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4: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平和从容 发表于 2024-5-15 13:42
感谢分享!希望能分享一下此版的全集!

所罗门未录全集,只有选集,施纳贝尔的明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发表于 2024-5-15 19: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lqh 发表于 2024-4-6 14:39
G大,没有 CD1.CUE,可否贴一个上来,谢谢。

REM GENRE Classical
REM COMMENT "ExactAudioCopy v0.99pb4"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atiana Nikolayeva"
TITLE "Die Kunst der Fuge (The Art of Fugue)"
CATALOG 0034571166315
REM DATE 1992
REM DISCNUMBER 1
REM TOTALDISCS 2
FILE "CD1.flac" WAVE
  TRACK 01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A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e a 3"
    INDEX 01 00:00:00
  TRACK 02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A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e a 6"
    INDEX 01 06:59:27
  TRACK 03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Duet no. 1 in E minor, BWV 802"
    INDEX 01 16:52:27
  TRACK 04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Duet no. 2 in F major, BWV 803"
    INDEX 01 19:37:70
  TRACK 05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Duet no. 3 in G major, BWV 804"
    INDEX 01 23:02:07
  TRACK 06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Duet no. 4 in A minor, BWV 805"
    INDEX 01 26:28:57
  TRACK 07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
    INDEX 01 30:40:37
  TRACK 08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2"
    INDEX 01 35:35:10
  TRACK 09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3"
    INDEX 01 39:31:52
  TRACK 10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4"
    INDEX 01 42:33:62
  TRACK 11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in Hypodiapason (Canon alla Ottava)"
    INDEX 01 47:11:10
  TRACK 12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5"
    INDEX 01 51:17:12
  TRACK 13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6 (per Diminutionem) in stylo Francese"
    INDEX 01 54:03:57
  TRACK 14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7 per Augmentationem et Diminutionem"
    INDEX 01 59:46:72
  TRACK 15 AUDIO
    PERFORM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TLE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Duodecima in Contrapunto alla Quinta"
    INDEX 01 63:17: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发表于 2024-5-15 2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赋格的艺术钢琴版还有两版比较有趣。

一是Eloïse Bella Kohn,完全不踩踏板,还有两首对位曲包括对位14的录像,指法极为繁复,并且对位14她弹的是Thierry Escaich的补完版,应该比Trifonov补完版的作曲水平还是高一些的。

二是Alice Ader,速度极慢的现场录音,难得的是瑕疵很少,由于慢速的缘故声部是很清晰的,控制力很强,而个别对位曲如对位9又可以飙得飞快,体现了扎实的技术。

Nikolayeva赋格的艺术hyperion版除了赋格的艺术以外,最强的是六声部利切卡尔,这首曲子Koroliov也录过,非常难。而Nikolayeva的巴赫声部线条极为清晰,是典范级演奏,举个例子哥德堡变奏18六度卡农右手两个声部,左手节奏的控制也很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发表于 2024-5-15 21: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平均律近年来最强的新录音应该是Gerlinde Otto录的第二卷,可惜只有第二卷。运音法,装饰音,分句,声部层次和平衡乃至录音都很到位,该有的全都有,看谱听是一大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24-5-15 22: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5 14:43
所罗门未录全集,只有选集,施纳贝尔的明天吧

好的。先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施纳贝尔贝钢奏全集:https://pan.baidu.com/s/1EYYLhpARy3h_6_jknAdRSA?pwd=x2tb

所罗门贝钢奏专辑:https://pan.baidu.com/s/11KjMweYUZvkZhcpf8M03kw?pwd=p0g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发表于 2024-5-16 08: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08:23
施纳贝尔贝钢奏全集:https://pan.baidu.com/s/1EYYLhpARy3h_6_jknAdRSA?pwd=x2tb

所罗门贝钢奏专辑:ht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发表于 2024-5-17 2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08:23
施纳贝尔贝钢奏全集:https://pan.baidu.com/s/1EYYLhpARy3h_6_jknAdRSA?pwd=x2tb

所罗门贝钢奏专辑:ht ...

感谢楼主……楼主好人!

李杭育 -《唱片经典(增补本)》p048 -《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全集)》 施纳贝尔钢琴 / EMI CHS 7 63765 2(8CD)【】

  自1794至1822年的28年中,贝多芬总共写了32首奏鸣曲,比他的任何其它某个门类的作品数量都多。而若再算上他的许多变奏曲、小品曲、幻想曲、回旋曲等等,以演奏时间而论,他的钢琴作品数量恐怕是仅次于巴赫呢。   

  不光数量众多,而且贝多芬奏鸣曲以质量而论,还都是精彩纷呈的力作,耸立起古典后期至浪漫派鼎盛那整整一个世代的钢琴音乐的高峰。其中的《悲怆》、《月光》、《田园》、《暴风雨》、《热情》、《告别》、《华尔斯坦》和《槌子键琴》等等,早已是家喻户晓了。   

  就像卡萨尔斯拉的巴赫大提琴组曲一样,施纳贝尔这套40年代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单音唱片,也令人无法回避。它不仅博得乐评家一片喝彩,也是一代又一代爱乐者们耿耿难忘的一个惦念。虽然我有时倒是觉得肯普夫弹的贝多芬(DG 429 306-2,1965全集版 9CD)更可亲可爱,而且前面也选过他弹的单片,可我还是不得不说,施纳贝尔的确颇得贝多芬之精要,既简洁凝练又深不可测,一派端庄无比的古典风范。说来也怪,作为作曲家的施纳贝尔(我有他一张四重奏唱片),倒是很现代呢。—— 李杭育《唱片经典(增补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发表于 2024-5-22 11: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08:23
施纳贝尔贝钢奏全集:https://pan.baidu.com/s/1EYYLhpARy3h_6_jknAdRSA?pwd=x2tb

所罗门贝钢奏专辑:ht ...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发表于 2024-5-22 16: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gdyy223 发表于 2024-5-9 11:36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有意思,一方面,与《哥德堡变奏曲》齐名,一方面,人们对它认知程度不高, ...

这是一版很棒的演绎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音乐杂谈:钢琴木质感及其它        

一版友曾问及钢琴的木质感,简单说两句。

我待之音乐一个始终的观点是忌将其绝对化,凡事相对的看,谈及钢琴的木质感,波森朵夫与斯坦威相比,显然前者木质感强,这由不同传承文化与不同制琴风格所致,同理,同样的波森朵夫,1850年与1950年出品的,声音音色(包括木质感)肯定有极大差别,这是钢琴走出客厅、又从小音乐厅走向更大音乐厅的需要,因此我说:制琴越现代,木质感越降低,声音越宏亮,金属感越强,所以,想听木质感,fortepiano琴相对合适。

这里需要消除一个误解,有人将fortepiano琴称之为古钢琴不恰当,准确的讲,fortepiano琴特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产的钢琴,它与古钢琴差别巨大,巴赫时代的古钢琴之所以没有演奏意义是因为它音量甚微,只能作为家庭练习使用,那个时期挟键盘出来混的,—是羽管键琴,二是管风琴,但fortepiano琴则已能从客厅走向音乐厅,fortepiano字面含义不就是强-弱么,它当然还达不到19世纪末期钢琴宏亮的声音与幅度,但在当时已属先进,莫扎特、胡梅尔的很多作品都是针对fortepiano琴而作。

其二,所谓木质感只是音色的属性之一,且属硬件属性,非演奏者人为所能变异,也与演绎深度演奏风格无关,演奏家对钢琴的选择或会考虑时代背景,但更多由个人癖好个性风格决定,啥事一旦个性化就很难论说,艺术上也常见反向选择的,有硬派演奏家反而愿意用波森朵夫,也多有柔派风格只用斯坦威,这样的例子颇多,就受者讲,由于认知与感觉存在差异,同一演奏或同一物件,每人所得感受也不相同,因而单谈木质感在共性上意义不大.

其三,既是钢琴,就是木质感与金属感的融合,就不会有“十足的金属感”,区别在于等量的不同,这是由钢琴特质结构决定的,说到底,钢琴不过是一个大的共鸣箱,它的弦、击打装置、传动装置、发音装置都被置于一个大木箱之内,其中每一个组件都会对音量音色产生影响,不仅包括琴弦、琴柱、琴毡、击槌、音板、踏板等,就连箱体的木质(包括风干年份)都对发声与音色干系重大,以琴柱为例,fortepiano初期琴的琴柱是木制的,对弦的承受力有限,不可能发出太宏亮的声音,19世纪初(1800-1829)铁制琴柱(铸铁架)开始出现并逐步完善,铁制琴柱可以承受更粗的弦与更紧崩的拉力,声音也就有了明显改观,这个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由英国制琴开始使用,我甚至认为贝多芬的第29号槌子键琴奏鸣曲针对的就是这种fortepiano——偏大型化的能弹出明显强奏与弱奏的琴,要知道贝多芬一直喜欢使用英制琴,而莫扎特、胡梅尔擅用的维也纳琴与贝多芬擅用的英制琴很不相同,这两种琴哪一种木质感强些一目了然。

其四,木质感于否与踏板使用无关,踏板一般分为延音与弱音踏板,顾名思义,延音踏板起着延音作用,既使手指离开琴键,音还会持续一些时间,它的效果则是使弦的泛音与共振更加充分,弱音踏板则起着柔化与弱化音的作用,踏板不能改变音的质地,但可以修饰乃至丰富音色,由此成为钢琴演奏的重要机关,可以这样讲,曲子越复杂、越变化丰富,对踏板的依赖性越强,踏板使用也就越频繁,由此可见,你很难想象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会不使用踏板,甚至可以这样讲:贝多芬是第一个得益于或依赖于踏板使用的钢琴作曲家,你也可以想见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老柴、勃拉姆斯、李斯特作品与踏板运用的亲密关系,至于德彪西与拉威尔就更不用说,同样,忠实感较强的演奏家在演奏巴赫、海顿、莫扎特、胡梅尔作品会限制踏板使用,还有一点具有说明和启发性:斯坦威琴较之波森朵夫琴更注重踏板作用,它的踏板功能也更完善一些,这可能就是为啥有钢琴家在演奏巴赫作品时愿意使用波森朵夫,而有柔派演奏家反而选择斯坦威的原因。

其五,个体之间对音乐的爱好与感受千差万别,因而对音乐欣赏与切入的角度不一,大的方向说:对音乐有偏向于乐理、美学、文哲、乐器、大师、综合等等,再小细分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虽难以有一个共通的听赏平台,各自又都有各自的感动,但若论则必须在统一的基准平台上,否则,难免公理婆理相悖,以巴克豪斯说,显然属德奥乐派,但德与奥差别很大,莱比锡或魏玛文化与维也纳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传承与风格,两个不同文化浸润出来的音乐家风格很不相同,人们在谈论主流音乐时长篇大论,我却罕见有人谈及德与奥在风格上的差别,就演奏家说,巴克毫斯是莱比锡硬派风格的典范,我曾说过:德国钢琴学派本身就不会过于张扬,但如果你听了巴克豪斯的贝钢奏,就会觉出肯普夫的演奏明晰中见姿肆,这个“姿肆”是巴克豪斯没有的,反过来也会察觉巴克豪斯那份纯粹的莱比锡风范——更坚硬、更内敛,一份出自骨子里的德意志的执着,他的贝钢奏风格与施纳贝尔差别很大,施纳贝尔身上体现出较多的奥地利维也纳气息,但巴克毫斯显然更德国,这就是从忠实感角度讲我更欣赏巴克豪斯的原因。

后记:
一、此篇是答一位版友关于钢琴木质感与金属感问题,因为涉及到钢琴音色,所以简说了几句踏板。
从钢琴发声及控制声音的角度讲,除了键盘,其次就是踏板,不要认为钢琴只是指键艺术,踏板对塑造乃至控制音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的使用直接关乎声音的质地、冷暖、表情等等,而着些又都直接关乎展演与揭示音乐作品的灵魂。除了巴赫的巴洛克时期,很多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都专有标记踏板符号用以提示演奏家,特别是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标有相当多的踏板符号,所以文章中我才说:“贝多芬是第一个得益于或依赖于踏板使用的钢琴作曲家,”。
踏板技巧是钢琴的专门技术与技巧,与键盘技术一样,它的进步伴随每一位演奏家演奏生涯的始终。

二、曾有人问我听古典需要什么?答曰:耳朵,其它均可有可无,但若深入,若真想懂点,则相关知识掌握越多越细越好,比如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是反传统的革命性再造,甚至完全脱离开了自然音阶的逻辑,以团状与块状的和弦方式,用以表现光与色彩变化,如果你对钢琴的性能有所了解,就会明白它与踏板的亲密关系。
再比如小提琴,如果明白它的演化史,就会明白现代的直弓与琴码弧度,已经演奏不了巴赫小无作品的四和弦,三和弦已经非常非常的免为其难,即使演奏出来也“糊成一团”,就是弯弓下的四和弦,也几乎不忍卒听,同样,你若明白小提琴的四根弦都是五度关系,也就会明白它的和弦为什么美妙动听。
古典音乐若想深入,无止境。


这张唱片录于1992年5月,由谭梅文演奏,一般录制贝多芬钢琴作品,动辄奏鸣曲协奏曲,单录小品曲的并不很多,因而值得听,封面主题词特别注明使用约翰·布罗德伍德于1817年制作的钢琴(fortepiano),熟悉钢琴者会知道约翰·布罗德伍德这个名字,布罗德伍德家族制琴公司始终是英制钢琴的标帜,约翰·布罗德伍德对踏板、击弦机与当时方型钢琴的改造都是革命性的,如1783年,他已经把踏板功能定格为延音与弱音,既使现代制琴仍在延用这个设计。

试听:https://pan.baidu.com/s/1A2O_r3cOVOYbNZH6e7PsXw?pwd=vme8(慎下,整轨,无cue)
唱片目录:
1、C大调 根据“神佑吾皇”主题而作的7段变奏曲 WOO .78
2、7首小品曲 OP .33
3、g小调幻想曲 .77
4、11首小品曲 OP .119
5、6首小品曲 OP .126
6、D大调 根据“保卫大不列颠”主题而作的5段变奏曲 WOO .79


这架钢琴是德制琴,出产年代不详,但标注19世纪早期制作于莱比锡,制作人:Johann·nepomuk·trondlin 1996年由杨·范·登·赫梅尔恢复调校,A=430hz,

钢琴演奏:琼斯·范·伊梅瑟尔  
指挥:布鲁诺·魏尔  
乐团:塔菲尔音乐会乐团,于1996年9月录于德国Kloster-Beneclikbenern。

伊梅瑟尔与魏尔都是活跃于欧洲乐坛的德国中生一代,所用钢琴与乐队乐器符合作品创作年代的风貌与规模,这架fortepiano琴制作年代与谭梅文那架差不多,但我们可听出德制钢琴与英制钢琴音色明显不同,而塔菲尔音乐会乐团是美最富盛名的几家古乐团之一,它与伊梅瑟尔的合作既不失贝多芬此作浓郁的古典韵致,又挥洒着那个时代纯粹的音乐风味。同张唱片还有第4钢协,因损坏无法上传。

试听:https://pan.baidu.com/s/1OEAp-95TmgI-K1dzMSYVww?pwd=qbn0 (慎下,整轨,无cue)

这套唱片3CD,钢琴演奏:斯蒂文·鲁宾,  指挥:克·霍格伍德,乐团自然是他的亲兵:古乐研究会乐团,所使用的五架钢琴均产自维也纳(复制品)。第1、2由安东·瓦尔特制作于1795年,第3号由约翰·弗里特兹制作于1818年,后两架由科兰德·格拉夫制作于1824年,并分别于1980和1987年对钢琴内部装置调校校音。
第1、2号于1987年6月录制于伦敦圣·巴纳巴斯教堂,第3.4.5号同年8、9月录于伦敦瓦尔哈姆斯托夫议政大厅。

选用维也纳琴演奏贝多芬有意思,也有想法,它至少丰富了用fortepiano琴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路数,维也纳风格琴古色古香的质感与玲珑剔透的音色其实更适合莫扎特与胡梅尔,贝多芬作品需要键盘更强的指键压力,英制德制琴基本能够满足,维也纳琴相对要弱一些,但这版演奏反而表现出贝多芬作品在乐感上的魅力,两位艺术家为此倾尽全力,乐队规模也由最早创作第2号的21名增至第5号的57名,无论演奏水准与工作作风之严谨都令人肃然起敬。
霍格伍德不用介绍,斯蒂文·鲁宾教授是美国著名fortepiano琴演奏家,他的演奏范围基本以莫扎特、贝多芬、海顿为主,录制的唱片不多,这套版本尽管格局不大,但在贝钢协曲库中的魅力超过很多现代钢琴版,这样悦耳和富于乐感的贝多芬值得推荐。

试听:https://pan.baidu.com/s/17Q7WB80lLMjWtx-i6NHwVQ?pwd=7lyi(慎下,整轨,无cue)


阿列克谢·柳比莫夫演奏的这架琴由维也纳制琴师阿洛伊斯·格拉夫制作于1828年,这架琴与鲁宾弹的维也纳琴音色有明显区别,很明显,音色上不那么玲珑剔透,当然,音粒也不那么精巧,在我听过的fortepiano琴中,这是把德制琴与维也纳琴相融于一体的制琴风格,这架琴演奏贝多芬,听起来没有违合感,阿洛伊斯·格拉夫是德国人,他稔熟德制琴的理念,同时又让制作适应维也纳精巧的乐感,他制作的琴带有维也纳琴和德国兼有的风格也就顺理成章。

https://pan.baidu.com/s/1ihs8xS2fgH4guX2S-f2IDg?pwd=woj0


这张碟录于1981年,录制器材与录音效果十分衿夸,出版后很是轰动,由美国女钢琴家卡萝尔·罗森伯格在一架现代波森朵夫琴上演奏贝钢奏第23号“热情”和c小调第32号,贝这两首作品的第一乐章都有着强烈的动态幅度,卡萝尔正是在这点上惹人侧目,她在力度与连奏时音粒的清晰见功夫,而我对这架琴更感兴趣,音色与现代斯坦威有明显区别,特别中低音域的木质感显然是斯坦威不具备的。

https://pan.baidu.com/s/1ir9KTwf3srqKKmk1EvbspA?pwd=v2j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发表于 2024-5-25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5-25 17:52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5 09:29
音乐杂谈:钢琴木质感及其它         

一版友曾问及钢琴的木质感,简单说两句。

想帮楼主把这层整完美一点:
1)陈万荣,Melvyn Tan中的Tan是其名字的闽南话拼音,中文圈二度翻译后就错成了谭梅文。附上他和诺林顿所有贝多芬录音,楼主提到的那张是CD4
2)伊梅瑟尔与魏尔的完整贝钢协录音
3)鲁宾和霍格伍德的完整贝钢协录音
4)罗森伯格“动态琴王”的SACD版
5)补充一个古尔达用斯坦威弹贝多芬,贝森朵夫弹莫扎特的录音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gMHth7knEIfAh9H3FV_Wg?pwd=mw4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发表于 2024-5-25 2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5-25 17:02
想帮楼主把这层整完美一点:
1)陈万荣,Melvyn Tan中的Tan是其名字的闽南话拼音,中文圈二度翻译后就错 ...

感谢层主补充音源
更感谢楼主介绍音乐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发表于 2024-5-25 2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5-25 17:02
想帮楼主把这层整完美一点:
1)陈万荣,Melvyn Tan中的Tan是其名字的闽南话拼音,中文圈二度翻译后就错 ...

嘿!烧退啦?一直在潜水啊
老美产EMI-CDC。听惯了大型管弦乐团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初听这张很不习惯。谭梅文——当年唱片公司碟片目录上都这么写

MELVYN TAN.jpg (389.68 KB, 下载次数: 5)

MELVYN TA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发表于 2024-5-25 2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5: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fortepiano琴的贝钢奏我首先想到了巴度拉-斯科达(1927-2019),他于1978-1989年录制的贝钢奏全集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今已极少有人提及。

这套全集分别使用了与作品创作时间大体相符的fortepiano琴,艺术态度很严谨,其中意义之一在于——你能清晰了解与作品创作同轴时间内钢琴的基本样式与音色。

现今用现代钢琴演奏早已司空见惯,但在那个时代直到舒曼时期,fortepiano琴是通用的键盘乐器,因而用fortepiano琴演奏贝钢奏不仅仅是反朴归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能清晰逼真的看清楚贝多芬作品的本来面目与未加过分渲染的音乐本色。

当然也应该看到,自贝多芬始,随着钢琴重磅作品曡出,fortepiano琴也在不断改进,比如1790年制做的维也纳琴(约翰·施坦茨琴)还没有脚踏板(替代脚踏板功能的是膝控杆),但到了19世纪末期,fortepiano琴的各个配件功能已经充分完善,这个时期的fortepiano琴(三角钢琴)已经是音乐厅的常客。

我一直以为,fortepiano琴更适用于海顿和胡梅尔,也适用一部分莫扎特,也适用于早期贝多芬,但并不适用成熟的、力量的、深刻的的贝多芬,这样的贝多芬需要像现代钢琴那样更加稳定细腻与共鸣效果更为充分的乐器来表达,而fortepiano琴把一部分“贝多芬”限制住了,特别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充分认识与发掘出贝多芬更为丰富与无穷尽之含蕴,fortepiano琴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当然,这不仅仅包括贝多芬。

我同样一直以为——经典作品的解析与演绎不会穷尽,人们对它的认识与挖掘也不会穷尽,这是由经典作品的前瞻性与抽象性决定的。

巴度拉-斯科达是50年代声誉鹊起的维也纳钢琴三杰,同时也是儒雅的学者,他曾于1969-1970年两年间使用波森朵夫琴录制过一套贝钢奏全集,而这第二次录制则用了十一年,可见挑战巨大。

这套录音基本完美,它披露出独到的音色与脱俗的魅力,同样,这种美与fortepiano琴独特的声音魅力现代钢琴无法达到,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所有现代钢琴演奏的贝钢奏都远远超越了贝多芬时代的钢琴原型,无论它是波森朵夫、斯坦威还是斯坦伯格,而唯有与作品写作同轴时间内的fortepiano琴才能真实反映贝钢奏最初始味道,这话听起来不近人情,却最接近事实。

此版均录于维也纳,全部32首作品共9张CD分别使用了六架fortepiano琴,分别是:1790年的约翰·施坦茨(CD1.3);1796年和1815年的约翰·布劳德伍德(CD2.7);1790年的安东·瓦尔特(CD4);1815年的乔治·阿斯卡(CD5.6);1824年的康纳德·格拉夫(CD8.9)。

fortepiano琴演奏一般多使用复制琴,没有几家艺术收藏馆会舍得把历史原琴拿出来供演奏录音——你难以掌控风险,而巴度拉-斯科达此版使用的fortepiano琴均为历史原琴,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曾见过有说法:其中有几架琴来自演奏者个人收藏,不知确否。

弹第1.2.3号的fortepiano还没设计脚踏板,它由约翰·施坦茨于1790年制作于维也纳,说实话,这架琴具有无与伦比的木质感和透明度,这样的音色与它在共鸣时没有过多的音染“干扰”密切相关,当然,正因为共鸣简单,它的音色也相对清瞿,音阶越上行,音色越清瘦,但声音煞是好听,与现代钢琴版比较(如速度相仿的布赫宾德),第1号f小调第一乐章除了泛音与共鸣,在作品的表现力与演绎上并未见劣势,听感则各有所长,演奏f大调慢乐章的fortepiano琴同样不落下风,尽管这个慢乐章优美而情感深刻,但它同时也表现出早期贝多芬略显拘谨而周全的风雅,这与这架fortepiano琴的特性相符,与现代钢琴版比较,我甚至更喜爱巴度拉-斯科达fortepiano琴的演奏,在有节制的浓情蜜意中透出简约,精心备至而又落键大方,而小步舞曲也弹的格外精心。

但第2号A大调第一乐章表明:当分句旋律或和声趋向复杂时——如第4.39分在展开部围绕主部主题的转调,斯科达的ortepiano琴就稍显笨拙,就不如现代钢琴来的灵动,这还并非斯科达弹的不好,而是很大程度上由这架ortepiano的特性决定的,在展现钢琴的颗粒性与透明度上,ortepiano琴有独到处,它能一个个音符晶莹般的跃然而出,但却远不如现代钢琴能表现钢琴的如歌性(线性),因而无论是弹三连音、连奏、十六分音符还是立定打旋般的转调,都比现代钢琴要吃力些,不仅如此,过急或过缓慢的分句,变化幅度过大的段落,都非其所擅长,以这样的特性,弹海顿、一部分莫扎特、胡梅尔甚至一部分肖邦尚为合宜,但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有些乐段会多少显得捉襟见肘,也很难达至完美表现力,更不用说李斯特。

听听C大调第3号第一乐章主题过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华彩经过句(0.19分),斯科达弹的已经相当棒了,但与现代钢琴版比较还是觉得略有局促,为什么?——现代钢琴因为它复杂的机制,它能很自如处理更精细细微的音乐差别,而ortepiano琴则明显不如其得心应手,再听听随后的八分音符(0.41分),一旦时值缓下来,它的音色就立刻变得悦耳动听,附带说一句:斯科达在这架没有脚踏板的ortepiano上,弹出了早期贝多芬颇为英姿飒爽的气色。而在随后的慢乐章里,却无法营造出更为宽广迷离的流动感,原因很简单——1、这架ortepiano琴无法表现如现代钢琴那样迷人的延音、连音与泛音,2、音与连线的同质性较差,它只有音的独立,但缺乏音与音的混合,而当把小节旋律“切分”时(第三四乐章),因为“断奏”的关系,ortepiano琴就会弹的得心应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第7号小步舞曲,比如第10号中间的变奏曲等等。

我们应以客观的心境来赞赏他演奏的第5-7号三首,一方面:他这几首早期贝钢奏对速度的选择无可挑剔,比如第5号c小调第一二乐章,你要把握住“正确”而又统一的速度很难,在fortepiano琴上就更难,你必须考虑这架琴在力度与和声上的特性,尤其是它的弱性,开声这几小节其实很难弹,既必须把空间撑开,又必须掌控好速度,但斯科达在处理上没有明显暇疵,他在贝多芬—fortepiano琴—斯科达这三者之间做的尚好,第一乐章对两个主题在速度与力度上的转换虽多少有些免强僵硬,但尚属自然,贝多芬赋予乐章的“题旨”被解释的清清楚楚,识家会更赞赏他超棒的第二乐章,在变化多端中弹的气定神凝,至少在变化与掌握变化上不比布赫宾德逊色,这个优美有加的第二乐章,可以作为fortepiano演奏的典范之一,以繁多的“听点”给我以很大的满足。另一方面:论对作品的表现力,fortepiano琴与现代钢琴有不小差距,尤其面对起伏较大、幅度宽阔、变化丰繁的乐章,这架fortepiano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它只能在一条相对“窄”的频道上运行,即使非常杰出,也是在这条“窄”频道上的杰出,因而尽管斯科达思维精湛技艺高超,但在效果与表现力上还是受到客体瓶颈的限制。

D大调第7号第一乐章很难弹好,它貌似“杂乱”实则有序的结构很难掌控,而斯科达的fortepiano琴并未让它变的清晰,很多乐段都在快速的噼里啪啦中免强,斯科达不得不提速,也不得不加大和弦的重量,这放在现代钢琴上绝对游刃有余,但在这架fortepiano琴上就显出力所不能及,演奏就难免顾此失彼,从而失掉一部分韵致与乐感,好在他能从随后凄凉的慢板中挽回不少分数,既使在低音区也弹的有神有形。

弹第8(悲怆)和第12-14(月光)的维也纳琴同样制作于1790年,制作人安东·瓦尔特,这架琴与约翰·施坦茨那架维也纳琴有明显区别,它显然不如其有那样魅人的木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音色,音量也略低,但低音区很稳健,音区间的平衡性能更好些,因而它在声音的弹性上略微占优。

“悲怆”第一乐章只所以弹的不温不燥与这架琴有关系,斯科达发挥了它在低音区声音宽厚稳健的性能,但在中高音域fortepiano琴音色的个性并不突出,这样听来,序奏引子的重量感超出我的预期,但副部主题的“对白”(2.11分)弹的有些磕磕绊绊,情绪色彩就显得淡了,也未能在乐章的流动感上表现出优美与生机勃勃的气势,但正因为这架琴低音稳健声音弹性好,著名的慢乐章倒也弹出几分余韵袅然。

我寄与很大希望的降a大调第12号第一乐章演奏反而平常无华,脉络与韵致都差一层,关键在于前三段变奏并未能勾勒出清晰的变奏轨迹,而变奏曲式本应为fortepiano琴所擅长,除了木质感与音色,层次清晰应属看家本领,而这首整曲的演奏都令我失望,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更是未能触及音乐灵魂,显得空洞乏味,很明显,在表现更深刻的精神世界、更复杂的键盘技巧、更勇猛宽广的气息幅度,fortepiano由于自身硬件的限制,运转与效果明显不如现代钢琴,相对容易露出破绽,既使更先进的英制布劳德伍德琴也如此。

降e大调第13(幻想曲风格)尽管仍有些峥嵘与免强,但脉络尚清,如第一乐章,小节的重轻律也较得当,如第二乐章,韵味自会盈出。
第14号(月光)第一乐章速度设定准确无误,触键有些过于小心翼翼,但不掩沉思与暇想情调,这架琴低音的稳健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整个的措词与声调都徐徐有度,架构稳定。

https://pan.baidu.com/s/1D-FhNy5YpnGe1avN6X7_GA?pwd=3j34(全集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5-25 17:02
想帮楼主把这层整完美一点:
1)陈万荣,Melvyn Tan中的Tan是其名字的闽南话拼音,中文圈二度翻译后就错 ...

层主提供的音源超好,我那个可以无视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24-5-26 1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多谢楼主、层主普及、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24-5-26 1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这张唱片录于1992年5月,由谭梅文演奏,一般录制贝多芬钢琴作品,动辄奏鸣曲协奏曲,单录小品曲的并不很多,因而值得听......

可惜这张只抓了55分钟,而且有些爆音。没在别处找到这张,只好就楼主所抓写了个cue文件,再把爆音去除,这里再供大家欣赏。
链接:....../s/1RFnHSdBvw1HkmdUW9GKEKw?pwd=tu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24-5-26 1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黄冈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5-25 17:02
想帮楼主把这层整完美一点:
1)陈万荣,Melvyn Tan中的Tan是其名字的闽南话拼音,中文圈二度翻译后就错 ...

好久不见大神,上浮就吐个大泡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17 07: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