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汇报一下,关于低频“驻波”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供参考,请多多指正吧~~ [打印本页]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3 15:03
标题: 汇报一下,关于低频“驻波”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供参考,请多多指正吧~~
看过一些关于“驻波”的讲解,感觉还不够“直白”,不够“啰嗦”。
大家聊起来,又多少感觉被用得有些稍微“广义”“宽泛”了点,基本上只要低频不好听,就都叫成“驻波”问题?试着多啰嗦啰嗦,说说自己的浅显了解和粗浅理解吧


1.驻波,好像从基本定义上看,理解成是一种看起来“停驻”了的波的“分布状态”,关键词是“分布状态”,重点是“驻波”是一种xxxx的“分布状态”。

1.1.这对动画,还挺形象的,推荐一下吧

第一个gif动画,是一直前进的声波
http://weles-acoustics.com/assets/animationPUKundtOpen.gif

第二个gif动画,是波的前进方向被挡住了,不再向前前进了,有点像“停驻”在了原地,来回来去振动。
http://weles-acoustics.com/assets/animationPUKundt.gif

有的地方,空气振动的幅度很大(波腹);有的地方,空气停在那里,不振动(波节)。
这种“分布状态”,这种“有波腹”“有波节”的“分布状态”,叫驻波吧


1.2.用音箱播放60Hz的正弦波,在房间里走一走,有的地方声音大,有的地方声音小,就是这种“分布状态”,也就是“驻波”吧

声波的常温空气速度大概是343米/秒吧,喇叭一出声,立刻在房间里快速传播开,快速的、无数次的,碰到墙面、天花板、地面,被无数次的反射。
对于波长比较长的超低频的声波,60Hz,声速343/60Hz=~5.7米波长,就会在房间里,形成这样的分布。


1.3.这个建筑声学研究所讲驻波的视频,在定义方面,看起来还挺清楚的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k4y167c8/





2.关于驻波的一些理解

2.1.不管什么形状的房间,只要是封闭的,都会形成各种各样“分布状态”的“驻波”
无非是,长方形长方体的房间,比较容易预测分析,可以大致计算出各个频率“驻波”的“分布状态”
不规则的房间,切了角的房间,不平行墙面的房间,无非就是“分布状态”千奇百怪一点吧
Acoustics Insider频道有一期视频,也讲到这点,Parallel Walls vs Angled Walls - How To Treat Room Modes And Flutter Echo

比如,这个长方形房间,74.88Hz声波的分布,可能是比较规则、对称,容易计算出来的


前几年在客厅玩时,不规则的三居室,69.2Hz的分布是这样的
(最左面的阳台,是重灾区了~~,开开阳台窗户,能好很多,呵呵~)
(仿真软件是Comsol,网上有教程,挺详细挺容易上手的,有针对低频的压力声学,还有射线声学分析,挺好玩的,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玩吧)



2.2.想“消灭”这种超低频的“分布状态”,应该还是挺难的吧?
就算做了特别大的低频陷阱,做了弹性减力墙,做了声学装修、声学处理,低频在房间的“分布状态”,是不是还是会有呢?
前几年看过一个视频说,去了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录音棚,房间里走了一圈,发现也还是有的地方声音大,有的地方声音小。
40Hz的波长大概8.5米吧,播放一个40Hz正弦波,房间里走一圈呗


2.3.家里的“大房间”,是不是一般还是会有这种超低频的“分布状态”吧?
房间大一些,尺寸比例好一些,只是“分布状态”会稍微拉开一点,分散一点,更容易选择音箱位、听音位一点?



3.想“没有驻波”,开窗?拆墙?让波别在房间里“停驻”,让波继续向前传播?也不是这个意思吧?说到这里,好像用“驻波”的本来定义,就有点说不下去了。
继续说的话,感觉还是用一些由“驻波”导致的具体现象情况问题对应的相关术语或描述,能更具体、直接、有针对性一点、也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吧。


3.1.第一个名词,应该是“共振”“房间共振”
网上大部分讲“房间模式”“驻波”的文章,实际上讲的都是“房间共振”“共振”问题。很多国内外研究文献里,也不会看到张口闭口都是“驻波”的,用的词也是“共振”了。
在机器、建筑物、航天航空、船舶、汽车等领域,会说“模态分析”,模态参数主要有:模态频率、模态振型、模态质量、模态向量、模态刚度和模态阻尼等。
房间的长宽高尺寸,对应一些频率的波长,会有一些“共振频率”。正方形的房间,长和宽的“共振频率”会重合或接近,使“共振”问题更严重。


3.2.听感上,某些口头说的低频有“驻波”,是不是想说某些低频的“频率响应有个+10dB的大波峰”,听起来声音特别大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3411i76H/
这个房间还算比较大的吧,也做了点声学装修处理,结果3分16秒的测量显示,40~75Hz的频响,超过15dB以上了,45Hz甚至冲破的+20dB以上。
音箱开到80dB,45Hz就直接冲到了100dB以上,还是挺大声的吧。
超低频,20~80Hz,50Hz提升2dB后,更松弛,更软,略微多了一点点低频的弹性。松弛,有弹性,而不会变得更有力。篮球砸向地面时,所发出的有弹性、能够有回旋余地的声音,称之为弹性。
这样的+15dB的超低频频率响应,超低频太丰满,富有弹性了吧,也是挺轰的


3.3.更麻烦的是,听音位处在某些频率的“驻波”不振动的“波节”分布位置,频率响应是-10~-15dB,听起来声音会很小。如果是100~150Hz有频响的波谷“大坑”,低频会不结实,力度、硬度不好。
低频,80~250Hz,150Hz提升2dB后,音乐在低频乐器方面的力度。低频力度有提升。铅球砸向地面的那一种声音,称之为力度,或者是硬度。
最好是能用REW实际测一下。另外,感觉听听这个MATT的测试信号,也还挺好玩的。可以听听各个频率的音量,是不是有大有小。也可以看看自己系统的结相,是不是所有的点,就稳定集中在一个中间“硬币”“闪动小红灯似的”“点声源”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S-Q9oWQAo6AiMtSx7UGvg 提取码: w87w
MATT信号的介绍,https://www.audiocheck.net/audiotests_mattSubjective.php,https://www.acousticsciences.com/musical-articulation-test-tones-matt/


3.4.模态共振(Modal ringing模态振铃,Modal Resonance)
大概指的是,某些频率,衰减相对比较慢,混响时间较长的问题





声学里的驻波定义,好像说的只是波的停驻分布状态吧,并没有提到关于衰减速度的事了。
之前看到过一个很好的视频,但其中把这种“模态共振”叫成了“驻波”。从中文意涵其实感觉还挺形象的,驻守不动、衰减消散慢的波,但是好像不太符合驻波的基本定义吧。




4.关于“驻波”优化,网上相关内容很多了,大概想了几点吧

4.0.打掉墙,开窗户,让波继续向前传播?开个玩笑~~

4.1.优化摆位,改变激发位置。上双炮、多炮、炮阵?
这个视频的4分40秒,绳子驻波实验的讲解,还是挺好的,推荐一下吧。
6分钟时,移动了激发位置,改变了振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b411v7oK/


4.2.频域优化,找到超低频没有频响波谷“大坑”的音箱位置和听音位置,用EQ把波峰压平。只处理100Hz以下,问题不大吧。

《声音的重现》的作者,FLOYD E. TOOLE博士也提过,“对于小房间的低频,用声学测量优化处理,是必须的”
原文是“In small rooms, in-situ measurements are necessary at low frequencies because of standing-waves, and remedial measures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necessary.”
出自FLOYD E. TOOLE研究文献The Measurement and Calibration of Sound Reproducing Systems
https://www.aes.org/e-lib/browse.cfm?elib=17839

Floyd Toole先生在AVS论坛里提过,大概400~500Hz以上,就不要再用校准调整了。
“It is useful if the EQ algorithm can be disabled at frequencies above about 400-500 Hz.”
https://www.avsforum.com/threads/jbl-m2-master-reference-monitor.1454077/page-215#post-57293354


4.3.提高低频的指向性,减少音箱向其它方向的能量辐射。

这篇研究文献挺好的,Improving Two–Way Loudspeaker Directivity,https://aaltodoc.aalto.fi/bitstream/handle/123456789/43595/master_Kantamaa_Olli_2020.pdf?sequence=2&isAllowed=y
有约150篇参考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像是一篇精炼的专业术语与研究情况的索引。可以沿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继续查阅翻看相关文献吧。
第30页的5.2章节,提到了ITU对指向性的建议,5.3章节测试下来,只有15寸的大音箱才能满足
Linkwitz这种偶极?不太懂了(https://www.linkwitzlab.com/models.htm),D&D 8C,W371


4.4.吸声,狂堆多孔吸声材料,针对问题频率做压力型共振板吸声,VPR/CBA型复合低频陷阱,AVAA
相关原理,还是推荐西门子这个网页吧,挺简洁直观的。https://community.sw.siemens.com/s/article/sound-absorption
Low frequency absorption by velocity control through acoustic resistance,https://www.mbakustik.de/wp-content/uploads/article_aes.pdf


4.5.扩散,想扩散波长很长的超低频,是不是个头都挺巨大的呀?
常见的一些扩散板,主要都是针对500Hz以上的?



5.时域相关问题(有些不是针对低频驻波的了,大家看着玩吧)

5.1.即使频响平直,遇到房间的共振,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两篇研究文献很有意思,认为房间的时域衰减性能,比频域平直更重要。
https://usir.salford.ac.uk/id/eprint/9451/1/ACUSTICA2004_Proceedings.pdf
https://usir.salford.ac.uk/id/eprint/9450/1/ICSV12_Proceedings_2005.pdf


5.2.人类可以听到0.5毫秒的延时
https://www.newswise.com/articles/the-human-ear-detects-half-a-millisecond-delay-in-sound


5.3.关键的“6毫秒”
优先效应,直达声与早期反射声要有6毫秒以上的延迟,对于耳脑感知区分是必要的。https://asa.scitation.org/doi/abs/10.1121/1.427914
基于6ms延时的房间计算器,https://rtaylor.sites.tru.ca/2014/11/03/lateral-reflections-in-rectangular-rooms-code/


5.4.最后还是以“混响时间”收尾吧(如果考虑自己折腾优化房间的声学处理,感觉把第一步的重点,放在超低频的混响时间上,还是挺好的吧,事半功倍)

5.4.1.喜欢混响长和喜欢混响短的人,大概一半一半吧
43%的人,“一些听众更喜欢清晰而不是混响”;57%的人,“其他人喜欢强烈、混响和宽广的声音”
更有意思的是,“晚期浪漫主义交响乐”(布鲁克纳)在不那么混响的大厅中受到更多人的欣赏,而不以铜管乐器为主的“古典时期交响音乐”(贝多芬)则有利于更响亮、更响亮的大厅。
https://users.aalto.fi/~ktlokki/Publs/JASMAN_vol_140_iss_1_551_1.pdf

5.4.2.混音师更喜欢混响时间为0.17~0.26s,“干一点”的房间。母带师更喜欢0.3~0.4s稍微热闹一点的房间。
Lokki这本96页的硕士论文,内容还是挺丰富的,推荐一下吧
https://users.aalto.fi/~ktlokki/Publs/mst_laukkanen.pdf

5.4.3.B&O和Lokki的2009年研究发现,混响时间约0.4秒是听感的临界值,高于0.4s则明显出现负面评价。
https://users.aalto.fi/~ktlokki/Publs/JASMAN_vol_146_iss_5_3562_1.pdf

5.4.4.Linkwitz给出了“死气沉沉”与“热闹”房间的混响时间值,认为家里聆听音乐,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房间,400~600毫秒,混响时间在450毫秒左右是最佳的。
对16.7平方米的房间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226~0.452秒,对24.7平方米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264~0.528秒,对37平方米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307~0.614秒。
https://www.linkwitzlab.com/rooms.htm

5.4.5.上面0.4秒,400毫秒的混响时间,好像一般经常指的是500Hz的RT60混响时间值(ITU 1116要求的“中间一段”混响时间的频率范围是200~4000Hz)。低频混响时间一般测到125Hz或63Hz,REW里有50Hz的分析结果。
对于50Hz、63Hz的混响时间,或者200Hz以下的,100Hz、125Hz的混响时间,大家还是基于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欢听的音乐,找到自己能接受,能忍受的,喜欢、舒服的混响时间值吧。

50Hz,350毫秒左右,超低频收得特别快,非常干净,利落。声音会很快被衰减消散掉,不会一直在房间里乱撞,夜里开到80~85dB,目前还没被家人、邻居投诉,呵呵。
50Hz,500毫秒左右,听古典,应该问题不大吧,本来音乐的超低频收得也不是太快了。只要别太拖拖拉拉,动不动搞个0.6~0.8秒以上,就行了吧。房间如果没有声学处理的话,很有可能在1秒以上了。
看电影、听类似ACG音乐的,是不是超低频要求收得比较快,比较干净,才好听吧。那种连续、快速的40Hz咚咚咚,如果50Hz的混响时间超过500~600秒,房间里太哄哄哄,浑成一片了吧。


想到瞎说的,请大家多多指正吧,谢谢!


作者: 蓝色号角    时间: 2022-11-23 15:41
赞科普文!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