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番外篇1:关于老耳机与“新不如旧” [打印本页]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18
标题: 番外篇1:关于老耳机与“新不如旧”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1 15:22 编辑
老耳机都好听吗?肯定不是的,由于工艺和技术的阻滞,阴间的玩意儿比比皆是。但是老耳机都不好听吗?当然也不是。某种程度上说,动圈耳机技术及调音的历史进程早已完结,并在85-95年出现了第一批终结比赛的选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大多数现代耳机还是在“狗尾续貂”,当然某些新耳机在审美细分领域还是具有价值的,只是售价已经不支持真正的好耳机变成普罗大众可以消费的“娱乐产品”。
事情的第一面是“人的素养”:在缺乏娱乐的模拟时代,古典音乐会、舞台剧是更为常见的大众娱乐方式,相比于现代的家庭系统,同时期的工程师能接触到更好的剧院系统,更频繁的古典现场试听,普遍的音乐素养比现在要高出不少。正因为那个年代的工程师听过现场,听过高级的模拟系统,所以他们知道现场是什么声音,高级的系统是什么声音。这点看似废话,实则非常重要。你不能指望一个从小听磁带随身听长大的人,即使他以优异的成绩名校毕业,成为顶级工程师,就预设他能够调试出接近现场的声音,对于他来说现场是“从未可知”的东西。同样你更不可能指望一个出生就在数字时代,从小听IPOD数字文件的人,长大后能做出黑胶或磁带的声音,对他来说模拟系统也是“从未可知”的。当然我不否认,有一批认真考古不忘初心的新生代设计师,这也是让我们欣慰和期盼的动力,但一代代的传播介质的消亡和蜕生,终归会让一代代的工程师产生夏虫语冰式的调音理念。
事情的第二面是“技术路线”:暂且抛去日系耳机不谈,德奥系耳机是有着清晰的技术路线掣肘的。1980年前的单元普遍高低频缺失,1985年前大多靠前腔阻尼+皮耳罩物理增加低频,85年后单元素质提升,低频开始有质有量,但扩散场审美引发了此起彼伏的“高频战争”。90年代调音台阻抗适配从600欧的大规模降低到300欧,导致85-90年有一批调音非常好的600欧耳机被埋没,拜亚无可奈何在DT511上开始适配250欧单元,森海也在同期向300欧低头。90年代初期随着数字录音和CD格式的普及,大部分厂家都先后开始“DIGITAL”化,几乎一夜间就由原本的模拟味变为点线状离散味。95年后随着个人PC和MP3格式的兴起,“响度战争”来临,耳机被迫走入低动态、低透明度、低鲜活度的三低怪圈。05年后Beats的爆火,市场开始把85-90年没完成的“低频战争”又捡了起来,一顿乱锤。2010年后的数字流媒体加上以iPhone为代表的消费数码崛起,原本精工细作、研发周期漫长的“Audiophile品类”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年年更新的“消费类音频产品”,眼花缭乱的MKII,PRO版,PLUS版层出不穷,新老厂商一起下场狂欢。2015年后耳塞市场的逐渐崛起,各大厂商的头戴耳机业务要么出售,要么摆烂躺平……至此横跨半个世纪的“Audiophile头戴动圈耳机”品类彻底成为了历史,各种结项、声场、动态没玩明白的气动、平板、静磁耳机粉墨登场。如果我们真的以“严肃高保真”视角去审视耳机市场,会发现这个市场就是个硕大的草台班子,一切都充斥的神经质的巧合和无厘头的荒诞,几个核心人才的离职就可以让一家厂商倒闭,一份关键供应商的物料缺失就可以让一整批产品变质。这样的案例我们看的还不够多吗?调音好的时候技术跟不上,技术跟上之后市场风向乱吹,真正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品,只剩寥寥数只,如果你要夸赞,还得被扣上“厚古薄今”的帽子,狠狠批判一番。
Lox:如果着眼于个体厂商去总结,我觉得“新不如旧”在特定的年份是确切存在的。比如80年-85年的拜亚,对音乐色彩与流动感的理解至今都难逢敌手,85-95年又在鲜活度与微反差上登峰造极。84年-91年的森海,其对音乐空间感和愉悦性的染色上功力深厚,91-97年大奥后在音乐整体性的造诣堪称艺术。同样87年-97年的AKG,其对人声中频的通透复现和中高频音色的灵犀一笔一直都独树一帜。
事情的第三面是“审美变迁”:历史上有没有比经典型号更加好听的耳机?有没有比哈曼曲线更加好听的曲线?我想一定是有的,而且可能不止一个。一个结实的动圈耳机从出生到散件风化,往往要历经二三十年,在这期间音源的变化,放大器的进步,审美的变迁都会导致其评价剧烈地波动,很多好耳机都遗憾在了“生不逢时”。DT302出现的时候隔壁HD414已经大杀四方了,你说DT302声音有多差吗,相反相当好,但是当时市场追捧新潮的全开放式的听感。几百元的DT331的中高频鲜活度,超过千禧年后几乎90%的动圈耳机,如今却在一个三线县城里被用作婚礼监听。SA5000以超前十年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放大器还是莱曼和Solo的这种现在看有点可笑的玩意儿,直到模仿者HD800出现才带动适配高阻大振膜的放大器涌现。HD540时代针对爵士乐的轻松调音加上钕磁铁和复合振膜,催生出了HD520II,HD530II,HD540II,HD560II等一堆小框架高密度甜润的好耳机,但市场对于大框架和高动态的审美转型让这些HD二代们无人问津,而森海也只能谄媚地从HD580的试验田里取了一款最激进的原型机变身为HD600。人性都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所以不难理解社会审美真正跨越“中性”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我奉劝诸君也不要过于吹捧现代某些热门耳机,市场审美一变,回旋镖来的是非常快的,大部分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错把时代的喜好当做自己的好恶。
事情的最后一面是“商业行为”:厂商没有发烧友懂吗?肯定比发烧友懂,正是因为懂,才知道如何赚钱,或者至少“不亏本”。无法Cost Down的产品线,物料与制作工艺一致性是个大问题,HD800的“初衷”只是卖万把只,万号后的严重缩水实属刻意。T1一代丝绸头梁后的声音僵硬也是设计与物料不稳定匹配的客观情况。似乎不少发烧友并不理解“高级HIFI器材”至今仍是原始手工业的无奈现实,正如高价镜头里的辐射镜片和各种稀有的镀膜,锅炉一爆炸就没了,毕竟不是大规模量产的行业,再来一锅就要亏本,物料就那么多,没了就没了;可以Cost Down的产品线,平衡销量与口碑更是一门艺术,那么什么价格*什么销量才能最大化利润呢?找到价格的甜区,那么成本的甜区如何控制呢?毕竟大家都知道你在缩水,但是如果以60%的价格买到80%品质的东西,原教旨主义者也得来句真香。Cost Down从来不是什么原罪,高价低配才是。更遑论在资本的诱惑下,剩下为数不多的懂的厂商开始懂装不懂,提供不断Cost Down的产品,甚至直接提供声音框架类半成品,故意留下升级空间,来迎合市场Pro Plus Ultra Max的变迁。
我记得深夏映冬说过:“如果森海复刻HD540G,5000元以内我立刻购买一只。”,还有四位老烧朋友在阅尽千帆后分别留下了DT911,T40RP MKI,HD580首版,HD250 Linear。尽管大家都不差钱,新款超旗舰更是一出就买,多年来却没留下新机。回看我自己,手头十余只耳机,只有两只是“现代耳机”,干活图个方便,严肃听歌“触碰灵魂”的事我几乎不会让新款耳机代劳,实际上炒作老耳机的人极少,大部分烧友都是用脚投票,实实在在地购买收藏老货,导致货源越来越萎缩,和有意地炒作新耳机/次新耳机的人群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总的来说,“新不如旧”在各行各业都是躲不开的话题,本也没有答案:人走了,财散了,市场变化了,工艺缩水了……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人本身就是科幻片,不完美才是常态。如果你问我,这场老耳机之旅一路走来,有没有遗憾,我想是没有的,如果可以,我还愿意再走一遍。但是对于其他人,我一律都不推荐玩老耳机,因为这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主流售卖的在产耳机足以支持大部分人对好声音的需求,折腾老耳机更多的是自我挖掘的旅途,一切的重点不是为了找到某只“神器”,而是更加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领悟与判断,可能一圈下来,耳机没留下,钱也没留下。
这篇是我《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的番外篇,我一共写了6篇番外,不过实话太多,就不发了,纯属娱乐。
还是希望大家多看看我的考古系列,了解Audiophile耳机史上的一些来龙去脉,当然,热烈欢迎指正。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7907&extra=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24
《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
作者: RRRAYYY 时间: 2024-7-1 15:29
你是怎么突然写出这么一大段的
我刚才憋一个回复憋了俩小时写出来还惨遭审核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32
一早写好了啊RAY宝可能我发你的稿子里忘记加了
复制,粘贴,发布。。。。。完事儿了
作者: 朋友妻不客气 时间: 2024-7-1 15:34
有些人只知道从韵味的角度去欣赏耳机,说白了也只是迷恋某种独特的染色而已
但是,比起DT911,T1的密度、声场、定位、解析全面吊打几个层次的硬实力都被你们吃了么?
HD800对比540g这种老货的全方位素质优势都听不出来么?
有的人还口口声声动圈这几十年都没进步?
你们的耳朵对起码的声场和密度都麻木到什么样了才能说得出这种话?
让我深深怀疑这些人真的不适合HIFI,HIFI这个世界硬要凑进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作者: RRRAYYY 时间: 2024-7-1 15:37
我以为你是看到深夏帖子突然抒发感想……反正我是看了之后似乎有了一些想法但是好像又写不出来,写了一个回复还被卡审核了
还有能不能别用ray宝这种称呼,恶心心
作者: 爱科技扇子 时间: 2024-7-1 15:37
给点面子么!手里还好几个海外跳蚤市场淘回来的等着出货呢





作者: kindle 时间: 2024-7-1 15:38
弗朗西斯·安音·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耳机》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48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1 16:09 编辑
“有些人只知道从韵味的角度去欣赏耳机,说白了也只是迷恋某种独特的染色而已”
也赞同,也不赞同,听音乐如果不是听韵味,那和给自己喂垃圾吃没啥区别。
但是,比起DT911,T1的密度、声场、定位、解析全面吊打几个层次的硬实力都被你们吃了么?
“DT911的解析次于HD800好于HE60,和T1比,除了密度和斜置声场规整度,并没有全面落败,相反,在“细节”呈现上,更佳。
HD800对比540g这种老货的全方位素质优势都听不出来么?
“HD800前期版本匹配不错,后期版本,声场规整度和HD540G那个时代变态的单元匹配完全不一样,缩水严重。当然了,HD540G素质差点,但如果复刻,我肯定愿意卖HD800买HD540G”
有的人还口口声声动圈这几十年都没进步?
“10年左右开始,就没啥进步,快15年了,有什么问题?”
我记得一个朋友说过,你以为的二十年前,1980年,实际的二十年前,2004年,看看日历朋友。。。”
你们的耳朵对起码的声场和密度都麻木到什么样了才能说得出这种话?
“不麻木,相反是好的器材听的比较多,比较全,才知道哪些可以取舍,另外一点,好的老录音除了部分SACD的复刻,大部分糊度是匹配CD时代的素质的,HD800开始的期间动圈信息量是SACD的,大部分人没有此类音源,真正有几千首,哪怕几百首真DSD音乐文件的烧友,少之又少,不要骗自己。”
让我深深怀疑这些人真的不适合HIFI,HIFI这个世界硬要凑进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不矛盾,正如我所说,大部分现代耳机足够满足您对”好声音“的诉求,您适合现代耳机。
总结,您说的都对,只是道不同,不必再回复。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51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1 16:00 编辑
朋友,看清楚,我全文的前提是“动圈耳机”
现代都满大街平板了,我说的早已不是预言,而是现实。。。。
另外请不要提福山,我听这名字有点不适,谢谢哈。。。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5:58
欢迎灌水。。。。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6:07
首先,不建议购买老耳机。
其次,有心的人也可以算算,那些老耳机贩子的货加起来。。有没有一只现代的超旗舰耳塞贵。。。
最后,说点真心话,虽然我也被贩子坑过几次,但个人觉得“炒作老耳机”这个论调,可以告一段落了,没听说炒老耳机发家致富的,但是炒新耳机的好像都花几百万把实体店盘下来了。
绝大部分还能买到的状态好的老耳机,特别是坛友或者个人卖家收藏的,基本算得上“值得”,远不能称之为“坑人”。(注意是“状态好的”)
真正“坑人”的是拆机、拆耳罩,改变原装样貌,不诚实描述,不尊重老耳机的,此类贩子我深恶痛绝,真实暴殄天物,然而我们无可奈何。
作者: dacher 时间: 2024-7-1 16:11
怎么发完就注销账号了
作者: sdlwh 时间: 2024-7-1 16:14
如果森海复刻HD540G,5000元以内我立刻购买一只。
作者: luke42878 时间: 2024-7-1 16:25
对啊 发完就注销是什么神操作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6:27
手机端显示问题,
我在“已注销”这个状态下还写了两篇精华。。。。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6:28
手机端显示问题,
我在“已注销”这个状态下还写了两篇精华。。。。
作者: dacher 时间: 2024-7-1 16:31
哈哈哈,原来如此。新烧没听过老耳机,过来学习学习
作者: flowin 时间: 2024-7-1 16:38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耳机其实是有了强壮的肉体,但是失去了灵魂!
这不仅仅是耳机、包括现在的音乐作品都一样的;当然也不乏饱含灵魂的音乐作品,只是在大量的作品中被掩盖,很难找到;耳机则是少的可怜!
近年我最满意的其实是拜雅的斯特拉单元,其它并没有什么觉得有突破的地方!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4-7-1 17:01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24-7-1 17:11 编辑
个人拙见,其实动圈技术并非没进步,但几大动圈厂采用的技术确实没进步这也是事实。显而易见的是,磁通量到特斯拉级别的时候,德奥三大耳机厂基本上已经日薄西山,不再像上世纪巅峰期那样可以信手拈来的去创造产品,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事情。
关于时代变迁导致娱乐方式变化、主流客户群体审美变迁,以及二战后古典音乐演奏巅峰期成长起来的那一批设计师、工程师与优秀指挥家、演奏家一同逝去,这是很多人都提到的事情,不再赘述。作为材料从业人员,想补充一下个人看到的产业大环境兴衰:冷战末期西欧的经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气势如虹,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领先世界的材料、加工制造,才给了德奥耳机厂良好的土壤;然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实体制造业衰退的厉害,失去了活跃的材料、精密加工甚至计算机辅助设计产业基础,覆巢之下无完卵,耳机厂慢慢衰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反观亚洲这边,产业还在发展,材料、加工产业规模庞大活跃度还很高,但有些像少年期并未走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大成阶段。对应的耳机厂也是如此,技术算得上先进至少肯定比德奥老家伙们先进,产品开发也很活跃甚至经常让人耳目一新,但很难说算得上经验丰富、调音成熟、理解到位、开发老到。不管是耳机产业,还是更基础的产业,给我的感觉都是青黄不接,旧的老了,新的还不够成熟壮大,整体处于秩序重构的“乱纪元”。
产业和艺术,谁成就了谁,谁又限制了谁,我不懂不乱下结论,希望国内也能诞生出类似上世纪德奥三大厂同台竞技的盛景,而不要像唐诗宋词、古典音乐作曲一样巅峰之后逐步式微。拭目以待吧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24-7-1 17:13
差不多快两个世纪前动圈扬声器的原理就是个通电线圈
兜兜转转多少年基本都还是在通电线圈的效率上做文章了
从原理上来说的确进步意义不是很大
能去做文章的也就是材料本身
比如更高剩磁磁通量的磁钢
刚度更好的振膜
回弹速度更快的悬挂系统(比如悬边、弹波一类)
于是我们得到了性能更好的换能器(不只是动圈哦)
作为从业者近几年也见到了开发从追求极致到精益管理的变化(参见80-90年代音响黄金期到今天)
计算声学到来之际似乎一切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算法在每个角度上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当大家不再追求绝对低失真而是空间音频带来的环绕体验本身似乎又开启了一阵新的风向
且不讨论空间音频从某些角度上而言的确解决了空间感这一难题——前提是音色/响度问题已经被解决到了接近物理/生理极限
现阶段的音频
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音频制造业像极了现如今的电动车行业
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乱糟糟的野蛮生长”
但一切似乎又与内容创作毫无关系
这也许是造成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还没有能够强大到影响内容本身的创作
工具链本身也暂时够不到那个层面
理想和愿景是美好的
借用我前段时间在某会议上的发言
音响是一个结果,其最终目的是结合技术与艺术
这需要一群热爱声音,技术精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通力合作
方可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但对于工程技术团队来说深刻的理解艺术本身尚需一段时间
相信充分理解艺术并能够影响内容生产的一天我们还是会更深层次的去定义内容的表现形式的
作者: d电嘤大耳控b 时间: 2024-7-1 17:14
只能说像dt911/hd540g这样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型号还是有它好听的道理的 老神器神不神 也不必过于吹捧 自己心里知道就行 毕竟好状态机子太少听过的人也太少 属于是老焼的孤芳自赏 抛媚眼给瞎子看
但是耳听为实 有胆子的也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虽然也可能运气不好 买到内部毛毡老化/耳罩状态很差/非原装调音棉/单元状态不好/有拆修换件的 然后一听 什么垃圾 还这么贵 于是坚定了继续诋毁老机的信仰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7:16
“反观亚洲这边,经济还在发展,并且有一批活跃的材料、加工产业,但有些像少年期并未走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大成阶段。对应的耳机厂也是如此,技术算得上先进至少肯定比德奥老家伙们先进,产品开发也很活跃甚至经常让人耳目一新,但很难说算得上调音成熟、产品开发老到。不管是耳机产业,还是更基础的产业,给我的感觉都是青黄不接,旧的老了,新的还不够成熟壮大。”
非常赞同,我个人意见也是,我是十分看好ChinaFi的,冠绝全球的产业链和时不时亮眼的新材料,我理解中国人的聪明,都经历过仿制-优化-超越的阶段,谁也不愿意做先行者。这恰恰是要命的,身体强壮而思想被禁锢。
另外令人疑惑的是,大部分国产厂家选择平板而非动圈,声学目前还不像电车可以弯道超车,平板的分割振动,低频冲程,还有非圆形磁路设计带来的音色割裂,低频拟真质感,以及声场高度的劣势其实非常严重,我私下和朋友讨论,包括一些做行业内开发的,大家其实对平板声场和音色的再现吐槽非常严重,上至几万下至几百都是如此,可惜KOL软文是不会说的。。。
作为普通发烧友,我目前最看好的反而是气动,离谱的低频冲程和细腻的延展比铝带要强不上,问题还是在于声场,要做极为复杂的有限元仿真。
未来的路子,我相信动圈会有一席之地的,简单的食材做出好的味道,便宜大碗。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4-7-1 17:16
哈哈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给我的感觉就是可用的材料、制造能力过剩,但并不大清楚要把声音做成什么样子
作者: sw598542273 时间: 2024-7-1 17:22
器材讨论需要遇知音,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说一大堆也往往是鸡同鸭讲,我也没听过很多耳机,没条件玩那些顶级的东西,就是听的年头比较长,现在就一个标准,放轻松去感受音乐本身,不再去竖着耳朵分析声音素质了,觉得音乐好听就是好耳机,不同的好耳机会带来不同的享受,动不动谈素质,没什么意思,素质不够自然就pass了,没有人越听对素质要求越低的,还有一些只是让我觉得耳机牛逼的,对于我来说对这类耳机也欣赏不来,以这个标准来说,新耳机并没有超越老耳机。
作者: RRRAYYY 时间: 2024-7-1 17:36
楼上几位大佬所言极是,鼓掌鼓掌
作者: jianshoy 时间: 2024-7-1 17:43
chinafi方面我比较看好sivga的调音,但是我最近听到的新品平板耳机P2pro中低频和音色还原都有点问题,不知道是个例还是新工艺问题。
气动方面HEDD2确实很厉害,基本把一代的问题(尤其是轻量化)解决干净,但同类产品目前还不多(这也显得金平面那个竞品GL850完成度颇低,而且据说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更新)。
作者: chfsg1 时间: 2024-7-1 17:54
惊动了好多大佬,学习ing
作者: AynM01 时间: 2024-7-1 18:36
我有两副相差 12 年的耳机,听上去就是旧调音和现代调音的区别,虽然素质提高了但还是觉得老的有味道一点,还要看个人歌单的曲风偏好
作者: 海洋Ocean 时间: 2024-7-1 18:37
楼主认知正确,给你个赞哈
作者: ou85 时间: 2024-7-1 18:49
韵味基本等同失真,喜欢韵味只是自己无法提升听力的无奈及自夸。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9:40
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理解,我的回复并不是针对您,而是针对后来看帖的新人。
"韵味"这个东西比较玄学,可以简单理解成"耳机的调音"或者"耳机的味道"
那么“韵味”等于失真吗?这是一个天大的扯淡。。甚至是非常入门的错误。
就拿HD800,T1,K812来说,这三只调音鲜明同时“韵味”又有极大的区分度,但这三者的失真有多低呢:
HD800<0.02%@1khz, 1Vrms,T1<0.05%@800hz, K812(THD) ≤0.02% (1kHz/1Vrms)
这三只THD和Group Delay均好于SUSVARA的0.27%
值得注意的是,susvara高频失真甚至可以达到1%,比较权威的ASR测评很直白的写了:
I don't think I have ever seen such broad messiness across almost the entire audible band above bass.Let's agree that objectively we are not doing well here.
我从未见过低频以上频段如此混乱的(耳机),(HIFIMAN)必须得客观的承认这里(中高频)做的并不好。
这里并非要针对SUSVARA(边总放过我),只是阐述顶级动圈的“味道”和“基础失真”基本无关
多音影响音色,阻尼影响动态,分割振动影响互调,腔体结构影响混响时间,结项远近影响遮蔽效应
在“科学还原”这方面德奥动圈厂商反而是专家,多音,互调,遮蔽,混响,群延,对高保真的研究更加透彻。
拜亚就做过许多调音非常接近,但是结项远近不同的耳机,好像一只是35头,一只是50头,音色高度类似但是结项远近截然不同,都很高保真
森海也做过许多声底接近,但是混响时间截然不同的耳机,好像同样一把提琴在小房间演奏和在大礼堂演奏的区别,音色高度类似但是环境感截然不同,都很高保真
AKG也做过一些三频非常不同,但是对中频都几乎不产生遮蔽的耳机,好像一只是人凑在你面前唱,一只人和乐器并排唱,音色高度类似但是亲近感截然不同,都很高保真
这些可不是“失真”,就比如现实中你不会说同一个朋友在公园唱歌和大礼堂唱歌都是“失真”,只有在家里洗手间唱歌才“高保真”。
而“韵味”=“失真”,反而是部分日系和咱们国产厂商的拿手好戏,具体不展开了。
Reference: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hifiman-susvara-headphone-review.50705/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9:42
看头像,有点像当年的“江苏狗狗”?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19:54
SIVGA我很欣赏,推荐过,也有朋友说听了他家的耳机觉得很一般。。
我也觉得,确实一般,但我的“点”在于,S家至少玩明白了,不管是代工厂玩明白了还是他们自己的主理人玩明白了。。
起码完成度明显比国产另外几家正常的多的多。。。
我觉得自己还算比较挑的,听一个耳机,固定几首歌,评判顺序
中频(人声压缩感,遮蔽感)
延伸(低频纹理度,高频空气感)
动态(主要是低频和高频动态)
声场(纵深,横向,高度,整体)
结项(大小,远近,浮凸感,浮凹感)
灰阶(细腻度,反差感)
颜色、染色(声音是有颜色的,论文一搜一把)
失真(起码需要半小时,互调容易听,谐波几乎很难听出来)
素质、密度(对我来说最不重要,大部分音乐,尤其是响度战争后的音乐,元素主干十分明显,现代耳机的信息量早就不是问题)
最后一项才是整体的三频调教、悦耳程度或者更为玄学的“主观听感”。
我这十关里国产大耳能撑到过半的没几个,S家基本都过半了,这是我欣赏的
当然,S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取决于他们主理人的“主观审美”或者“音乐理解”?
作者: 云水生 时间: 2024-7-1 19:59
该用户还真的已注销,文章写的很好啊,一些经典老耳机也的确很有意思啊,想说就说,该吵就吵,没啥不能互相发表不同意见的。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20:09
哈哈谢谢,已经不想回复了,估计是移动端显示错误
我还在,这号如果一直在,我估计会一直发帖
我发这贴不是为了吵架,只是简简单单怀个旧,更多来说,是对近15年-20年来动圈发展迟缓的悲叹
如果有新的,好听的,审美多元的耳机,谁想叼根草天天上论坛闲聊呢。。。嘿嘿
作者: 小香菇 时间: 2024-7-1 20:09
好文,学习了
如今这个圈子确实是不太健康了
好多贵的机子都不能客观评价了,一说就被骂
作者: 深夏映冬 时间: 2024-7-1 20:18
今天白天我和你们争论老耳机到底好不好的时候,我就戴着鸾。染色不多,可能被单端线拖累了素质,但是有染色总比没染色好。我现在手里有多幅国产耳机,动圈,平板都有,过段时间再详细与诸位分享听感。
我希望国产耳机发力,倒逼整个圈子进步,做出能持续听下去的声音。
作者: LeoLeoZ 时间: 2024-7-1 20:25
好文,拜读,帮顶。p.s.真心是厌倦了那些不知所谓的各种套路广告贴
作者: t26f 时间: 2024-7-1 20:30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1 20:42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远航的路 时间: 2024-7-1 20:51
安音都说的那么客观中正了,你都能瞎扣帽子,真是服了你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7-1 22:08
关于老耳机炒价格是真的,老耳机,特别是成色好的,大多都是在资深玩家手上,每个人都当个宝似的,很少有人会拿出来当期货炒。不少人出一个好成色的神器的时候,相比于价格,更在于买家到底是烧友还是二道贩子。我买HE90和R10的时候,都是三顾茅庐才请回家,不过值得。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7-1 22:13
绿坛还有这么幼稚的言论,一度以为是不是走进贴吧了。
世界是没有对错的,只有输赢。要是当年轴心国赢了,你现在唾弃的是不同的一批人。公道在人心,主观判断一定是必须的。当然对于随大流的人来说没有区别。
作者: kenspeed18 时间: 2024-7-1 22:24
就像胶片和数码,当我用着4433的1亿像素中画幅相机时,你说我会不怀念还躺在防潮箱里的portra 400吗?
再贵的相机,再牛的后期,都没法模拟portra 400的人像肤色,更别说胶片的宽容度了。
但我能说数码不好吗?数码能让我更从容的拍摄,更精准的布光,慢慢调整模特的动作和表情,直至一张相对完美的照片诞生。
新和旧,很多时候就是得与失,取和舍。
近期听了The composer,直插Hugo2就得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声音。想起去年我折腾812的痛苦,不禁感概,新耳机还是好啊。
只是贵。
作者: shoutup 时间: 2024-7-1 22:33
言之有物,解释得当,楼主人品和素养很高。第一次从头看到尾的文章和各楼层的评论,很舒服。
作者: jianshoy 时间: 2024-7-1 22:57
新出的超旗舰好就好在上限高的同时,下限也高,不需要玩家把太多精力和成本花在前端上,整个系统的重心能够回归耳机本身。
这也是支撑超旗舰其超高售价的必要循环。
作者: hcgrh 时间: 2024-7-1 23:33
这就是个类似“文无第一”的问题,我很赞同类比老相机的想法,受时代审美和技术限制影响,老货也有历久弥新的精品,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心头好
只是时不时有些人的评比会让人品出摆资历、炫耀品味和炒作旧货的意味,甚至是明着踩一捧一,那就着实让人火大
希望听个歌的事情还是能尽量少点功利和戾气吧,这个圈子多多少少已经让人感受到日薄西山了,虽然连我自己都感觉很难做到
作者: dellmen 时间: 2024-7-2 01:03
素质上总体来还是进步很大的,例如现在1000来块就能买到的ft3,就算t1也不敢说素质比他高啊,说他直白吧,但是监听不也是一种调音风格吗?说新不如旧的,大概是觉得素质过得去,特别喜欢以前调音吧。就像相片一样,并不是越高清越“好看”,有些时候模糊能掩盖很多缺陷。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4-7-2 01:47
去小红书炒,新不如旧只存在于索尼这种奇葩厂商
作者: 書蟲 时间: 2024-7-2 05:15
相当羡慕楼主玩耳机的路径和心态。有种‘论坛有时美好极了’的感觉
作者: t26f 时间: 2024-7-2 07:32
本帖最后由 t26f 于 2024-7-2 07:36 编辑
你代表老烧群体了?呵呵张嘴就来
老烧都像你这样的吗?
作者: t26f 时间: 2024-7-2 07:3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7:48
看了一眼装备栏,大佬你好这么多神器在手,不知道感觉如何。。。
有一点很认同的,玩老耳机的出东西很在意下家是谁,首先要排除贩子,其次希望下家是真的懂行的,不要把物件糟蹋了。
作者: 深夏映冬 时间: 2024-7-2 07:48
我听作曲家和你一个感受。
作者: wryiadgj 时间: 2024-7-2 07:54
楼主对老耳机挖掘比较深,写得也很好,但是有一点不太认同。虽然动圈的技术确实已经相当成熟,到了瓶颈,但是那也是德奥机停滞不前。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了新的突破,引入了金属单元或者金属塑料复合单元,减少分割震动,增加了振膜的刚性和频宽,这些进步和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7:56
确实,摄影和HIFI还是有很多地方想通
我也玩胶片机,很多人觉得胶片只是一种“味道”“风格”或者“染色”
殊不知目前电影工业和大画幅商业拍摄仍然使用胶片
胶片一直都是顶级审美和顶级规格的标志
我看4K演唱会录像,发现老胶片转录的暗部细节就是比数码拍摄的要好的多,也更容易让人沉醉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09
关于FT3,详情见我36楼回复
谢谢您提到这只耳机,这是一只典型没有玩明白的,只说两个最大的问题:
1. 低阻版本容易失控低频土嗨且素质控制力非常一般(土嗨程度比Beats还过分的那种)
2. 高阻版本中频内缩,人声不正常,原因是阻尼过高导致声音发紧,而且我猜测是后腔阻尼过高(没抄明白)
我觉得您买个稍微老一点版本的DT880 Edition,可能差成色的就500-600元,仔细留意对比教科书级别的全频动态,均衡度,就知道这1000多块的东西,“性价比”如何。
很多国产耳机,还处于抄没抄明白,特色又很少,解析乍一听非常不错,但是全频细节错误多多,价格乍一看很低实际上和老牌厂商性价比根本没法比的状态。
附上36楼标准
我觉得自己还算比较挑的,听一个耳机,固定几首歌,评判顺序
中频(人声压缩感,遮蔽感)
延伸(低频纹理度,高频空气感)
动态(主要是低频和高频动态)
声场(纵深,横向,高度,整体)
结项(大小,远近,浮凸感,浮凹感)
灰阶(细腻度,反差感)
颜色、染色(声音是有颜色的,论文一搜一把)
失真(起码需要半小时,互调容易听,谐波几乎很难听出来)
素质、密度(对我来说最不重要,大部分音乐,尤其是响度战争后的音乐,元素主干十分明显,现代耳机的信息量早就不是问题)
最后一项才是整体的三频调教、悦耳程度或者更为玄学的“主观听感”。
我这十关里国产大耳能撑到过半的没几个。。。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16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19 编辑
这就是个类似“文无第一”的问题,我很赞同类比老相机的想法,受时代审美和技术限制影响,老货也有历久弥新的精品,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心头好
赞同,历久弥新的东西,人类智慧的结晶总是值得赞扬的,
只是时不时有些人的评比会让人品出摆资历、炫耀品味和炒作旧货的意味,甚至是明着踩一捧一,那就着实让人火大
我不清楚很多这个总那个总,天天吹捧自己家三四十年前的老爷车,老表,老镜头,老古玩,就见不得有人偶尔夸夸老耳机,毕竟声学进步可比汽车行业缓慢地多。
当然,适当的批评新耳机的缺点还是要接受的,比如低动态,低透明度,低鲜活度的三低怪圈,但不宜过。新耳机至少在素质,密度上还是有可闻的提升的。
希望听个歌的事情还是能尽量少点功利和戾气吧,这个圈子多多少少已经让人感受到日薄西山了,虽然连我自己都感觉很难做到
100%赞同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17
当你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就意味着。。。
尤其是这只蟑螂还是领头大哥。。。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19
嘿嘿,美好的人有很多。。。
只是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默默看着新耳机表演呢。。。
这里面只有我比较啰嗦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29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52 编辑
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了新的突破,引入了金属单元或者金属塑料复合单元,减少分割震动,增加了振膜的刚性和频宽,这些进步和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您这个问题,非常巧,我上周刚和两位大儒讨论过,一位是坛里某位大佬,一位是做喇叭的前工程师?
一开始讨论的话题其实也不是动圈技术,而是PET,压电,气动,平板,静电,铝带等不同材质对于音色的还原度,结果不知不觉就吵到了如今超旗舰喜欢用的镀层振膜。
结论非常不幸,我们一致觉得PET振膜镀金属是对音色的重大割裂,完全偏离了高保真,更多是商业上加价的噱头,而非技术的升级
诚然,解析密度提升与失真降低是正向的,但是HIFI耳机最重要的某些特质,比如泛音时延,铜管类音色,乃至你说的频宽都是退步
真正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做工程改进的技术,我谈几个
1. 拜亚多年前的哈密瓜振膜,天才的想法,不改变振膜材质整体互调,群延,音色的情况下,增加硬度,刚性和高频延展,天才的想法
2. JVC多年前的振膜镀凸点,或者前阻尼凸点,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路子,同样不改变音色,降低失真和分割振动
3. Technics的磁流体技术,对单元控制力基本到达极限,可惜非常贵容易坏
如果国产厂商真在这些牛X闪闪但是非常艰难的技术路线上走,动圈还会再次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哈密瓜振膜+前腔凸点阻尼+磁流体线圈的45mm超级动圈单元研发完成,起码至少没有平板什么事情了
没人会去做的,费时费力还不赚钱,不如镀块金银铜铁铝上去。。。
中肯的说,镀层振膜可以算是商业提价噱头结合部分改进和流失部分特质的取舍,而非完完全全的升级,
所以KOL会产生一样的话术,XX适合流行,古典味道不足,但是流行无敌。。Blabla
要知道,真*HIFI爱好者的歌单里,流行最多只是10-20%的比例,还有爵士,古典,摇滚,金属,试验,歌剧甚至演歌这些玩意儿,买个只能听流行的贵价耳机,真的是。。。。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7-2 08:47
大佬不敢当,感受就是烧无止境,还想再收集不同序列号段的,想找别的R10/HE90/Omega的玩家,听听他们宝贝的成色状态,声音有没有差别。
作者: dellmen2006 时间: 2024-7-2 08:53
“真*HIFI爱好者的歌单里,流行最多只是10-20%的比例,还有爵士,古典,摇滚,金属,试验,歌剧甚至演歌这些玩意儿”
你的意思是听流行的人不配hifi?真正HIFI爱好者是不会给别人下定义的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8:56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57 编辑
是谁给谁下定义?
我只是说,HIFI愛好者基本都听流行,但肯定不止流行
不然你发个帖,问问论坛里,谁歌单里只有流行,完全没有其他类型音乐?
引战不要太明显哈,我只讨论有营养的东西,对更多人听更多类型音乐有关的事情,不是和你在这里下定义的。
作者: wryiadgj 时间: 2024-7-2 09:05
本帖最后由 wryiadgj 于 2024-7-2 09:13 编辑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点楼主不认同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过多讨论,只是建议楼主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把Z1R/大乌和那些老鸡的耳罩完全摘掉,听一听低频下潜和质量的表现,老鸡的单元频宽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另外泛音、铜管类音色这种本身就是很依赖录音的东西,很多老鸡在在还原古典录音是非常出彩,那是因为它针对本身就存在录音缺陷的古典录音进行了适当补偿,使得它听上去显得素质很高,但并不代表它高频延展就一定有多么出色,这点在用一些老鸡听高频段增益无衰减、效果器横飞的现代乐上就能体现(毛刺?细碎?单薄?)。另外楼主提到了摇滚、金属、试验音乐这些,恰巧是新耳机更加合适(得益于更强的频宽和厚度、密度、力度)。另外流行也是一个大类,楼主不会觉得流行都是港台情歌那种节奏、律动和力量感缺乏的芭乐吧?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9:17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9:21 编辑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点楼主不认同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过多讨论,只是建议楼主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把Z1R/大乌和那些老鸡的耳罩完全摘掉,听一听低频下潜和质量的表现,老鸡的单元频宽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
不认同,而且是非常不认同,全PET振膜至今仍然是最优解,和镀金属和全金属频宽延展都一样,HD800,T1的全频宽不会比Focal差,ASR已经做过试验和测试了,Sony,Technics也做到过比纯金属镀膜频宽更高的,这是基础认知问题,塑料振膜一直不差,还有接近塑料振膜的生物振膜,综合了金属振膜的刚性和PET振膜自然的音色,这事情几乎是摆在台面上的,金属振膜远不是最优解,甚至出生那天就是带着目的的。(当然,因为这贴是讨论老鸡,我觉得您误会我了,我回复您讨论的语境,全部都是最近几年的国产最新顶级PET单元,和老鸡无关了)
另外泛音、铜管类音色这种本身就是很依赖录音的东西,很多老鸡在在还原古典录音是非常出彩,那是因为它针对本身就存在录音缺陷的古典录音进行了适当补偿,并不是它听上去显得素质很高,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不再那么适配现代录音(毛刺,细碎,单薄)。另外楼主提到了摇滚、金属、试验音乐这些,恰巧是新耳机更加合适。另外流行也是一个大类,楼主不会觉得流行都是港台情歌那种节奏、律动和力量感缺乏的芭乐吧?
还是上面的问题,我们彼此有误会,我没说老鸡如何如何,我讨论的是最新PET单元,新PET单元音色远比镀金属的单元更加适合摇滚,金属,试验音乐。
额,最后您如果有空可以看看我的老帖,音乐分类可能我懂得还是比较多的,基础错误不会犯,您这问句给我整不会了,有点刻意。。。。
最后,在此重申,我回复您的一律是最近讨论的国产PET单元,仅就技术路线讨论,和这贴正文老机单元完全是两码事情,至于“新PET振膜”和“新金属振膜”孰强孰弱,也不必过度深究,可以暂时放放,静观其变,根据我到处蹭到的消息,很快市场上对纯金属振膜的“盲目崇拜”就要翻篇了。我已经next level了,您也可以翻篇了。
作者: dellmen2006 时间: 2024-7-2 09:20
老烧歌单里流行只占10-20%,还不是下定义了?
作者: 安音收藏lox 时间: 2024-7-2 09:2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abccbaa 时间: 2024-7-2 09:39
这点 我觉得final的耳机很好
作者: wryiadgj 时间: 2024-7-2 09:41
频宽这东西不过多讨论,一个是按照我提到的办法去感受单元真下潜和用耳罩腔体捂出来的假下潜的区别,另一个就是测试动圈单元的谐振频率F0(单元下潜能力)和20khz以上的响度表现(单元高频的延展),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提这些只是想说这些厂家在面对动圈瓶颈时所做的突破,在动圈单元的材料上下了功夫,动圈技术也许已经高度成熟,革新很慢但并非停滞不前,新拿耳机并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不值得购买,顺道批评一下德奥系厂家的不思进取吃老本。另外就个人主观听感来说,我也会觉得adx5000比800更加纯净通透,分离度更高,大乌也比800更加厚实,更具重量感,背景更黑,高频更顺滑,下潜更强悍。虽然来到大编制和ost,800独到的音效依然冠绝全场。(这点涉及听感,也就比较纯个人主观了)
作者: abccbaa 时间: 2024-7-2 09:49
我很早以前帖子里就说过 拜亚是1980-1985年的耳机好听 森海是1985-1992年的耳机好听 sony 是随机好听 这点支持楼主的观点
做好耳机最好是本身会乐器 对音乐的理解要深刻
耳机的音乐性很重要
我听了600-700支 发觉喜欢圆形线圈平板的声音
很多大佬听得更多 观点到最后基本是一致的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