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這些年來的一個小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4 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前言

有位老烧说过,追求与现实一样的回播不算发烧。用一系列倒酒声、敲杯声测试器材,追求这些的倒不如省省钱买酒买杯多听几百遍。追求真实感与发烧是两回事。

嘛,他有他的道理,但我们是两类人。虽然我从未这样测试过器材,但我认为追求真实性绝对可取的。音响起源大都是追求Hi-fi,高保真。

我十分同意某一位器材开发者的看法。

因为人类的技术还是在一个相对非常落后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重现世界,哪怕想靠可怜的技术完全哄骗自己的感官都做不到。

现阶段我们与绝对还原还有好一段距离。但追求高保真,挑剔器材的还原能力,是我发烧的大前题,我不会妥协,因为这是我对音乐作者与表演者的尊重。

说一下我讨论器材的标准。现在有一撮烧友把分析力与音乐感分家。这也许跟频率线图能展示器材的音频与现实频率的差异性有关系。但由于频率线图未能反映「音乐感」这类主观的因素,因此「音质」与「听感」会被一部分玩家分开来讨论。但我认为最少就高端器材的级别而言,两者是一体,无法分开的。我不会亦不能因为技术的不完善,而单从器材的认知而对音乐回播有另一套准则。何况我们用的是自己的听力,在开放理性的前提下,主观一点无妨;要是看跟频率线图表达的讯息没差别的讨论我觉得可免则免。

我以我对音乐的认知去了解器材。我追求的,是有融和力,有感情地表现的音乐;而非干沥,欠缺灵魂,在肢解乐章的声音。这样理论式地说实在太天马行空,所以下面用一些例子再阐述一下。我特意挑了一些跟我相处得有一定时间的器材,在有比较深厚的认知下讨论一下。


播放器

有三部曾与我相伴的播放器特别令我有感受,分别是Sony的HiMD RH1,RWA的iMod以及Hifiman的HM-801。

RH1声音不拖混带水,整齐硬朗。相比起当时与一两年前的DAP,我无法对其他播放器下手。虽然RH1稍为局促,但仔细听起来,每种声音都按比例的缩减,每个乐手都由一般人的大小变了一节指头一样,声音像真度实在不俗,而且线条感不错。当时我稍稍被Kenwood B9的动感感动了,但相比起来,RH1的声音的从容有如一个巨匠在指挥,力量点到即止,不会太冲。

但正如上段所言,RH1的声音是有所缩减的。比喻说明的话,就像是钢琴的感觉:钢琴可以是个人的交响乐团,能够表达出交响乐的影子,但终究只是影子。RH1令我感动的地方是缩减的比例掌控得很好,可是这是一个有所缩减的产物。听起来声音不够松弛,但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机子在随身机来说是高端的一类。

另一部值得探讨的播放器是RWA的iMod。iMod我只拥有过RWA的。我记得有人说过RWA的iMod是有音染的。在经过不同风格的耳放搭配后,我认为RWA iMod的声音中性,松弛自然舒服耐听,有线条感,能作出精准的回播,这是一台很优秀的播放器。值得一提的是,其鼓声像真度很高,有一次令我在埋头苦干中回过神来。

要说其坏处,主要来说是硬件方面的问题。单是iMod和耳放的话便携程度还可以,可一旦加上了LOD后便令人感到很懊恼。

至今,我手上的播放器只有Hifiman HM-801。其一大亮点是气势。这是我至今从未在便携器材中感受过的大气势。HM-801声音饱满丰盛,力量十足,调音在便携来说别树一帜。它的实力雄厚,如开发者及多位前辈所言,与台机叮当马头。

有言HM-801的高频衰减严重,中频过分突出,低频泛滥等等;与市场上其他产品比较,这些指控也许成立。但现今播放器的调音与现场音乐听感有一定差别。HM-801对音频比例的还原与像真度其实很令我满意,跟我在剧院与音乐会听的相类似。HM-801就像是Karajan所演绎Brandenburg Concertos,声音确实真切,有控制力,恭谨地流露感情,却又具力度的浪漫主义。我要的,是这种冷静与热情。我倒是没有听过一次现场的表演,声音跟Kenwood MGR-A7或是Sony D-50相似。在以上两机子上听到的,感觉上就是录音质素好,很「直白」,好听自是好听,但少了音乐有的牵扯力。

用拉格曼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章来点评一下HM-801的表现。这是在他钢琴协奏曲中我认为最浪漫的一首。我听的版本是由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所演奏的。撇除技巧这一环,我认为这版本的这一节蕴含了很浓郁很丰富的情感。在HM-801之下,一开首弦乐静静的拉开,音色沉稳,张力很强。钢琴声进入得很平和。在这一首较缓慢的曲子里,其实频率上还是有一定波动。HM-801掌控之下的声音能够表达出那种平和,在后尾的高潮承接良好,华丽浪漫,难得的是这种火侯。在其他的机子上所播的声音欠缺了这一分情感和融和力。

HM-801是目前我所接触过的最具保真与像真度的随身机器。虽然有人说其分析力不过尔尔,但我不认为突出中高频以后得出来的细节是分析;这种算不算数码声可以先搁在一旁;但这对我来说是肢解音乐。我曾经听过一套系统播放一些我自己的曲子,鼓声震撼,提琴声纤细,可惜鼓声感觉像由远远传来,提琴声跟鼓皮震动声却在耳边,我视像化不了一个这样的现场表演,实在不欣赏这种分析力。

说远了,简单说就是HM-801的分析力我觉得还是不错,即使有自家的音染,像真度还是挺高的。

但有一点我对HM-801并未满意。就是其低频。它的低频力量十足,韵味丰厚。可是与其中高频相比,它的低频略为厚混,不够松弛。记忆中开发者亦提及过HM-801低频与某些高阶机器相比是有这个问题。但我很希望这机器的低频能够更加松弛松容,那实在会令我很感动。

至于其推力,我认为以便携机器来说有点不可思议。推HD580推得动而且推得不错。但在推HD650或是中阻版本的DT880,推得动是推得动,只是还是上台机较好。主要问题在于高频中频有点萎靡刺耳,对电阻电流要求都高的耳机来说,HM-801还是有一点点的吃力。当然,单就便携机的推力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便携耳放

短时间内我应该不会再次接触这环节。假如只是一台播放器加上一个小耳放,在音质上有一定的升华之余,对其便携程度并未有太大影响,那就太完美不过了。可是其接驳线令问题复杂了很多。

在这个篇章我打要想说一下我对备受一定推祟的RSA与Meier Audio的想法。

现今的玩家主流推荐的高阶便携耳放机尽是来自Ray Samuels Audio的产品。其自家风格,特别是高频染色,的确颇有吸引力。那种飘逸初听是一大亮点。我拥有过Hornet与P-51,Hornet没错具有一定质素,可是它表现出来的声音是进攻性的,实在难以与耐听两字沾边。P-51的声音则是钝边无力,推力亦不见得出众。其中频的突出却又有点太过,对我来说并不耐听。虽然这两台都不是RSA的旗舰号,但我觉得他们家的染色实在难以讨好我。

倒是Meier Audio的XXS更好。它的声音中性,续航不错,音色纯净,自然,协和性高,还有价钱相宜。要挑剔的是它声音不够精致;频段连接未够顺畅,而且厚金属外层令到加添了一定重量。但这一只耳放我还是很推荐的。

一直以来我很希望Meier Audio,或者Graham Slee Project能够推出一台内置耳放的播放器。这样的一体机感觉应该很不错。虽然现在没有,但Hifiman暂时满足了我这个愿望。

曾经耳放我很迷耳放。可是当不停的配搭有趣却很累人,加上便携性的问题,与取替品的出现,我放下了这环的追求。有空有心情也许会再研究一下吧。



耳塞

我入手的塞子由E2G到5Pro, UM2到国产定制的10Pro,再返回非定制的ER4,ER4定制P/B/S转换版,CK100,IE8与SM3,走了不少路。庆幸除了接触不同的音响论坛外,还常有机会听听不同耳塞。自UM2起,我换了不少塞子,大都是多单元动铁的。每次都觉得某一方面很有优势,可是在其他方面又有所衰减,是不平衡不全面的提升。这次重点谈谈数支耳塞,分别是Earsonics的SM3,JH 16-Pro以及Sennheiser IE8。

SM3这耳塞是很新的一个产品。之前看Earsonics的网页发现他打算推出新耳塞的时侯我便订下来了。声音是不错,大抵来说很亮很亮,中高频突出,高频有一定延展,细节很多。要一提的是它的decay做得不错,高音的残响令我很有印象。它所表现出来的每样乐器其实十分仔细,跟ER4相比通透,声音却又不太干。可惜它的声音带攻击性,说实话是不耐听。它表现出来的歌曲细致度高,声音纤细,形这出一定的空间感来;低频形状圆润,量少,气势衬托不出来。因为中高频太突出,听起来SM3的声音还原不合比例。还有,SM3外形跟管导设计很欺负人,我就不能完整地插入,有偏音。

让我说说SM3所演绎的Bring Him Home。这是1988年出品的Les Miserables的原声带。一开初的弦乐表达出的舞台感很强,甚有现场看表演的感觉。只是竖琴声就出问题了。那种在IE8里面或是现场中的暖暖拨弦与低音的残响都萎缩了不少。单就细节来说基本上没差别,在塑造舞台感SM3还更要好一点,但就失去了那种拨弄心弦的动人。人声质感还是不错,十分开扬而且带微暖,就是稍为干亮了一点。整体来说,SM3的表现不能单以好与不好来涵盖,只能说不是我钟爱的那种声音。

SM3相比起某几只旗舰塞算是不错。TF 10Pro的音场很广却很虚,形状不好,表现出来声音刺激却带很重的人为味道。与UM3X相比,SM3相对平衡,我觉得UM3X的音场过分立体,单凭耳塞就有数码声那种干、亮与不自然。

SM3表现不了我想要的声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样子吧。



接下来说说JH 16 Pro。这只塞子,单元战争的产物。说它好,没错它细节上每个音段每种音频点表达得很幼细:高频的小提琴声有很长的延展;中频带暖,很柔和,听起来没有CK100那种铿铿声的怪人声;低频圆弧弧的,弹性十足。可是全部听起来就不是味儿。上面我所说的远远的鼓声,超近的鼓震与小提琴用的塞子就是JH 16Pro。

我曾经一个JH 16Pro的用家闲谈地讨论过,我说这塞子不平衡;她却反驳说这是世上公认最平衡的塞子之一。的确我的听感不是大主流的一派,但假若高频这么突出也算是平衡,那我就根本是被世界否认的一肆嘛。音频比例与音场定位有一定关系,而我实在难以认同JH16 Pro的音频比例所表现出的音场与定位是自然。虽然我听的是demo版,但我想跟我订造一条回来应该差不多。也罢,省点钱。

最后要说的是IE8。它给人的印象很极端,我是挺它的一派,自烧随身音响以后它留在我身边最久,想也没想过要出它。听感跟别人的差不多,平衡自然真实有感情。点评得这么简约,一来是因为我的听感大家不难猜到,二来是为了带出两种月经话题:动圈对动铁和煲塞子。

动铁对动圈

这要说的不是动圈动铁哪个好,我想说尝试分析一下如何形成动圈动铁两个党派。

单凭我拥有过的耳塞,动铁绝对占多。 主流的高阶耳塞大都是动铁塞。但我对动铁塞的印象不好。自UM2起我在动铁塞转来转去,在某一方面得到提升的同时又总会有一方面做得不好,又或者是提升的比例不同,听起来不对味儿。我就是不能把一副动铁塞子留在身边留得久。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动圈作发声原理的系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到,所以动圈的声音听起来很「自然」。我们的习惯很可能令我们把动铁的声音标签为「不自然」。

但无可厚非,我很支持动圈塞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高阶市场上可以多几款动圈塞。

煲耳塞

这有如神话。信者得救,不信者也得救。我相信单元声音会使用一段时侯会有改变,这是我发烧的经验。而且我也不情愿地用过实验测试了一下。

事源一天我发现我的IE8只有单边出声。无可奈何之下,拿了上森海维修。修回来的时侯员工跟我说左边单元坏了,换了一个新的进去。在这之前我煲塞子很随意,没有测着时间,但少说两边应该相差一千多个小时。心想大祸临头了,听了一下,两边真的有差别。差别大小很主观,可以说的就是我花了不少时间拉近两单元的表现。

平静过后,就用这条同一线材、不同单元的IE8做了一些测验。

单就IE8而言,说一下得出的结果:

一.  煲过的塞子声音好听的说会浓郁,难听的说是厚重;没煲过的声音好听的说是刺激,难听的说是生硬。
二.  煲过的塞子是顺滑多了,连接畅顺了。没煲过的声音有点冲,声音年轻一点。
三.  煲过的塞子声场大一点。
四.  在这种环境之下煲塞,塞子在七百个小时以后还是会有改变,因为我用了七百个小时单边煲新的单元,合上旧的一边之后左右还有不平衡。再过了一两百个小时之后差别就小到听不出来了。

下不了什么煲塞子的结论,就当作是个个案参考一下吧。

后话与结语

对于音响我有很多话想说,但为免无重心的把散文乱贴一通,这次我的内容都以随身音响的解析力为主线穿引着。

相比座台式系统,我认为这在随身系统中比较有讨论的价值。其一:现在主流的人都在烧随身,希望这能令多点人感到有兴趣;其二:家用音响因为体型的大小与技术的「成熟」,烧友都能直接站于hi-fi级别的话题讨论;可是,随身系统,特别是入耳塞,技术都还年轻,在一定层面上因此而冠上head-fi的级别,以兹分别这与hi-fi还是有距离。我觉得在head-fi的组别中谈论hi-fi级别的话题很有趣。

为免字多人烦,我把文章大幅修改。原本有点评的几个机器、谈转接线与线材以及平凡的听感的部分除去了。除了个别一两个器材,留下来的都是较能与「真假解析」相关连的。

在音响里面解析力的角色相当重要,但感觉上现在主流所强调的都是解析力的量,造成「真假解析」的争辩。播放器所能做的是回播功能,所回播出来的声音都是当初录音时所有的声音。在这前提之下根本不存在真假解析的问题。我认为问题出在于录音(recording)、remastering与混音(re-mixing)与手法。

由于stereo技术的「成熟」,为每种乐器前的添置一个录音品,细节一定会多了。只是在remaster与remix的过程中,由调音与混音师的控制之下,难免有一定的扭曲与失真。

我综合了个人经验,站在一个比较主观的立场去判定这些产品的解析力的正误。在文章中我常强调在我听过的器材之中之类的话,这是因为我不希望就此判定其他以及未被提及的播放器不达标。这次的分享不是分高低,始终烧音响是听音乐,而不是在文字上理念上逻辑上分门分派。我所希望的,是能够藉这次的机会把我的看法与心得分享一下,交流交流。

有机会的话,希望把删去的篇幅在以后的日子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感谢各位有耐性去看完这文章的兄弟了!

在此恭喜大家坛八周年了!希望大家发烧发得尽兴。大家坛人流越来越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4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