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悼念:小提琴家佩妮曼(Edith Peinemann),一位时运不济的大师
Kempff946 2023-05-24 10:52:53 上海
文:张可驹
刚刚得知,德国小提琴家佩妮曼(EdithPeinemann)于2023年2月24日去世,享年85岁。作为德国二战后冒起的最重要的演奏家之一,佩妮曼去世三个月之后,乐界竟是水面无波。
战后的德国,真正的复苏有许多是从文化的复苏开始。过程是艰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西边更加艰难。钢琴与小提琴独奏相对往昔,实在难掩惨淡。佩妮曼是复苏的象征之一,她也恰好是弗莱什的再传弟子,无缝衔接战前柏林小提琴教学/演奏的辉煌。
可惜,一位演奏家的时运,实在是个复杂的话题。佩妮曼的事业相对蓬勃的时候,也并未留下很多商业录音。随着穆特的崛起,她更是渐渐在公众的视野中边缘化。但毕竟,这样的公众又是否值得一位大师留恋?翻出先前为佩妮曼写的一篇文字,聊作纪念。以下:
德国小提琴家佩妮曼是时运不济的一位大师。尽管她的演奏事业其实并未中断,可相对于小提琴家的水平而言,其关注度如同隐身。或许可以说,佩妮曼的经历仿佛二战后德国学派状况的某种缩影。
彼时,德国学派的不同分支都笼罩在阴影下,指挥、钢琴、弦乐皆无复先前鼎盛局面,不是顶尖人才淡出公众视野,就是很少能出顶尖人才(这应该是困扰西边的钢琴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流散,也导致了教育重心的转移。佩妮曼最初跟随她父亲学习,之后则成为罗斯塔尔(Max Rostal)的学生。罗斯塔尔是弗莱什一派最重要的教师,弗莱什原本是德国学派的核心,二战后,罗斯塔尔却已经扎根英国。弗莱什本人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在战争期间离开德国,逝于瑞士。
佩妮曼的演奏,可说是极好地反映出弗莱什学派平衡锤炼技巧与音乐深度的传统。以Weitblick发行的这套广播录音为例(下图),舒伯特《幻想曲》体现出非凡的运弓技巧,同样其中任何一首奏鸣曲的慢乐章,也都可以证明小提琴家对于线条分句的构思,都有完全自如的表现而不受到技巧的束缚。
当然,这在快、慢乐章中都是一致的,莫扎特K. 379的开篇,贝多芬Op. 12 No. 2的慢乐章,勃拉姆斯《为“F. A. E”奏鸣曲而作的谐谑曲》,无不尽显由高度品味所驾驭的活灵活现的分句的魅力。
与之匹配的美,自然便是发音,佩妮曼的演奏理想地体现出,小提琴家还是不要为揉音而揉音,或为不揉音而不揉音,应当在建立整体美学的基础上,划分丰富的音响变化的层次。佩妮曼的发音整体朴素,揉音的速度变化却那么得心应手。细听之下,某些乐句中揉指的速度很快,却不带刺激性,而单单以温柔的歌唱美感抓住听者的心。
同样,在某些揉音速度很慢,或几乎完全不用的地方,小提琴家的发音也不失温暖质地与恰当的厚度。这样的音响思维,以及不张扬的标志性音色,有时会让我想到格鲁米欧。
就弗莱什一派本身而言,相对于戈德伯格,佩妮曼的发音或许少了几分摄魂夺魄的魅力,可相对于这一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谢林,她又常常更注重于感官美。当然,这样的感官美不是单纯的技巧使然,而是前述那种技巧与深度综合发展的结晶。
若将佩妮曼的演奏同另一位琴坛女将,让西贝柳斯深受感动的布斯塔博(Guila Bustabo)相稍作对比,会发现她们的风格恰恰构成两极。高峰时期的布斯塔博揉音速度极快,效果具有高度的刺激性,佩妮曼却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可惜,佩妮曼的商业录音甚少,这一度让她淡出人们的视野。所幸目前她的现场录音、广播录音越来越多被发掘出来,让人们重新开始熟悉这位大师的艺术。在这个忙不迭推出“美女演奏家”的时代,领略一下真正的美是很有必要的。
laocui0602 发表于 2024-7-8 10:21
谢谢大侠鼎力相助!不过,我下载的是有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一版。
esunwin 发表于 2024-7-8 11:09
有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一版是俄网新发布的SACD.ISO,你怎么会缺少第五轨?没搞懂。
magnet:? ...
laocui0602 发表于 2024-7-11 11:31
谢谢你热心帮助。我是在转换格式(转换为ALAC)的时候,发现分轨号是1--4,6--9,但是德沃夏克和斯特拉文 ...
esunwin 发表于 2024-7-13 23:03
你是用什么转换的?不应该缺少一轨呀。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