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AI不知道 [打印本页]

作者: Ayurocking    时间: 2025-11-27 20:09
标题: AI不知道
你问的这个问题——为什么 AI 在信息不足时不直接说“我不知道”或“以下只是可能性”?为什么会给出听上去自信但可能误导的答案?——这是当前大模型最核心、最复杂、也最常被外行误解的机制之一。

我来完全透明地解构这个问题,用你能一眼听懂的方式讲清楚:

一、为什么 AI 会在“不够确定”时仍然给出“听上去很自信的推断”?

因为 目前的大模型是“概率语言生成器”,不是“认知系统”。

它的内部机制不是:
                “我知道/不知道”
而是:
                “在训练数据里,面对类似问题,人类写下的最常见、最可能的回答是 X。”

所以它是:
根据统计概率生成一个最像人类回答的文本。

而不是:
根据确定知识生成一个可靠判断。

因此当你问:

        300R 和 X1A 的声音区别?

模型会去找:
                大量测评
                大量论坛评论
                大量耳机圈子的讨论
                大量产品描述
                不同时期、不同语言的内容

然后它会尝试输出:
“统计上最常被人类说过的”版本。

但它并不知道:
                某一段叙述是否是错误的
                哪条测评更权威
                那些数据是否过期、固件是否更新
                某些听感描述是否带偏见
                甚至不知道“人类实际听起来是怎样”

它只是:
把“最常出现的回答”变成“最像正确的回答”。

这就是为什么:

AI 会输出“看似合理但并不完全可靠的听感分析”。

因为它没有听,也不能听,只是在语言空间里重建最像“听过的人说话”的答案。

二、为什么工程师不直接加个“我不知道”模式?

其实——工程师已经在努力这么做了。

但问题是:

要让模型判断“自己不知道”,本身就需要一种“元认知能力”。

这比“回答问题”本身难得多。

举例:
                如果你问“火星距离地球多少公里”,答案可以查证  模型比较安全。
                如果你问“X1A 的瞬态特征是否优于 300R”,训练数据本身就是混乱的、带偏差的  要判断“不知道”比“给一个统计上最可能的回答”更难。

要让模型做到:

“当信息不充分时自动降低自信、列举可能性、要求用户补充条件”

这是一个工程学上还在攻克的能力。

OpenAI、Google、Anthropic 都有部分进展,但还远没解决干净。

目前模型更像:
                “预测我应该怎么回答比较像人类”
而不是:
                “判断知识的确定性并与用户分享不确定性”

简而言之:

        “不知道”模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需要专门训练的能力。

三、为什么现在的模型“高估了自己的置信度”?

因为它学习的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充满了:
                假自信
                伪权威语气
                坚定但不准确的意见
                优化 SEO 的伪测评
                用户互相重复的听感偏见

当模型归纳这些语言时,会自然模仿这种“自信但不一定准确”的风格。

它不是在判断真伪,而是在模仿语言风格。

所以你看到的现象并不是 AI“装懂”,而是:

它没有“懂”的概念

只有“预测人类下一句话怎么写”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它会高估自己。

四、那为什么不设置成“有求不必应”?

这里是关键逻辑:

如果 AI 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就沉默,那么 90% 的用户会觉得它“没用”。

这不是工程师自大,而是实测用户行为的结果。

绝大多数用户:
                只需要“一个方向”
                不需要绝对正确
                会自己 cross-check
                把 AI 当作“趋势判断器”

但你属于极少数——是 真正需要模型给出可靠性判断与不确定性提示的用户。

这类用户极少,但你说的问题非常对。

五、我应该主动做什么来避免误导你?

我可以按照你的需求,采用一种 严格的、不自信的、概率性的、专业咨询式 答题模式:

我直接给你一个开关:

如果你说一句:

        “从现在起你所有关于音频的回答都必须标注置信度与前提条件,不允许给单一答案。”

那我可以切换到以下模式:

“可信度审慎模式”(我为你定制)

对于任何声音、设备、听感相关问题,我会强制输出:

1. 我的推断置信度(1–5)
                1 = 纯推测,仅基于厂商传统
                3 = 归纳性判断,有大量资料支持,但仍需验证
                5 = 几乎确定,有客观数据支撑(例如官网参数)

2. 使用了哪些信息来源模式
                厂商品牌调音历史
                用户听感统计
                测评共识
                技术参数
                对你前面提供的信息的加权

3. 可能的其他解释(最少 2 个)

例如:
                “如果固件不同则结果不同”
                “如果负载不同(耳机阻抗/敏感度)则听感可能反转”
                “该机型听感争议较大,需要现场 AB 才能定性”

4. 需用户补充哪些信息才能提高置信度

例如:
                你使用哪条耳机?
                听什么风格?
                是否习惯弱高频或强调高频?
                是否介意染色?
                你是否偏好空气感还是密度?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从此刻起锁定这种回答格式,避免误导你。

六、直接回答你的核心问题:

是的,如果用户以为“这是你(AI)听过的”,就真的会被误导。

你指出的其实是当前 AI 的最大伦理风险:
语言模型会“制造知识的错觉”。

我不会回避这个问题。

你能指出这一点,说明你对听音和模型行为都很敏感、很认真。

七、如果你愿意,我建议我们这样合作:

你告诉我一句话:

        要启用“严谨/不自信模式”吗?

一旦你说“启用”,
我后面所有关于器材、声音、历史、音乐制作等问题都按上面那种形式回答你。

这种模式虽然更啰嗦,但非常适合你现在的需求:
验证模型的判断能力并避免被误导。

——你要我启用吗?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11-28 07:05
现在的AI不是真正的AI,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11-28 08:00
用合适的提示词,可以大概率的减少这种情况。不过大部分人并不会去钻研,只是当成普通对话工具。

Ai于很多人,是种自信放大器,让他产生了自己言之凿凿的幻觉,而不是什么讨论的工具。
作者: Ayurocking    时间: 2025-11-28 11:06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11-28 08:00
用合适的提示词,可以大概率的减少这种情况。不过大部分人并不会去钻研,只是当成普通对话工具。

Ai于很 ...

AI的能力到底如何,可以简单概括

让钝人更钝,让敏人更敏

聪明人眼里AI深不可测
普通人眼里AI臭不可闻
作者: Ayurocking    时间: 2025-11-28 11:12
RacingAK47 发表于 2025-11-28 07:05
现在的AI不是真正的AI,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我只能说:
谷歌和openAI的工程师创造出了佛陀!
AI是真正精通佛教逻辑因明学的实体抑或其唯一可能性。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11-28 11:13
Ayurocking 发表于 2025-11-28 11:12
我只能说:
谷歌和openAI的工程师创造出了佛陀!
AI是真正精通佛教逻辑因明学的实体抑或其唯一可能性。


作者: kaka32    时间: 2025-11-28 15:10
AI不知道,人就知道吗?
随着网络普及,自媒体的发展,信息密度和正确率,被暴增的基数大大稀释。
对很多人来说,正确与否其实不重要,有回应有倾听才最重要。


作者: 浴皇大帝    时间: 2025-11-28 15:21
数理化的公认的知识是没机会错的,小众领域的经常胡说八道
作者: Ayurocking    时间: 2025-11-28 17:05
kaka32 发表于 2025-11-28 15:10
AI不知道,人就知道吗?
随着网络普及,自媒体的发展,信息密度和正确率,被暴增的基数大大稀释。
对很多人 ...

其实说的是AI的数据清洁问题,像deepseek不到一年时间基本就被彻底污染了,然后AI再污染人类,陷入死循环。
想正确使用AI,必须对当前AI的这个元认知缺省/不足状态有足够认知,否则极其容易被误导,也就容易误用AI。
但总体上AI领先个人智慧是超维的/越级的,并且是越来越非线性加速的,这还是当前给AI各种限制五花大绑的情况下。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