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ndygaof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厅听感与Linear系列耳放调音理念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7-7-7 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3:00
作为外行人插一句,从事开发设计的人员是不会上论坛和唯听感的非理性烧友们探讨声音问题的,平时工作都忙 ...

我从没觉得有人可以纠正我的听音观,也没觉得大部分烧油为了攀比才买高价器材。洋品牌是相对的说法,对于日本人除了日本产品也都是洋品牌,国产也就成了洋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7-7-7 1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3:24
关键声音如何讨论,同一个器材,不同人听,除了大致风格可能观点一致,其余都因人而异。除非是遇到质量问 ...

信息时代大数据的能力远超想象,HD800S对于HD800不是什么大的改动,但很精准。HE1000二代,各种二代,乃至3代 4代,都是有效的反馈循环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7-7-7 1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7-7-7 13:40 编辑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3:29
自己卖卖DIY,和消费者聊聊不就知道了

消费者或试听者可以在论坛这种中立的第三方公众区域发表反馈,这种反馈是群体讨论,信息量更大。我想找森海设计师讨论,人家可能根本不理我(回了英语也可能看不透彻)

但森海的人肯定会收集从论坛得来的信息。甚至中国的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7-7-7 1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7-7-7 13:44 编辑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3:39
那不就是换个声音赚有其他听音取向消费者的钱吗,800S发布,800淘汰了吗。。。LCD4发布,LCD2 LCD3淘汰了 ...

你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这不是辩论赛。我能回答,但没必要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7-7-7 14: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7-7-7 14:30 编辑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4:08
翻了翻老哥的帖子,属于听音经验丰富类型的壕,试听过耳机器材的流水账有个几十万,经济能力确实很强。这是 ...

论坛是畅所欲言的地方,不是土豪的一言堂。我也不是壕,二手玩的多,以前的帖子也有很多不靠谱的言论,毕竟脑放无法避免。感觉楼歪的厉害,高总莫生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7-7-7 14: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株洲市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3:00
作为外行人插一句,从事开发设计的人员是不会上论坛和唯听感的非理性烧友们探讨声音问题的,平时工作都忙 ...

KG的玩意也就那么回事
我有个别人做的平衡DYNAHI
入了RAG后一对比,那个DYNAHI不知道糊到哪去了,完全没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7-7-7 1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F51010 发表于 2017-7-7 15:29
还行吧,我做了carbon,听过megatron,现在在做BH和GG,KG耳放起码比起STAX官方的耳放各方面都要好一 ...

那说明你,起码玩懂了合理搭配。

但是,你觉得KG会同意你的说法么?比如他的电路,如果改的更柔和一点,或许会更好听?
其实KG这个开发者,也是有一个毛病,过于注重理论,不太注重听感。

HIFI是理论一方面,听感另一方面。
一旦任何开发者,把自己的听感或某种认知认为是绝对的正确,而试图去教育聆听者。
都不会获得好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7-7-7 1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125187881 发表于 2017-7-7 14:57
KG的玩意也就那么回事
我有个别人做的平衡DYNAHI
入了RAG后一对比,那个DYNAHI不知道糊到哪去了,完全 ...

你可以比较一下RAG和gsxMK2。

多数人不碰diy,也是有原因的。
DIY你永远不知道这机器到底是哪方面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0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9 08:26 编辑
farrel 发表于 2017-7-6 15:54
高兄,恕我直言,这个调音理念20年前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2017年,已经不合适了。

F大,其实我觉得就声音的主观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领域里面有几点是相互矛盾,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还是坚持作曲第一,演录第二,回放第三的基本观点。那么矛盾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 重量感,混响与透明度问题:现场听音,反射音很多时候都大于直达音。如果您关注过室内声学设计方面的文献,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就人对音乐的听感而言,活度、混响和丰满度。音乐家所说的活度是对中高频范围内的混响的主观印象。大厅的活度将向音乐注入丰满感。或者说,混响增加了乐音的丰满度,有利于各乐器所发乐音之间的混合,拉长了印象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声扩散,使听众觉得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好像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中,而不是像听直达声那样感觉来自舞台。对交响乐,这些都是需要的,而清晰度则处于次要地位。音乐厅的中频混响时间如果短于1.5秒,便偏向“干”厅,而不是“活”厅。然而,过长的混响时间(大于2.2秒)、也是不好的。音乐那将丧失旋律的清晰度,混合了不谐和的和弦,造成过分的 响度。例如,被人们交口称誉的维也纳大音乐厅,同时也有人说它的音质太过丰满,以致难以显示一些弓上和嘴唇上的技巧,说相继的音符彼此互相吞没了,说它对浪漫时期音乐十分合适但对巴洛克的音乐不太合适。”



很遗憾,我至今没有听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对于混响时间长达1.8s的波士顿音乐厅,我个人在这个音乐厅听过十场左右,对这个厅现场听感感受也是相当的棒,声音丰满、温暖鲜活而不失通透。就我对于现场听感而言对于混响过少的音乐厅,例如芝加哥音乐厅,我是不太接受的。我倾向于声音在保持混响丰满度的前提下通透,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透明度连混响都干掉了。您听过Linear5,它的声音是通透的,但是它的声音不是收的干干净净的那种通透,而是温润丰满下的通透。我完全同意Linear5驱动下的耳机不像009系统那样有绝对的透明度。不知道就这个您是否同意我的听感。这里需要说明我不太接受009那种失去了声音重量感和混响感的通透,所以这里我们是有分歧的,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孰是孰非,声音本身就是萝卜白菜的问题。

2. 声场的层次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没有必要争论,大家都希望声音的层次感丰富。但是有一点差异的地方仍然与混响相关,就是结像的轮廓清晰度问题,这是一个度的把握,很难评价线条清晰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合适的。但是如果弦乐群的结像变成一个界限分明的整体,我个人是不赞同的。Linear5的结像是清楚的,但是不像009那样的清楚。尤其是不像次奥那么清楚。我个人觉得次奥的结像方式不是太合理。但是我也不敢说Linear5的结像清晰度是合理的。这仍然是一个萝卜白菜的问题。

3. 风格与音染问题:也就是您说的调音美学问题。这里我们的分歧点比较明显,我希望表达的是谢霖和米尔斯坦的两部小无录音堪称一时瑜亮,但是风格完全不同。在高端器材里有两个典型设备,一个是DAVE解码,一个是乌托邦耳机。这两个器材任何一个放在系统里,谢霖和米尔斯坦的差异都会明显变小。我并不反对对声音做一些美化,Linear5也不是完全没有处理,只是这个处理是让声音温润一点,而不是在风格上做更多的干预。如果明显的风格差异开始趋同,那么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名琴的声音就是名琴的声音,马友友也不应该变成斯塔克的声音,如果所有的提琴都是丝一般的顺滑,甚至演绎中有意为之的粗糙都顺滑了一些,我个人确实是不太接受。我前面帖子里面说静电耳机的二胡声音我不太接受,根本原因就来自于此,二胡是一个很特别的乐器,声音里面本身就带有比小提琴更加强烈的质感,而且由于演奏姿态的原因,坐着演奏的二胡采用的揉弦次数远远多于小提琴,所以某种角度二胡声音显得更加“粗糙”,这种所谓的粗糙也给二胡带来了独特的韵味。但是我个人认为静电系统的处理太过顺滑了,失去了一些韵味。所以我个人还是更加趋向与本真的还原。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Linear25,Linear5还是即将问世的LinearX(开发代号)其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二十多年来欧博(Opera的音译)希望演绎好歌剧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7-7-8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高总也开始搞听音观教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08: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ebegebe 发表于 2017-7-8 08:24
高总也开始搞听音观教育了

只是在跟F大手谈,交换一下意见。怎会教育?都喜欢现场的人观点都存在差异,我只是喜欢透明一点。说明白设计目标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7-7-8 0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wansien 发表于 2017-7-7 12:25
你这就纯粹是为了黑而黑了。

国外的许多音响行业的创始人,比如柏林之声已故的Dieter,马克·莱文森本 ...

淘宝爆款是天桥逼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jimguo 发表于 2017-7-7 13:10
使用某些名词不一定就是绝对等价字面现实。谁都知道所谓的还原现场只是一种器材的听感,是接近还原和美好接 ...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科学手段去分析一个声音的好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7-7-10 0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徐汇区
帖子很有营养,不过再往后说感觉就要进入专业领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7-7-10 10: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追求极度高保真的回放没毛病,但这是个极难实现的目标.设想一下,在一个指定的音乐厅的皇帝位(已舞台宽度为边长的等边三角形顶点一小块区域).用频响线性极平直,优异的话筒拾音,然后把信号传输给数字录音设备,再用线性极优异的耳机得到的回放声,应该得到和真实声效很近似的声音.但这当中,拾音,声---电转换失真,声波电信号----数字信号取样失真,数字信号的---压缩损耗.数字信号再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解码损耗----耳放的失真-----耳机的失真.得到和现场声相去盛远的罐头声.
     真相只有一个,但复原它确实极其困难.
     就器材的现状来看,耳机是最大的短板,就其原理来看,我不认为什么平板耳机,静电耳机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它们的震膜看似是一张平板,但实际上在不同频率的声波信号激励下扭曲变形的很厉害,而且无法预知它的振动模态.电声转换效率低下.而动圈式耳机.电声转换效率高,膜片可以用不同的形状,花纹来调整它的振动模态,从而达到一个和理想的平板振动模态近似的振动模态.遗憾的是现阶段动圈式耳机的整体水平并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07: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国人v5 发表于 2017-7-10 10:33
追求极度高保真的回放没毛病,但这是个极难实现的目标.设想一下,在一个指定的音乐厅的皇帝位(已舞台宽 ...

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能说这么做太难了,我们就放弃吧。老兄说是不是呢?其实多说无益,可以抱回家试试。

就录音的角度,恐怕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就是几十年前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此人通过合理的话筒位置摆放,获得动态极大的声音,而且有几张名盘号称是一刀未动,时至今日,能够说在录音上完全超越这位老哥好像也没有谁,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7-7-11 20: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andygaof 发表于 2017-7-8 06:21
F大,其实我觉得就声音的主观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领域里面有几点是相互矛盾,也是相辅相成的。首 ...

关于干厅和活厅的介绍很详细,学习了。
个人认为这说法一样可以用在设备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7-7-11 2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andygaof 发表于 2017-7-11 07:29
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能说这么做太难了,我们就放弃吧。老兄说是不是呢?其实多说无益,可以抱回家试试 ...

能否请教下此人有哪几张名盘
去下载听听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07: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7-12 08:14 编辑
125187881 发表于 2017-7-11 20:49
能否请教下此人有哪几张名盘
去下载听听看


引用一些公认的对威尔金森的描述


“单就录音的技艺与贡献而论,威尔金森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录音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作为一个音响发烧,威尔金森所录制的大批天碟录音是值得一生搜寻的目标;而身为一位音乐爱者,威尔金森更参与了无数大师的经典演绎,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威尔金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加入Decca 公司,不久便和Decca 的一位资深制作人Roy G.Wallace 创始了独特的Decca Tree录音方式。

  那么,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有什么特色呢?

  一、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二、深度感十分惊人。在音乐厅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你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但是平面的。而威尔金森的录音,却兼得两者之长。

  三、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Body),可见得英雄所见略同。

  四、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只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五、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与EMI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不同的对比。

  六、有惊人的动比和最佳的平衡度。Decca 在威尔金森时期,的确是录音史上的传奇年代,后期的工程师们无不以威尔金森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英国Chandos 公司Brian and Ralph Couzen父子干脆把威尔金森的Decca Tree照本宣科,移植到数字录音上,竟也博得不少人的好评。而替Decca 树立蒙特利尔之音的录音师John Dunkerley更是威尔金森的入室弟子。不过他们的录音和威尔金森相比,可以发现在音色、平衡度、舞台规模和自然生动的程度上仍然是输了一些。”

曾经有人分析为何威尔金森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位。比较被广为接受的看法是这个。

“造成录音效果今不如昔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事后的多轨混音。威尔金森所有录音都是他在现场直接混成两轨的母带,之后没有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也因此确保了完整的动态与接近现场的平衡性。可是Decca 加入宝丽金集团后,公司却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的工程师在剪辑室凭空想象的混成两轨,这当中的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幺能知道现场是什幺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场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

现场直刻唱片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威尔金森的作法是在录音的前一天就把所有的录音器材的安装、麦克风的位置、乐手在音乐厅的座位都准备好。在乐团预演的时候,他们就在控制室内调整录音的电平和平衡。在指挥准备好以后,他们先试录一段,一直到指挥对录音满意以后我们才正式录。


威尔金森的录音美学

与一般录音师不同的地方是,威尔金森 认为以音质来说,唱片比录音带好,他听过最好的唱片是78转的直刻唱片。他认为录音带上先天的失真也会记录在唱片上而影响最后音质。威尔金森也不喜欢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Decca 从1966年开始就使用DolbyA 杂音消除系统,虽然他也同意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的确可以去除一些杂音,但是整体的音质会差一点,高频也没有应有的清晰度。很多人不知道威尔金森的录音小组实际上也替Lyrita录音,Lyria 的Richard Itter 对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的看法和威尔金森一样。他甚至坚持他可以听出DolbyA 杂音消除系统对音质的影响。威尔金森的录音大都没有使用Dolby A 杂音消除系统。一方面是他认为现在录音带的品质都都已经很不错,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忍受一点嘶声换来高品质的音质绝对值得。对数字唱片以自然的空间音效来换取绝对的低杂音这种作法也深不以为然。虽然Decca在威尔金森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引进数字录音,而威尔金森 也尝试过数字录音,但是他始终感觉最好的发行还是直刻唱片。


如果希望听到相对而言最原汁原味的威尔金森,最好是用LP。下载数字回放的会少非常多的现场混响感。对于LP和CD/数字之间的这个差异,以后可以单独开帖子说。一些名盘:可以参考这个哥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3e2dcc0100yxc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7-7-15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 17: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