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1 17:14 我看的是吧中介鉴定费都加在里面的,akg的跳水能力不需要怀疑 |
一波又起 发表于 2021-3-11 08:25 3003你也得看看是真假啊,别光看价钱。 |
Bajibaji008 发表于 2021-3-10 17:12 我这是新耳机还没换过。慢慢研究。我把耳罩垫了一圈皮筋,解决了太浅的问题,但人声变薄了点,声场规模略提升,听交响和新世纪比以前好了,感觉声音松弛了又没有之前抓耳,低频量感似乎有一丁点改善。因为换耳罩带来的声音变化不止一个方面,可能增加了你想要的也增加了不想要的。别人喜欢的罩你不一定喜欢。而我拜亚耳机比较多,保持各自特点不要和其他耳机撞衫也是需要考虑的。首先我得避免把它搞成高清770。 |
k3k3从12800跳到全新2000多二手几百块,hd700从全新7299跳到打包ch700s全新2800,去掉平衡线算他2200,现在二手成色好的2000左右。t70p跟k3k3这种跳法是一路的,上市到停产到二手二连跳。hd700的跳法类似n5k5和k702,n5k5官网999刀跳到199刀,还有k702亚马逊跳到700块那次,但是二手价没跟上,区别在于700是博南拉杆式失速型跳水,而akg是朱为民推杆式跳水。 |
你这个帖子十年前发一点毛病没有 |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1 00:38 他们有很多只有日本流通的型号,貌似和他们喜欢搞搜藏有关。 不过他们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类似他们造车产业,顾客需求大于一切,100%的迎合市场。一个是类似他们的手工产业(刀,钢笔),一味的强调品牌传统,从不考虑性价比,只讲情怀和制作成本。 我觉得他们的耳机产业已经从后者慢慢变成了前者。早期的日本hifi厂家很像现在的苹果,我行我素,不管市场流行,靠品牌来带信仰。没有市场需求,就自己搞出一个新的需求。现在基本是什么流行搞什么,完全跟风,所以没啥信仰卖家。如果纯粹看性价比,他们真心没法和国产比~ |
alanhell 发表于 2021-3-10 23:37 日本的电子产品保鲜期短。它们频繁开发新产品是日本市场环境造成,也和日本企业危机意识有关,科技产品不像金融钢铁房地产,没有长期垄断可能,不进则退。如果是打全球市场的产品更迭还慢点,打本土市场的换代特快。 所以电子产品的开发日本人也是高效率绞尽脑汁,还经常出各种纪念版。欧洲耳机一个壳子啃十年二十年不换,这套路在日本行不通。stax就是这样根本壮大不起来,完犊子了。 |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10 23:31 sony最不妥协的顶级动圈mdr-r1。索尼给它叫r1应该代表这个产品的终极地位。通过略微降低单元性能和外壳,甚至用垃圾塑料壳,把价位拉进一般发烧友还能够得着的价钱。这就是sa5000和3000。所以没钱还想要个强力回放设备的人买这两款错不了。 就好比一个顶级麦克风芯套了个差点的壳,打四折打二折,动心不?。另一个名字q010是贵族系列产品第10款的意思。索尼是音视频领域大佬,这系列每款产品有秀肌肉的意义。sony是从麦克风-解码芯片-母带制作-光存储设备-各类播放器放大器-音响-耳机-音频标准制定,是全套深入涉猎的企业,拥有最大唱片公司新力哥伦比亚。 没有哪个环节不是他精通的,耳机怎么驱动才好,唱片怎么录怎么放它比哪个耳机企业都更清楚,如果它要做一款不打算妥协的耳机,那这款产品的优秀是必然,根本没法质疑。 |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23:08 哦~ 我感觉日系耳机倒是很有他们的产地特色。 其它地方的耳机,完全看型号了~ |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22:55 電聲的轉換是失真最多的部份 ![]() |
alanhell 发表于 2021-3-10 22:58 我并不认为德国就严谨日本就精准。你没看我打的是问号么。 我认为没啥必然联系,就物论物,用不着分哪国。 |
在我的印象里,楼主形容的应该是专业耳机这一类,德国可以算严谨,日本可以算精准。 要是跑到高端,我的感觉就差很多了,特别是近代的高端: 极致那边的德系和严谨已经搭不上边。日系这边调音的一个比一个妖。天龙这种已经算中正的调音已经是下盘怪物,铁三角和索尼更是人声变声器,和精准也没半毛钱关系了~ |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10 12:24 SA系列SONY党基本不玩,玩耳机的SONY党大部分是随身听,这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也不怎么建议别人去收SONY这系耳机。SA3000我比较少听,SA5000听的还多点。我现在越来越乐意用SA5000看演唱会和影视作品,我们一般的旗舰级耳机即便放这些东西都遗漏好多细节,甚至音色都不对。 按说人亲自听现场是会觉得有点杂乱和糊的,而唱片大多是指向拾音加后期多轨合成,所以很多不利于“艺术高度”的东西被去掉了,多数录音会只去掉一部分,让声音还保留一些新鲜感和空气细节,那么有些人再用一些糊得拉胯的耳机听这些罐头音乐会觉得这才有现场感,因为现场糊啊!!其实这纯粹是等于加了个物理糊EQ听起来松垮或厚重,这并不是现场感,这叫人工涂抹,拾把灰一抹当胡子,远看差不多。 那么那种包含了现场各种声音的录音比如演唱会你用这类糊耳机听结果就是,糊上加糊,根本不知道现场的糊是哪些细节和杂音构成的糊。但用SA5000听,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你找到了现场糊声的组成部分是远处的拍手吃零食咳嗽跺脚和风力忽大忽小甚至包括演奏厅的高频反射,就是很真实,人家确实录进去了,耳机杜撰不出来。这不是光有气氛而已,而是真能提升代入感,当然可能也还没全放出来。你用HUFI耳机听这些细节大部分就都变成哗哗嗡嗡隆隆了,糊其实是可以杜撰的。既录音里的天然糊本不是糊,而是难分辨的琐碎细节和杂音。你回放设备剥离不开这些,放出来就是糊。如果回放设备还自带过重的物理混响或者频响畸形或本底噪音,那就等于再添加人工糊。 所以电声转换设备是最大瓶颈,这个设备不行的话,连录音里的糊也是很难播放好的。而用SA5000听罐头音乐,会有高清过头的感觉也不奇怪,因为你习惯了的涂抹没有了,甚至大喊没有韵味丧失情感这是垃圾器材。 录和放本来就是声音的两端,数模转换不过是为了方便存储和降低传输损耗,我们耳机就相当于麦克风的反向工作。一个能把各种杂音录成“糊”的麦克风你肯定不认为这是好麦。那一个能把录进去的各种杂音放成“糊”的耳机能算好耳机?都是小型电声转换设备,按照一个乐器或者一个方位一只高档麦克风算,那是多少钱的麦克风?我们的耳机一个声道才多少钱。DT880一个声道600块钱。虽然以价论声比较粗暴无理,不过瓶颈在哪里还太难推断?从录放角度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发烧耳机都是凑付事用的。但耳机是卖给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录音室会掏几万买麦克风,老百姓可不会掏几万块买耳机,几万的耳机再好也不能走量,会眼巴巴看着别人家产的几十几百的耳机把市场夺走数钞票,所以厂家会看完我们钱包后妥协,我们就是买瓶颈的命,只能接受这头的瓶颈,最多相信只要买了某牌子的旗舰或者最新产品,应该就没问题了,真没问题吗? |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13:55 没AB,凭整体印象肯定不会很准,我就记得听3000觉得“低频竟然还可以”,听5000觉得“低频就这?”,也有可能是5000高频表现太好了让我忽略了低频 |
楼主70p代换耳罩用哪款,麻烦推荐一二![]() |
piggypiggy 发表于 2021-3-10 13:20 我听着3000低频不如5000。你这5000是带W的吧。 |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9 19:51 手持3000和5000,振膜状态都还行,没同场AB。凭听感印象二者气质一致,5000胜在声场、细节、分离和空间感。印象中3000低频比5000好 |
T70都这么便宜了吗,光论素质绝对超值,调音仁者见仁,T70是我听过的拜亚封闭式里山洞音相对最不明显的一款 |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01:01 這Sony SA系列流通量不多,~20年前的耳機聚會聽過Qualia 010和SA5000,當時那"超級高清"印象深刻。 想收SA3000/SA5000玩玩,未遇到狀態合意的,也擔心這種震膜的老化… Beyer T70 (P),推介換上DT1770 Pro的絨耳罩(EDT 1770 Velour Coolmax)。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24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