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ny最早是做静电耳机,他最著名的不就是Jade吗?但静电耳机当时他是做不出来合格的品控的,所以Jade短寿结束了。
Jade的时代winny的牌子叫He audio, 因为winny姓何,而he也后来被带入到hifiman的机器型号里。
Jade当时声音口碑是很好的,被叫做大奥复刻。而平板耳机当时只是做着玩玩的实验品。我觉得那个时候何工已经掌握了一些好声音的秘诀,我怀疑是从大奥来的。
米饭和winny合作后,认为静电耳机暂时搞不出来,于是转向做了平板,最终搞出了第一台he5, 后来又有he6了。
He6这台耳机在国外爆了,这个牌子在大耳市场一下子立住了,打开了国际市场。国外大火反过来才能带动国内。
所以,he6这只耳机对于hifiman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不然米饭只是一个博士,怎么可能打开国外市场呢?
he6虽然口碑好,但这台耳机驱动太难了,不太可能有很大销量。
于是如何把这只耳机做到变得好推,便成为hifiman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变得容易推,销量才能上的去。我觉得到he560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一些突破。
he560的时代我觉得应该是融到资了?总之外壳什么的对比之前都变了,而且这只耳机当时宣传的是很厉害的。
这同时伴随着声音风格的变化,当何工自己diy的时代,他是个人主导的,出来的he6的声音有人叫winny声,或者叫澎湃声,但后来由于市场化需要(hifiman或者米饭自己这么认为的吧),总之对外说是有一个团队了,团队共同参与,个人符号要减少,声音会倾向于把金属声去掉(he6还是有一些金属声的),声音更宽松一些,中性一些,总之宽容度更好一些。
就我个人体验,he6se v2确实是比v1要稍厚一些,更适合人声一些。但v1的头梁夹头且左右摇晃有嘎吱声,v2我觉得佩戴好于v1,这是我出掉v1的最主要区别,至于声音差异,真的相当小,说是有差异,一个环节改变了就可能发生变化,在使用pass int30a的适合觉得v1好听,到了金嗓子e380就变成v2更有感觉。
he560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我只听过这版v4, 我换了he6se的耳罩,升级了咸菜,在功放下,我觉得是he560 v4是he6se v2的减弱版,而且差距不大,如果你的耳放没那么强,或者你不存在一台好功放,he560 v4或许是性价比之选.
关于he1000系列,我只买过hekv2,还买过edition x v1,后来免费升级v2, 我觉得这个系列才是米饭主导设计的所谓米饭声的耳机,我个人感觉有些过于宽松缓慢,我不喜欢。我买的较早,这2只耳机是我亏了大量的钱,是大量的钱,你说我能是hifiman的粉丝吗?他们这种定高价,然后不停mod不停出新,旧型号价格跳水,把产品测试让消费者完成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行为,米饭对于集中发布产品的说辞是他们厚积了很久,赶在一个时机点薄发了,我觉得真的有点把消费者当傻子,他家的产品线真的不是一般的乱。
只有hifiman的susvara,我确实认为是个好耳机,我觉得就是拿了现代的新技术,又把he6重新做了一遍,声音信息量细节更好了,但同时偏中性了一些。
我还要提到我发现的关于hifiman这个牌子中美态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不同:hifiman在美国口碑相当好,我个人感觉是优于国内的,而且好很多。在国内呢,一些老烧,是很看不上hifiman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米饭是美国博士,读博期间在美国创的牌子,headfi的宣传活动也是很郑重参加的,很注重美国市场,我倒不记得米饭有参加什么欧洲展会,所以我大开脑洞:假如这个牌子是美国的呢?
以美国人的视角看,hifiman做工一般,但美国耳机质量又好到哪里去了呢?Audeze? Grado? 至少hifiman的维修做的还是很好的。
在这我要重申一点,不要抱着站立场的心态来看我的表述,我没想黑谁。
这里面存在一个我怎么对待别人和别人怎么看我的问题,同一个人,对待本国人时可能态度比较随意,经常牛逼哄哄,但对待外国人就容易客客气气的,比较谦卑。这种情况有时是不自觉的。
美国人看中国人和中国人看中国人也是截然不同的心态,价值观差异太大了,美国人对中国人肯定是有刻板印象的,这个不去细谈,而中国人眼里的牛逼哄哄可能在美国人眼里是自信的表现,美国人为人处事好多方面,以中国人视角一看,这不绿茶婊吗?而中国人看中国人,卧槽,谁瞧得起谁啊?谁有这个能力统领群雄,全都摆平啊。
这个话题就扯远了,我个人认为susvara,he6se系列(不管哪一版),he560 v4都是好耳机,最后我秀一下我的耳机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