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现代录音技术是不是出了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1 20:22
标题: 现代录音技术是不是出了问题
这两天发现越是最近发行的古典专辑越是无法听,听2010年前的录音就舒服很多。
是现代的录音烂还是演奏烂啊?

作者: godrane    时间: 2025-10-21 21:14
但是……DG发的穆特参加的那个威廉姆斯原声音乐会就明显比穆特年轻时候的“hifi”,无论是背景还是动态和细节。
作者: shoutup    时间: 2025-10-21 21:45
是声音过于纤毫毕现麽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1 22:36
shoutup 发表于 2025-10-21 21:45
是声音过于纤毫毕现麽

感觉空间感,空气感都不好,太直接了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10-21 23:41
古典音乐好说,听以前的/喜欢的就行了。
作者: abccbaa    时间: 2025-10-22 00:02
现在的比以前录音好

作者: 阿灰灰    时间: 2025-10-22 00:16
录音“技巧”肯定比早年好——经验的积累、设备的提升,比如麦克风性能提升、麦克风摆位、声学环境等等肯定比早年好了,但是由于数字技术普及后增益、压缩随便给,后期制作极端粗暴,声音一言难尽。随便找了个歌,你看同一首歌早年单曲CD和现在精选辑里的差距。

111.jpg (171.23 KB, 下载次数: 1)

111.jpg

222.jpg (141.31 KB, 下载次数: 1)

222.jpg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5-10-22 00:27
看一下动态范围。
流行乐数字版的动态确实是越来越压缩越差了,不论cd,官方数字文件,或者所谓高清无损流媒体,动态都一样垃圾。但是黑胶版不会,动态好得很。同一张专辑哦
古典乐我之前倒没发现像流行乐这么明显的区别对待。cd,数字,我查过的都动态挺好。也不排除近年古典乐制作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作者: 海洋Ocean    时间: 2025-10-22 01:53
是的,录音的黄金年代已过。不是设备或者技术谁更先进的问题,大概是由“快餐文化”盛行开始为时代分界线
作者: z1reizw    时间: 2025-10-22 02:08
跟录音没多大关系,考虑到后期制作的质量问题,喜欢的歌最好自己做,拒绝垃圾流媒体。



作者: truetrue    时间: 2025-10-22 06:08
阿灰灰 发表于 2025-10-22 00:16
录音“技巧”肯定比早年好——经验的积累、设备的提升,比如麦克风性能提升、麦克风摆位、声学环境等等肯定 ...

现在的理念是声大是王道?

作者: szamgo    时间: 2025-10-22 06:20
原始录音应该不会,后期制作为了追求一耳朵不同,加了太多调味料。
作者: 番茄炒蛋饭    时间: 2025-10-22 06:38
如果回放设备不好,细节多了表现不出来的同时会糊,升级设备吧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10-22 06:54
以前毛笔,现在钢笔,都能写文章,看谁写
作者: xiaotan02    时间: 2025-10-22 07:58
很大可能是自己设备问题。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08:02
truetrue 发表于 2025-10-22 06:08
现在的理念是声大是王道?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有点道理,现代录音明显声压高,所以直接感觉就是硬。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08:04
海洋Ocean 发表于 2025-10-22 01:53
是的,录音的黄金年代已过。不是设备或者技术谁更先进的问题,大概是由“快餐文化”盛行开始为时代分界线

也许是现代录音,直接就是数字录音的原因。以前多以模拟录音为主。
作者: neverwinter    时间: 2025-10-22 08:25
现在的录音电平普遍拉的很高,主打一个爽,但人在爽完以后往往会陷入空虚
作者: 索尼大法好不好    时间: 2025-10-22 08:35
同感
作者: 凯子哥    时间: 2025-10-22 08:49
对比黄金年代精挑细选的精品录音,制作人对于菜品色香味俱全的把控是巅峰水准,那么现在犹如中央厨房的预制菜。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整体上感觉到逊色,缺了那些玄妙的张力、锅气。
作者: 在!    时间: 2025-10-22 09:28
录音制作总是要花钱并投入精力制作的,可能每一个时代,都有录音、制作俱佳的音乐,也会有录音或者制作(这个可能性更大些)不尽如人意的音乐。老音乐,录音制作不好的,在后面的流通中也会慢慢被淘汰了吧,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经典。尽管会在流通中有淘汰,但如果接触到的样本够多,还是会遇到音乐作品非常好,但回放效果并不太好的录音。
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的录音和制作的设备、技术肯定较过去先进了很多的,如果愿意投入人力物力,理论上做出来的音乐回放效果应该是更好的。但是现在快餐文化盛行,前几年也报道过国内一些平台流行音乐的工厂化流水线制作,确定一个主题,快速写出程式化的歌曲,一边编曲一边通知歌手乐手,几个人到场一鼓捣,一首歌几个小时就出来了…所以如果是这样低成本无过多投入的作品,效果肯定不怎么样。但基于目前的录音技术,如果愿意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制作出来的音乐效果非常好的。我收集到的这样的现代录音也是很多的。
此外精心制作的数字录音,比如从录音环节就是采用dsd数字录音的作品,制作出来的高码率高清音乐,回放效果是非常好的。
最后是回放设备问题,不论那个时代的好音源,都需要精心搭配的播放设备来回放,如果播放设备不好,再好的音源也白搭…此外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音乐类型,好像总有些音乐类型和某款设备更搭,或者也应该有非常全能的设备吧,是我经济能力太有限,触摸不到吧。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09:36
凯子哥 发表于 2025-10-22 08:49
对比黄金年代精挑细选的精品录音,制作人对于菜品色香味俱全的把控是巅峰水准,那么现在犹如中央厨房的预制 ...

精妙的比喻啊
作者: marklevinson    时间: 2025-10-22 10:48
我倒是觉得2020年之后的录音明细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还记得当时2xHD LiberTango这张碟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5-10-22 10:55
90年代中后期录音师和混音师的水平就开始下降,到了2000年以后录音师和混音师的水平开始明显下降。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最重要的录音师和混音师的水准却越看越差。所以那些模拟时代的经典录音在八九十年代出的CD盘大部分都模拟味十足非常好听。2000年以后的版本就越来越差,就是混音制作人的水平不行了。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0-22 11:29
是录音专业人员的问题。

以古典音乐录音领域尤其严重。

当年的录音名家,别说经常听音乐,熟悉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世界著名音乐厅的声场特点,总谱都是会看的。

现在搞录音的,有几个人真正喜欢古典音乐呢?这能录得好、后期制作得好就怪了。

达人艺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刘达为首的一批人,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好的音乐厅声场审美,录出来的都是垃圾。还有更气人的,李斯特的前奏曲交响诗,拉赫的交响舞曲第一乐章集能把开头几个小节的弱奏给剪掉,以为是试音呢,无语了。
作者: ahs371    时间: 2025-10-22 12:12
marklevinson 发表于 2025-10-22 10:48
我倒是觉得2020年之后的录音明细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还记得当时2xHD LiberTango这张碟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也发现还是近年的录音效果好,特别是近两年的效果基本上都不差。钢琴、古典今年才开始听的多起来,主要过去设备回放古典的效果不好所以基本就不听。今年在B站还有用新版的Foobar2000听了不少古典、钢琴。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13:37
gusijia 发表于 2025-10-22 10:55
90年代中后期录音师和混音师的水平就开始下降,到了2000年以后录音师和混音师的水平开始明显下降。技术越来 ...

我也是这个意思,非常同意。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13:40
EnricoCaru 发表于 2025-10-22 11:29
是录音专业人员的问题。

以古典音乐录音领域尤其严重。

对的。现在录音是技术工程师,不是音乐家,也不太懂音乐人的审美。导致现代录音一味追求技术素质,却没有了情感,味道。

作者: 神秘的鱼    时间: 2025-10-22 14:05
可能都不烂,但是混音的思路变了。为了在手机电视外放上听起来更好听,会有特殊处理。一些歌齿音多就是这么回事。尤其是一些超级老的港台流行
作者: 熊猫仔    时间: 2025-10-22 16:48
现在很多歌曲都是针对入耳耳机类型进行特调的,有的是针对手机外放特调的,甚至还有针对苹果耳机特调录制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设备听现在的歌曲会感觉不对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听音设备嘛,以前是留声机、音响、walkman,到现在就是手机为主的听音群体,那肯定就得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不是
作者: hk845587102    时间: 2025-10-22 19:03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19:3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VodkaSoda    时间: 2025-10-22 20:15
可能录音媒介和录音本身各占一部分吧,以前录音母带存储应该是磁带和唱片之类的,所以听起来会不一样(我乱猜的,不对欢迎指正)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20:23
VodkaSoda 发表于 2025-10-22 20:15
可能录音媒介和录音本身各占一部分吧,以前录音母带存储应该是磁带和唱片之类的,所以听起来会不一样(我乱 ...

同意这个说法
作者: 有只野猫    时间: 2025-10-22 21:13
同意楼主, 我也是这么觉得,家里那一堆6,70年代的黑胶,比起现在重新出版的数字版本, 那是好听太多,鲜活,有空气感,模拟味绝佳。听了几十年的音乐,这录音技术进步了,由模拟到ADD,再到DDD,音质反到不行了。
作者: 有只野猫    时间: 2025-10-22 21:27
本帖最后由 有只野猫 于 2025-10-22 21:28 编辑

发重复了,编辑掉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10-22 21:55
有只野猫 发表于 2025-10-22 21:13
同意楼主, 我也是这么觉得,家里那一堆6,70年代的黑胶,比起现在重新出版的数字版本, 那是好 ...

老黑胶越来越值钱
作者: 朋友妻不客气    时间: 2025-10-22 22:45
古典音乐的话,近年来一些新专辑喜欢莫名其妙调高电平,再加上有些强调现场感的现场录音制作就没那么精良了
各方面原因导致有些新录音就是没那么耐听,也没那么细腻了
作者: 6500K    时间: 2025-10-23 00:15
神秘的鱼 发表于 2025-10-22 14:05
可能都不烂,但是混音的思路变了。为了在手机电视外放上听起来更好听,会有特殊处理。一些歌齿音多就是这么 ...

楼主没列出具体曲目,我不方便发表评论,你这个齿音就是属于音源不到位,数码还原不到位才会齿音尖刻,还原准确的情况下港台的歌曲很水润,几乎没什么齿音,例如彭羚的囚鸟。反而是欧美过度照顾用户,滤掉了大部分容易造成齿音的细节,显得声音干,圆融有余,水润不足。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