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以享声AMC-D1升级为例浅谈系统搭配及升级思路 [打印本页]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21-9-14 15:02
标题: 以享声AMC-D1升级为例浅谈系统搭配及升级思路
细心的各位可能注意到我这次的系统搭建本位除了HPA-5000XL放大器外,转盘部分并没有更换,一直是享声的AMC-D1豪华版,这是一台基于X86平台的兼容性极强转盘”,和很多发烧友一样我曾经也把这台机器定义为一台“电脑”,但实际上经过了大约3个月的使用和磨合,我更愿意在后面的文章里面来细细的阐述为何将其定义为“一台基于X86平台的兼容性极强转盘”。重点其实就三个:声音忠实,兼容性好,容易操作。

在此前的评测中,我尝试在转盘确定,耳机确定(分型号讨论),放大器确定的情况下,重点详细描述以耳机为本位的系统搭配分析,这种情况像极了一个进阶型发烧友的决策流程——我有了其中一部分设备,在决策另一部分设备时,我究竟在决策什么?

从整套音频系统的模型说起

搭建复杂系统的时候大家经常讨论的是系统细节部分,比如线材、电处之类,这些细节甚至通过讨论被放大到一个可以改天换地的地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当无损格式还是44.1kHz 16bit时,部分器材确实可以通过对音色的调整来获取一些听感变化,当然那个时候的器材参数还没有今天这么好。但是从论坛的讨论上来看普遍的三大件(音源、放大、终端)搭配则容易被忽略。

我的数字系统搭配模型通常为:
转盘-解码-一级放大(前级)-次级放大(后级)-终端(音箱/耳机)  其中-代表连接设备

可以缩减为
音源(转盘+解码)- 放大(前级+后级)-终端(音箱/耳机)

而进行这类系统搭建的时候,我们通常是采用正反两种方式进行考量。即从音源到放大再到终端,然后反过来思考。之前老发烧友更多是以德国声、英国声之类来形容一整套系统搭建的声音取向,这也是正向思考的典型。而如今我们更愿意通过感受来直观的决定自己的取舍。即首先决定耳机/音箱,之后决定放大器和音源。

也许上面的整体架构部分看起来有一些枯燥,我们回忆一下历史上普及型民用音源的发展,所谓音源的发展也也是录制音乐内容载体的变化,依此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代:黑胶-磁带-CD-数字音源(MP3等数字音乐播放设备)。而百年来,家用扬声器的形态大致上并没有出现换能方式/效能的巨大演变或者跃迁,主流依旧是铜电线圈+磁钢,这尤其体现在低频扬声器方面。或者更进一步说,绝大多数电声器材还是在使用振膜的二元往复振动来模拟振动频率来进行声音的还原(如果你观察过振动条件下的琴弦,就不难发现琴弦的振动并非直线条件下的往复运动)

终端(耳机、扬声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电声性能(准确性、失真等,也被发烧友们称为素质)基本趋同,其音色(风格)差别更大于所谓“素质”的差异。虽然诸多厂商在宣传时更愿意将素质作为卖点,但最终决定只靠宣传或者盲狙的毕竟属于小部分人。如我们一如既往支持和推进的一样——耳朵收货是大部分发烧友做出决定的最大影响因素。而基于这种决策,如果不考虑随身播放器这种从转盘到放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绝大多数发烧友首先去决定的反而是更加接近终端的设备,即耳机/音箱。在全系统考虑时通常使用反向搭配的方式,即:
终端(音箱/耳机)-放大-音源-附件
或者
终端-音源-放大-附件

无损和高码率音乐究竟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整个系统的源头,音源部分自然受到了巨大的重视,自CD出现后,音源正式进入数字时代,而CD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音乐CD的技术非常成熟,基于此音乐工业也经历了从录音到回放的时代变迁。这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音乐工业的发展。

许多CD发烧友热衷于收藏CD,尤其是头版CD,我家也有千余张CD的收藏,其中也不乏头版,然而这也为收纳空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说黑胶的大小可以摆在书柜上像是一个相框的话,CD就比较尴尬,占用空间却又没有太大装饰性。从市场的反馈就可以看出来,近5年当中CD销量下滑非常明显,反而是黑胶有所回升。

大家对头版CD的追捧无外乎更好的音质,顶级CD转盘演绎下的头版CD碟搭配顶级的系统也确实引人入胜,部分头版CD听起来比同类高音质无损要好听,这一方面源于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审美,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的成熟程度,头版CD时代的审美和后期造就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放在现在是有代价的:首先你需要有这张CD,你还需要有一整套可以搞定这张CD的设备。后者对于发烧友而言不是难题。而前者的数量一旦过于巨大——如果你是一个古典音乐发烧友的话,1000+的唱片量存储会给你的钱包和房间造成巨大的压力。

后CD时代,一部分发烧友尝试以硬盘+抓轨的方式解决空间的问题,一块8T硬盘差不多1600元,基本相当于10余张正版音乐CD的价格,这个硬盘大概可以存储一万张CD的样子。如果算上实体CD的存贮空间,借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四舍五入基本相当于不要钱。这时的主要矛盾则转移到了如何播放这些CD?毕竟CD和硬盘本身只是存储介质而并非音源本身。PC的电路复杂程度相比CD机简单的内部电路仿佛国际都市与乡村的差别,二者内部的电磁环境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PC-Fi一度是“高干扰”的代名词,也是“凑合”和用来“听个响”的。

高端的音乐发烧友和音响发烧友两个群体通常是重叠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曾经是内容和音质——音乐发烧友更重视曲目量而音响发烧友更重视音质,近几年当中两个问群体有向彼此靠拢的趋势,高速网络的普及让坐拥天量级版权库的音乐服务提供商嗅到了机遇,以百万/千万首曲库+流媒体服务+母带级音乐的年费已经到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相比头版CD的审美和音色,更多用户也更愿意将钱投在更高的可以看得到的绝对码率提升上。全数字转盘去除机械结构+纯被动散热的设计也从底层移除了内部机械振动这一影响因素。

通常我们将CD标准的16bit位宽,44.1kHz的采样率称为无损音乐的标准,转换为波特率大约为1411kbps。然而为何我们在后数字音乐时代需要更高的采样率呢?

早在1928年,奈奎斯特就提出了著名的奈奎斯特定理,即如果对某一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当采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采样值就能准确地确定原信号。一般实际应用中保证采样频率为信号最高频率的2.56~4倍,这也是CD标准的来源之一,而数字音乐采样率所使用的的人类参考听阈范围是20-20000Hz频段。研究发现人类可以感知到的声音实际上是大于这一频宽范围的,只是随着频率的拓展急剧下降。相比简单粗暴的直接规定两端阈值,我们现有录音和回放设备也可以很轻易的突破这一范围的阈值,甚至在5-40000Hz乃至更宽的频率响应范围有平直的表现。所以通过设备实现更宽频段内的采样和回放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实践当中变化也确实可闻,虽然非常细微。

其次,从录音到最终音乐文件中会经过多次转换和压缩——早在2008年,《北京欢迎你》的音乐源工程文件就占据了数十个G的空间,这么大的文件体积如果不经过压缩和处理,对带宽和硬盘都是巨大的负担,几十上百个轨道叠加在一起调整后输出肯定会在算法层面进行优化和压缩,这个过程中为了尽量的降低失真,录音工程师就必须不断地提升采样率和位宽。前几年大一点的录音棚主流是24bit位宽192kHz,而近几年国际顶尖的棚已经有使用32bit-384kHz位宽的例子了。最终音乐文件的采样率越高,音质也越好,这也是Hi-Res标准必须支持24bit,96kHz采样率的原因。

素质VS听感

就行业而言,在听阈本身研究、录音工程需求和标准驱动之下,高码率的音乐带来了音乐工业的新一轮浪潮。而就发烧友而言,器材本身所具有的自身特性(音色)影响也是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存在素质和听感两个流派的争论。素质流强调还原(电学层面+声学层面)而听感流更加强调美感。

如前文所述,发烧友在决策时风格是先入为主的,甚至包括号称无染色的监听系统之间都有一定区别,去过主要使用丹拿声学的录音棚和主要使用真力的录音棚,声音确实是不一样的。甚至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一个小知识,乐团在演出前,乐器通常存在一个乐器间里,这里的温度和湿度和舞台是保持一致的。)

我们来问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乐团指挥/演奏家在台子上的时候他期待观众听到的声音和台下观众实际听到的乐团的声音是不是一致?
·如果此时的音乐有录音,录音师如何保证自己目标的声音和乐团指挥/演奏家相同?若非如此,如何处理?
·当指挥/演奏家和录音师在录音室中达成一致的时候,这个最终的声音在录音室里是他想要的吗?
·当指挥/演奏家用录音室之外的设备听自己录音的时候,是他想要的吗?
·当录音师用录音室之外的设备听自己录音的时候,是他想要的吗?
·当三者(录音师/演奏家/指挥)在一起用录音室之外的设备听自己录音的时候,是他们共同想要的吗?

我们会发现每一步当中都有很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可能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听感。一如我们在器材搭建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发烧友们在介质中存储的音乐文件已经是经过了各种处理和优化的,在播放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希望这些文件尽可能少的被影响到,而在实践中各种器材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

发烧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做到现场还原,很显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现阶段录音和声学技术而言,也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要发展。然而无论是素质流还是听感党都会希望自己的转盘部分是忠实的,无论是记录在CD上还是硬盘上,作品的完成应当以录音室最终版本为界限,之于发烧友而言,作为载体的转盘不应僭越这一界限。如果需要对风格/音色/美感进行改变,应交给转盘后端的设备。

在整个音源的发展阶段中,我们的使用习惯一直是被简化的,从黑胶唱盘的使用现在居然被称为“仪式感”就可以看出大家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更多上是信手拈来,想要就必须立刻有的。而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使用习惯,流媒体时代强大的软件支持必不可少。所幸从大众的QQ、网易云到不怎么大众的Roon,Foobar都可以有支持。自带的2T硬盘也足以支持巨量的缓存/下载曲目。我的惯常操作是开机,之后打开iPad进行下一步操作。有趣的是AMC-D1“附赠”了一个HDMI接口,平时没事拿来看看HD电影或者电视剧居然也行。算是一个加分项。

简单的操作思路是否代表不可自定义的单调?从硬件层面来说,能够调整的也许并不多,电源,垫材,支架,这也是传统转盘所能调整的绝大部分。而软件方面则给了我们更大的可能,通过不同的输出设置我们可以实现声音层面的微调,x86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编程非常友好,如果你恰好会写程序,那么自由度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至此整个技术的大思路方向上已经阐述完毕,很明显,享声AMC-D1完全符合我对于未来至少5年内的转盘预期,这一点也在森海塞尔官方试听的HE-1系统当中得到验证。从柏林之声到享声,之于我个人是从CD时代正式跨入数字时代的一次尝试,也是基于发烧升级系统搭建思路下,终端-音源本位的一次尝试,这个思路上文中指挥-听众这一思路有些不谋而合,期间我与乐团和搞录音的朋友也有过多很多次交流。摄于篇幅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AMC-D1的特性和一些细节参数了,这些都比较容易查得到,如果有相关问题,欢迎大家在回帖进行讨论。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21-9-14 15:04
干货向讨论,图等我慢慢滴拍
都知道我是渣图鬼的这个属性……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