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革命也并没有什么不同。1979年,Philips和Sony在新的数字格式标准上展开合作,Philips想要直径20cm的碟片,但Sony坚决要求能够在更小的便携设备上播放的12cm碟片。在1980年,他们公布了数字音乐光盘规格标准红皮书(the Red Book CD-DA standard),面向大众市场的数字音乐从此诞生了。早期数字录音工业中有很多人开玩笑称CD的意思是“compromised disk“(妥协的碟片)。
从PCM到DSD的转换也是一样的道理。在90年代初,索尼想要一种面向未来的且更便宜的媒介来储存他们的模拟母带。1995年,他们断定存储直接从模拟到数字的1位信号将允许他们输出到任何可以想见的消费级数字格式(哈哈,稍后我会解释Sony是怎么因为决定这个栽跟头的)。这种新的1位技术是通过从Crystal的1位2.8Mhz 比特流DAC(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芯片上的监听接口输出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