找,1000多的不难。

真要国产的小几百,就学我用伟达吧,不过得蹲二手。ama1008,有些很便宜。别的便宜国产不知道有哪些靠得住点的。 当然,遇到烂边等问题还是有点可能的哦。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9 22:17
tts43 发表于 2019-2-19 20:19
如果小全频都这个价了,低音就上seas h1209,1305也没啥。小几百的国产低音难找,1000多的不难。

真 ...

找到FOUNTEK的12寸系列,有铝盆的,也有纸盆。我手里有一对他家的铝带高音,一直没用。国产他家一直比较认真。但某宝上没单元卖。http://www.fountek.net/fw323-4ohm.html
他家某宝上只有8寸FW200 铝盆。600多一只。如果12寸的在800多,比SEAS投入低些。不过,SEAS这两款,应该是全球范围销量比较多的超低,价钱是比较合理的。参数上来看SEAS这两款好一点点。




作者: a623430472    时间: 2019-2-19 22:18
可以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模仿真一下,比如cosmol、ansys这样的仿真软件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19 22:36
a623430472 发表于 2019-2-19 22:18
可以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模仿真一下,比如cosmol、ansys这样的仿真软件

有时间才好玩。现在还要挣饭吃呢。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20 20:02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19 22:17
找到FOUNTEK的12寸系列,有铝盆的,也有纸盆。我手里有一对他家的铝带高音,一直没用。国产他家一直比较 ...

纷泰克的喇叭热起来还是没多久的事情,以前是从小全频热起来的。以前有人做过测试,其性能并不出色。现在就不知道怎么样。总体来说国产不做太好的喇叭有环境原因,能坚持做喇叭的都没几个了。

作者: sky围棋    时间: 2019-2-21 10:27
甩师傅,给您发了个私信消息,您有空的时候劳烦看看。来自甩小儿的忠实用户,😄。
作者: sword_yang    时间: 2019-2-21 10:37
甩师傅好久不见了,别来无恙户。。。
作者: wansien    时间: 2019-2-21 12:02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甩老这次是在一个循环论证的坑里出不来了……
作者: wansien    时间: 2019-2-21 12:10
本帖最后由 wansien 于 2019-2-21 12:16 编辑

只说一点,甩老有一个根本的错误,这个认知错误在国内很多做音箱的人都出现过,无一例外,都不是科班出身。

喇叭辐射的声波,本身是一种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并非是物质自身的运动。能量借助介质的传递,本身传达的是波的特性。

寻常人遇到问题,往往是定性分析,这样分析就很容易走入不科学的误区。而科学的分析本身,需要做定量分析,但定量分析很难,很复杂,要做模型做实验。所谓定量,就是低频时,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仍然远远低于声波传递的速度,则能倒推空气分子运动的速度,和重放频率可能呈现弱相关性。
做线材的那帮人,文化水平普遍初中物理没学好,以至于卖线材鼓吹电子在我这个线基里,跑得比别的无氧铜要快,所以高频就跑得扎实——一样的道理,电子运动速度和电信号在介质里的传递,是弱相关的。线材对声音的改变,和导体自身的直流电阻,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也是关系不大,影响声音是其他的一些问题。

障板型音箱要解决的问题,和障板自身产生的问题,要依靠其他的解题思路去思考,陷入这样的问题不能自拔不是办法。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2 09:18
sword_yang 发表于 2019-2-21 10:37
甩师傅好久不见了,别来无恙户。。。

杨老师好!您好吧?也好多年没见了。最近几年瞎忙,待有机会拜访请教。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2 10:09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22 10:19 编辑
wansien 发表于 2019-2-21 12:10
只说一点,甩老有一个根本的错误,这个认知错误在国内很多做音箱的人都出现过,无一例外,都不是科班出身。 ...

您说的有道理。

也许是我的表述不准确。我明白喇叭声音传递是依靠介质内部粒子(姑且这样泛称吧,到底是分子直径之间还是到了分子直径以下,我不是专业)之间相互传递能量,并非介质走了那么远的距离。我说的让室内空气荡起来的意思,也是说像泳池的水有振荡一样,这样把力传递出去。泳池的水振荡的时候,当然基本上这个边的水是在这边的位置,那边的水还是在那边的位置。不过,喇叭纸盆的震动,是会让空气介质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位移量的,毕竟空气是低密度的气体状态。比如,房间左右两边是门,两边的门打开,那么,当一个巨大的障板上的喇叭在房间中间,做低频运动,比如非常低的频率一赫兹一下,那么,自然就会观察到房间内的空气是先出左边门,右边门外的空气补进来,当振动反相时,房间内的而空气又是反相移动的。这种极限状况向频率更高的方向推断,其实是一样的现象,在声频范围内,或者至少在低频范,应该找不到不是这样现象的质变频点。因此,低频声音的能量传递,恐怕就不单单是介质本身传递声波能量这样单一的形式了,或许夹杂着介质体位移量。

我这个标题,也是想在讨论声音低频重放时,怎么样的方式才能让耳朵明显地听到。我发现,对于音频低频重放,有很多的说法是有不正确的误导的(当然我也不一定对,大家可以讨论),比如,低频没有方向性这样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人耳距离限制的原因而判断不了低频的方向性,而不是低频传播没有方向性。假如人耳之间达几米间距,应当可以分辨出几十赫兹的低频方向性。如果确认低频传播是有方向性的话,那至少在音箱系统低频重放的时候,就有得研究了。我们只要想办法把低频声音能量传到耳朵的位置就可以满足要求,听到了低频就是目的,辨别不到低频来源的方向那是上帝的安排了。

作者: ahs371    时间: 2019-2-22 10:25
应该用机械振动、机械波的理论对声学现象进行解释。流体力学与此完全不是一回事。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2 10:45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22 10:57 编辑
ahs371 发表于 2019-2-22 10:25
应该用机械振动、机械波的理论对声学现象进行解释。流体力学与此完全不是一回事。

嗯,这个准确。可以改名叫“借助机械振动在液体介质中的传递现象理解声音重放”。是静态液体而不是流体。借助液体的目的是可以观察到,空气介质是肉眼观察不到。


作者: wansien    时间: 2019-2-22 13:28
本帖最后由 wansien 于 2019-2-22 13:29 编辑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22 10:09
您说的有道理。

也许是我的表述不准确。我明白喇叭声音传递是依靠介质内部粒子(姑且这样泛称吧,到底 ...

人耳的听觉对频率越低越缺乏方向性,的确是与耳间距有关,耳间距大体等效于分辨方向的频率波长。有的时候在空间内,某些低频仍然有空间感,是因为多次反射的结果,这种反射其实有时会造成发声点误判。

您的帖子是在讨论音箱,那就音箱这个设备本身来说,我觉得还是要保持在室内重放时,减少不良的驻波,然后尽量保持在特定响度(即音量甜点)下的频响曲线平直,或者至少贴合、接近录音棚返听音箱的效果就可以了,更多的思考低频传递问题并无帮助。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22 13:57
wansien 发表于 2019-2-22 13:28
人耳的听觉对频率越低越缺乏方向性,的确是与耳间距有关,耳间距大体等效于分辨方向的频率波长。有的时候 ...

反射会造成发生点误判,但是可以增强现场感,这个现场感不准确但拟真。障板的目的说起来就是让人对高频中频低频统统产生发生点误判。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2 15:16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22 15:19 编辑
wansien 发表于 2019-2-22 13:28
人耳的听觉对频率越低越缺乏方向性,的确是与耳间距有关,耳间距大体等效于分辨方向的频率波长。有的时候 ...

因为听障板的人,都知道喇叭听感因为没有箱内空气压力的时候,振幅是随驱动信号变化比较线性的关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障板。但障板的低频随频率下降衰减很快,所以,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在障板或后开放式箱体下能更好地保证低频的听感。窄障板很热点,但窄障板形式是否可通过一定的变化来取得与低频驱动力提升方法相结合而获得一定的平衡呢?这个讨论是这个目的。至少,障板方式箱体本身的驻波问题变成了次要矛盾。

我比较倾向于音箱响应模拟录音师处理信号是接近原监听音箱的说法。但哪一个目标是模糊的。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22 16:21
本帖最后由 tts43 于 2019-2-22 17:05 编辑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22 15:16
因为听障板的人,都知道喇叭听感因为没有箱内空气压力的时候,振幅是随驱动信号变化比较线性的关系。所以 ...

障板完全和主流录音棚,消音室等环境下的返听效果背道而驰。录音棚因为有声音加工的要求,是不能有过多反射影响的。甚至是一个音轨一个音轨剪辑,合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减小干扰。但是障板的形式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大量反射,是迎合人对声音喜好的一种做法。模拟的是音乐厅这种充满了反射环境的场地。真实吗?其实不真实,但人类感知就喜欢这一套,没有人喜欢在蒙古大草原这种完全没有反射的环境上听音乐。

如果你们那边条件允许,去听听马田卢根等静电音箱在大房间的表现就知道,那就是窄障板追求的境界。马田卢根这种静电音箱,目前阶段就是最完美的窄障板。这种音箱在大空间的定位感弱到爆。弱到根本感觉不出来哪里在发声,好像整个空间都在发声。

至于窄障板驱动的方法,也有现成的做法,一种就是压嘛,如果窄障板下70hz的低频响度因干涉响度变成了-15db,那就把箱子的整个频段都压到-15db,这不就平了吗?但这种做法对单元要求很高,低音会因大部分功率在做无用功而要求较长的冲程。中音高音会因为压功率太多灵敏度变得非常低,驱动难度比正常形态的音箱难很多。

更严重的是干涉造成的响度下降在不同频道不是一致的,也不是线性的。一般会出现这个频段-15,那个频段-7,另一个频段-12这种情况,所以林奎兹的东西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频率调整的前级类的玩意,可以说是整套里面最关键的东西。时至今日无数号称仿林奎兹的土炮窄障板,我就没找见过一个能拿出过令人信服的频率调整前级,不管他以前是能做音箱的,做功放的,做前级的。甚至马田卢根这种可以说是世界级的音箱厂,都采取了低音装箱的方式规避这个问题。所以我觉有得楼主你现在仿林奎兹,步子迈得很大。不出意外的话,这估计是你迄今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绝不是拿个声卡调整就能完美的。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2 21:19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22 21:30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9-2-22 16:21
障板完全和主流录音棚,消音室等环境下的返听效果背道而驰。录音棚因为有声音加工的要求,是不能有过多反 ...

马田芦根在香港展会上听过,MBL的葫芦在香港展会上也听过。不知是现场状况原因还是商家有意保护器材的关系,都没有在比较合适的声压下来听,印象不深刻。不过也确实,基本上没在展会上听过状态比较好的系统。

我对于音箱系统的响应平直性不看的很重,高高低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很自然地接受。怎么说呢?就好像一把琴不是瓜奈力名琴一样,不妨碍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把音乐本身的华丽展现在你面前。反倒是,我对音箱的现场气氛感比较感兴趣。所以,大多数低灵敏度音箱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我反而不是很喜欢。因为我手里有不少的FOSTEX全频单元,所以,中低到高频区间,我会使用这些单元。但用这些单元做窄障板,可能因为它们本身的较小线性振幅的原因,可能会用多单元的方式,在同样声压需求下,让他们工作在比较轻松的状态。同时,单元的布置也可以用全方位实现点音源漫反射的方式。林奎茨只在高音段用了这个方法,中音没有采用。至于低音,那就看看长冲程超低能不能在窄障板上达到低频响度要求,实在补不到的话,也只能上箱了。希望超低部分可以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频段,能分辨出不同音阶的高度,不至于像炮一样,只表现出炮声。

关于录音方式,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以现场为参考的观念是不太现实甚至是有些错误的说法的帖子。大意就是,现在的录音,主要分两种,一是纯粹现场立体声录音方式,就像是雨果的那种录音,另外一种就是分轨录音然后合成,并加入一点声音激励以模拟现场空间的情况(很老的录音不这样做)。所以,不能把所有的唱片都拿来,听他们时说,这个与现场相符的评价。

不过,没听林奎茨系统也没听过什么以色列纯音系统,不知道它们究竟如何。

作者: tts43    时间: 2019-2-22 22:22
甩袖汤 发表于 2019-2-22 21:19
马田芦根在香港展会上听过,MBL的葫芦在香港展会上也听过。不知是现场状况原因还是商家有意保护器材的关 ...

马田卢根或者mbl这种箱子,不见得在具体的某个频段对传统音箱有什么优势,没有了独自的特点还不如很多普通箱能给人留下印象。这种音箱对空间大小要求高。窄障板也是类似的,林奎兹的音箱国内非常少见,但是有国外的人写过感想,其描述及行文用句方式大异传统音箱的评论文章,却是在听过mbl,马田卢根这种音箱的人比较感同身受的。http://bbs.hifidiy.net/thread-504717-1-1.html

至于说平直性,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平直性,包括实际的各种箱子,乐器等都不存在平直性。但是环境造成的不平直和音箱本身造成的不平直不同,刻意为之的不平直与无可奈何的不平直又不同。作为制作者无论最终的选择是平直或是不平直,追求其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而尽量减小对结果的无可奈何,这恐怕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很多年以前,我听过您的耳放和hd600,我觉得是非常有特点的明亮的声音,以我对功放的理解,那个声音肯定是有意为之的。但如果今天还让我说的话,我仍然愿意说那个耳放是最值得尝试的设备之一,当然是在搭配大约十几年前的hd600的情况下。所以并不是说非得平直,而是无可奈何到平直,平直再到调整,是对器材把控能力的要求程度不同罢了。

作者: 甩袖汤    时间: 2019-2-23 14:35
本帖最后由 甩袖汤 于 2019-2-23 14:43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9-2-22 22:22
马田卢根或者mbl这种箱子,不见得在具体的某个频段对传统音箱有什么优势,没有了独自的特点还不如很多普 ...

目前这些都是设想,动手可能会很远,一年后?说不定是这样。前级和分频可能不会花精力,用数字调音台,至少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目前用耳机听数字调音台分频后又汇总到一个输出的效果和直通对比,感觉没有明显可闻差异,说明至少达合格到良好这个门槛。功放找数字芯片做平衡输入,BTL输出。超低单元看只用一只西雅士是否可以。四只成本是要高些。具体再定。

调音台上有六路总线通道和一路双通道主输出。六个总线通道可设定最高每声道三分频。不过,我想只用超低+全频两分频,另外两个总线通道给卡拉OK箱。主输出可以做标准输出给功率分频系统用,或者给全频号角用。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