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聊聊这大半年从充电开始优化随身播放器声音的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foxpix    时间: 2021-10-22 20:57
标题: 聊聊这大半年从充电开始优化随身播放器声音的经历
本帖最后由 foxpix 于 2021-10-29 23:04 编辑

是的,这不是个介绍或比较具体器材的帖子,期望看这些的可以关闭了。这也不是一个有多少理论依据的“科普帖”,毕竟我本身也没多少电声方面的功底。这个帖子应该更多算是一个发现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再倒推出一些可能原因的记录和小结吧,毕竟半年来的很多个深夜,很多次的反复,总还是希望留下点什么吧。

那么,这个帖子到底要说什么呢?供电是个非常笼统的词,随身播放器也基本都是自带电池的,还要怎么折腾?磨机换电池?外接充电宝?嗯,这些也确实是在折腾供电,但我这里想说的不是这些表面器件上的折腾,而是向聊聊更底层供电环境对随身设备影响的体会,和给电池充电过程的一些探索。

而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点点发现、并尽可能排除会对随身设备声音表现带来干扰的因素的过程。当然因素肯定不只有电,但目前只是刚刚把电的部分折腾一个段落吧,更多的因素还在继续摸索。




作者: foxpix    时间: 2021-10-22 21:34
本帖最后由 foxpix 于 2021-10-24 17:01 编辑

那这么折腾下来,会有什么收获?最终结果来说就是,能让随身播放器的声音有更高水平的、持续稳定的表现,声音可以更自然流畅和谐,三频舒展,结像更凝聚立体等等,或者说通过对电的调整,我们可以按照自己期望去调整音声。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折腾,我理清了很多入烧以来遇到的现象或疑惑。

比如为什么同样的设备或耳机不同人得到的听感会五花八门?当然有不同人听音关注点的区别,但每个人所处供电环境的差异才是基础因素。

比如为什么有人说可以听到xx细节我却听不到?也许确实有些人是金耳朵,但更多时候我觉得是因为你的设备里包含了太多的干扰因素,导致很多东西被湮没了,自然听不出来。

比如同样的歌曲为什么不同来源会有差异?往远了说,同样的素材不同的master处理就会让声音有很大变化;往近了看,生成数字文件所处的电环境就会对文件本身加上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在文件被反复上传下载的过程中累积。

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所谓模拟味和数码味的来源了。模拟时代声音的载体往往都是实物形态的,生产出来就基本定型了,信息本身基本不会被用户的电环境影响;而数字时代(主要是mp3时代开始),数字文件制作、传输、存储的过程全都离不开电,这些环节的电也几乎不可能保持一致,自然会被累加上复杂的干扰或冲突,最终听起来不自然几乎是必然的。这么来看,确实CD出现并成为一种主流音乐载体,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固守,是很有其道理的,毕竟它兼顾了数字信息小体积易于保存和类似模拟载体那种信息不易被末端干扰的优点。

那么推而广之,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hufi好听而hifi是刺激?恰恰是因为hifi设备太能反映音源和供电的特质了,如果你给的有问题,自然听起来不好;而hufi则是把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抹掉或模糊化,听起来当然没“毛病”。
同样,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花了高价买的播放器和手机声音没差?如果你也是按手机的使用习惯去对待hifi播放器和随意的下载音乐,当然,听到的声音肯定是和手机差不多的,差得多反而说明你买的播放器可能有问题。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