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自己是高端动圈的方式便是高频,严格来说应该叫极高频。包括很多工程师也说了,高频很难做,单动圈的极高频滚降更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可能减缓,于是森海才花了这么多力气去做,包括把频响扩展到48khz,人耳有效听域也就到20khz,之所以要搞到48khz(比800s的46.5又扩展了些),就是为了解决10k-20khz的滚降问题。不过这次调整完之后,并无给我的惊艳感——我依然觉得这块jvc做得更好。要说质变,fww从老木振膜比如fx700、fw001再到fw10000的改变才叫真正的颠覆。完全把暖声调成了冷声,把极高频完完全全做出来了,而且做得“非常之高级”。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是素质层面几乎无可挑剔,亮而不刺是最基本的,从高频到极高频保持绝对的丝滑细腻通透才是最难的。它的齿音很少,起码ie900就更明显,在一些录音质量不好的jpop专辑里对比下就出来了,而在高质量优秀唱功的人声录音里ie900又恢复正常了,相比之下fww就没那么“挑食”,基本都可以保证细腻度,时刻提供一种清澈、清亮、清爽感;其次fww的调音是完全体现了日系的审美,相当精致,没有宏大感、低频只是基本交代了弹性,对高频几乎不产生任何副作用,中频也是,保持清瘦透明的线条,因此整体听起来就像一个体态轻盈的仙女,不食人间烟火。
ie900则调校的更为激进和现代,从小桥流水一般的fww营造的世外桃源穿越回如今喧哗拥挤的现代社会——场面感上,森海大得多,声场优势属于一耳朵,低频的差距也是,刚听时我觉得森海太太太轰头,掩蔽效应明显,煲到现在似乎也没啥好转,所以我对森海工程师说的解决低频掩蔽效应的T3CA系统的声学有效性存疑。好的方面,森海依然坚持一贯的传统,保留足够有气势的低频,再怎么做好高频极高频,低频也不能放弃。因此在听古典包括一些流行录音,比如席琳迪翁《a new day has come》这类音乐时,低频带来的振膜震颤感会传递到耳膜,有种连带震动的感觉,这点fww无论如何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