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Herbig 的布7和布8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10 08: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如题,找了多处都没找到。

2
发表于 2024-5-10 09: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湖州市
本帖最后由 lgs2923 于 2024-5-10 09:07 编辑

apple music上有

截屏2024-05-10 09.07.10.png (79.79 KB, 下载次数: 10)

截屏2024-05-10 09.07.1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0: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很多平台上都只有这张的第8而没有第7,不知是什么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4-5-10 1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别名为《c小调第八交响曲》是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曲。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宗教音乐、管风琴音乐和室内乐等,以交响曲著称,共作有11部交响曲,以第4、7、8、9交响曲最为有名,前两部是习作,分别称为00号与0号交响曲,另外g小调序曲也是精品之作。

布鲁克纳一生作有九部交响曲和三部宗教合唱。交响曲中尤以后三部最为成熟完美,其中又以“第八”为代表。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是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人因其深刻的戏剧性而将其称作“悲剧”,也有人管它叫圣经“启示录”,其实这些称谓都不足以涵盖这部伟大的作品。它直接触及了人的激情和灵感的源泉,深具哲理性,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和宗教热情,直达人的灵魂深处。在这部作品中,布鲁克纳用音乐表现了他对尘世的渴望,对天国的憧憬,他的焦虑,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敬畏,而这一切又最终升华。

乐队编制

布鲁克纳相应地扩大了一些表现手法,在乐队编制方面采用了三管编制(三支长笛、三支大管、三支双簧管、三只单簧管),同时还补充了四个法国号和四个次中音大号以及钹、三角铁和两架竖琴,两架定音鼓。象竖琴这样的色彩性乐器,布鲁克纳也只用过这么一次。因此“c小调第八交响曲”成为了他的一首唯美作品。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大地
中庸的快板,C小调,以低音提琴表达的第一主题显得凝重。这一主题被铜管有力地呈示后,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带暖意地表达,第三主题则在和弦拨奏下,由圆号和木管用基本节奏呈现。这一乐章中里布鲁克纳多次通过低音弦乐伴奏下,由木管飘在上面这样的摄人手法来展现阴冷的气氛。很多人认为这个乐章整个呈示的是“地狱深渊”的感觉。可是我在本乐章的多处地方,如开篇之处和最后高潮所体验到的壮观,当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的惊鸿一瞥,而不是布鲁克纳自称是“死亡的天使报喜”。由辉煌的弦乐伴着铜管演绎的是绚烂之极、壮丽之至,如果地狱有这么神奇,实在太让人意外了。并且,在连接阴冷与阴冷之间,布鲁克纳安排了温厚的弦乐来过渡。我自认为这个乐章并不是地狱篇,而是天国升起的景象,描述了原始大地的壮美瑰丽,气势磅礴。

第二乐章 人间
谐谑曲,中庸的快板,C小调,布鲁克纳对此乐章标示为“德国野蛮人”。第一段是呈示野蛮人的主题,第二段是描写“野蛮人梦想农村”,小提琴的刻画则充满幸福感。不过,我听这个乐章开篇之处,体验到了这种雄伟无比的气势,而远不是布鲁克纳所说的仅是一个朴实德国老农民形象。小提琴的刻画则充满幸福感,轻盈而飘摇,把人引向日耳曼传奇中的大自然。在一个朴实无华的穿插后,音乐又回复到先前的第一主题,并以欢乐的民间节日场面作为结束。我自认为,布鲁克纳这里所描绘的是人间的景象,是一个欢乐世界。

第三乐章 苍穹
慢板,徐缓肃穆舒展宏远, 这是交响乐史上最伟大深沉的柔板之一。这是一个充满沉思的乐章,第一主题有赞美诗风格,第二主题略带神秘。音乐表达了布鲁克纳对上天的虔诚,旋律和音色效果则显示了明净和单纯。这个乐章的伟大与否绝非可以用旋律是否动听来形容的。音乐带给我的是,那种出自内心的“美”、那种出自内心的宁静, 那样的持久那样的动人心魄。这是对上苍的凝望,也似乎是灵魂的净化。既有沉思默想,又有些许温柔,如星空下的仰望,一尘不染,充满对深刻神秘的敬畏。

第四乐章 悲歌
庄重不快地,C小调,奏鸣曲式,色彩转为灿烂。第一主题是激情洋溢的鼓号曲调,第二、第三主题都是圣咏风格,不断地推向充满宗教力量的高潮。我的听感是,在第一主题光芒万丈气势磅礴之后,布鲁克纳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如同布鲁克纳自己为这个乐章的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在前三个乐章赞颂了大地、人间和苍穹之后,布鲁克纳悲天悯人,用鼓乐齐鸣万弦齐奏描述了旷世浩劫之后,天地崩塌人神俱灭的宇宙崩溃的景象。接着就是对这个传奇的无尽缅怀,实在太让人肝肠寸断。乐章最后段落,则如同在最后审判之后,天地的重新升起,人间满目沧夷。缓慢的低音弦乐倾诉着缅怀和忏悔,越来越高扬的弦乐和铜管也宣示了轮回的壮美。好像一切又重新开始了。真是史诗般的结尾。

乐谱版本

首稿
要聆听这部伟大的作品,有一个问题不能绕过,即指挥家所用的乐谱版本。布鲁克纳1887年完成总谱并送交指挥家莱维,但莱维因理解不了作品而无法演奏,于是沮丧的布鲁克纳将总谱收回并下决心修改。

第二稿
“第二稿”完成于1890年,并于两年后首演获得成功。在现有的唱片中,只有英巴尔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TELDEC),不过演绎不算高妙。相比之下,1890年版更为精致成熟,但此版也有两个,即大家熟悉的由后来的两位音乐家学者哈斯和诺瓦克分别编辑整理的版本。诺瓦克的版本比较“精确”,而哈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恢复了1887年版中的一些段落,有数段极优美。不过这些版本孰优孰劣,最好还是留给理论家和学者。当然,某些段落甚至轻重强弱的确能影响我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但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精神本质,在我听过的唱片中,使用哈斯版的指挥家有卡拉扬、汪德、朝比奈隆、巴伦波伊姆、贝纳姆、阿本德洛特、富特文格勒、库贝利克等等,而使用诺瓦克版的,则有切利比达奇、约夫姆、朱利尼、霍伦斯坦、滕斯泰特、舒里希特等等。当然,还有些版本较少人使用,如由沃斯于1927年编辑的版本便只有克纳佩兹布什一个人使用。

现代演绎名版

约胡姆
有两个版本真正具有最纯粹的文献意义,如果说约夫姆是金字塔的最底层的基石的话,那么切利比达凯便是塔尖上那点最耀眼的闪光,他们所演绎的版本是处于两端的两面镜子。约夫姆似乎是一位为布鲁克纳而生的指挥家,在其青年时代,即对布鲁克纳的音乐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二十四岁首次指挥布氏作品已极为成熟,布鲁克纳音乐之种子已植入其血液中,演来如呼吸般自然。这次演出,即为其赢得“布鲁克纳专家”的美名,日后,他更成为国际布鲁克纳协会德语区主席,成为演绎布氏音乐的权威。事实上,他的为人与艺术风格,的确适合布鲁克纳,他自己也曾说,演绎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固有困难,但演布鲁克纳一开始即驾轻就熟,对宗教的虔诚、端庄、严谨、深邃、朴实的艺术手法,多年的潜心钻研使得他的布鲁克纳具有了“教科书版本”的特质。他先后录有两套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爱乐者既可以把它作为入门版本,也可作为经典收藏,前一套在DG,指挥的乐团为柏林爱乐和他自己创立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后一套在EMI,乐团为德累斯顿歌剧院管弦乐团。一般评论,认为后一套版本比前一套更具音乐性,但我觉得在处理上并无太大的差别,且前一套录音更好,未必非买后一套不可。单论第八,我倒觉得有个版本值得推荐,约氏晚年指挥班贝格管弦乐团在日本东京的现场(Altus),实况演出录音留下的小毛病不是诟病,胜在现场的气氛,要比在录音室中稍显呆板的演录有生气得多,他的速度不快不满,既不特别强调宗教感,自然也不会强调世俗意味,而是显示了极纯粹的“德奥味”。毕竟,现代演绎布鲁克纳作品的“规范”乃由其一手确立。据我所知Philips手上还有一大撂约夫姆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录音,我们是更有理由期待的。

切利比达奇
为我们塑造了布鲁克纳的血肉之躯,而切利比达奇则巨细无遗地为我们展现了布鲁克纳的灵魂而达到了其指挥艺术的最高峰。布鲁克纳的精神血脉,终在切氏手上真正地发扬光大。当然,不是说切氏指挥别的就不好(很多爱乐者持这个观点),而是说他演绎的布鲁克纳那么“对”,全无渣滓,全无瑕疵。约夫姆的布鲁克纳似乎与生俱来,如在血液中流淌而出,是肉体式的,物质化的,而切氏的布鲁克纳则是精神历炼、思想素养达至一种境界,生命的光辉与布鲁克纳音乐灵魂最高度的、精神式的融合。诗人欧阳江河把切氏演绎的布鲁克纳称为“零度布鲁克纳”,意为他把布鲁克纳挖掘净尽,不差分毫,确为允当。切利比达奇重气也重形,许多人不喜欢他的指挥艺术,其实是未曾理解,他的形比任何人都准,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形神本为一体,形到最准时,听者便会忘记形的存在,他的演绎并非全然写意的,只是有点象写意,得意而忘形。我自然不会用教科书式的标准去评价他,事实上切氏的演绎风格(叫风格也不对)更远远大于、高于教科书。演绎到了这种境界,文字已显得无力。所以对他的“第八”,笔者只说一句,即佛家所说的“身心俱脱落”。一切有形的、可能的物质皆消亡,音乐完全“气化”了。补充两点,其一,切氏所录布鲁克纳,我推荐慕尼黑爱乐版(EMI),因中年时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DG),显示其尚未最后成熟,尽管那已是最优秀的几个版本之一了。其二,在我聆听过的数十个版本中,只有切氏棒下的慕尼黑爱乐的管乐声部达到了“纯净”的极致,与弦乐部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连号称“世界第一”的柏林爱乐都无法做到。

汪德
有点象切利比达奇,多年都不太走红,直至在世前几年才声名显赫。他是真正的学者和隐士,不若切氏在私底下其实是个霸气十足的无冕之王,尽管他们都具备一种贵族式的高傲,他指挥的布鲁克纳是在天国与尘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宗教式的静穆与人间的烟火气并重,温暖而蕴籍。他的“第八”有数版,中年时与科隆,晚年与北德广播以及客串柏林爱乐。其中以柏林爱乐版为最佳(RCA),毕竟是世界一流乐团,能力超强,无可匹敌。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号为汪德亲兵,磨炼数十载,但规模偏小,能力稍弱,尽管没甚大错,但也不见突出,演绎上未能完全体现指挥的意图。科隆乐团更弱,汪德的指挥艺术也未尽成熟,难以与最好的版本比肩。他的演绎决不加油添醋,但也不是只剩骨头不见血肉的平板之作,润色自然而然,恰到好处,人生没有过分的野心和欲念,艺术格调自然脱俗。

卡拉扬
一生也录有数次布鲁克纳,其中《第八交响曲》以晚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版(DG)最为人推崇。卡氏风格,无需多言,其辉煌灿烂曾引领潮流,为其开疆辟土,雄霸乐坛,允为一代风骚。他的这种比较感官化的艺术风格也成为当代“发烧友”的审美主流,我不是发烧友,自然对他也不狂热,但也谈不上讨厌,我不同意一些论者认为他在利用作曲家作品来塑造自己的风格形象。我倒觉得他是真诚的,信念也坚定,在卡氏心中有一种高于一切的“美”的观念存在,不过那是皇冠上的钻石,再美也是物质的。有宗教信仰或审美情趣偏向精神性一路的可能并不欣赏。卡拉扬是“物界”之王,与代表精神世界的富特文格勒和切利比达奇恰成对比。不过要达到卡拉扬这样的成就,也属难得。八十年代中后期,卡氏与柏林爱乐翻脸,自身老态毕现。人之将去,其言也善(不要怪我迷信,任何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在受者身上投下信息,显隐不一而已)。恰巧维也纳爱乐也是个老人乐团,所以演绎已洗尽表面光华,但依然浓郁厚重。就是节奏有些死,气氛较暗,缺乏些生气。每次乐音响起至乐句结束,音都消失在黑暗中,不若切利比达奇,一个音消失即连带下一个音的开始,虚实相生,胜似相随,气息连贯,尽管慢,但其根不断,其意绵长,而卡拉扬过分修饰之风一如既往,听不出现场的气氛。当然,他的整体完成度很高,仍不失为一个好演绎。

朱利尼
被称为“指挥家的圣徒”,从这一称谓,读者可知其份量,也可知其风格与曲目选择之倾向。朱利尼越到晚年,越是偏好厚重、宽广的大型曲目,不紧不慢,处心积累。他的确对有宗教倾向的作品有所偏好。这倒不是说本身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一定能指挥好布鲁克纳,但它又的确是个有利条件。但朱利尼的布鲁克纳却偏不特别以宗教感取胜,倒是意大利人的浪漫与感性,那份与生俱来的对长线条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乐句的把握使朱利尼的布鲁克纳跻身最佳版本之列。当然,指挥歌剧出身的指挥家对大结构的把握一般都很到位,这点也帮了他。朱利尼的风格是唯美的,个别乐段和乐句甚至处理得有些娇艳,色彩感很强,这点可能并不适合布鲁克纳,但与卡拉扬一样,整体感很强,有感情的深度,也有理念的高度,还多出一份“雕塑美”(这点也得益于意大利?)。

指挥大师冯·贝内姆
他的版本(Philips)温厚、朴实,有人说贝内姆是最谦虚的大师,对乐手友好,从不把意志强加于人,只让音乐自然而然发生。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音色本就温暖而略带娇美,指挥手法简洁洗练,与之搭配,音色醇和,不偏不倚,是个很好的演奏。

霍伦斯坦
是当年被重新发掘的指挥家,他从未长驻一个乐团,一生漂泊,被称作“流浪指挥”。他的录音很杂,而较易找到的由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八”,是与BBC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此版录制时,尚是古典音乐的“白银时代”(黄金时代恐怕要更早些了)。听众可以见识一位老派的游侠式指挥是如何的风流自赏,其个性之独特与张扬,于今少见。他的指挥,要么平庸,要么造作。再听霍伦斯坦,如清劲之风扑面,发自内心,自我形成。尽管听起来不甚准确,但艺术魅力却胜于当今新一代版本。他的整个风格并不偏向宗教感,倒有一股刚强的男子气,又不过分厚重。第二乐章偏快,第三乐章速度和轻重强弱的对比与起伏显得很随意,你可能会不太喜欢,但却无法否认其音乐性和艺术性,这是个值得收藏的版本。

多纳尼指挥交响乐团
有一个版本不应被忽略,多纳尼指挥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的演录丝毫不逊于老大师们的范本,我想不出美国还有哪个乐团比克里夫兰更适合演绎布鲁克纳了。但我不推荐塞尔,尽管塞尔的版本也很好,但在录音室指挥一支操控了数十载的亲兵,往往缺乏生气。塞尔的指挥,我只能推荐现场(如果有的话),所以我选择多纳尼,这位有名气,有地位,有真本领但并不大红的非明星型的指挥。乐团早被玩熟于股掌间,论能力,不在柏林爱乐之下,论音色,我还更喜欢这支最欧化的美国乐团。它最大的特点是乐手能互相倾听而形成室内乐式的演奏方法,精微、细腻却不失其宽广、宏大。且指挥家指挥歌剧出身,又是玩现代音乐的行家里手,控制乐团决不是问题。为何?现代音乐无论结构、曲式乃至速度、节奏、调性、音色及演奏手法等都比传统音乐复杂得多,能做好它,演绎传统音乐在技术层面绝对应付裕如,问题的关键在精神层面,多纳尼即在精神层面略逊于切利比达奇、约夫姆这类老牌大师一筹。但这个版本绝非面无血色,呆板苍白,而是将感情隐藏较深,把精力放在音乐性上,速度、节奏与音色皆处理得极为敏锐细致,总体上也宏大而厚重。擅长现代音乐的指挥家演绎浪漫时期的作品时都稍嫌冷感,多纳尼也不例外,不过布鲁克纳的音乐无需过于热切和外露,所以这点并不明显。相比之下,与多纳尼有相似背景的布列兹的版本则过于冷感了(DG),在数学般精确的分析和设计下,布鲁克纳成了由一堆精密零件拼装而成的精密机器。维也纳爱乐乐团没有了德奥味,现场演出也没有了活泼的气氛。布鲁克纳好像是布列兹手上一件试验品,他只是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呈示于观众面前,并不着眼于精神性,更遑论宗教感了,所以此版不作推荐。

朝比奈隆
说到被忽略,下面列举的两个都属被严重忽略的好版本。很难设想一个东方人能把西方音乐尤其是布鲁克纳演绎得如此到位,朝比奈隆的指挥不只做到了,甚至超越了许多西方的指挥。这位日本指挥界的元老,倾尽一生之力,致力于古典尤其是德奥音乐之钻研,对布鲁克纳的音乐更是推崇备至,着力最多,在西方非常受肯定。他生于东方,没有西方宗教信仰,完全靠一股钻劲把布鲁克纳演绎得如此令人信服,足见其才华与修养。当然,别忘了大和民族那近乎残忍的意志,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带一支地方性乐团而无怨无悔,这在西方也只是仅见。朝比奈隆在日本极受尊敬,他的贝多芬全集就录音有七次之多,布鲁克纳也不例外。由于所录唱片均属日本公司,中国大陆的爱乐者们较少机会接触,所以对其人和其艺术几乎全无了解,实在可惜。

朝比奈隆所录“布八”有数次之多,而且每次皆为“名演”,其中最受公认的,则是录于1994年7月24日在东京三多利音乐厅,由“亲兵”大阪爱乐乐团演绎的现场实况(CANYON)。他的演绎基本上是德奥式的,逻辑清晰而宽宏厚重。速度不算慢,但一点都不“冲”,不“赶”,显得从容、松弛但有内涵、有意境,听者自始至终都被一种精神抓住。与切利比达奇的版本相比较会显得很有趣,因切氏版本胜在“慢而不拖”,两者“同曲而异工”,却都能服人。当然,要说缺点,就是日本的乐团毕竟无法与西方一流乐团相比,弦乐鲁直欠些柔韧、敏锐。管乐则稍欠些圆润,整体音色稍有些粗。但瑕不掩瑜,这是一次数十年一遇的名演,也是朝比奈隆指挥布氏音乐的最光辉的顶峰之作。从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到持续十三分钟的掌声可知当时的空前盛况。我们还得感谢“嘉音”的录音师,把乐章间的调弦,指挥的喊叫与跺脚以及掌声等一切细节皆巨细无遗地一并录下,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与大师一并进入布鲁克纳的精神世界,心醉神迷,久久回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17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