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随便聊聊我拥有的一些耳塞 [打印本页]

作者: suipiao1990    时间: 2021-12-5 17:43
标题: 随便聊聊我拥有的一些耳塞
本帖最后由 suipiao1990 于 2021-12-5 17:47 编辑


随便聊聊我拥有的一些耳塞

        之前一直都是看别人发帖分享,自己基本没有在网上分享的习惯。一是觉得在读者没有对自己发的产品没有很深地了解前,单纯地分享单一产品容易使别人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觉,尤其是在声音这种主观性很大的感官上。二是认为之前自己可能还没接触到一定的量来做这种比较,这就更容易变的片面了。不过最近一两年购买了和听了一定量的产品,当然最主要是最近闲下来有时间能来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体验。

        对于个人音频设备,有一些常识性知识还是需要说明的,包括下面分享的设备都是会基于这个原则,因为很多时候发现大家会忽视其中的某些点:

1       
        比较耳塞,耳机和音箱等不同种类的器材的时候,通常只是在同类别内比较,因为不同类别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声场大小肯定是:箱>耳机>耳塞,便携性肯定是:耳塞>耳机>箱。

2       
        国内HiFi圈对于电源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国外,或者相对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就是便携与台机的区别。电源并不是简单换一根电源线和换一个排插的事,简单来说,有基础要求的可以上UPS和滤波、整流等,要求高一点的可以上电源再生器,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有:ps audio,T+A,audio request等,这边不再展开说。

        当我们用便携播放器听歌的时候和用台机设备听歌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推力”,我记得刚接触HiFi的时候,那时候大小论坛里都盛行这个概念,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拿SONY D100,D50甚至D10来当做便携播放器使用,这里不讨论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解码素质,但当时大家都是被他们的“推力”所震撼到,感觉可以完全推满耳机,而这几年风头就变了,大家才慢慢认识到那种概念是错误或者片面的,毕竟不能只因为开两三格音量然后听得声音就很足来判断“推力”或者音质。但在这背后是SONY那几款录音笔的强劲功率,这也导致后来大推力播放器如七彩虹C4的流行。

        而当我们说半便携设备和纯台机的时候,为了简单区分,我会用供电和用途来做区别,前者一般多是USB供电,功能侧重于便携或是解码。后者一般多是市电,功能侧重放大。

        例1:不管是SONY的金砖黑砖或者艾利和的2W到5K的播放器,即使只是在和桌面一体式声卡比较的时候,同级别肯定是声卡效果要好于播放器,甚至很可能几千几万的随身都不如千元级别的台机。
        例2:SONY 店里比较常见的两个台式播放器:“电磁炉”TA-ZH1ES和“索6万”DMP-Z1。在网上居然看到有人评价说芯片相同,所以索6W不会比前者好多少的幼稚言论,大家到sony店里随便尝试任何一首歌,都可以说索6万不管是质还是量都是更加更加地好于电磁炉,毕竟供电和价格完全不相同。甚至耳机不用上到Z1R,只需Z7M2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两者的区别

3
        接下来这点相对会有点争议性,我觉得价格或者声音到了一定的层次之后,
不管是耳机还是耳塞或者是箱子,他们本身的素质相较于他们的风格取向就显得愈来愈不重要,听得越多,越是觉得如此。因为听歌不是监听,有时候信息量越大,密度越高,未必是件好事,当然这也跟个人的听歌习惯和曲目有关,有的人天生喜欢胆机的味道,而有的人天生喜欢黑胶的暖厚,所以也容易因此产生看不起别的设备或者听歌方式的想法,比如最早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再好的数播也比不上高端甚至中端CD,更别说之前高高在上的sacd了,还有首版和再版的迷思等等一系列观念,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化的观念,这就涉及到我接下来讲的第四点,客观性。

4
        听歌是一个非常主观和抽象的概念。不像别的产品,我感觉随着自己的器材越来越多甚至有点过多的时候,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需要一个最“贵”的器材。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木耳,不懂器材的好坏,那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呢?我觉得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听,过年前请一个好友来家里坐坐聊天的时候和他说起耳机这事,当他说自己分辨不出音质,只能听出降噪和非降噪的区别时,我简单的翻出了三四款从几百到几千的耳机给他,不用多久,单从一首歌的演绎,他也能看出声音的不同和偏好。


        说了一堆背景,现在开始正式介绍,我听歌的话,除了ACG,各种音乐都会听,从舒缓的自然声到热情的摇滚,死亡金属,所以相对还是喜欢杂食,三频均衡的声音。耳塞我一般都是配C套,使用原厂的话会注明。

        最早买的耳塞是一条假的森海塞尔的cx500,记得那年头一条cx300都要500多块,当年森海塞尔的入耳耳塞是cx 300,400和500。最贵的500要去到900多块钱。拿这条耳机出来说是因为我觉得它代表了市场客制话耳机耳塞的一个声音风格,包括之后我也有买过“潜25”,一个以性价比出名的25元普通耳塞,他们的声音都比较中庸,高中低频都是给到位,但不会过多,让你觉得可以一直听下去,当然也可能和我听它时间多有关吧。反正是给我感觉挺舒服的一条塞子。由于历史过于久远,我们就把它当做耳机的参考。
        三频:5,解析:5,声场:5,耐听:5。

        过了段时间后,入手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中端HiFi耳塞,拜亚的DTX100,相比于之前听到的三频中庸的声音,拜亚的入耳稍稍多了一分数码味,会给人更多细节的感觉,低频有略微的削弱,总体的取向偏淡,当然现在这塞子也买不到了,当年也是因为预算内,它算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三频:6,解析:7,声场:6,耐听:6。

        又过了段时间,入手了高端HiFi的代表产品:IE80,当初购买这条塞子也是源于对森海塞尔的喜爱,虽然大家一直说是古典神塞,但是丝毫不能阻挡我用它来听各种其他风格的歌曲,尤其是在我换了海洋之心耳机线之后,原本的厚重感有略微的降低,中高频会更突出一些,但这塞子的取向还是偏下盘,这也很对我胃口,所以用了这条塞子很是满意。后来换回原线,重新拿出来听蔡琴的时候,发觉真的是蛮般配的,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哈哈。当然更多的赞誉来自IE80的声场,低频,这些绝对是一流,这方面不得不承认森海塞尔的技术。总的来说,这条塞子非常的热情,但不会给人发糊发闷的感觉,这对于喜欢男声,摇滚,大编制的听众来说是一大福音。
        三频:7,解析:7,声场:9,耐听:9。(换线后)


        之后过了很久很久没换塞子,一是觉得没必要,二是听习惯了也就那样,中间也有试过朋友的sony xba z5,可能是听惯IE80了,随便听了听觉得太尖,就还给他了,也没多听。同样的,他也是听IE80没多久就还给了我,觉得太闷太低,哈哈。
        接着说后来入手的AKG N5005,这也是我至今最心爱的塞子,起初对AKG的印象还是K3003——市场上第一条知名度广的万元神塞,抱着试试看它的非官方继任者的心态就买了。到手用搭配的线材一听,感觉这声音怎么如此这般。。。不抓耳,不动听的感觉,听感很奇怪,又说不出来奇怪在哪,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乐队没有排练好,每个人各弹各的,声音很混乱,但单拎中高低频又都还可以听。后来在网上一搜评价,有一位(算是第一个写测评的)大神指出他也有同感,但是他后来购入了AKG在日本发售的专门搭配N40耳塞的线材,之后这个耳塞简直换了一个样子,各种好听,各种抓耳。看完之后我也从日亚买了一条官方线,听了一下果真如此,所以后来我N5005一直都是配的这条线材在听,感觉N5005必须要配此线材才能够听。
        这里的听感是换线之后的:之前说IE80是偏朦朦胧胧的下盘声,而这条N5005则是三观端正,声场也不差,细节也到位的三好学生,此塞优秀之处就在于各方面给够,给足,但我觉得不会超过那个极限,让人有耐心听歌的想法。说神一点,听人声会觉得这塞子放大了每位歌手的特点,听乐器会觉得这塞子准确地反映出每个音的细节。而且它的结相能力非常强,歌曲的整体感非常出色,不会给人有两个耳朵分开放歌的感觉。
        三频:9,解析:9,声场:9,耐听:9。(换线后)



        接下来是无意中登场的Fender FXA7,这条塞子来自无意中的购买,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此品牌,Fender是美国的传奇吉他品牌,可以说是吉他品牌第一人,所以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塞子也是偏吉他、舞台风格。因为从官网对耳塞的描述也是 in-ear monitor,而非大众所说的earbuds,声音偏向于耳返效果风格取向。说实话这条塞子满让我意外的,一是它的佩戴方式,耳机紧紧地把整个耳廓里面塞满,让人有种带定制塞的感觉。二是它的风格,非常的country rock,我用它试听的第一首歌来自Zac Brown Band的You Get What You Give, 非常美式乡村摇滚的歌曲,一耳朵感觉上就上来了,这不就是我要的地道的感觉嘛?听muse和greenday也是同样的感觉,那种拳拳到肉然后个性十足的感觉完全不是之前的塞子可以给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感觉。塞子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它能给到的音乐素质和风格取向相比完全是次要的。所以也应征了没有最好的塞子,只有和歌曲最搭配的塞子。这条塞子和ie80相比更加的rock,个性更足,非常适合听男声和摇滚的人。当然,这个价位的塞子在细节,声场上肯定不会发挥失常,所以只需要更在意它的优势来听歌就行。
        三频:7,解析:7,声场:8,耐听:8。


        过了一段时间后,也是非常巧地收到了K3003。打开盒子拿出来地第一感觉:这线材怎么跟我买的N40升级线一模一样?哈哈,好感度一下子上来了。当然也因为网上对这条塞子从始至终的评价都很高,说他是HiFi耳塞的标杆不为过,甚至有的人说N5005都不如之前的3003。作为听过N5005并且非常喜欢其声音的我就更加好奇3003的声音了。但听过之后让人还是挺失望的,可能换线后的5005素质水平太高,以至于我对3003报的期望太高,总之是感觉哪哪都差它的继任者一点,当然,这边是用的它自带的橡胶,并没有换上C套。
        在我看来3003比N5005更加地中性,声音比较干,非常像一条监听塞,而且三频非常均衡,声音相较N5005和IE80会更远,像是在听未经处理的原始音乐,说难听点就是我最早拥有的中庸塞子的进化,以至于后来3003也没多听就收起来放一边了。但这些特征不妨碍他成为一条标杆,他足够准确,足够中性,非常适合那些追求准确和性冷淡风的听众,或者乐曲本身比较温暖,需要它来中和的话,也非常适合。写到这里不免想到最初的观点,当塞子本身素质足够优秀后,区别只剩下声音的取向,并不会有一条塞子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三频:8,解析:8,声场:7,耐听:7。


        和3003类似情况的还有舒尔的SE 215,不过215情况会比3003稍微好一些,这边不管是搭配BT2还是普通的线材,215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价位(1K左右)的塞子应该有的水准,三频都给到,可能低频和音染少了那么点,但是中频的不塌陷配合足够的高频细节,让它有足够的可听之处,甚至我会觉得215比535要好地多,535给我的印象其实蛮差的,太偏上盘的声音可能也不是我的取向,相反8系就调整了过来,也更加地杂食。215给我的感觉就是细节优化后的拜亚DTX100。5系和8系因为我没有长期拥有,在这就不多做评价了。
        三频:6,解析:7,声场:6,耐听:7。


        之后误打误撞收了条UE的塞子,来自罗技的ueRM ReferenceMonitor,这条塞子之前算是UE的准旗舰三动铁监听耳塞,听名字就知道是白开水取向的塞子,到手后果真如此。。。一开声就觉得声音细节特别多,而且高频让我有点听不习惯,即使是换了C套之后依旧觉得如此,但当我用它来听古典,交响等曲目时,过多的上盘声会无形中把人的注意力拉过去,因此而忽略它不多但足够量的低频,所以这条塞子的结论还是很简洁的,作为监听塞是完美的,但是用它来听歌,或者非女生,acg那类歌曲的话,还是算了吧。。。
        三频:9,解析:10,声场:8,耐听:7。


        最后是一条我颇为期待的拜亚动力的榭兰图,因为收的是二手,到手的时候发现原装线以及出现非常严重的打油现象,这个是这个塞子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是使用的异形耳塞,并不是传统的原型,虽然也有附赠C套和种类数量繁多的异形套,但是我始终没能找到最适合我耳朵形状的那个。在原装线的表现下,榭兰图是一条表现非常均衡的塞子,可能除了DT1990之外,拜亚动力大部分的塞子和耳机我听下来都挺舒服的,这也是我在拥有这么多耳机之后始终想入手一条榭兰图的原因。榭兰图相较于另外几条塞子也是更易推动,音量甚至只需要平时的一半就足够。
        委婉一些来说,榭兰图是一条非常接近换线N5005的塞子,他们的区别可能在于榭兰图的高音部分会稍微亮一丢丢,但是结相的时候,能力会稍弱,声音会离耳朵更近。他们都是细节非常丰富,精准度非常足的高端塞子。
        三频:9,解析:9,声场:7,耐听:8。


        之后也有短时间的接触过IE800,舒尔的全系,QDC的Fusion,V6,V3还有老人家的白黄鹂和黑黄鹂。因为接触的时间比较短,但QDC的Fusion算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只,富有情感的声音加上合适的价位,算是国产塞子里非常不错的产品。当时听的匆忙,也没去看参数,事后才了解到原来是QDC的第一个圈铁,也难怪会比纯动铁更加动听感性。当然Fender的105和136也是非常不错的,属于一耳朵就非常讨喜的塞子,只可惜价格太过高昂,负担不起。
        SONY的塞子御三家除开Z1R,M7和M9这两个耳塞给我的感觉都不算特别好,属于细节有余,情感不足的类型。当然,耳机到这个档次了,更多的是取向,我并不会因为M7和M9的风格和自己对不上而批判说是坏耳塞。总的来说SONY我还是会更推荐他们的出街降噪系列。哈哈
       
       

总结:
        写了那么多,如果你问我平时用的最多的耳塞是哪个,我会告诉你我用降噪豆wf-1000xm3最多,哈哈。原因很简单,现在苹果没有3.5耳机接口,无线耳机出街也足够方便,自带的降噪功能也能将我使用耳塞的原由最大化-专注歌曲,与周围的聒噪相隔开。当然这类的降噪耳机并不一定要选择sony的降噪豆,Jabra的65t等也非常不错,我也曾经一直使用(直到某天它们被我不慎弄丢)。甚至夸张一点来讲,如果有耳机小白初入门槛想买一款产品,我会直接让他在SONY的三个降噪产品中选择,喜欢大耳机那就买WH,喜欢真无线的轻便那就买WF,如果非常在意信号的稳定和不想听歌被打断,那可以选择WI。选择他们并不是在于音质有多么好,而在于他们能帮助你最爽快地听歌,享受歌曲。

        简单对比下我用过的一些常见的无线耳塞: 感情丰富程度:jabra>sony>apple, 降噪效果基本相同。所以如果你是之前只有使用过杂牌或者互联网品牌的入门耳机的话,如果你只让我选择一款耳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降噪豆或者jabra,如果预算高一点或者对苹果有执念的话可以选择AirPods pro。当然,我也同时用过SONY的降噪豆一代和四代,三星的buds pro和B&O的E8,有机会的话可以另开一贴写下他们的区别。当然,蓝牙连接线也是实现无线的一个方法,有机会的话我也可以另开一贴来聊聊舒尔的两代无线连接线和N5005的原厂蓝牙连接线,还有Weston的蓝牙线的区别。这里就先不展开说了。

        有关主动降噪ANC是不是HIFI的一些个人观点:之前在降噪耳机还没有那么流行的时候,差不多是十多年前,论坛上,不管是耳机大家谈还是mp3网,里面的人都会抱着一种歧视的态度来看降噪,觉得是这种添加了杂质的“有损”的声音和他们所追求的无损是背道而驰的,损失了HiFi的精神?可能从那时候的降噪产品如beats studio和早期bose产品的角度多少有一些差强人意,但这么多年发展下来,还是能看到降噪产品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大众接受度都是在进步的,出门在外主动降噪会帮助我更好地欣赏和聆听歌曲,那我就选择他就好。也不用害怕声音开大了听力受损。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去欣赏歌曲本身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能找到一条或多条适合自己的退烧塞是一件蛮重要的事情,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到大家,如果有啥疑问或者购买方面(网上的假货真的多到难以想象)的困惑,可以私信我,或者加我v:jcbyone,有机会的话可以互相交流下。

PS:如果这帖子反响还可以的话,我可以接着写写大耳的一些听感和心得。

作者: wh780130    时间: 2021-12-5 17:44
没勇气看完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