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举个最简单最直观的例子说明一下原盘和刻录碟的区别——给所有还在纠结刻录的烧友 [打印本页]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16:29
标题: 举个最简单最直观的例子说明一下原盘和刻录碟的区别——给所有还在纠结刻录的烧友
先说原盘:原盘好比是盖章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工业生产CD碟片要用到母带,母带相当于把内容刻成一个章子;压盘相当于拿刻好的章子盖一下。


再说刻录:刻录的过程好比扫描再打印,相当于你拿了一张图用扫描仪扫了一遍,然后再打印出来,看一眼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要对比细节两个就差远了,打印和盖章的精度根本没法比。
打印的时候如果纸在动,喷嘴不动,那如何控制进纸的速度匹配内容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等同于刻录系统时钟jitter问题,永远没法避免。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刻录用什么盘,琢磨用什么刻录机,都是扯淡,原理上就不靠谱。
玩数字文件就老老实实搞个数播,别总琢磨着刻一堆垃圾碟出来。

作者: yeeypc    时间: 2021-2-23 16:35
只会类比,但不会分类的脑子,要理解数字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16:39
本帖最后由 bluelittle 于 2021-2-23 22:37 编辑
yeeypc 发表于 2021-2-23 16:35
只会类比,但不会分类的脑子,要理解数字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楼上的把原理讲讲,让大家都听的明白,看的懂。

人活着不能光靠一张嘴能喷,等着您干点实事出来。

作者: kugongzi    时间: 2021-2-23 16:55
看这比喻是相差蛮大的,但你实际拿耳机或者音箱对比过原盘和刻录盘么?同一首歌同一个版本的对比哦
PS.到百度去搜一下吧,蛮多音箱老烧甚至某版主都表示听不出原盘和刻录盘太大区别哟

作者: HHYYTT    时间: 2021-2-23 17:00
抓鬼是扫描和识别成01数字信息,类比word文档
刻录是打印这个word,楼主类比缺陷
作者: 爱科技扇子    时间: 2021-2-23 17:11
bluelittle 发表于 2021-2-23 16:39
楼上的把原来讲讲,让大家都听的明白,看的懂。

人活着不能光靠一张嘴能喷,等着您干点实事出来。

建议找一本《数字通讯原理》翻翻。

发烧圈的问题就是,敢于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事情滔滔不绝。

顺便,本论坛的hifiamour(紫坛gaomx/),曾经跟人打赌usb线盲听。

帖子应该还在吧?

紫坛pcear搞的抓轨盲听,辣么多金耳朵。

怎么说呢?

竟无一人是男儿。

往远处再扯扯,家电上的8万块赌约……

作者: cook246    时间: 2021-2-23 17:14
原理上说的确如此,实际上这点音质差别有几个听得出来(垃圾光驱刻的不算)。

作者: jack59168    时间: 2021-2-23 17:50
老规矩,如有分歧你是对的!我想到哪就说到哪先!
看似十分恰当比喻,但放在数字领域好像就不那么合理恰当!
数字光碟信号就是数字串011010001111010!如有读取失败中间缺失字符那么声音图像就都会出现异常!图像马赛克卡碟声音吱吱!
如果播放正常就说明字符串无缺失!这个问题反复琢磨都应该是没啥悬念的!反正我自己以前就没对比出来有区别!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17:59
原版CD反光率70%,刻录碟只有30%
不过这个更多的体现在读碟的流畅度,以及老化的CD光头对碟片的兼容性方面。Jitter问题确实存在,但用低速来刻录,是可以降低一些Jitter的。
而且CD机本身也有缓冲,也有减小Jitter影响的手段,实际能听出多少,真不好说。


作者: audio3517    时间: 2021-2-23 18:05
其实总归就是两点,
1是误码率,这个就是代表整盘刻录下来有没有错误的数据。
2是jitter。也就是抖动,这个抖动一大,也是导致出现解码出现误码的元凶
作者: paul123    时间: 2021-2-23 18:20
其实我同意楼主说的,我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

上面有些回复,其实转到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是数字data和回放playback其实是两件事。不要说两张碟,就是同一张碟,回放两次,都有可能不一样;同一个系统,同一首歌,白天听和晚上听也不一样。所以总是以数字一样,鉴别回放是不是也一样,或者盲听两个回放,来鉴别数字不同能不能体现的做法,其实都是没有搞清楚数字和回放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行为。

此外,我觉得任何唱片,都有一个发行时的状态。哪一年出的CD,哪一年出的黑胶,哪一年出的数字版。尽量不要去打破这个发行时的状态。是cd的,就买正版的cd回放。不要去翻录,刻录。是sacd的,就买sacd机听,不要去抓轨dsd。是数字版就正规官网购买,或者听付费流服务。不要去搞来历不明的数字文件,或者各种转码。因为一旦原始发行的状态被打破后,等于某人用自己的设备又重新发行了一次这张专辑,从高保真的角度,如果”真“都改变了,还有什么保的意义呢。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18:34
本帖最后由 bluelittle 于 2021-2-23 18:35 编辑
paul123 发表于 2021-2-23 18:20
其实我同意楼主说的,我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

上面有些回复,其实转到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是数字data和回 ...

楼上是明白人,一些人把楼带歪了。
抓轨和刻录是两个概念,抓轨的精确度是没问题的,但刻录就有问题了,什么位置刻什么,用几百块的刻录机系统是解决不了精度的问题,压盘能保证每个字写在每个方格的中间,而刻录,不但保证不了写在格子中间,恐怕半个字都在格子外面了,有经验的听音者,是能听出区别的,没经验的经过AB对比,刻录碟原型毕露。

作者: huangshun839500    时间: 2021-2-23 19:28
bluelittle 发表于 2021-2-23 18:34
楼上是明白人,一些人把楼带歪了。
抓轨和刻录是两个概念,抓轨的精确度是没问题的,但刻录就有问题了, ...

如何客观的确定刻录精度有问题?是否可以量化?不能光靠猜吧。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20:38
huangshun839500 发表于 2021-2-23 19:28
如何客观的确定刻录精度有问题?是否可以量化?不能光靠猜吧。

刻录是用来回放的,没人把它用来当作存储对吧。你找个靠谱的系统,亲自抓轨AB对比一下,绝对听的出区别,刻录碟发虚、背景不够黑。







作者: coolbaobao    时间: 2021-2-23 21:14
本帖最后由 coolbaobao 于 2021-2-23 21:18 编辑

奇怪的逻辑

原书和复印件,包含的文字信息量不一样吗?

读书读的是信息,又不是字好不好看
难道拿着复件印念出来不好听?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21:23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1-2-23 21:14
奇怪的逻辑

原书和复印件,包含的文字信息量不一样吗?

这样的回复,一看就是完全不懂CD是怎么存储的数据的。

你读完全没问题,关键是机器读,机器跟人脑一样么?人脑读盗版书、复印件,模糊点、歪一点,都费劲。更何况机器,机器要识别出来啊,你印刷精度不高,当然影响机器的识别率了。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1-2-23 21:25
楼上不管是杠的还是挺的,其实用一个小实验就能测试出来:
同一批碟、抓鬼机和刻录机,反复抓鬼-刻录-再抓鬼-再刻录,重复至少100次,最后AB原始文件和第100次的文件,看看声音有没有差别;
1、假设100次的都AB不出来,那就不用再讨论原盘和刻录盘的差别了;
2、假设100次的有差别,那50次的呢,25次的呢?不断的AB,直至真正分别不出差别的时候,如果这个数不是等于1,那证明一件事:即使原盘和刻录盘有差别,但是至少在现有系统下,偏差远远超出人耳以及大脑的分辨范围。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1-2-23 21:26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1-2-23 21:14
奇怪的逻辑

原书和复印件,包含的文字信息量不一样吗?

分辨率不好 字就不是字。因为你读的不是字,其实是图形
同理你听的不是音符,是震动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21:27
hkw9049 发表于 2021-2-23 21:25
楼上不管是杠的还是挺的,其实用一个小实验就能测试出来:
同一批碟、抓鬼机和刻录机,反复抓鬼-刻录-再抓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议你去找张正版的,刻录一张,找个靠谱的CD系统自己AB,再来回复好么?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1:28
kugongzi 发表于 2021-2-23 16:55
看这比喻是相差蛮大的,但你实际拿耳机或者音箱对比过原盘和刻录盘么?同一首歌同一个版本的对比哦
PS ...

要不就是设备不够档次,要不就是木耳

作者: bluelittle    时间: 2021-2-23 21:28
hkw9049 发表于 2021-2-23 21:26
分辨率不好 字就不是字。因为你读的不是字,其实是图形
同理你听的不是音符,是震动

完全不懂的+1

你先科普一下CD怎么存储和回放的机制再来回复。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1-2-23 21:29
bluelittle 发表于 2021-2-23 21: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议你去找张正版的,刻录一张,找个靠谱的CD系统自己AB,再来回复好么?

你杠我干嘛,我戳到你什么了?莫名其妙。
我是相信存在偏差量的,但是这个偏差量到底达没达到听觉范围,待定。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1-2-23 21:31
bluelittle 发表于 2021-2-23 21:28
完全不懂的+1

你先科普一下CD怎么存储和回放的机制再来回复。

** 原来你是楼主
神经病一个,原来还说挺你的言论

看来不过是一个自大的人罢了

勿回。谢谢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1:31
hkw9049 发表于 2021-2-23 21:25
楼上不管是杠的还是挺的,其实用一个小实验就能测试出来:
同一批碟、抓鬼机和刻录机,反复抓鬼-刻录-再抓 ...

不用100次,就算用好的原盘刻录加好的刻录机(例如teac的老刻录机)刻录一次(原盘直接抓取镜像刻录,不是您说的cd抓轨,抓轨本身损失更明显),在好的系统上ab对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1-2-23 21:34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1:31
不用100次,就算用好的原盘刻录加好的刻录机(例如teac的老刻录机)刻录一次(原盘直接抓取镜像刻录,不 ...

不知道有你说的这个东西

我意思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抓取”设备,反复操作,放大这个“假定存在”的“误差”(不管是抖动造成还是巴拉巴拉各种各样的原因)

作者: ldhdk    时间: 2021-2-23 21:35
这个还真没比过,拿好一点的耳机系统应该不难对比出来。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1:45
hkw9049 发表于 2021-2-23 21:34
不知道有你说的这个东西

我意思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抓取”设备,反复操作,放大这个“假定存在”的“误 ...

本身cd原盘的制作你了解吗?唱片公司制作cd可不是用之前的原盘直接复制,因为索尼的加密cd盘是无法100%复制的。唱片公司制作原盘是用母带(不是网上泛滥的数字母带)进行混音调整做成一定数量的模具来压盘,这种盘称为首版(01),但模具压制一定数量cd后将停止使用,然后根据老的模具去制作新的模具再压出来的盘称为再版一次的,以此类推。然后到了一定时期(一个阶段过去了),唱片公司会拿来原始母带再次混音制作模具,所以很多老的经典录音会出现西德无字 西德pdo 德版pdo pmdc uml半银 uml胶圈 edc 最后现在最新的正版为Sony dadc版,不同时期(阶段)出的原盘音质都有区别,首版和再版也是有区别的,唱片公司都没办法100%把cd的数据100复制出来来制作cd,现在大部分人也就是一个百八十的DVD刻录机(个别人有好一些的老刻录机,会好一些),你认为能把唱片公司都无法100%复制的cd原盘复制出来吗?

作者: wangxiao1    时间: 2021-2-23 21:55
为啥一个刻录盘引起大家火气这么大,有原盘的听原盘,没有原盘的又想在cd机上听的,你说除了刻还有别的办法么……,这个要分清重点和用途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1-2-23 22:00
模拟的东西不好比较,数字文件还是好比较的,可以这样比较一下,CD原盘抓鬼成数字文件,然后刻录盘后,再对刻录盘进行抓轨,比较原盘与刻录盘的数字文件,看看有多少差异。

图章压碟盖一次损耗一次,数字打印多少次都不会损耗,从这一点讲数字文件更保真吧。

纠正一点CD记录上面只有1,没有0.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2:25
fixbug 发表于 2021-2-23 22:00
模拟的东西不好比较,数字文件还是好比较的,可以这样比较一下,CD原盘抓鬼成数字文件,然后刻录盘后,再对 ...

你在开玩笑,就算刻录cd盘也是用原盘直接抓镜像然后刻录,拿有抓轨(wav文件)再来刻录的。因为索尼的加密加密,音乐cd盘是无法100%复制出来的,唱片公司制作原盘不是拿来的原盘直接复制,具体过程我上面大概其说了,连唱片公司那些专业设备都无法100%复制音乐cd,就您一个百八十的廉价刻录机(也许你有好的刻录机,但再好也不可能比唱片公司的专业设备好)你认为能超过唱片公司的技术,把cd盘100%的复制出来?

作者: boxerlc    时间: 2021-2-23 22:35
楼主比喻的没毛病
作者: 路无涯    时间: 2021-2-23 22:40
我觉得用原版cd抓轨原盘生成镜像,刻录原版ISO就行,就算损失百分之几一般也听不出来,至于不停刻录几十张没意义,我就用原盘抓下来的音轨刻录就行了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2:51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25
你在开玩笑,就算刻录cd盘也是用原盘直接抓镜像然后刻录,拿有抓轨(wav文件)再来刻录的。因为索尼的加 ...

不要YY,所有符合标准协议,能够用通用的CD机播放的CD都是没有任何加密信息的。
所谓的加密光盘,那也是在标准的数据区之外,记录了一些额外信息,用专用硬件才能读写而已。
要做到数字层面的100%复制轻而易举,你说的不能复制的部分那是Jitter,那是无效的干扰,复制CD的过程中压根也不需要复制这些。
只要再版时的设备比头版更好,那是可以制作出比头版Jitter还低声音还好的版本的。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2:51
路无涯 发表于 2021-2-23 22:40
我觉得用原版cd抓轨原盘生成镜像,刻录原版ISO就行,就算损失百分之几一般也听不出来,至于不停刻录几十张 ...

你觉得不行,实际上原版cd抓取镜像是无法100%复制出来的,这个就是想当年索尼的加密导致的,如果抓取镜像可以做到100%复制,唱片公司就没必要每次那么麻烦的制作原盘了。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2:53
jhj 发表于 2021-2-23 22:51
不要YY,所有符合标准协议,能够用通用的CD机播放的CD都是没有任何加密信息的。
所谓的加密光盘,那也是 ...

你根本不知道唱片公司是如何制作原盘的,明明是你自己yy,完全用计算机理论知识加你的想象力来争论。去了解一下原版cd的制作再来争论吧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2:56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51
你觉得不行,实际上原版cd抓取镜像是无法100%复制出来的,这个就是想当年索尼的加密导致的,如果抓取镜像 ...

音乐cd从诞生到现在都没有完全破解,根本无法100%复制,到您嘴里一句话就把唱片公司都无法做到的事(100%复制音乐cd)实现了,您嘴够厉害的。各大唱片公司都比不了。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2:56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53
你根本不知道唱片公司是如何制作原盘的,明明是你自己yy,完全用计算机理论知识加你的想象力来争论。去了 ...

都说了别YY了,我当然知道,我上过专门的光盘原理课程,并且实地去光盘生产线上参观过的。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2:57
本帖最后由 gusijia 于 2021-2-23 22:59 编辑
jhj 发表于 2021-2-23 22:56
都说了别YY了,我当然知道,我上过专门的光盘原理课程,并且实地去光盘生产线上参观过的。

你得了吧,你要是知道就不会说自己能100%复制音乐cd这种可笑的话了,而且一般光盘的制作(复制)和音乐cd是不同的过程。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2:59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57
你得了吧,你要是知道就不会说自己能100%复制音乐cd这种可笑的话了。

你懂个屁,就知道成天YY幻想搞玄学,把jitter扯蛋成加密信息也够有才的。
自己去看看CD-DA标准的红皮书去,上面哪里有哪怕1bit的加密信息???
别做梦了行么?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3:01
jhj 发表于 2021-2-23 22:59
你懂个屁,就知道成天YY幻想搞玄学,把jitter扯蛋成加密信息也够有才的。
自己去看看CD-DA标准的红皮书 ...

那个垃圾,继续扯吧,说不过就来胡扯,垃圾!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3:05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3:01
那个垃圾,继续扯吧,说不过就来胡扯,垃圾!

你个连光盘生产线都没摸过的无知井底蛙,继续做你的梦去吧。
笑死人了,你连音频CD的行业标准是什么恐怕都不知道吧??
说什么都是一问三不知,就知道加密,除了游戏主机的专用游戏光盘,全世界哪里还有加密的光盘存在???

你倒是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啊,你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还要秀你的无知到什么时候去?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3 23:09
jhj 发表于 2021-2-23 23:05
你个连光盘生产线都没摸过的无知井底蛙,继续做你的梦去吧。
笑死人了,你连音频CD的行业标准是什么恐怕 ...

那个垃圾,继续扯吧,说不过就来胡扯,垃圾!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3:11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3:09
那个垃圾,继续扯吧,说不过就来胡扯,垃圾!

从头到尾就只有你这垃圾在胡扯而已
哈哈,连音频CD如何编码都不懂,坑道信息如何还原成音频信息的过程也不知道,就你这无知垃圾继续叫啊

作者: foxglt    时间: 2021-2-23 23:12
jhj 发表于 2021-2-23 23:05
你个连光盘生产线都没摸过的无知井底蛙,继续做你的梦去吧。
笑死人了,你连音频CD的行业标准是什么恐怕 ...

借地方问个问题,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儿。环球在日本刻的那种黄金盘(据说黄金涂层的),实物阳光下呈半透明状。话说这难道不影响反光率么?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3:18
foxglt 发表于 2021-2-23 23:12
借地方问个问题,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儿。环球在日本刻的那种黄金盘(据说黄金涂层的),实物阳光下呈半透明 ...

不怎么影响,毕竟普通CD不透明的情况下反射率也只是70%


保持反射率不变的情况下透过10%的光线,也足够在阳光下看出点半透明的效果了。

作者: 战斗天使    时间: 2021-2-23 23:19
大型无知人士集散地
作者: foxglt    时间: 2021-2-23 23:22
jhj 发表于 2021-2-23 23:18
不怎么影响,毕竟普通CD不透明的情况下反射率也只是70%

但特意做成半透明的必要性在哪儿?是否激光波长关系导致实际无影响?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3 23:28
foxglt 发表于 2021-2-23 23:22
但特意做成半透明的必要性在哪儿?是否激光波长关系导致实际无影响?

因为用黄金所以成本比较高,所以反射层很可能做得比较薄,所以附带造成了透光性比普通CD高一些。
普通CD是用铝做反射层,稍微厚一些,但其实也同样是稍微有一点点透明的。
只要不是背面印刷有大片图案的CD,拿来透过光盘看太阳还是能看见的,像墨镜的效果。

作者: foxglt    时间: 2021-2-23 23:49
jhj 发表于 2021-2-23 23:28
因为用黄金所以成本比较高,所以反射层很可能做得比较薄,所以附带造成了透光性比普通CD高一些。
普通CD ...

这么说倒是也对,谢

作者: 路无涯    时间: 2021-2-23 23:56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51
你觉得不行,实际上原版cd抓取镜像是无法100%复制出来的,这个就是想当年索尼的加密导致的,如果抓取镜像 ...

没要百分百,百分之98,99就行,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0:00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0:11 编辑

cd是记录的波形文件 不是数字文件
所以要用抓轨的方式来提取成数字文件
简单来说在读取的过程中用算法把波形文件变成数字文件
所以不管怎么抓轨 每次声音都会有细微不同 因为cd算法精度太低
把波形转换成数字文件过程中 对波形描述的弧度会有细微不同但对算法来说 最终数字文件绝对都是一样的

所以抓轨出来的声音会不同
但你把波形提取出来的数字文件 复制一百遍 声音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就是这个道理

还看不明白的去看一下音频CD的技术原理
其实音频CD记录的方式和黑胶一样 只是读取方式变成了激光 音频由算法转换成数字文件来播放
这也是为什么高码的音频文件声音会更好
说白了 描述波形文件的数据量更大 可以更详细的描述出波形文件的原始模样
比如1秒的声音波形
cd是用100个点来标注出这个波形的曲线
dsd格式可以用1000个甚至更多的点来标注这个波形的曲线
哪个声音更接近真实的波形 肯定是dsd






作者: 宁乐乐    时间: 2021-2-24 00:11
楼主不懂装懂,不要在这里胡诌误导老百姓啦!

作者: 一枚粘豆包    时间: 2021-2-24 00:18
其实有没有区别只要自己刻录一次就知道了。或许是我的刻录机太差,我的8x纯cd刻录机,刻出来和原版cd的区别挺大的。

我这两天拿出一张首版cd和包子里同一首曲子比较,也能感觉到音质的差异。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00:25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0:00
cd是记录的波形文件 不是数字文件
所以要用抓轨的方式来提取成数字文件
简单来说在读取的过程中用算法把 ...

CD只有平面和坑道对应的0、1数字信息,上面可没有一丝一毫的模拟信号。
而且是要经过8bit->12bit转换过的纯数字编码,以保证不会有连续的01变换,以避免超短的坑道影响读取精度。
只是校验和纠错码级别不高,验错纠错的能力比CD-ROM低一档。

CD就是纯数字式的,跟黑胶的模拟信号一点都不一样。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1:05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1:20 编辑
jhj 发表于 2021-2-24 00:25
CD只有平面和坑道对应的0、1数字信息,上面可没有一丝一毫的模拟信号。
而且是要经过8bit->12bit转换过 ...

是纯数字保存 但你明显没理解我说的根本问题

黑胶是直接的波形文件 中间是没有算法来转换的 是直接变成电信号
虽然这个波形文件可能有点模糊 但连贯性肯定不会有问题

CD是用数字编码把波形转换成坑道010101形式记录
那为什么音频cd读取的叫抓轨
因为音频cd用坑道记录的010101通过数字编码还原成波形文件
通过纠错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但这个过程 最大的问题是cd对波形描述的精度不高
波形还原的整个过度完全是靠算法来描述的每一个描述波形的点间隔的有点远
稍微因为纠错被打断  就要靠算法去猜测2个点之间曲线的过度是怎么样


有时候可能猜准了 有时候可能会稍微偏离一点点
那最终就导致抓轨出来的波形文件 都会有略微差别
当读取的速度越快 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越需要纠错机制来纠错
那描述波形文件的过程 细微的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来大
所以抓轨都要最慢速来读取

这也是为什么数据光盘直接高速读取  绝对不出错
但音频文件最好低速来读取
因为他们保存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说白了 音频文件这也是为了防止盗版  
要通过算法来还原数字化的波形文件  
而不是直接明文的数字文件保存在光盘上



其实你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074597435979552&wfr=spider&for=pc
当时cd的算法因为当时的科技局限 算法有去追求太高的精度 还是抛弃波形里面很多信息量  
后来出的dsd sacd都是为了弥补当时的遗憾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01:19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1:05
是纯数字保存 但你明显没理解我说的根本问题

黑胶是直接的波形文件 中间是没有算法来转换的 是直接变 ...

??
不就是PCM格式的44.1KHz采样率,16bit精度,2声道吗?
这其中并不存在采样点间隔过远需要猜测波形的问题啊?
CD上保存的有效内容和电脑上的WAV文件基本一样的。
除了WAV还需要一个文件头来进行文件格式封装,而CD是有曲目列表来记录扇区位置这点不同外。
CD并没有防止盗版的能力,保存的就是PCM明文。
理论上,一个CD转盘播放一张CD,然后总是要把数据给解码,这中间的数据有的是办法来拦截捕获SPDIF/AES中的数字的,在这个阶段碟片哪怕有防盗版也必然能被破开了。
所以防盗版什么的即使做了也没有意义,实际上也没有。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1:26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1:38 编辑
jhj 发表于 2021-2-24 01:19
??
不就是PCM格式的44.1KHz采样率,16bit精度,2声道吗?
这其中并不存在采样点间隔过远需要猜测波形 ...

cd的音频是明文保存?你的意思可以不通过抓轨软件用算法换算出文件?

来来来 你给大家演示一下 直接用电脑copy音频cd的文件出来

另外你给说大家说一下 sacd要求的192kHz/24-bit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1:31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1:33 编辑

https://www.sohu.com/a/357087404_492027
大家有空看一下 PCM调制的原理
采样频率
由于声波是一种连续的信号,你可以把它看成数学上面的连续函数,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之间有无数多个点,我们没有办法全部将这些时间-振幅信息100%记录下来,只能从中挑选一些,那么怎么挑选呢?以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到点了就记录。而采样频率指的就是每秒记录这些值的次数,用Hz作为单位。
采样频率越高,我们记录下来的原始声波信息越多,我们保存下来的数字信号自然就越贴近于原始音频信号。
量化位数
在确定了采样次数后,我们在这条声波函数上面拥有了一些间隔相同的点,我们知道,在二维函数上面的点可以用一组二维坐标值来表示,这里横轴是时间t,而纵轴一般就是电平值,因为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无限长的数字去记录它,只能用有限位数的数字去记录,而这个位数就是“量化位数”,它决定了数字音频信号的量化精度。
因为这种记录方式用的是近似值的方法,所以量化位数越大,我们记录下的原始模拟信号的电平值就越精确、越贴近于原始音频信号,另外量化位数越大的音频在动态范围上也要比量化位数小的音频要大。



作者: 音乐之贼    时间: 2021-2-24 02:04
CD表面就是上千万个细微凸起和凹点,按照设计好的规律排列,代表了高低电平0和1.

无论是CD播放还是抓轨,本质是按照16BIT44.1M的算法把这些0和1点还原成波形文件,让解码芯片去读取解码再转化为模拟信号输出。
作者: tyj518    时间: 2021-2-24 02:57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1:05
是纯数字保存 但你明显没理解我说的根本问题

黑胶是直接的波形文件 中间是没有算法来转换的 是直接变 ...

抓轨里的猜和数模转换里的猜是两回事情。抓轨过程不会去猜两个采样点之间的波形数据,抓轨恢复出来的数据就是PCM编码完成以后的数据,抓轨里的猜指的是纠错机制。之所以音乐CD没法直接像数据CD那样做文件式的复制,是因为PCM编码完成以后的数据还要经过再次编码(主要是提供纠错能力)才能压到CD上,而数据CD为了提供更强的纠错能力,采用了比音乐CD更复杂的编码与数据编排格式。至于采样点之间的连续波形怎么猜是交给数模转换器(也就是通常说的解码器)的,就算是纯CD机也是如此。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3:13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3:16 编辑
tyj518 发表于 2021-2-24 02:57
抓轨里的猜和数模转换里的猜是两回事情。抓轨过程不会去猜两个采样点之间的波形数据,抓轨恢复出来的数据 ...
这样解释给我的是一个通讯方面的大拿
他认为在抓轨过程中 算法把数据变换成波形文件过程中
过低的指标 导致生成过程中对波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后续sacd的确大幅度提升了采样率
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他的说法


你这个说法
更多人好像认为是不同设备之间传导
设备之间的jitter让声音恶化
毕竟抓轨完成后的波形文件 怎么再复制
也没人说声音会有什么差别

公认最大差别还是在抓轨过程
甚至一样设备一样的参数抓轨
每次出来声音出来都会有细微的差别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03:22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1:26
cd的音频是明文保存?你的意思可以不通过抓轨软件用算法换算出文件?

来来来 你给大家演示一下 直接用 ...

所谓抓轨,就是用按照曲目表,读取对应扇区的PCM数据,然后添加一个44.1K 16bit标准的WAV文件信息头,保存为WAV文件的过程。再根据曲目表生成CUE文本文件。
CD碟片不存在文件目录结构,不可能直接读文件,但是可以通过读取扇区的方式来读取。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3:23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3:26 编辑

隔壁论坛有人用一样的设备前提下
对比低倍速抓轨和高速抓轨出来的频谱波形
发现频谱波形区别蛮大
大家可以自己去对比
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692397-1-1.html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3:29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1-2-24 03:30 编辑
jhj 发表于 2021-2-24 03:22
所谓抓轨,就是用按照曲目表,读取对应扇区的PCM数据,然后添加一个44.1K 16bit标准的WAV文件信息头,保 ...

我也不认为数据会出错
但我一直强调生成的波形会不一样
我楼上发了人家2次抓轨 生成波形对比图
你感觉这2个波形是一样的吗?
听歌最终还是回归到波形 而不是数据 对吧
如果你认为只要数据正确 波形不一样是正常的
那就没办法讨论下去了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03:30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3:23
隔壁论坛有人用一样的设备前提下
对比低倍速抓轨和高速抓轨出来的频谱波形
发现频谱波形区别蛮大

自己看你给的这个链接的23、24楼回复,两次抓轨出来的音频采样数据完全是一样的,只有WAV文件本身保存的曲目信息不同。
所谓听出来不同完全是心里作用。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1-2-24 03:35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2:25
你在开玩笑,就算刻录cd盘也是用原盘直接抓镜像然后刻录,拿有抓轨(wav文件)再来刻录的。因为索尼的加 ...

录音过程几十年前就已经是DDD,3D数字录音了,用模具压碟主要是控制成本,这种压制成本低。
从数字片源编码成CD编码凹槽,是固定的,深点浅点读出来是一样的,否则就不是数字信号了,除非盘坏了。
前面已经有烧友说了,试听比赛,听不出来区别。
俺说的比较差异不涉及原盘这块,你没看清楚。

作者: tyj518    时间: 2021-2-24 03:39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3:13
这样解释给我的是一个通讯方面的大拿
他认为在抓轨过程中 算法把数据变换成波形文件过程中
过低的指标  ...

数据转换为波形不是抓轨负责的,是解码器负责的。解码过程导致的最终波形差异不应当算在抓轨上。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03:47
jhj 发表于 2021-2-24 03:30
自己看你给的这个链接的23、24楼回复,两次抓轨出来的音频采样数据完全是一样的,只有WAV文件本身保存的 ...

23楼也认为在光驱反复读取的情况下抓鬼,数据全对(无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说明也可能存在错误
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反复读取抓轨下
另外28楼不认可他的说法 认为他分析的不够细微

对于用科学分析hifi 我认为没什么问题
但就目前我们一般的科学仪器能不能分析出问题 那就值得怀疑
有时候人耳的确比有些仪器要更全面
很多仪器只能分析他自己能分析的东西
但现实很多问题都是一些问题或者这些仪器能探测范围之外问题导致的
因为我们在制造耳塞过程就碰到过神奇的问题
人耳去听 不同耳塞低频有明显的差别
但用常规的检测仪器怎么检查都是正常的
不管是瀑布图还是频响曲线 都一致的
最后用到一个非常罕见尖端的仪器 才发现问题
才最终解决批量问题
所以我不怀疑 科学能解释hifi各种玄学问题
但就一般人能接触到的工具和理论
真心不见得能解释
有时候耳朵的确比这些仪器实用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03:54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3:47
23楼也认为在光驱反复读取的情况下抓鬼,数据全对(无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说明也可能存在错误
而且 ...

CD格式的纠错码级别很低,多次读取对比,其中会有某一次的数据出现误码有不同并不奇怪,这是物理上就客观存在的不同。
28楼并没有直接分析那贴LZ的原始文件(因为共享链接已经失效)
而且我也肯定你没直接盲听对比过那贴共享的2个文件吧?

作者: tyj518    时间: 2021-2-24 04:06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3:47
23楼也认为在光驱反复读取的情况下抓鬼,数据全对(无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说明也可能存在错误
而且 ...

我们当然不认为抓轨不会出错,我们当然也认为低速、反复抓轨通常能更准确地抓数据。
但这不意味着一旦有什么差异就应当全都算在抓轨的头上,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况且直接比较抓轨数据的一致性并不复杂,另外现在很多音乐作品也有官方的数字文件售卖,同样也可以拿抓轨数据和官方文件作比较。
至少我认为,如果抓轨能得到一致的数据,那么问题就不应当算在抓轨上。PCHifi当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节都可能造成最终听感的差异。

作者: erjinetac    时间: 2021-2-24 04:11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3 21:45
本身cd原盘的制作你了解吗?唱片公司制作cd可不是用之前的原盘直接复制,因为索尼的加密cd盘是无法100%复 ...

你以為索尼的工程師智商有問題嗎?

作者: erjinetac    时间: 2021-2-24 04:24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1-2-24 03:13
这样解释给我的是一个通讯方面的大拿
他认为在抓轨过程中 算法把数据变换成波形文件过程中
过低的指标  ...

什麼是波形文件?

作者: toopoor    时间: 2021-2-24 05:05
盲听的结果是什么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08:26
路无涯 发表于 2021-2-23 23:56
没要百分百,百分之98,99就行,

那是你要求低,现在把早期西德无字 西德pdo 德版pdo pmdc uml半银 uml胶圈 edc,这些版本对比在好点的音响系统上对比差距都比较明显,尤其是拿pdo pmdc和现在最新版的cd比差距很明显,但这些还都是唱片公司的专业设备做出来的,何况您一个百八十的廉价光驱刻录出来的,差距如何就不用多说了。当然如果你听不出来好坏就不用争论什么了。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08:28
jhj 发表于 2021-2-23 23:11
从头到尾就只有你这垃圾在胡扯而已
哈哈,连音频CD如何编码都不懂,坑道信息如何还原成音频信息的过程也 ...



那个垃圾,继续扯吧,说不过就来胡扯,垃圾!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08:51
fixbug 发表于 2021-2-24 03:35
录音过程几十年前就已经是DDD,3D数字录音了,用模具压碟主要是控制成本,这种压制成本低。
从数字片源编 ...

那是你没对比过不同版本,深点潜点肯定会有影响,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发烧友追求老版原盘了,就直接买刻录盘或者最新版原盘就可以了,在好的系统上文件和盘差距非常明显的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08:53
erjinetac 发表于 2021-2-24 04:11
你以為索尼的工程師智商有問題嗎?

索尼专业技术人员就是想当年的加密技术造成cd无法复制,后来破解了,但无法100%复制。

作者: yeeypc    时间: 2021-2-24 09:16
CD记录的是波形,不是数字。。。

每次来论坛都让我感到愉悦和自信,哈哈
作者: ranwanui    时间: 2021-2-24 09:42
yeeypc 发表于 2021-2-24 09:16
CD记录的是波形,不是数字。。。

每次来论坛都让我感到愉悦和自信,哈哈



不过层主在后面给了个解释,应该是他没有描述清楚吧。
这里讨论的东西比较专业,没有专业背景的出现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芝麻汤团    时间: 2021-2-24 09:59
yeeypc 发表于 2021-2-24 09:16
CD记录的是波形,不是数字。。。

每次来论坛都让我感到愉悦和自信,哈哈

CD是数字化的调制过的波形,模拟介质(磁带,LP)记录的也是调制过的波形
作者: HHYYTT    时间: 2021-2-24 10:59
cd扇区不是01这么简单,调制过的,但是是可逆调制算法
作者: 世纪末烟花    时间: 2021-2-24 11:00
音乐cd光盘主要承载或记录的是音乐的信息,不同于模拟记录方式,使用的是光电2进制数字原理,由于传统及目前主流的音频信号放大设备即电磁转换,因而读取信息后还需要数模转换成模拟信号才能回放,现在已有或是未来将会有开关式音频信号放大设备,或将不在需要数模转换。音乐cd上的信息其读取与复制首先在于光驱的读取与刻录,压盘也是一种刻录方式,方法来说不过是逐字抄写与排版印刷的区别,压盘的生产效率高太多。用于压盘的母盘也是刻录方式产生的。电脑的wav文件是记录一段音乐信息的封装形式,音乐cd信息本身可不是wav文件,是人为的把音乐cd信息采集下来之后用wav文件格式保存,wav文件格式与音乐cd好比是两种语言,用文件格式直接将wav文件刻录到光盘上,cd机是不能播放的,因为cd机可不懂wav这门外语,必须用刻录软件将wav文件翻译成音乐cd再刻录到cd上,这个过程就是刻录软件中刻录音乐cd的功能。刻录避免不了抖动的产生,转动的光驱和光盘本身就有很明显的物理震动,而刻录本身就是一种物理过程。某一次刻录产生的抖动与另一次刻录产生的抖动不太可能完全相同。而大多数cd机是没有预读、缓存和纠错的,实时读实时传实时数模转换。抖动是什么可能很难直接理解,抖动的负面效应倒是可以打个比方很容易理解,比如阅兵式走方阵,抖动越低就像是方阵越整齐划一,抖动越高就像是方阵乱糟糟,每次刻录的抖动不同就像是方阵就算再怎么整齐划一但每次走的都会有一点细微的差别,不可能像同一次的录像回放那样无差别。

作者: 世纪末烟花    时间: 2021-2-24 11:12
方阵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好比左右声道或有先后、或有强弱的不整齐,听感上或有糊、或是弱信号更弱、或是该那么强的达不到那么强、声场定位感不强等负面效应。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1-2-24 11:44
随便放一张如果不能确定是刻录还是原版,是头版还是廉价版就没问题,如果要一一比较才能分清就意义不大。当然追求头版也没问题。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13:59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4 08:28

你的所有问题我轻松回答,我的问题你一个都回答不上来,你这无知垃圾还要丢人到什么地步去?哈哈哈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14:05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4 08:53
索尼专业技术人员就是想当年的加密技术造成cd无法复制,后来破解了,但无法100%复制。

纯粹胡扯不打半点草稿
音频CD 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标准,是由完全公开的行业标准红皮书所制定。
压根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所谓加密和破解,当初国内那么多VCD、DVD厂家造出来的VCD、DVD都能随便放CD,如果有加密它们能播放??
你所谓的破解压根不存在否则请你从VCD、DVD中找出专门负责解密的那块芯片,拍个照片来给大家看看?

你说的东西全部都是完完全全没有半点客观证据的谎言!垃圾骗子
作者: ppmint    时间: 2021-2-24 14:10
胡说八道

作者: ufovv2008    时间: 2021-2-24 14:12
好文

作者: billaj    时间: 2021-2-24 14:13
这个事情,有心人自己盲听对比一下就好了,没必要纠结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1-2-24 14:14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4 08:51
那是你没对比过不同版本,深点潜点肯定会有影响,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发烧友追求老版原盘了,就直接买刻录 ...

俺不反对差别,毕竟拿钱买碟的人也不傻,虽然价格确实有水分,过去CD没有这么贵,CD实际上是面向群众的普及产品。
但是你要别人相信的化,要提供点证据不是吗?比如拿十张发烧碟原盘,再用刻录机复刻10张,同样系统混着听一下,这种辩听要有其他人参与,而不是自圆自说,如果能听出原版碟片,这样打脸就有说服力了。

作者: Hilo963    时间: 2021-2-24 14:18
本帖最后由 Hilo963 于 2021-2-24 14:32 编辑

建议盲听比较的,都没什么意义。其他提供理论依据的,挺好的,参考学习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2265516
上面这个文章没仔细看,但是大致结论我是同意的。
原版碟和刻录碟,抓轨抓出来的数据是完全一样的(MD5校验即可验证)
但是播放时会不会有区别?我觉得会有,就像不同纸张印出的书本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14:31
fixbug 发表于 2021-2-24 14:14
俺不反对差别,毕竟拿钱买碟的人也不傻,虽然价格确实有水分,过去CD没有这么贵,CD实际上是面向群众的普 ...

唱片公司制作原盘的过程我上面说的比较清楚了,根本不是拿原盘直接复制,因为音乐cd无法100%复制,唱片公司那些专业设备都没办法复制,都要通过复杂的过程(我上面说的),您就可以用个刻录机就能跟原盘一样?在好的系统上刻录盘和原盘是一耳朵区别,很明显。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14:33
jhj 发表于 2021-2-24 14:05
纯粹胡扯不打半点草稿
音频CD 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标准,是由完全公开的行业标准红皮书所制定。
...

自己胡扯,音乐cd和VCD DVD的复制以及制作过程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你就继续胡扯吧,垃圾!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14:34
jhj 发表于 2021-2-24 13:59
你的所有问题我轻松回答,我的问题你一个都回答不上来,你这无知垃圾还要丢人到什么地步去?哈哈哈

回答你这种垃圾不需要说别的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14:37
本帖最后由 jhj 于 2021-2-24 14:39 编辑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4 14:33
自己胡扯,音乐cd和VCD DVD的复制以及制作过程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你就继续胡扯吧,垃圾!

你连理解力语文能力都彻底完蛋了?
谁在说播放VCD、DVD碟片了???  用VCD、DVD机器来播放CD碟片难道不能正常播放出声??能播放一张你所谓加密了的CD碟片却能正常出声,那这所谓的“加密”加在哪里了??加在你的幻觉里?
垃圾骗子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1-2-24 14:49
jhj 发表于 2021-2-24 14:37
你连理解力语文能力都彻底完蛋了?
谁在说播放VCD、DVD碟片了???  用VCD、DVD机器来播放CD碟片难道不 ...

你自己连音乐cd的制作过程和VCD DVD不一样都不知道,还来胡扯,垃圾,继续胡扯吧

作者: jhj    时间: 2021-2-24 14:51
gusijia 发表于 2021-2-24 14:49
你自己连音乐cd的制作过程和VCD DVD不一样都不知道,还来胡扯,垃圾,继续胡扯吧

我在问你为什么随便一个VCD、DVD没有解密芯片却能播放你所谓“加密”了的CD碟片,你果然就只能这样左右言他转移话题了么?
我摸过CD制作流水线的,你个没摸过的骗子垃圾还要撒谎招摇撞骗到什么时候去??
你自己的话逻辑上都圆不了,真是笑死人

作者: theragran    时间: 2021-2-24 15:06
玄学是一门生意,越是玄生意越是大
作者: cokesum    时间: 2021-2-24 15:41
jhj 发表于 2021-2-24 14:51
我在问你为什么随便一个VCD、DVD没有解密芯片却能播放你所谓“加密”了的CD碟片,你果然就只能这样左右言 ...

可能是滴血认亲那种加密,不是靠芯片的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1-2-24 15:48
芝麻汤团 发表于 2021-2-24 09:59
CD是数字化的调制过的波形,模拟介质(磁带,LP)记录的也是调制过的波形

很多人可能以为音频cd记录的010101直接就能播放音乐了
现在看见的这些文字 可能他眼中显示是010101
他直接就能看懂了  不用游览器帮他转换成文字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