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代T1簡短比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6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台湾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21-3-16 00:22 编辑

1.趁深夜簡短比較一下
那要先強調,這對年紀最小的3rd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

3rd還在時靈時不靈的變聲期,所以3rd會特別取"最佳的表現",而不是"平均的表現"來講
而我不確定3rd的耳罩是否和2nd可以完全互換,所以比較仍是原配耳罩為主

1.T1這系列耳機的共同特色:輕鬆龐大的中頻,彷彿只剩振膜懸空震動一樣
或者像是麥克風直出一樣的聲音

搭配可以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像原廠A1那種通透快速活潑的路線
或者強調音色與餘音,和管機搭配,刻意放慢速度的路線

其實這也是Beyer真正的house sound,像空氣一樣發散,正好跟Senns的流動感形成對比
但是,就是難搞,講白一點,系統需要特別去針對T1調整,耳機也需要相當時間的熟化

然後,先不說阻抗的差別

另一個麻煩的地方是 T1系的最佳"發聲方向",正好和HD800系相反
這個發聲方向不是比喻,而是明確的指單體前後運動時的先外後內,或先內後外的方向差異


同一個系統都不做調整

HD800的聲音自然擴散出去了,那T1的聲音就會悶在耳機殼裡面
T1的聲音自然衰減了,換HD800的中低頻一團混亂或發空發虛



2.日日日的輕小說"鎖鎖美小姐@不好好努力"中裡面的腳色 邪神劍、邪神鏡、邪神玉三姊妹
其實算是某種程度的劇透,可以套用在三代T1的關係上

T1 1st (31歲合法羅莉)

最凌厲,初聽的印象可能最讓人有wow effect
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特別強調,也可以說這是和她兩個妹妹差異最大的地方
主要也是靠這段來營造寬闊的空間感與臨場感,但縱深感是比較弱的

人聲相當靠前,遇到某些有開echo效果的人聲,那那種echo感會明顯再被強化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算豐厚,但真正的低頻其實很少、散逸也很快



T1 2nd (16歲三無JK)

漫長的開聲期先不提,直接進入本題
跟 1st最大的差別在於收斂了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

讓高頻和中頻得以凸顯出來,更清晰、中頻音色也更甜潤
以目前的狀況(持續使用3年以上)而言,是三姊妹中最甜潤的

人聲相比初代靠後一些,前述的echo感也相對不明顯

空間感而言,左右也沒有初代寬闊,而是往縱深方向發展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這段的制動比初代好一截,量感也多一些
但論真正的低頻,仍然只算是點到為止的程度


T1 3rd (9歲巨乳小學生)

雖然同樣維持Beyer傳統的house sound,龐大輕鬆的中頻
但發聲方式跟前兩代完全不同

前兩代是靠半密閉的空腔共振來抵銷掉單體的背波,所以有那種"振膜飄浮在空中運動"的感覺,背景異常乾淨通透
那3rd則是在前兩代的基礎上另外開了低音通孔來"拉抬"低頻段

那代價就是背景就不會那麼乾淨,如果說前兩代是"只有振膜漂浮在空中"
3rd"整個單體"的存在感會更強,差異真的很小就是

先不論改成低阻,驅動條件跟前兩代落差太大的問題

(原本很不能接受低阻化這個激進的改變,但看看最近森海發生的事,也就比較看開了)

還有就是前述低音反射孔的問題

我目前沒什麼比較好或具體一點的建議,就用常見大提琴或木吉他這類樂器演奏做指標吧

樂器的腔體共鳴要自然發散出去,而非鼓脹突出,才是正常發揮
中低頻"發散出去" 和 "自然衰減"的處理手法差異,這就是3rd和前兩代最大的差異


連帶的也影響了空間感的呈現形式,我會說音像更大,更近一些,類似音樂廳中前排這樣的聽感

那真正讓3rd有超越前兩代潛力的,果然還是在泛中頻

一是低頻靠低音反射強化,所以3rd單體負擔相對前兩代輕鬆,能更好的呈現整個泛中頻與高頻段,細節更清晰,量感也更豐富,更開闊自然

再來,新設計的吸音複合海綿很好的解決Beyer高音不容易控制的問題
以往的Beyer在中高頻-高頻下段容易出現尖利刺耳的問題,本質上是一種過載,或者過擺 (over-shoot)的狀況


那這個新設計的吸音海綿雖然很簡單,但相當有用,以不削弱太多能量感的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方面保留了初代T1的豐厚中高頻,卻又沒有那種凌厲到有時接近白熱的感覺

也因此純論音質,我覺得這次2nd到3rd的進步幅度是比1st到2nd大的

那這裡也要岔題一下,因為3rd中高頻這段過渡本身就處理得相當好,所以更容易受到前端器材走向的影響

如果說前兩代高阻T1比較容易往"快"的這邊靠,那低阻的3rd正好相反,更容易往"慢"的這邊靠
恐怕大部分用家在耳機店試聽的第一印象都是偏暖偏糊的

論中頻的甜潤度,目前是遜色一截,是三代T1中最素的,但我想讓耳罩吸多一點人油,應該還有成長空間


3rd的低音基本上是發散的,雖然量感比前兩代T1多很多
所以大概也不是走所謂震撼的路線,論控制力或制動力,其實比前兩代還弱,主要是鋪陳鋪墊的作用居多

或者說,運用發散出去,"推出去"的低音營造出一種環繞的空間感
論規模感,也是三代T1中最龐大的,大概就是 3rd >> 1st > 2nd 這樣

相比初代T1,除了畫面更寬闊,縱深也拉出不少,但是不是每種體裁音樂都適合這樣的呈現手法....其實蠻值得玩味的


回歸網友最原始的問題:我比較推薦哪一代T1?
答案是:如果都沒有概念,先從次旗艦Amiron home 或 DT1990玩起

或者T8ie/Xelento這類IEM 也可以用相對少的成本正常發揮

正常來講,這些老廠的調音風格其實都頗一致的,先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聲音

像T1或HD800這些旗艦動圈耳機,不少為了榨出單體性能,把周邊條件調得很緊繃
犧牲了驅動上的寬容度,換言之,癖性更強,更容易被"推歪",前端往往也需要特別去針對調整、量身打造,甚至是因地制宜

也不是像組電腦一樣,簡單照抄其他人的菜單搭配就完事的,還要看風水的
在還沒真正確定自己喜歡的聲音之前,"直上"、"一步到位" 個人覺得並不是個好選擇


2
发表于 2021-3-16 0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4 04: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