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耳朵听不出USB线的区别?那就用眼睛看!

查看数: 12649 | 评论数: 104 | 收藏 2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9-7-17 08:26

正文摘要:

有人问我小U鼠USB处理器能不能给打印机用? 我说小U鼠是用来提升音质的,怎么会想到给打印机用? 他的回答让我涨见识了:

回复

171373637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2019-7-23 01:09
请问一下鼠版,是否用了小U鼠后就用什么usb线效果都差不多了?
战斗天使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发表于 2019-7-19 14:42
4dreams 发表于 2019-7-18 11:24
737 max 飞机上把电缆换成发烧线材,可以降低信号传输误差,减少坠机风险。


幽灵姐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2019-7-19 13:00

如果不要送我啊,太浪费了
metaverse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2019-7-19 12:57
wtmsny1 发表于 2019-7-19 12:36
+1 捣鼓下几个大件就够麻烦的,能坚持捣鼓周边的都是热情更多的。

大件决定了系统的声底,周边只是适度调整而已,但有时可能就是差那么一点点只能靠周边的调,成本还不低。
wtmsny1 来自 北京市 发表于 2019-7-19 12:36
metaverse 发表于 2019-7-19 11:01
所有科学理论和技术规范都是对复杂现实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简化近似,有些东西还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得出一定 ...

+1 捣鼓下几个大件就够麻烦的,能坚持捣鼓周边的都是热情更多的。
战斗天使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发表于 2019-7-19 12:10
本帖最后由 战斗天使 于 2019-7-19 12:13 编辑

有一个办法能缓解关于USB线的争执
其实很简单
各种Hi-Fi USB线、手搓线都去通过一下USB协会的认证
通过认证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价格卖得那么贵
这样符合标准的核心问题就解决了
jimmyxzy 来自 上海市 发表于 2019-7-19 11:21
激光鼠 发表于 2019-7-18 15:55
相信数据相同声音就应该相同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我之前发的一个帖子,试一下不同电脑(比如台机与笔记本 ...

你说的这些跟usb线有什么关系?你说跟usb接头有关系也就算了。
jimmyxzy 来自 上海市 发表于 2019-7-19 11:16
boxerlc 发表于 2019-7-17 11:19
好笑的是有人把解码对usb敏感当成是好事儿。“...我3000块的解码都能听出usb线的区别...”正因为这解码破, ...

哈哈哈哈,真相了。
fenk 来自 北京市 发表于 2019-7-19 11:10
激光鼠 发表于 2019-7-18 18:30
眼图放出来又能怎么样?不相信的人依然不相信,因为你没法解释为什么眼图不一样声音会不一样。。。。

主客观统一实在有难度。不过眼图本来就是讲信号完整性的,信号质量是好声的基础这个总没问题吧……他要是再不明白,那也没辙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要讲出来:什么USB,音频上同轴承载的SPDIF信号,这些大都是民用,消费级,且短距传输的软硬件标准。本身他就不太靠谱,要求高的话要么不用这种接口,要么还真需要上猛料补一补(可以是软件上的,但USB有哪些上层的好协议我还真不懂;要么,就只能线材上补一补了,有源无源都可以)。
metaverse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2019-7-19 11:01
wtmsny1 发表于 2019-7-19 10:01
别说电磁场了,就是随便一把土,也没有任何人能模拟或说清楚其化学力学特性,都是采取简化策略,场论,流 ...

所有科学理论和技术规范都是对复杂现实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简化近似,有些东西还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得出一定范围内适用的模型(哪怕只是经验定律),也不能简单地就用现行这个领域更基础一级的理论(其中并未涉及或者并未能预言到这些“反常”的东西)去否定这些现象的存在(何况有些现象已经明显到连人的感官都无法否认)——这些理论本来就不是为了处理这些它们适用范围之外的领域而发展起来,或者它们只是更基础的原理,还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更实用的模型。

拿线材中的信号线的材质影响声音效果为例,确实不像电路设计那样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做过实验发过PAPER,但是为什么这种集体癔症般听感描述会长年反复出现?相当一部分(为数不少)的人都独立地产生类似的主观感觉?就连一些没有主观分辨意愿的人都能感知其差别(比如我老婆,根本对音响毫无兴趣,但我换了条镀银的HDMI I2S线后她居然说声音有点扎耳……)。这些现象,凭“不符合已知理论”去否认它们存在,合适吗?某种意义上,部分烧友其实多少还是有点科学精神的(虽然可能为数不多),他们会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对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行定性判断(其他器材不变,就换个DAC,或者界面,或者耳放等)反复去对比测试替换对象跟原有设备的差异。当然,没几个人有能力做到像换条信号线后去重新测量整个系统最终出来声音的瀑布图这样。如果真有人愿意砸钱花时间这么干,真能从金属结构的层面去研究导体内部电磁场的细节对音频信号的影响,发了这种PAPER有资格去提名ig炸药奖了(别以为这奖完全是讽刺,里面有很多研究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fistan 来自 上海市 发表于 2019-7-19 10:31
不追求原理了。
感觉自己没有专业背景就算有大师给我解释了我也听不懂。
反正,多去试听一下,觉得有值得的提升再买。。。
diego920 来自 北京市 发表于 2019-7-19 10:11
激光鼠 发表于 2019-7-18 15:55
相信数据相同声音就应该相同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我之前发的一个帖子,试一下不同电脑(比如台机与笔记本 ...

还用这么复杂?同一台电脑,同一个usb接口,同样的usb线,后边全同样的。你让他一边拷贝或者下载迅雷,一边听。
wtmsny1 来自 北京市 发表于 2019-7-19 10:01
metaverse 发表于 2019-7-19 09:12
影响因素有原理之别,胡乱比较只会凸显无知……导体和半导体中交变电流的电磁场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不要以 ...

别说电磁场了,就是随便一把土,也没有任何人能模拟或说清楚其化学力学特性,都是采取简化策略,场论,流形,波,信号无不如此。但无法完全精确不等于无法感知到,这就是生物的悖论,存在本身超过了存在的意义和能力
从发烧看,每个人听音的位置、器材、习惯、具体环境、身体、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不根据主要变量而采取相应措施的器械制造,只能靠言传意会的折腾去碰运气去积累经验,这就是极端发烧友的本质吧


对此我只能理解其追求,接受其逻辑,但暂时做不到
metaverse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2019-7-19 09:12
wtmsny1 发表于 2019-7-18 22:08
还有空气温度湿度,地球潮汐引力,太阳耀斑辐射,β星云引力波动

影响因素有原理之别,胡乱比较只会凸显无知……导体和半导体中交变电流的电磁场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不要以为中学物理课的容感阻等几个参数就是一切。
kingsiyu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发表于 2019-7-18 22:41
买了一个原装佳能打印机的USB线   浓郁的胆味
wtmsny1 来自 北京市大兴区 发表于 2019-7-18 22:08
metaverse 发表于 2019-7-18 15:09
你可以试下从电源线、机内线、元件引脚线、数字信号线、模拟信号线等全换成细芯镀银线,体验下听感酸不酸 ...

还有空气温度湿度,地球潮汐引力,太阳耀斑辐射,β星云引力波动
jhj 来自 贵州省贵阳市 发表于 2019-7-18 18:44

看上去蛮厉害的样子
激光鼠 来自 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2019-7-18 18:41
u2-bono 发表于 2019-7-18 18:40
鼠大,这么一刀剪下去不心疼?

嘻嘻。。。。
u2-bono 来自 江西省赣州市 发表于 2019-7-18 18:40

鼠大,这么一刀剪下去不心疼?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5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