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关于【数码声and模拟声】的探究与狂想之旅~ [打印本页]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19 11:19
标题: 关于【数码声and模拟声】的探究与狂想之旅~
这个课题,经过无数折腾与思考,我已经能够大体上自圆其说,当然,脑洞会大至黑洞尺寸以上,先立题,后续慢慢编纂…

IMG_0372.JPG (71.56 KB, 下载次数: 201)

IMG_0372.JPG

作者: 1bit    时间: 2019-2-19 15:45
等骚文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0 23:00
再说数码声之前,先让我看看数码“色”,感受一下模拟与数码的差异。

IMG_0427.JPG (57.86 KB, 下载次数: 175)

IMG_0427.JPG

IMG_0426.JPG (55.47 KB, 下载次数: 200)

IMG_0426.JPG

IMG_0425.JPG (58.18 KB, 下载次数: 202)

IMG_0425.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15:14
先引用百度上这个链接作者的三段话:

①同一场景下,胶卷拍出来颜色比较深沉、颗粒让画面瞬间有复古感觉、皮肤为浅褐黄色非常的好看、颗粒让润泽了皮肤直接消除了痘痘等瑕疵,拍出来就美美的。(而且自带黑边框,相当复古)

②而数码拍出来则是自带小清新风格,4240W像素的RAW格式照片,即使放大至500%观看也可以看清脸部毛孔细节,对于喜欢高清画质的人说是一种享受,而且后期空间很大。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如:室内、夜景),相对于胶卷而言数码具有强大的优势,可确保把画面给拍下来。

③最后,你在网上看到的一切胶卷照片99%都是P过的!!!不是拍出来就好好看的,不要拿到原片说怎么灰蒙蒙的,颜色那么惨淡,修了就吊炸天了。

我的个人见解后续补上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9-2-21 15:18
反正我看过方波帝的文章,感觉现在线性相位滤波和最小相位滤波能一耳朵听出来,听钢琴、二胡等乐器的声音差距好大
作者: flight8888    时间: 2019-2-21 15:34
本帖最后由 flight8888 于 2019-2-21 15:35 编辑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0 23:00
再说数码声之前,先让我看看数码“色”,感受一下模拟与数码的差异。

不想打击你写作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从这两个照片得出的模拟和数码概念的话,那你是走错方向了。模拟不是失真。如果是那照片举例子的话,你把数码照和胶片照同样放大100%,数码看到的是方块,而胶片只是模糊一片,这才是数码与模拟的区别。
一句话,世界上万声皆模拟,所有人耳能听到的都是模拟声,无论什么回放器材还是录音手段,都是模拟1——》数字——》模拟2,当中的数字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和传递方式。HIFI所追求的就是模拟2无限接近于模拟1。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15:56
flight8888 发表于 2019-2-21 15:34
不想打击你写作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从这两个照片得出的模拟和数码概念的话,那你是走错方向了。模拟不是 ...

你启发了我,让我想得更周全,但是没有这种启发,也不存在信心受打击的情况,因为我想说的,和你预期的,有所不同,所以感谢你的同时,还是要更感谢你才对。

作者: kingsiyu    时间: 2019-2-21 15:58
WAV动态好   DSD柔顺细节好  
作者: flight8888    时间: 2019-2-21 16:29
本帖最后由 flight8888 于 2019-2-21 16:32 编辑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1 15:56
你启发了我,让我想得更周全,但是没有这种启发,也不存在信心受打击的情况,因为我想说的,和你预期的, ...

好心态,现在论坛里肯接受别人不同意见的可不多了。碰到过几个了,只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不管理解不理解对不对,张口就咬。
我多说两句交流交流,不知和你的想法是否相似。
现在所谓的数码声和模拟声在我看来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模拟声”,而是一种失真,数码设备产生的失真也就是数码声的声音特点就是干、冷、刺。而模拟系统产生的声音失真特点就是暖、暗、糊。如果拿照片举例的话,前者就是图片放大后方块,后者就是一片模糊。但是技术是可以提高的,数码可以不断的提高像素,而胶片也从135放大到120甚至大画幅,两种都可以发展到一定高度,可能100倍也看不到马赛克也不会模糊的时候,就需要1000倍甚至1万倍的放大才能发现,那就是一种无限接近最原始的模拟方式了。
简单的讲,任何回放系统都是一种拟态表现,是模仿自然的声音,我认为的模拟声,是最接近自然、真实的声音,只要能够超越人类感官极限,甚至让人难辨真伪。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16:30
kingsiyu 发表于 2019-2-21 15:58
WAV动态好   DSD柔顺细节好

有意思,这两种方式回头研究一下,说不定还是这个议题内的事情,谢谢提示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16:34
flight8888 发表于 2019-2-21 16:29
好心态,现在论坛里肯接受别人不同意见的可不多了。碰到过几个了,只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不管理解不理解 ...

你的思路和我基本吻合的,但是我更想去探究“原理”,最底层的玩意,不过趋势,也是议题中的一类,我整理下语言,在汇集一下课题的各个部分,然后成文。

作者: angel5631    时间: 2019-2-21 16:35
flight8888 发表于 2019-2-21 16:29
好心态,现在论坛里肯接受别人不同意见的可不多了。碰到过几个了,只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不管理解不理解 ...

确实如此,甚至一点都不懂,上来就喷。这个我现在都遇到不少。音箱论坛你看天天有人喷真力垃圾。但是他们有几个人听过真力?翻来覆去就说内置功放不好,ic不好,d类不好。但是推荐的diy就比真力设计的好了?所以我都少发言了,免得有被喷。

作者: flight8888    时间: 2019-2-21 16:37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1 16:34
你的思路和我基本吻合的,但是我更想去探究“原理”,最底层的玩意,不过趋势,也是议题中的一类,我整理 ...

加油,期待大作。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21:07
下面开始写,啰里吧嗦,文学就是啰里吧嗦,不然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但是我写的东西,配不上文学来称呼,却还是同样的啰里吧嗦。

恍惚间发现,自己已经退烧了,以前我说过,我发烧是为了退烧,但是刻意退的时候,退不掉,有段时间一个月买2台机器,只入不出,当然这个也许对有些人,根本不算什么,但是相对于另外可能更多的人,这个器材增加的欲望和行为,已经比较猛了。

有人说要退坛,才有可能退烧,这个没错,但是不根本,因为你要借助外力,你要借助规则,说白了,绑架自己,借以戒断。

我的理解,当你还要问留下什么作为退烧的器材的时候,那么还没有完全褪去,或者处于临界值了,和退去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真正的退烧,是一种无所谓,渐渐,我发现无所谓,用什么器材,无所谓,什么姿势听,一个耳朵听,两个耳朵听,无所谓,听什么品质的音乐,无所谓,听不听音乐,是不是要每天听,不听会不会难受?不会,也无所谓,当然,有些不喜欢类型的音乐或者声音,这个不想听,是有所谓的,有时候清净很舒服,反而生活中根本不缺少音乐,满大街的音乐,就怕不够静,不过热闹也是生活的必须品。

退烧就高尚么?就牛逼么?是必经之路么?或者怎么样么?什么也没有,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个人的状态,个人的选择,所以皆无,只是我想说,我理解的退烧,是一种无所谓,有的人留下最得意的系统,或者其他形式,让他不再折腾,然后说退烧了,或者去烧音乐资源了,引发新的烧的方向了,但是就器材这个角度,他退烧了,也是一种无所谓

如果从做功夫的角度,假设按照一些说法,做各类功夫是集中所有意念在一点上,忘记除此的一切,然后把这点也扔了,就成了,当然,我这么说太山寨的表达。假设这个是对的,额,那么留一套器材退烧,也有一定的类似,就是注意力就不再扩散,心里不再长草,那么这个其实和那个把这一点也扔了,可能迥然不同,也可能就是那个临界点了,如果是后者,其实,也就是彻底无所谓了,我们需要关注临界点的概念,要来还没来,没来就要来,两脚在门槛两侧,那个很有意思,当然,也可以毫无意思

如果是做功夫,这时候就有人好奇了,问师傅,我那么集中心念,费那么大力,还要练习那么久,那么到时候,我怎么可能扔掉这最后一点?师傅要么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脾气暴躁一点的,就会呵斥到,你连走都没学好,就想飞?!意思是,这个境界根本不是或者没必要现在问,船到桥头自然直,问题是,可能连船都没造好,退烧亦然。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21:25
既然退烧了,还折腾啥?

自然是其他维度的发烧,虽然不追求器材的升级,但是那些东西曾经给我带来快乐,如今依旧是我的玩具,我用它们来认识事物,来玩,真正的纯玩,不带傲慢与偏见,与发烧精神似乎不大相关的玩,直到它们没有玩的价值,那么就像你买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有的身价上亿的老板,开个面包车,人家也不觉得不自在,这么理解的时候,就是能响就行,玩的东西,就自然转移到其他,形式换了,本质没变,永远发烧,只是烧什么而已,最终,或许,把发烧也扔了......

言归照片,实际上,能找到这样的对比,还是挺有意思的,1:1的对比,数码照片,我的感觉是一张塑料脸,虽然不似胶片的黄脸婆那么没有诱惑力,看着有尤物感,但是,呵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胶片的自然感,还是对我来说,不能把自己骗过去,但是,要天花乱坠的语言,比喻,什么的,具体描述差异,因为我不烧摄影,所以也笨笨说不好。

数码,有着最牛逼的优势,当然,就相片那里,作者自己说的是:①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如:室内、夜景),相对于胶卷而言数码具有强大的优势,可确保把画面给拍下来。②你在网上看到的一切胶卷照片99%都是P过的!!!

我的理解是,①便利性,这里包含很多,特殊条件运用算一个,反复录制还能保持无损,01010只要代码不丢就行,这也算一个,当年为了抵制交流电,爱迪生拼了命,还专门做了交流电电死动物的实验,恐吓大众,不过,远距离传输的优势,最终导致了什么?胳膊扭不过大腿,所以,数码也一样,不同维度的便利性,它取代了模拟,但是不能完全替代之,模拟,始终有一个小市场,那里有最火热的心?maybe,maybe not.

②可变性,数码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形态,可以photoshop,可以调音,哇,娱乐方法太多,还可以VR,可以虚拟现实,可以满足可爱人类的种种丰满的理想,尤其在现实很是骨干的时候,你在鸽子笼里,也可以拥有皇家园林,不用化学品,也能飘飘欲仙,当然,也可以没有那么负面,就比如,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声音,可以玩的乐哈哈,可以比较儒雅的取悦自己,模拟是原点,数码就是其无穷的演绎。
作者: zxc24    时间: 2019-2-21 21:28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15:36
问题还是回到两个端点。
第一,现实世界是模拟的,信息拾取必须先经过模拟环节界面。
第二,播放环节必须 ...

模拟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模拟模拟出的模拟远不如数码模拟出的模拟质量高。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22:10
帖子开初,我放了一个图片,一个闭环蛇形图,蛇头含住了自己的蛇尾,这个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宗教或者神秘色彩的”符号“,或者具有极其深刻的哲理,或者就算忽悠,瞎掰,这并不重要。

这个图能不能用简单的,大家能懂的方式理解呢?自然是可以的,就是一个近了看的清楚,远了看的模糊的道理嘛,你不论看大的远的事物,还是看近的小的事物,他的趋势是一样的,你的视力都在衰减,好了,你说君子善假于物,所以借用了很多仪器,那也好理解啊,你朝两个方向的科技发展,在一定时间节点,可能是不对称的,但是时间长了,范围扩大了,其实很对称,所以我们始终处于尺度的中点,正中央,不偏不倚,这是趋势推断,不是我说的哦。

有本很厚重很漂亮的画册,没记错的话,叫做《从粒子到宇宙》,作者从人类观察的极限,给出了400幅位于极限两端的图片,前言部分,作者这么说的,人类很巧在两类观察位置的中点,所以,我觉得蛇形图非常贴切,就摆上来了,随着人类的发展,两端还可以发现更多,看到更多,但是人的思维,被一种叫做”界“的词汇限制住了,因为你再牛逼的设备,总有一个参数,总有一个界,所以,这个环,是无穷的,有时候这么想,有点悲伤,它阻碍了我们认识真正的真相,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好玩,很大程度上又自欺,欺人,被人欺构成,难得糊涂嘛。

好了,不扯远,这个图和数码与模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脑洞的时刻,前方没有高能,而可能不对,所以务必仅当做娱乐。

我的认识是,人类借助仪器的两端观察有极限,且对称,那么不借助仪器的两端观察,更如此,那么我们在识别自然界声音的时候,站在频段这个维度上,感知其两端的能量分布,也是对称的,且有着对称的自然衰减,这个衰减,是在正常自然不过的了,而模拟声具备这个特点。

或者,你可以说是更模拟的模拟声,因为在一套系统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数字原理的部分,有的你知道,有的你不知道,也不觉得那个和数字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却可能是某种形态的数字化,这里不是谦虚,不是无知,而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未知的敬重,而如果整个系统,从起点,到你的耳朵,当然耳朵只能听模拟的形态,算是一杯水的话,你滴一滴墨水进去,那么如果这滴墨水足够小,比如只有10个分子,那么这杯水还是水的颜色,无色,但是,其实我不说,你知道了,占比,权重,显隐,就是这个意思,总量守恒,所以你可以这么做,当然,这个是在各个环节都可以调整的,所以有很多机会,你可以让系统更趋近模拟,也有很多机会,你可以善用数码创造出悦耳的声色。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我无知,才知道元宵和汤圆做法不同,但是汤圆因为多半软芯,所以比较圆,元宵因为是硬核做芯,再滚糯米粉吧,最终成为一个类球体,但是对比汤圆,还是明显不够圆一点,有时候哈,加入体积要求一般大,但是汤圆用软芯,元宵用一个正立方体的硬芯,那么元宵滚出来,外观也是有点方形的圆,但是有两种办法可以化解,使其趋近与圆,那就是要么,你打破规矩,做一个一立方米大小的元宵,当然,要假设那些糯米粉要能HOLD的住,要么,使用一个正立方体,但是只有纳米级的硬芯,当然,要假设这个芯还可以粘住糯米粉,这样,这个元宵就可以趋近正球形了。也是一个占比关系的另类比方。

不过,比较可悲的是,我们在做趋近模拟的时候,要付出代价,要做魔鬼交换,但是始终不能得法,完美处理,这也不是我说的,是刘汉盛说的,他是圈内人士,听过的机器比我吃过的盐多了,但是就我的经验,也这个结论,何况他的。

所以这一路上,有的人放弃,有的人执着,204界面和hydra界面,虽然我经常说它们的不是,但是他们是执着的,不抛弃不放弃,具备许三多精神的,但是其他听过的界面则无。那么对此怎么评价?1992年著名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盲人军官,在电影中有一段我认为非常精彩的演讲,怎么证明是我认为是很棒的呢?因为我忘了很多事,很多说法,记住了它: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那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MD太苦了


这是我留给这两个似乎已经慢慢过气的,技术不如人的,成本可能很低的,但是曾经是经典界面的玩意的最终评价,但是,无所谓,我们鼓励创新,为何非要模拟,如果一场讨论,有贵贱,有是非,那么它的进展,就太曲折了,我们需要更有效的,契入主题,说真正期望展现的事物。

作者: zxc24    时间: 2019-2-21 22:12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21:49
这只是市场和用户角度,数码只是为了方便。并不是录音角度。和专业照相类似,哈苏和胶片还是一线设备和媒 ...

就前期录音而言,数码的采样精度已经超过以前的模拟,就后期混音而言,数码更是占优势,模拟带子轨道越多越影响音质,数码没这问题。再加上DDA的模拟载体产品,失真比DDD大多了,DDA的母带就要做妥协调整,所以现在模拟模拟的模拟压根比不上数码模拟的模拟。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22:36
模拟的这种自然衰减,数字为什么学不来,其实,数字很多方面都很优秀,也可以做的很模拟,但是还是能让人听出来多少,多能士的黑胶机器模拟声,很棒,后来他改作CD机后,就数码了很多,感觉改旗更张,REVOX的CD机也比较模拟感,虽然人家是玩带子的,但是瑞士器材中,口型不那么刻意精致的,REVOX,声音同样模拟,很好的东西嘛,当然我也喜欢柏林之声,很好的东西嘛,只是在讲数字模拟化的时候,我为一些更像,或者我理解更像的东西点赞而已。

数字什么味道?其实我当时猜测湖人的RS06是机内开关电源供电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的声音,不论高频还是低频,其实就是两端,这个机器是类似一刀切,或者都注水了,其实说的都不准,因为模拟的两端自然衰减,他没有,它平直,所以高频厚润,低频圆刚,没有衰减迹象,原来我以为,是纺锤形能量分布,或者沙漏型能量分布,但是后来明白了,那是一个假象,其实就是没有衰减,反过来就显得中间粗,两端细,羽商放大器的作者,自己玩乐器水平挺好,在官网接收采访的时候,说真实中的器械都有一些毛刺感,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听觉需求,做调声时候不能太真实,也就是对这个情况的说明。

很多人学会了一些技巧,就可以听出一些区别来,虽然不说百发百中,但是意义并不在判断,而在于辨识,是为了自己调整出更好声音而服务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给出RS06内部图。

微信图片_20190221223533.jpg (112.6 KB, 下载次数: 181)

微信图片_20190221223533.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1 23:04
所以,其实模拟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观测力衰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相对于数码,可能不够无损,可能不够精确,但是关键是那种自然感,真实感,和失不失真,理论上,或者实际上的参数测量更牛逼,没有关系,人心是肉长的,不是示波器,自然的真实的声音,可能真的不好听,但是那确实是你在现场听到的效果,不过数码让你拥有了听到听不到的能力,很别扭的一个理解,但是就是这样,超人。

一个纸面上的正弦波,你假设把纸面立过来,从另一个维度看,是一条直线来着,那么一个方波也一样,角度不同,看到的不同,如果说正弦波更似模拟,那么放波就更似数码,010101,当然,可能连放波的Y轴那两段都不要了,只有坐标轴上下的”一字“,其实是一样的,一个脉冲,可以体现为面积,也可以体现为线性的有无,还可以体现为一个点的有无,粒子么?哈哈哈

人类通过微积分这种等效思维,为数字时代开启了大门,开关的方式,创造了计算机语言,那么,你以为数字就真的是数字么?真亦假来假亦真,还可以借假修真。

你怎么知道,在另一个维度,或许我们能够测到,或许不能,那些数字形式的”方波“及其类似物,在另一个维度不是以正弦波一样,类似模拟形式的呈现,但是你利用了它某一面的特性,你很成功,你很聪明,但是不要认为这是真理,也不要认为它不是。

人的是非观,量化观,形成牢牢的界,限制了进一步的探求本性,有无,是非,就是0101,我们能够观察到数码味在声、光甚至其他方面的呈现,那是因为我们既有数码化的思维模式,也有模拟的天性直觉,我们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我们能看到的一段,共存了数码与模拟,数码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有水流也有雨滴,我们不能说它假,但是在某一个维度我们说它不真,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也应该同样混杂,以此类推,这样才对,斗胆猜测一下,佛教经典中的《金刚经》,有那么几句有意思的话

①非算数譬喻所能及,也就是意味着,阿拉伯数学游戏的尽头,也搞不定,这个怎么理解?
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再无论如何进步,观测到的并不是究竟?
③于诸法不说断灭相,也就意味着,一切是连续,有不可思议的因果,从来没有断灭,而某种东西,这里不得不给它起个名字,不然说不了了,是永恒的,那个东西是本体,或者是心?
④一合相,即使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既非凡夫,什么东西合二为一,什么东西又是一合相,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没有东西?

这里只是提个引子,无有讨论的意思,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念,有兴趣的人可以琢磨而已

但是回到正题,模拟的衰减,正是数码的平直无损,你可以模拟模拟味,但是更多人选择了发挥数码优势,创造另一个感受,这个没有是非,仅仅是模拟趋近还是有个极限的,而且你在朝一个方向迈进的时候,很可能你并不知道所有细节,反而倒退情况时有发生。

不行了,讲的有点重复,开始打圈了,今天止步于此,未完待续~


作者: angel5631    时间: 2019-2-21 23:22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22:43
玩专业唱片的厂家准知道现实里个人烧友用户多数永远烧不到一定水准。所以应付这种细度的唱片弄个CD就足够了 ...

本身数码就不是大厂能放开的,说什么数字音源,基本都是网上的下载的免费资源,是否是真的无损都要鉴别下。靠谱的也就是流媒体,但是还是有点贵。lp和cd虽然不咋地,但是每月买点碟子存起来,哪天想听了就那可以拿出来听听。而且现在流媒体靠谱点的很贵。
作者: lousiafish    时间: 2019-2-21 23:58
好贴 学习了 写得 评论的 都好
作者: csj17    时间: 2019-2-22 11:46
看到数码声和模拟声标题,想到现代声和过去声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2 15:50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和连贯性看似“违背”,更想是数字,更像是堆砌,但也是自然的一面。我们所谓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自然,自然的不同面,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只是,在用一面体现另一面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另外的方法,并且和保守派开始了争论。


模拟和数字,其实有很多面,但是感觉方面,我们总是注意最明显的,其他的不同,就用仪器等方式,延伸我们的感觉,那么这个最明显的维度,是引发是非好坏的核心,绕开这个维度,对于灵活可变的数码方法,其他维度的改变,再怎么也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好听的数码声而不是模拟味。


争执的来源总是基于一定意义上的事实,但是维度不同,事实不同,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经常出现,在问你吃饱了没有和今天的饭菜是不是太咸了两件事情上,似乎没有共通点,但是经常也被拿来作为狡辩的弹药。


抛弃争执,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类的感觉,其实范围相当有限,我既不能看见X射线,也不能听到超音波,在纯粹五官的辨识力范围内,在其中听感这个更小的范围中,我们七嘴八舌,时不时也引来了非听感的,所谓的脑放部分,有可能是价格,有可能是参数,有可能是品牌,有可能是外观,但是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又可以反作用于听感,一切的关联性就是那么神妙。


这里扯一个其他话题,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出现“终结者”?会不会出现“骇客帝国”,我理解是完全有可能,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论述。


其一,人们大都深爱自己的子女,为其付出,人们也都深爱自己的作品,为其倾尽全力,人们经常说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就像自己的儿女一般,这是一种感情的表露,而伟大的作品,多半显有灵性,但是人们还是会惯性的人为,作品是作品,儿女是儿女,一个是物,一个是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心”造“心”,进而创造智慧?


你说人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黄河不死心的动物,把不理解视作不可能,当然,还是因为有界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天才画家的作品里面的东西向我们走来,当然,当载体不同的时候,比如作品是机器人,我们怀疑机器人智慧的究极程度,但是我们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一些。


现在的顶级机器人,什么下围棋的,还有可以作画的,它的自主意识,实际上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为什么?因为设计者惊讶,而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控,我们的思路和预期,似乎已经稍微被突破,敏锐者看到趋势,愚钝着掩耳盗铃,此其一。


其二,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当然,很多人知道他那只猫的假设,不过爱因斯坦还是名满天下,光辉或多或少遮盖了另一些天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一个诺贝尔得主是怎么“创造”出另一个,或者另外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这个后面来说,比如卢瑟福就孵化了一堆出来。


1943年,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做了一系列演讲,旨在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并集结成书,一个叫沃森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深受启发,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196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本书叫《生命是什么》,这就是一代巨匠“生”出下一代巨匠的某种意义上的奥秘。

薛定谔的演讲,跨度很大,虽然他是物理领域的专家,但是开始的部分,确实在讲DNA相关的事情,然后跳跃到了量子力学来用以解释,其实作为严谨的科学家,这种跨界的玩法,多少会有点被喷“无知”的概率,但是毕竟是薛定谔,所以还好,普通人就惨不忍睹可想而知,书中也有讨论宗教和神学的部分,基本上包罗万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薛先生演讲的根本目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越来越细化和深化的分科,导致了离散,无法统一整体,所以,才冒着被嘲笑的风险,来试图跨界,来试图完成整体的拼图,回归到最初的研究目的上来。


那么在书中,薛定谔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的五官是一个接收器,但是只有大量的样本量,才会引发五官的感应,进而为产生分别心打下基础,他用了四个充满“假象”的试验来做例子。


中国有句固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是这个道理的引证,那么也就意味着,积累与离散是有莫大不同,二进制体系下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用前文的推测,可能在另一个维度不是二进制,而是线性的,连续的,那么机器人的那份灵性,就有可能出乎人类的预期,突然就有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那是时候,可能我们还完全没有准备好对应,他就润物细无声,或者突如其来乎,但愿,一切安好。


网上有段手工黑胶碟制作视频,当然应该有很多,我看了其中之一,很有意思,先挤出一定质量的黑胶,他们拿在手上,像个面团,当然是黑的,然后放进那种类似做华夫饼的机器里面,贴在磨具上,加压,加热,然后成型,取出来后去多余的边角料,就变成一张唱片,一团胶变成一张唱片。


我曾有个很可笑的想法,黑胶磨具的制作,磨具上是类似01010这样一个个直角坑,只是深度不同,还是类似于山包那样的曲线坑?或者本来是曲线坑,但是也可以类似数码的方式,搞一些直角坑替代?


后来我用自己的思维嘲笑自己,因为声波飞行员的一期节目中,提到过黑胶的标准,其实是有一定宽容度的,坑形态所代表的信息不同,但是代表同一个信息要素的坑的形态,是有一个范围的,也就是意味着不用那么准确,才可以兼容,不然黑胶用唱针早毁了,而且应该封装在真空容器中避免各种外界干扰,但事实上很多老唱片几经波折还能响的不错。


所以没有直角是绝对直角,即便是直角,磨损以后,在范围内还可以用,但是用黑胶倒过来做母碟再刻录黑胶,就是有损复制,这个和数码的无损拷贝完全不同,所以有什么所谓,什么角,只要在允许范围内。


数码拷贝就可以无损复制,好牛逼哦,实际上是有损的,只是损了一次以后,后续不改变制式就似乎无损了,那么最牛逼的记忆体是什么?就是人类记忆本身,但是记忆经常会出错,会模糊,会不准,但是也有准的时候,也有让人惊讶的时候,这就说明,这个东西可控性似乎不高,但是确有其可能。


这里有个悖论,当你看到一个美女,很诱人,你转过头去,或者干别的,心里想,我不再想她,我不再关注,但是其实你更关注了,虽然五官不起作用,但是思绪却断不了,所以这个方法隔离是不管用的,当然,好看就是给人看,人家整好看就是喜欢别人看,为什么要尝试隔离,也完全没错。


未完待续~



作者: 芝麻汤团    时间: 2019-2-22 16:06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1 23:04
所以,其实模拟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观测力衰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相对于数码,可能不够无损,可能不 ...

这不就是傅里叶变换吗?模拟信号也是调制过的
作者: zxc24    时间: 2019-2-22 17:02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22:43
玩专业唱片的厂家准知道现实里个人烧友用户多数永远烧不到一定水准。所以应付这种细度的唱片弄个CD就足够了 ...

DDA的情况下,LP降格降得比CD多多了。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3 11:32
通过有限实验,整明白线材的奥秘,进而可以推导更多假设,另外,我音乐觉得线材和数码与模拟有关联,但是毕竟风马牛,讲不出来具体,如今也有头绪,待整理细说…

IMG_9332.JPG (192.56 KB, 下载次数: 85)

IMG_9332.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5 22:08
先发一张由感觉反推出的假设原理图,这个纯属自创,但是确能够解释我听到的种种不同,我试过很多场景,但是暂时还没有失效。

这里旨在探索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之前提到的衰减理论,这里进一步,试图更形象的说明,实际感受细节,差异,区别。

文字部分后续补上,未完待续…

IMG_9381.JPG (545.21 KB, 下载次数: 85)

IMG_9381.JPG

作者: cherrypepsi    时间: 2019-2-26 21:23
现在电影以胶片拍摄的越来越少了,像70mm IMAX胶片电影更是稀有,不过效果太震撼了,完全不是其他数字电影能比的。怪不得有人坐飞机去也要体验。

音乐的话基本上如果原始是模拟录制master的话肯定是模拟介质LP播放出来的效果最好,原始音乐是数字录制master就是数字CD播最好。
作者: okcomputer    时间: 2019-2-26 23:22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5 22:08
先发一张由感觉反推出的假设原理图,这个纯属自创,但是确能够解释我听到的种种不同,我试过很多场景,但是 ...

作业很认真,100分

说我的观点,理想情况下数码声和模拟声是趋于一致的,但现实是不理想的,数码化不能无限制取样,数模不能无损转换…模拟介质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各种物理器件都不理想,所以这两种介质出来的效果差异明显。再加上制作流通中的便利性和成本稳定性失真等等等,到用户手上,总体而言数码超越了模拟,但是个别方面,模拟存在优势,完毕。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6 23:23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84)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6 23:25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6 23:28
额,回帖写太多字,系统显示一个发帖需要审核,以为是上手绘图片惹的祸,结果没有图也一样,那就静待审核吧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7:57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7:58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7:59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92)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7:59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0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135)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0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0
补上图片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119)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1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4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1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4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1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4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2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4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2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3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3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3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3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3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4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3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4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3 编辑

占楼待续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08:05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8 编辑

原来是敏感词汇导致的系统显示需要审核,我还以为超字数了,表述不直接,搞得懵懂

60楼后继续正文,40楼与41楼的文字部分重复。

40楼,45楼,47楼,49楼图片重复,特此说明。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21:30
kingsiyu 发表于 2019-2-21 15:58
WAV动态好   DSD柔顺细节好

百度上有篇文章:
DSD vs PCM:迷思与真相

写的很好,DSD把时差作为一个信息维度,对时钟要求高能理解,但是自己的器材是什么原理,主要用于什么,实际上有的烧友并不了解,但是却一味跟风追求时钟的最优,陷入参数之迷思,单精力却真有可能不如放在其他方面的基础改善上更有效,当然,这两个格式都是数字,,需要DA转化,所以也就没有模拟音源什么事了。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21:37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23:21 编辑

有朋友说杜兰、台湾万隆、还有欧亚德,3种银线,风格迥异,杜兰冲的不行,oyaide稳得要睡着,台湾那个低频爆炸多,看似好像同样材质,风格迥异,但是玩过基质的基础形态以后,其实对这些现象就不再惊讶了,还有那个现世界,据说中频质感极好,高频比较数码,过一久要有机会听到,好好感受一下,这个也是能理解的,而且上述内容,除了能够理解,也大致可以推出作者是朝什么方向努力的,如果有足够的材质和设备,并且掌握加工方法,做点逆向工程,应该不会很难,不过太小众的市场,大家都低成本,试图搞点A货来赚快钱。


其实我觉得,从模拟的开端,系统整体就是一条导线,通过各种改变,影响其中的“能量”动态,进而改变在输出端的最终形态,所以数字声可以给你整的模拟味一些,模拟声也可以整的数字味一些,录音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组分,是最主要的主体,其他是在其上的修饰,是否AD后再DA还是直接模拟输出,是第二重要的,其他都要次之一些,这两基调一定下来,其他的改变都显得局部化了。但是这个说法对不对?显然是不对的,为什么?


我现场听黑胶,用手机录下来,再用手机喇叭听,几乎现场一样,这说明我们ADDA的过程,哪怕是一个非专业设备,也能做的很好了。但是文件放在家里系统中,回放出来,走样的一塌糊涂。


某鱼上的黑胶录音,用手机播放,和现场的黑胶播放近似,从来没有出来过我把文件放在系统中重现的这种差异感,因为某鱼宝贝视频,也是手机录的,我也是手机回放的。说明这就是问题,其实除了录音,剩下的都是系统在作怪,明明可以很好的用数字趋近模拟,但是香炉里面有鬼啊,还不止一只。


我听不同硬盘盒子,有的声音明显聚集一些,不难么散乱,有约束感,哦,那是有自带的电源“净化”,我在听老虎鱼线电,似乎没有新英那么自然,也有拘束感,很类似的感觉。有些器材,本身就约束感明显,声音在框架内,没有逍遥游的意思,额,要纪律,不要自由?


黑胶和磁带,听起来很类似,但是那些声音,没有什么框架感和纪律感,有的只是自然,真实感,这其实是最大的迷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高保真是不是要改为高好听?高片面表现上佳?将到后面模拟声部分,我将再次提到这一点。


哦,线电用了场效应晶体管,用了运放,百度上说,MOSFET在数字信号处理上最主要的成功来自CMOS逻辑电路的发明,CMOS是什么呢?进一步了解的话,就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所以,数字的组分无处不在,而老虎鱼的二级滤波更强化了他的存在感。


还有很多了,材料,原理,因为这种混杂,很难一一梳理清楚,但是主要的几个点可以改改,让一切更自然一些,或者更编造的更好听一些,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听出那一丝丝不那么悦耳的数码味,并且找到改善它的方式。


有时候,我觉得整套系统就像淋浴喷头,能让水喷出各种不同的形态,从而让单元发出不同声音。原来科勒有一个很牛逼的花洒头,流线型360度随心翻转,那个东西很棒的,但是我忍住了,因为家里水量不够大,施展不开。


如果说数字整体上优于模拟,更多还是便利性,多样性,可修饰性方面来讲的,整体的真实感,这个差距真有点大。有句话叫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可是我看到的,人在往低处走,哪里方便往哪里走,这是一个愿景?还是一个事实?


是事实的话,认真的人越来越少,文化越来越碎片衰竭,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事实呢?换句话,水还升腾了变成水蒸气,还往高处走了,人要怎样才能“往高处”“走”?发烧怎样才能不摇摆于变化,真正有意义,有所谓的“进步”?


任何设备,作者就算比照现场调整,也是他系统的一个环节,你的系统和他的不同,所以是无法比拟的,除非你把系统搬到现场,然后比照现场做调整,这样你说趋真,那么还能算走了几分正道,或者你自己玩乐器,那么记忆中的模型帮助你斧正系统,不然,也就是无头苍蝇,今天这个好,明天那个更好,永远无序运动,当然可以找点事做,耗散每天必须不耗散在这里就耗散在那里的能量。


摩西十诫中,第一条,最先说的,那句话:“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以前我看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凭什么?但是如果理解为真理唯一,就像真实的声音,实绩的重放能量输出形态唯一,我们只不过是在胡编乱造,或者在努力趋近,那么如果这样去理解,这句话也就很有意思了。


很有意思的是,人耳接收的原理是模拟,但是人脑处理信息的模式近似数字,必须要有一定信息量积累,才能形成识别,判断趋势,这个思路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很棒,那么也就是量子化的,一份一份的,0101010数字的,我们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有的时候,你不能理解别人的思路,是因为其跳跃性,数学好的人,对于公式的应用,往往是跳跃的,但是如果每一个变化步骤,都逐一写出来,那么人人都能顺藤摸瓜,有时候,理科很好的人,文科会很差,那么文科好的人,可能天马行空,对于他而言,联想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就像偷天陷阱里面的激光墙,你曾接触的事物形成了这堵墙,你接触新事物时候,很容易触发报警(联想),他是一张网,不需要刻意,自然连锁反应。还有些人,相对中性,当然,某一方面的倾向性,如果不足,可以用方法弥补,比如多做数学套题,掌握基础变化套路,勤能补拙。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系统调整,都在往复中开展,两端是背离的两种属性,比如顺滑和质感,然后我们在其间拨动photoshop的调整条,这点非常有意思,当然可能每次我们调整的点位不同,比如这次是高频段的,下次是中频段的,我们逐一梳理,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是反复迷失,今天爱顺滑,明天爱纹理,自己都没有了定数。


《湮灭》改编自《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灭》,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凭借该小说,成功拿下2014年星云奖,打败了同年入围该奖项的《三体》。这个电影比较烧脑,剧本是超级脑洞作者写的,也就是牛逼科幻作家,电影有很多版本的解释方法,似乎都能自圆其说,电影好不好,不去评论,里面有句话,印象深。


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电影角色中文崔斯作为心理学家把自杀和自我毁灭分成了两个概念。而这句话基本暴露了整部电影的中心——自杀和自我毁灭。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67。相比湮灭的逻辑,我更喜欢斯宾诺莎的表述,按照这个方式思考湮灭这部电影,带给我们两个启示,我想到2个。


①生命是广义新陈代谢,其形态远远超出我们的通常理解,比如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帖子之前的内容,已经渗入你的思绪,对你的意识架构进行了“重构”,而帖子是“我”这个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分解,转移,重构,但是我在消化自己的同时,吸收了外来的,所以我没有溃散,我只是做了一次交换,你也如此,那么自我毁灭也可以这么理解,这样毁灭与重生并存。

②限于现状的痛苦,希望挣脱,改变形式,抹掉记忆,重新再来,这里的假设有两种,一种生命仅存在于此世,那么就是彻底结束,那就是电影逻辑之一,自杀。另一种是本质不灭,那就是逻辑之二,自我毁灭,以其他形式重生,换一次新机会,虽然重生后的形态无法预估,但是毕竟离开了当前的困境,至于之后的无常与不可预料,管不了那么多,先解决了当下再说,也是电影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思辨,而这个话题,没有濒死经验的人,是体会不多的。


很有意思的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虽然在某个奖项上被《遗落的南境》击败,但是人家的书上有刘慈欣的“惊叹推荐”,这真有意思了,按理来说,能写《三体》也不难想象《遗落的南境》,写这些内容的脑洞基础,其实是有着共同点的,就像前文说的“基底”概念,所以这个“惊叹推荐”对于圈内人士来言,就多少有点刻意夸大了。


另外,我还是觉得西游记是远胜于这些现代科幻小说的作品,不仅仅是四大名著的光环,更多的是有多方面的教导意义,而不仅仅是引发思考与感受玄幻之绚丽,体验刺激,西游记也叫《厄释传》这个知道的人就可能少一些了。


话题归正,其实模拟系统也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模拟系统比较仰仗录音的质量,因为不容易做大幅度的套路优化,有些录音不佳,或者太过于骨干的现实,一样有干、硬、刺、薄,出现的位置可能和数字系统出现的频段不同而已,模拟并不是完美的代名词,也需要一系列折腾才能好听,在五花八门的黑胶碟面前,可能每张碟的系统调试都多少有些出入,既然能调试,也就说明时时刻刻都在偏离本真了,所以高保真有可能是个梦。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需要适应它,就像从HD540G换成AKG K500一样,你会觉得有很多不同,尤其在高低频两端,你觉得调整不好的原因,可能并不在系统本身,而在于你自己的期望上,如果一个模拟系统,比照实际现场,调整的很真实,或者比照听者的感受,调整的很悦耳,那么理论上这个系统应该不能像数字系统那么有侧重性,说是更适合提琴或者钢琴,因为它基本上拟真或者你不觉得不自然了,那么其实如果你觉得这个系统更适合听什么,就是你自己更倾向于听什么了。

我们的一切源于自然,我们发现并运用,生命既是斧子也是雕塑品,我们永远天人合一。


最后,感谢台湾明纬线性电源带来额度蝴蝶效应,有了此篇裹脚布一般的帖子。

湮灭3.jpg (154.57 KB, 下载次数: 127)

湮灭3.jpg

作者: 我不是鱼    时间: 2019-2-27 21:40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6 23:25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 ...

这么能写!我看着都累。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2-27 21:52
我不是鱼 发表于 2019-2-27 21:40
这么能写!我看着都累。

累,有两种方法解决:

①不看,或者进去扫一眼,字太多,退出来,或者这个ID变成黑名单,以后帖子不理之;

②慢慢看,不过有耐心看完的有缘人估计非常少;



作者: 完颜阿骨打    时间: 2019-3-3 16:46
在紫坛的帖子里,偶然发现一篇:
《谈谈黑胶播放的源头—唱头究竟是怎么回事?》,其中有两幅很有意思的图,和我这个帖子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和验证,所以这里借用一下。

本身我写此贴,是由自身的感受来倒推的表述,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我需要自我逻辑上的严谨,不求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需要起码的没有自我矛盾及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否则后续也会追加说明问题点,来做说明,虽然这个帖子可能没人认真,毕竟脑放帖,但是错误的心里暗示毕竟不是好事,我无法确保无误,但是需要至少做到自己整体和每个局部的认同。

当然,能有外部证明,那将是很好的事情,我也很开心能看到“科学”的共鸣,虽然我不刻意找,但是遇到了,就是惊喜,所以把这两张图摆上来,用仪器的测量实际,来展现一下模拟的自然衰减和数码系统的差异,当然这里看图还可以看得到CD系统波形两端的震荡扩大,为什么容易有那种特殊的亮,或者有那种似乎缺少过程但是突然来的大量低频,这个图可能有助于想象。‘

当然,文章里面说了,模拟系统的失真可能更大,但是,听感的自然度、美好度,失真的大、小,本来就是两个维度的话题了,为什么不能分而论之?而且,有时候选择是有局限性的,就像测不准原理一样,你只能要一个。

对于我个人,笨一点的真实和聪明一点的花巧,我都喜欢,这久开始折腾LP,我总觉得系统声音弱于数码,但是最强音似乎已经接近一致,这个也是衰减带来的听觉惯性吧,数字声就没有这种起伏,新的体验,挺好玩倒是,后面会陆续挖掘新的感触。

飞利浦的那个LHH机器,俗称乐哈哈,经典老机器了,虽然几十年,还是很有市场,看鱼上的热炒,就能明白,没有两把刷子的东西,是热不起来的,虽然热起来不一定是“对”的,那个机器我听的感觉就是非常追求模拟的演绎,虽然他是数字,声音有点硬朗,有点不妥协,有点女声变女汉子,但是它是在追求模拟味的,这个很有意思,飞利浦做了那么多解码芯片,照理说都是数字产物,公司也是数字时代不折不扣的领军人,但是却迷恋模拟。

反过来多能士就让人心寒,一旦步入CD时代,就彻底改旗更张,哎,但是后来,追求模仿模拟的数字系统品牌数越来越少了,所谓的现代模拟声,也没有了当年的感觉,更别说是数字了,所以帖子里用LHH的曲线图,哈哈,如果用个别的,数码味重的,说不定还更牛逼。

其实数字和模拟,就在黑胶系统和解码器的区别,因为,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几乎录音都数字化了,以前的光学录音和模拟录音大都退休了,既然内容保存形式一样,然后一个是用数字母带去做了母盘,一个是整成数字格式然后录制CD或者直接文件靠解码了,后续的什么前级、后级、喇叭、耳机、周边,等等一切,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在数码系统和模拟系统里面可以完全一致。一个主要环节的差异,后面怎么都补不回来,虽然可以做的有模拟味一点,但是毕竟力度不够,因为环节决定了占比的上限。

很是好奇模拟录制的素材制作的LP和数字母带素材制做的LP的声音差异,毕竟,当全链条的一部分变化后,新的参量进入,不同的感觉就出来了,然后又可以玩的乐哈哈~

微信截图_20190303155312.png (115.77 KB, 下载次数: 99)

微信截图_20190303155312.png

微信图片_20190303161427.png (68.49 KB, 下载次数: 111)

微信图片_20190303161427.png

作者: gorger    时间: 2023-10-6 12:59
四年半后一字一句拜读完大作,倒个宝斗。
这“大部头”听着有意思。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