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楼主所说 对我来讲能够让我静下心来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就是最好的 买的大部分耳机 耳塞啊和设备都是吃灰 最便宜的两套组合是我用的最多的 iPod Classic + Grado GH2 和黑砖一+ er4p 对我常听的音乐类型blues, jazz, progressive rocks, classic rocks 等等 都能让我沉浸在音乐之中 偶尔也想尝试其它口味 除了多些吃灰的设备外 更多的还是回归自己内心深处最舒服的这两套 我也很欣赏其他坛友对音乐和设备的不同理解 也感谢坛友们的交流和分享 |
新录音个性少了一点,些许千篇一律,不过不特别影响只是感受。主要说的是爵士,古典音乐基本都行,流行摇滚听到八十年代就结束了,新录音听的少。 |
曾經聽過一個有名氣的音響KOL對聲音見解,何為之音響靚聲與好聲,靚聲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各人各答案,而好聲是有門檻,簡單點就高保真,越傳真越接近真實為之好聲 |
文字真心好,羡慕不来![]() 我肯定没有找到钟情的声音,找到了就没有继续烧的动力了,那不行,我还想玩 |
厉害,妙笔生花![]() |
其实设备与歌曲的发展,从来都在客观标准与主观感知之间找着平衡。 先说设备吧,你说的没错,好设备确实有技术层面的标尺——比如对音频文件的还原度、失真率的控制、频响曲线的均衡性,这些就像乐谱里的音符与节拍,是不能乱改的根基。专业领域里,监听设备追求的“中性”“准确”,正是为了让创作者听到最本真的声音,就像歌手得先唱准音符,才能谈得上情感表达。但这“准确”,终究是抵达听众耳中的起点,而非终点。就像同一份乐谱,有人唱得激昂,有人唱得缠绵,听众里有人爱前者的力量,有人恋后者的温柔;同样一台高还原度的设备,有人听出了乐器泛音的精妙,有人却觉得少了点“暖乎乎的人情味”——技术上的“对”是基础,可耳朵认不认、心里熨不熨帖,终究藏着私人的偏好。 再说到流行歌曲,那些能火遍大街小巷的作品,确实藏着共通的密码:或许是抓人的旋律,或许是戳中集体情绪的歌词,像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汤,多数人喝着都觉得顺口。可“大部分喜欢”,也不等于“人人都该喜欢”。就像再经典的情歌,有人听着是治愈,有人听着是扎心;再动感的舞曲,有人跟着晃头,有人觉得吵得慌。流行的底色是共鸣,但个体的经历、心境就像不同的调味剂,让同一份“大众美味”尝出了千般滋味。 从前总觉得“好”就该有统一答案,后来才慢慢明白:设备的技术标准是底线,确保声音不跑偏;但听感的偏好是上线,容得下千万种选择。流行歌曲的广泛共鸣是魅力,可有人不感冒,也不是谁的错。就像我们都认可“食物要新鲜”这个标准,却从不强求人人都爱辣——尊重那点差异,才让声音的世界,既有规矩,又有温度。 |
从前总执拗地追着自己认定的“正确声音”跑。那时眼里的好设备,像藏不住的星光——刚摸到新耳机的纹路,刚听出播放器里那层被打磨得恰到好处的温润,就急着揣在兜里去找人分享。会把耳机塞给朋友,盯着对方的耳朵,屏住呼吸等一句“绝了”;会拉着爱人坐在沙发上,反复播放那首试音曲,盼着他眼里也亮起和自己一样的惊喜,像发现了同一片星空。 总以为好东西该人人都爱,像糖该是甜的,光该是暖的。直到听多了“这低频太轰头了”“人声怎么这么远”,直到看见有人摘下耳机时眼里的茫然,甚至一丝为难,才慢慢愣过神来。 后来走的路长了,碰过的耳机、听过的系统多了,也见过太多人对着同一首歌露出截然不同的表情——有人为高频的透亮拍案,有人嫌它尖得扎心;有人爱低频的包裹感,有人说它闷得喘不过气。这才懂了,那些曾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原是藏在自己耳朵里的偏爱。 原来人和人之间,本就隔着不同的听觉褶皱。如今再碰到喜欢的设备,还是会提一句,但不再盼着对方复刻自己的欢喜。递过耳机时,眼里的期待换成了笑意:“听听看,说不定你有别的感觉。” 尊重差异,不是妥协,是终于明白——声音的美好,从不是只有一种模样;而分享的意义,也从不是强求共鸣,而是看见彼此眼里各有各的星光。 |
不要太纠结所谓“正确的声音”。这世上本就没有统一的听觉标准——有的人生来就对高频声波不敏感,那些清亮的高音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是模糊的背景音;还有些人会随着年岁渐长,听力的频段慢慢收窄,曾经熟悉的声音变得遥远,低频的厚重尚能捕捉,高频的纤细却悄然隐去。 听觉本就是这般私人的事,就像有人天生偏爱甜口,有人独爱清苦,无关对错,只关乎个体的感知与习惯。接纳自己耳朵的选择,毕竟能让自己听着舒服、心头熨帖的,便是最适合的声音。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0 10: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