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有人和chatGpt讨论过音乐吗?这货头头是道的胡说八道功力不是一般的强 [打印本页]

作者: capriccio    时间: 2025-2-20 11:06
标题: 有人和chatGpt讨论过音乐吗?这货头头是道的胡说八道功力不是一般的强
和chatGPT讨论了一下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死岛》the isle of the dead。
新晋的deepseek和他比起来无趣多了。音乐创作背景这段的表述还正确。到了分析部分,就开始煞有介事的睁眼说瞎话了,语言和话术组织也了得。
截屏太长,复制对话如下:
我:拉赫玛尼诺夫《死岛》的创作背景以及乐理分析
ChatGPT 说:
拉赫曼尼诺夫的《死岛》(The Isle of the Dead),作品编号Op. 29,创作于1909年,是他为管弦乐队创作的最著名的交响性作品之一。它的创作背景、风格及乐理分析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创作背景:
《死岛》灵感来源于瑞士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一幅同名画作《死岛》(Der Tod auf der Insel),这幅画描绘了一座荒凉的小岛,岛上死者的灵魂漂浮在海面上,似乎在向彼岸世界前行。勃克林的画作极具象征意义,传达了死亡、孤独和永恒的主题。拉赫曼尼诺夫在看到这幅画后,深受其启发,决定创作一部基于该主题的音乐作品。
拉赫曼尼诺夫的《死岛》是他在作曲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它写作于他个人情感低谷的时期,音乐中充满了深沉的悲伤和沉思。拉赫曼尼诺夫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深厚的管弦乐编排技巧,以及他对情感表现的极致追求。
乐曲结构与风格:
《死岛》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情感和构造都以勃克林的画作为基础,表达了死亡、沉思、孤独和最终的解脱。
乐理分析:总结:
《死岛》是拉赫曼尼诺夫极具表现力的管弦乐作品,结合了强烈的情感与极具技巧的乐理设计。通过对调性、节奏、旋律和管弦乐编排的精妙运用,拉赫曼尼诺夫成功地将阿诺德·勃克林的画作转化为音乐,传达了对死亡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死岛》中的Dies Irae主题,它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动机,进一步加深了这部作品的宗教和象征意义,展现出拉赫曼尼诺夫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魅力。

我:《死岛》是交响音诗,单乐章,时长20分钟左右,你为什么说是四乐章?
ChatGPT 说:
你完全正确,抱歉我在之前的回答中犯了错误!《死岛》(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确实是一部交响音诗,是单乐章结构,并且时长大约20分钟左右。这部作品不像传统的交响曲那样分为多个乐章,而是通过单一乐章以连续的音乐形式展开,描绘了死亡的旅程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正确的结构:
《死岛》在音乐上呈现出连贯的形式,表现出拉赫曼尼诺夫在创作时对情感和音乐色彩的把控。它没有明显的乐章划分,而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段落展现变化和发展。尽管有些评论和分析会将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如前文提到的“引子”、“岛屿接近”和“死神的来临”等),但这些部分并非正式的乐章,而是基于其音乐发展或情感变化进行的非正式分段。
单乐章的结构特点:
再次感谢你指出这个错误,和你讨论拉赫曼尼诺夫的《死岛》非常有趣!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或想深入了解作品的某些部分,请随时告诉我!

我:虽然是单乐章,我依然想请你分析一下他的叙事段落
ChatGPT 说:
好的,虽然《死岛》是单乐章的交响音诗,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情感发展,实际上可以根据其音乐内容和情感流动进行非正式的分段分析。尽管没有明确的乐章划分,我们可以将这部作品视为包含若干叙事性段落,每个段落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像一部音乐化的故事。
《死岛》的叙事段落分析:总结:
尽管《死岛》是一部单乐章作品,但它通过情感的逐步积累和细腻的管弦乐安排,在音乐中创造出了如同电影般的叙事性结构。每一部分都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从对死亡的预感、接近,到最终的接受和解脱,拉赫曼尼诺夫通过精妙的音色搭配和旋律变化,把这场死亡之旅呈现给了听众。虽然没有明显的乐章划分,但通过这种分段,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起伏和叙事脉络。
如果你对某一段落的音乐特点有兴趣,或者想进一步探讨其乐理分析,随时告诉我!

我:钢琴出现的那一段应该对应哪个部分?

ChatGPT 说:
钢琴在《死岛》中的出现出现在作品的**“死亡临近”Death Approaches)部分,大约在7:00到13:00之间,具体来说是在死亡临近**段落的中间,钢琴的引入为作品增添了更加细腻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化。
关于钢琴部分的分析:
在《死岛》中,钢琴的角色相对独特,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在紧张的弦乐与铜管乐器的铺陈之后逐渐加入。钢琴的引入为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内省和深思,使得作品从一开始的外在紧张,过渡到更加内心的情感表达。
小结:
钢琴的出现是拉赫曼尼诺夫刻意安排的一个音乐细节,它在表现死亡来临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和弦的重复、节奏的缓慢推进,带领听众进入一个更加内向、沉思的情感空间,成为“死亡临近”这一段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现在问题来了,我不确定《死岛》里面是否有钢琴?
ChatGPT 说: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经过重新核实,实际上在拉赫曼尼诺夫的《死岛》(The Isle of the Dead)并没有钢琴。我之前的回答是错误的,抱歉给你带来困扰。
《死岛》作为一部交响音诗,完全是为交响乐团编写的,没有钢琴的参与。这部作品的核心乐器是弦乐、木管、铜管等传统交响乐团的乐器,尤其在构建气氛和描绘情感时,拉赫曼尼诺夫非常依赖弦乐的表现力和木管乐器的色彩变化。
纠正:
如果你是在某个版本中听到钢琴,那可能是由于指挥或某些特别编排所做的改动,但这并不是原作中的内容。拉赫曼尼诺夫在创作《死岛》时确实没有为钢琴提供任何演奏部分。
感谢你提醒我这个问题,如果你对其它细节还有疑问或想要进一步探讨作品,随时告诉我!













作者: zgdsh    时间: 2025-2-20 14:24
从此乐评家失业
作者: 音乐三原色    时间: 2025-2-20 15:11
胡说八道是好还是怎么样呢?!
作者: nickflyer    时间: 2025-2-20 15:37
目前的人工智能无论美国的还是国内的,这种语言大模型演化来智能体都会有类似问题,我们业内称之为“人工智能幻觉”。原因尚不清楚,也许当人工智能对某一问题没有非常清楚知识的时候,他还力图要给出答案,就会出现一些不着边际的答案,甚至还会出现编造事实的情况。美国出现,律师写文案时,让chatgpt给一个案例,结果后来发现这是他自己编造的案例。国内也出现过,人工智能自己编造国家标准。所以大家在一些重要事情上如果引用人工智能回答的内容,一掉要审核。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5-2-20 15:46
连找资料 AI都做不到。。。。还给我偷工减料大幅度缩水
作者: martinlee815    时间: 2025-2-20 22:06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所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或者帮助,比如像你这样挑战它)AI进步。这个过程和人类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7x24学习,比我们学得快。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AI的学习材料的问题。我用英语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发现它的回答和中文很不相同。尤其是钢琴的问题,ChatGPT“思考”了很长时间后,很“聪明”地回答我:这个作品是部交响音乐,所以钢琴并未在其中(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点问题)。但是拉赫通过钢琴来创作交响音乐,还有钢琴家演奏过钢琴版的死之岛……我的猜测是,中英文回答的差距原因之一就是ChatGPT学习到的中英文材料非常不同。
作者: CDrom    时间: 2025-2-20 22:49
交响诗 死岛 的确有钢琴,但是ChatGPT没听过这部作品,在互联网上可能还没有确切资料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它搜索不到。只能以交响诗的常规写法来回答你。
作者: solitas    时间: 2025-2-20 22:57
所谓人工智能,只是名字里有人,有智能而已,TA本质上只是工具,跟铁锨或挖掘机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机械论因果观的产物。
作者: qq555w    时间: 2025-2-20 23:10
deepseek的回答应该更优秀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Op. 29)是其最具神秘色彩的交响诗之一,创作于1909年。这部作品以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同名画作《死岛》为灵感,融合了拉赫玛尼诺夫对死亡、宿命与永恒的哲学思考。以下从创作背景和乐理分析两方面展开解析:

---

### **一、创作背景**
1. **灵感来源:勃克林的画作**  
   勃克林的《死岛》描绘了一座孤岛上的悬崖与柏树,一艘小船载着棺材驶向岛屿。画面阴森静谧,充满死亡与彼岸的隐喻。拉赫玛尼诺夫在德累斯顿首次见到这幅画时深受震撼,称其激发了他“对死亡最直观的想象”。他试图通过音乐呈现画中的氛围:冥河的波纹、柏树的阴影、永恒的沉寂。

2. **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困境**  
   - **心理创伤**:1909年前后,拉赫玛尼诺夫仍处于早年《第一交响曲》失败(1897年)的阴影中,曾陷入严重抑郁,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恢复。《死岛》中压抑的基调可能反映了他对精神困境的投射。  
   - **时代动荡**: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动荡,革命暗流涌动。拉赫玛尼诺夫虽未直接参与政治,但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命运无常的预感。

3.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交融**  
   拉赫玛尼诺夫尝试用音乐“翻译”视觉意象:  
   - 船桨划水的节奏 → 5/8拍的固定音型(弦乐拨奏与低音提琴的持续音)  
   - 柏树的阴影 → 阴暗的和声与半音下行旋律  
   - 死亡的静谧 → 长线条的弦乐织体与管风琴般的厚重音响

---

### **二、乐理分析**
1. **调性与结构**  
   - **调性**:以升f小调为主,象征阴郁与神秘;中间部分短暂转入大调(如D大调),暗示对彼岸的希冀,但最终回归小调,强化宿命感。  
   - **结构**:单乐章交响诗,结合奏鸣曲式与变奏原则。可分为三段:  
     1. **引子与主部主题**:低音弦乐的5/8拍固定节奏(象征划船),叠加半音下行的动机(死亡主题);  
     2. **中部抒情段落**:大提琴与木管的旋律展开,情感挣扎;  
     3. **再现与尾声**:主题强化,以管钟和铜管烘托出悲剧性的升华。

2. **核心动机与主题**  
   - **“死亡动机”**:半音下行的三音组(如F♯-E-D♯),贯穿全曲,象征不可逆转的命运。  
   - **“Dies Irae”**:拉赫玛尼诺夫钟爱的中世纪圣咏旋律(末日审判主题),在尾声由铜管奏出,暗示对死亡的敬畏。

3. **和声与配器**  
   - **和声**:大量使用减七和弦、增三和弦及半音模进,制造紧张与不安(如第50-60小节弦乐的半音集群);  
   - **配器**:  
     - **弦乐**:低音区的持续音营造冥河氛围,高音区的泛音表现幽灵般的空灵;  
     - **木管与铜管**:长笛与单簧管的冷色调旋律,圆号与长号的悲壮宣告;  
     - **打击乐与竖琴**:定音鼓的闷击、竖琴的滑奏象征水波与钟声。

4. **节奏与织体**  
   - **5/8拍**:不规则的节奏模仿划船的律动,打破传统节拍的稳定感;  
   - **复调织体**:多声部交错叠加(如弦乐与木管的对位),形成厚重的音响密度。

---

### **三、哲学与美学意义**
《死岛》不仅是音乐对绘画的模仿,更是拉赫玛尼诺夫对死亡的双重诠释:  
- **个体的死亡**:如小船驶向孤岛,象征生命的终结;  
- **永恒的循环**:音乐结尾回归开头的动机,暗示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宇宙循环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体现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宏大的结构、复杂的情感与形而上的哲思,同时预示了20世纪音乐中对不协和音响的探索(如斯克里亚宾)。

---

**延伸思考**:  
《死岛》与拉赫玛尼诺夫其他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相比,更强调阴暗的色调与宿命感,或许可视为其“俄罗斯式忧郁”的终极表达。而勃克林的画作共有五版,拉赫玛尼诺夫所见为第三版(现藏柏林国家美术馆),其黑白复制品的影响亦值得探究。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2-21 02:00
效果是给老网站留口饭吃
作者: OnlyOneW    时间: 2025-2-21 09:26
这种睁眼说瞎话还说得一本正经,其实非常可怕!
作者: dubai    时间: 2025-2-21 09:43
揍是网上各种抄。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2-21 12:54
娱乐至死,韭菜先吃。喜欢上这种当的人不存在,会的不看,不会的不搜。一般最新的互联网高科技都是给服务器端先使用的。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2-21 12:58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2-21 13:12 编辑

区块链媒体起哄很久了手机端个人不能用。一个块就几百兆,每条信息都用就别干别的了。现在只有服务器之间干线信息传递备份等认证需求用的多。ai对个人都是割韭菜愿者上钩,就是个懒人搜索网站筛选整理。搜索引擎早被推荐系统干死了。搜索引擎是爬虫外加给信息加搜索标签,推荐系统是外加给浏览者加上各种标签。ai网络加持主要是在后台给推荐系统加自动服务,省的每种需求都要码农手工编程。新技术都不可靠,任何新技术普及都要花费几十年才可能进入流通。ai提出者刚获诺奖都老爷爷了,实操的奥特曼也玩了几十年了,但现在刚刚被中国的ai思路给干趴。推荐系统刚刚在抖音上大肆捞金,但是这种技术是90年代在国外商业领域局域网时代大面积应用的数据仓库分析技术,可以对比如超市连锁店的顾客购买行为进行分析,促进备货进货的精准度,促进销售,节省库存,有效提供商品进货批发定量定时的量化依据。新技术的商业壁垒其实很薄,而且不出头的时代默默无闻,一旦冒尖很快就会被竞争稀释。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2-21 13:05
经验表明,理解特定领域的问题,只能是依赖个人自己的基础经验的积累才能理解。现在基本不太来,来了也是看看热闹。就这点事,一开始没自己直接参与体验,单纯看帖也都是上当被pua。以后随着接触实物才能有感受升级。主要是越来越会做问题精准定位。有的人直接看到最好的体验帖子也不会认同。做问题比较的意识不同,越是习惯性死板的人越没戏。头脑活分的人也要加上长期积累的旁系理解力才能辨析问题。
作者: 木木有    时间: 2025-2-21 13:42
附加语言文字理解的音乐就不是音乐了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2-21 13:58
木木有 发表于 2025-2-21 13:42
附加语言文字理解的音乐就不是音乐了

我大概也是这种认识。用文字来理解音乐、还能听出画面,不就是画鬼嘛。
不过有主题的乐曲在创作时是有指向的如梁祝、黄河等,但创作出来后的声音就属于听者了。(中间还有演奏者的掺和)



作者: Sanchez    时间: 2025-2-21 20:20
solitas 发表于 2025-2-20 22:57
所谓人工智能,只是名字里有人,有智能而已,TA本质上只是工具,跟铁锨或挖掘机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机械论因 ...

说的没毛病

作者: solitas    时间: 2025-2-21 21:47
CDrom 发表于 2025-2-20 22:49
交响诗 死岛 的确有钢琴,但是ChatGPT没听过这部作品,在互联网上可能还没有确切资料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 ...

AI可不会去听什么作品,TA只是收集现有数据,如何分析靠算法,分析效率靠算法和算力,TA制造不出新的数据,所以现有数据就是TA的天花板,如果数据不行,算法再牛,算力再强,也是屎上雕花。
像音乐这种完全是人类心智产生的特有产物,主观性非常强的东西,AI胡说八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5-2-21 22:21
对网页的意义不大,最好直接把同步翻译公开了
作者: chf_sl    时间: 2025-2-22 22:15
本帖最后由 chf_sl 于 2025-2-22 22:17 编辑

就昨天我跟deepseek聊全景声布局,说的我一楞楞的。最后我说那来张布局图,就死命的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是很AI的。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