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声DM7Ti这条平头塞,从6000多的价格公布时起,就注定成为话题焦点。作为凯声有史以来最贵的平头塞产品,价格超过了前代旗舰钛铃Plus;并且在外观上除了外壳材质和线材不同之外,“长”得和自家千元档小弟DM7基本一样,可以说近5000元的溢价几乎全花在了声音上,如此之大的价差难免会遭受非议。
口碑方面,DM7Ti上市大半年来我个人接触到的烧友评价,大概是六四开的两极分化,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不喜欢的则比较路人,也有觉得性价比低的——想想也是,如果花了六千块买回来的是一条声音不喜欢的耳机,那要能觉得性价比高才怪。我在DM7Ti刚刚上市时在展会上听了量产机的声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也表示这样的声音很“吃”听音观和个人喜好,注定会是一条小众的塞子。
在今年2月和5月我分别写了DM7的评测和5月升级换线版本的补充听感。而DM7Ti的文章却一直咕到了现在——虽然不排除我懒的原因(划掉),但更多是由于在不断的聆听过程和“被动煲机”中,我对于DM7Ti的声音表现和主观感受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玩游戏一样,随着进程的深入,对这塞子的好感度也在逐步不受控制地上升。因此到这篇稿子成文的时候,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DM7Ti吹”,主观上我不会掩饰自己对于这条旗舰平头塞的喜爱;但客观上,我还是会尽可能描述清楚它的音质水平和风格走向,来帮助更多对DM7Ti有兴趣的烧友判断它到底是不是你的菜。
首先如前所述,我对于DM7Ti的声音态度是不断变化的,早在去年的工程机阶段我就对凯声提出过“这塞子声音一点也不像CM7Ti”的质疑,反倒是更像凯声在致敬自己的钛铃Plus,因此对于铁三角CM7Ti的老粉们,不用对DM7Ti的声音抱什么期望,声音风格和前者几乎没半毛钱关系。其次,我和凯声的易老板对于同一条塞子的声音评价经常背道而驰(比如今年初的某条黑铃卍Gold工程机,他说浑厚我说清亮),但在对产品声音的喜好程度方面却又出奇地一致,比如8月深圳展上那两条不同声音的工程机,我和他的选择偏好是一样的……所以本文我对于DM7Ti的声音描述很可能和官方描述不一致,而是完全按照我自己的听感和喜好来的。
和DM7一样,钛金属外壳的DM7Ti的外形设计是致敬20年前的CM7,但用过后者的都知道DM7Ti并不是一味复刻,而是根据可换线的设计对耳柄的造型进行了改变;再者,CM7当年的单元外壳设计其实对亚洲人的耳朵来说佩戴并不友好,尤其是我这样耳洞偏小的人更是戴不了半小时就疼得不行。相比之下DM7Ti和DM7把外壳直径进行收缩并在边缘做成弧形过渡的设计就很棒,即使加了海绵套我在佩戴时都不会感到发胀。(本文所描述听感均基于DM7Ti使用中空海绵套)
首先DM7Ti对于推力有一定的要求,普通几百块的小尾巴是推不好的,即使有足够的输出功率将声音推出了应有的框架,但在厚度密度和声音的细腻感方面还是差着不少。我个人建议是搭配中端以上便携播放器或是便携耳放来使用;此外在风格方面我建议使用厚声型的前端来搭配DM7Ti,以避免声音的干薄和下盘能量感的缺失。总的来说DM7Ti对于推力的需求并不像钛铃Plus那么变态,但还是比黑铃卍那样的“万金油”要难推一些。
和DM7把中低频饱满度做得比较突出不同,DM7Ti完全是凯声自己旗舰的调音思路。在良好搭配的前提下,全频段的声音密度都很高,不依靠硬拉厚度和混响来支撑能量感,而是凭借自身的三频素质“硬桥硬马”地搭建出色的声音框架;另一方面DM7Ti保持了良好的动圈音色特点,宽松自然的声底加上均衡中正但厚密适中的声音线条,构成了这条平头旗舰声音的基调。而单论声音素质,在安静环境下我不认为DM7Ti听感比万元档的旗舰入耳耳机差,并且出于平头的结构特性,在声场、动态和低频方面还能小胜一筹。
要说平头塞的声场,我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首推B&O的A8,直到后来越听越假,逐步对这种扁平式的声场免疫了。基于我的聆听经验,凯声DM7Ti是我听过的平头塞当中声场最好的之一,不仅仅横向开阔,纵向也非常深邃,在听现场录音时尤为明显,不是大到无边无际,而是真实的那种开阔与空间感,这是我喜欢DM7Ti的重要原因。而平头塞的低频往往由于结构原因造成泄漏,因此听者常常觉得平头塞低频少;凯声DM7Ti的低频虽然量感不突出,却有着极为霸道的低频表现。这种“霸道”不是单纯源自铺天盖地的量感或是单纯极深的下潜,而是一种整体的冲击力。DM7Ti的低频是一种“面”状的、扑面而来的力量,包含着充沛的量和突出的质,在具有丰富层次和弹性的基础上,带来将鼓声敲到你心坎里的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一个平头塞的低频做到如此地步,是很少见的,撇开单元尺寸不谈,DM7Ti的这种低频表现某种意义上堪比头戴大耳机。
在DM7Ti均衡中正的理性向调音框架下,原以为中频在情感和厚度都相对克制的限制条件里很难出彩,但事实再一次让人意外:DM7Ti的中频以极佳的声音密度和适中的厚度,打造出了立体感十足、大小适中却又非常擅长表达细节的结像,使得原本中正还原的中频人声和乐器听起来却十分饱满,平头塞发声单元在声音传导的凝聚度方面的劣势此时反而由于一定距离的空气扩散成了优点,无论是音色的演绎还是细节的表达都以一种细节丰富、适度弥散的状态传入人耳,构成了蓬松、真实的中频表达,甚至不需要像20年前的前辈一样在人声高音部分做羽化来提升“毒性”,DM7Ti自带了。
高频部分可能是DM7Ti最像致敬对象的地方,一方面有着强悍的延展和高频解析,另一方面保持着清甜的高频味道和富有光泽感的高频乐器音色,和一些喜欢“黄昏感”的耳机不同,DM7Ti的高频染色程度很低,除了少量的甜味之外几乎没有风格上的明显倾斜,好处则是保持了听感的中正与均衡度,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最后说说海绵套的使用。我除了在评测时会使用中空海绵套外,自己日常聆听都是用全包海绵的,因为我自己在音乐欣赏的行为中,听感的优先级是明显高于音质的,适度掩盖的的高频锐度、更加宽松饱满一些的中低频,都对长时间聆听更为友好。而DM7Ti作为我日常听歌主力塞中唯一一条平头塞,其使用场景多半是看书码字,或是睡前的间歇;尽管它有着强悍的素质,但平头塞与生俱来的宽松、自然的音色表达和依然浓郁的动圈韵味,才是我如此喜爱它的关键。
总而言之,DM7Ti是一条能让很多多单元旗舰入耳耳塞用户大跌眼镜的平头塞,你很难想象在2025年还能有平头塞在音质硬实力上能和高端入耳咬得如此之紧;更难想到平头塞的历史寿命本应终结的今天,居然还能有DM7Ti这样“逆势改命”,将平头塞这一产品形态的声音水准刷到新的高度的玩意儿。只能说DM7Ti是毫无疑问的“空前”,希望不要“绝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