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441
发表于 2024-5-15 19: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5 16:48
按你写的英文去寻找没找到,它的压缩包是中文名字。
是CD,不是LP。cue里有EAC版本和DiscID号,图片是CD ...

我用FOOBAR播放没有问题。

这个CD38其实就是330CD那套中1960年代的82CD中的CD38,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偏移量向前移了48字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6 1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乐团版应能列在马九的听单上,模式仍然是克老一贯的,丰厚朴实,清晰透澈,在马九演奏上,我个人偏爱结构清晰的版本,马勒的繁缛复杂,尤需要将结构理缕清晰,才能让听家看清楚脉落与层次,才有可能更真切了解马九创作的真实意图,从这个角度讲,克老此版倒合我意,他没有伯恩斯坦终极的沉醉情感,也不似卡拉扬绝佳的整体平衡流动,但演奏因清晰而变得鲜活,在他固有节律下有生命的呼吸。

我对克老第一乐章将胸襟撕裂开来、一筋一脉让你看得清楚的演奏有好感,节奏上仍然过于拖过于慢,但能将所有谱面信息如“实物”般摆在你面前,是血是肉每位听家自己定睛观瞧,丝毫没有遮掩,更没有故作姿态,管弦乐清晰的令人发指,马勒想说的话,用什么样的措辞,就这样以徐徐的口吻、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气宇轩昂、时而神经质的贯入听家耳朵,语速迟缓、口齿清晰是克老的指挥“标签”,这为一些评家垢病,听克老的马勒,你得坐稳当的,细细品味他慢悠悠的口味和余韵,一旦能步入他的“轨道”,他同时兼有的严峻、严谨,对管弦乐强大的推力、毫无杂质的动态和弦,能给你非同寻常的清透感受,这样的马勒,入门不易,入得门后一般不会失望,当然,也得具体的看,听他的马勒,是有条件的。

中间两乐章依旧无比清晰,兰德勒虽慢却如脚底生根般的稳当,但这样的谐谑曲与回旋曲已经略失作品本来面目,马勒若再世也许会摇头,克老让“引人入胜”的谐谑曲变得有些拖沓沉闷,尽管他也槌击出声嘶力竭的强大动态。

第四乐章由于作品本身迟缓,所以克老的演奏我倒认可,他棒下合奏一贯就有“棱角”,你不能用“圆润”要求,他的阐述,更多是带有宗教圣歌的气息,那种朝圣般向着死亡进发的纯粹与热度是几个版本中少见的,这倒与卡拉扬把死亡做为“回归”的解释不谋而合。

https://pan.baidu.com/s/1fHqKQaheh71DGepMXFL7mQ?pwd=dw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
发表于 2024-5-16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发表于 2024-5-17 0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YK12345678 发表于 2024-5-15 19:26
我用FOOBAR播放没有问题。

这个CD38其实就是330CD那套中1960年代的82CD中的CD38,完全一样。唯一的区 ...

谢谢您和 MusicAV 大神的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
发表于 2024-5-17 0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6 10:37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乐团版应能列在马九的听单上,模式仍然是克老一贯的,丰厚朴实,清晰透澈,在马 ...



夜深人静之际,一杯清茶,克老的马九,再来捧读  《静静的顿河》,今天晚上安排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伯恩斯坦CD有三版马九,最早是CBS全集版——1965.6与纽约爱乐团版,然后是与柏林爱乐团合作录于1979年的DG版,而DG80年代的全集版则是录于1985年与皇家音乐会堂合作的阿姆斯特丹版,这三版都属一流,只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乐团风格、不同思考及种种主客观因素,效果与侧重有所不同,这里自然还有录音器材、场地、及录音编辑、录制技术的因素在里面,我个人相对更喜欢1965年的CBS版。

第一乐章65版温暖又清晰,笔墨浓烈,情感投入纯粹而真切,织体的韧度殷实,高音区略有点尖刺,但主题与情趣转换自如,衔接没有持缓与生硬,伯恩斯坦对管弦乐声音的控制几近完美,既有效也不过分,动态段落控制的恰当。1985皇家音乐会堂版合奏的线条细致清丽,但织体的厚度与韧度明显不如65版,能听出来稍有人工雕琢痕迹,因此演奏的自然与自如的流畅感不如65版,录音平衡偏后,稍影响到声音密度与聚焦感,它的长处在于声音透明与清澈,但色调上偏冷,与65版的温暖形成对照。1979年的柏林现场版在合奏的激烈程度上胜过前两版,用情较深,动态开阔,震撼力很强,乐队应力敏锐,对转换的反应很快,合奏讲究细节,因而细部小的技巧做得精细,生动、鲜活,合奏的技术水准仍然一流,它的问题是录音不大讨喜,抛开现场咳嗽等干扰因素,音场宽度与纵深都很一般,音压偏小、偏薄又有点狭锐,你细听,伯恩斯坦指挥时发出的声音被清晰记录下来,但乐队舞台的声音效果不佳。

理解上,柏林爱乐时正值卡拉扬鼎盛时期,伯恩斯坦79版的诠释以高度个性化、特立独行的姿态抗衡,侧重于对马九末日景像、人性悲苦、恐怖与虚空情绪的喧嚣与披露,我以为:正是因为这一特色,这版马九以在情感的深刻与对马九内核犀利的“剖解”上独一无二,并能以这点有效震慑听众,他做到了,但这样的震慑并非总能有效,中间的两个乐章以我看有些“下笔过狠”,小节的重拍过重,兰德勒舞的蹬地脚太用力,远不如65版来的“正确”,它当然延续着来自首乐章的情绪,但少了些高屋建瓴的视野,这样的视野应包括多样化与平衡,平衡咋来?——变化,变化中求平衡,没有变量,哪来的平衡?合奏技术上,由于节奏过于迅疾,略显得粗糙,也少了些马勒赋予其昂然舒展的情趣。

85皇家音乐会堂版在演绎的深刻上同样有所追求,不仅演绎,他力图措辞的“多样化”,并辅以声部与乐队色彩的多样化,但这一点在乐队实际演奏上并未能有效的、艺术性的贯彻下来,想法太多所导致不自如的人工斧凿痕迹是这版的瑕疵,你听后会感觉:声部的发声与衔接略显突兀、生硬,稍欠流畅与自如。

在理解演绎上,65版详尽而健康,它在深入性、合奏的表现力、理解与演奏效果的平衡上让我满意,音乐铺陈展开是全方位的,交响视野很开阔,可谓面面俱到,它带给听众舒适的声音和美伦美奂的流畅感,你听不到一点“断点”与生硬的“拼接”痕迹,它所展现的是指挥平实有见地的思考和对乐队驾轻就熟的有效控制,一向咄咄逼人的纽约爱乐团在伯恩斯坦棒下出奇的熨贴听话,听听它们第二乐章的三段兰德勒,声部组织的可谓精妙,声音打磨的丰腴平滑,而又分毫不差,尤其声部衔接与节奏控制,炉火纯青。你再听听他在第三乐章如何设计迈向末乐章的路途——它在一步步的升温!直到副部第二主题出现,它的出现,其实是默认“死亡”来临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这期间当然还有对抗与挣扎,但宿命确定了,能理解这时伯恩斯坦飞快的经过句么?

这三版,若硬盘富裕,我建议都收,体现出大师不同时期的思考与变化,有价值,若强说排名,我倾向更均衡耐听1965的纽约爱乐版,其次是1979的伯林爱乐版,它在深刻与独特个性上很见成色,弱点是不佳的录音和技术有拖累,阿姆斯特丹的全集版仍属一流,只是相比较而言稍逊。


65版:https://pan.baidu.com/s/12AYoMNQtyvAvuLURnE6nVw?pwd=8qjg
79版:https://pan.baidu.com/s/1KewJ0uq9UPYsCaicvd4HdA?pwd=ierv
85版:https://pan.baidu.com/s/1eKo67dHuENCfM8W5gLYdcw?pwd=hcyr
维也纳DVD版:https://pan.baidu.com/s/12-bvWeQZACH9HOgP5y99iQ?pwd=pmb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7
发表于 2024-5-17 1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发表于 2024-5-17 13: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17 09:39
夜深人静之际,一杯清茶,克老的马九,再来捧读  《静静的顿河》,今天晚上安排上?

讲究点的话,就是把普通的烟火过成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发表于 2024-5-17 13: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simplerbt 发表于 2024-5-17 13:35
讲究点的话,就是把普通的烟火过成精致…

火腿火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0
发表于 2024-5-18 2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10 22:04
这幢楼,也送楼主一部电影:马勒传。https://pan.baidu.com/s/1mYurkrt69WXivddfv2LqKg?pwd=erji
十多天 ...

感谢层主!
今天把这部《马勒传》看完了,从情节角度看比较一般,从音乐欣赏和了解马勒的生平看还是不错的。

边看边查资料,好巧不巧今天是马勒逝世113周年纪念日。留贴纪念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1
发表于 2024-5-19 06: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4-12 07:12
在马勒九部交响曲中,第六充满迷团又令人望而生畏,长话短说,有三个迷团难解:
一,此曲创作于1903 ...

学习了精彩点评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1: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老肖的音乐,以我个人喜爱程度说,首先是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其次是那套杰出的弦乐四重奏,再次是交响曲与协奏曲。

马勒、理查 施特老斯之后,音乐开始明显向两个方向分化,一以勋伯格贝尔格为代表的新维也那乐派开始向12音序列与无调性探索,二则是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老肖继续并未完全摈弃传统的新调式音乐,而音乐创作的重心,也逐渐由德奥偏向了俄和东欧,20世纪音乐这一时期,因为有了斯特拉文、巴托克和老肖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老肖的不少扛鼎之作,皆创作于这一时期。

与20世纪其他作曲家比较,老肖很不同,他在严苛的环境下走出了一条精彩独特的创作之路——旋律新颖奇异、行走与空间多变,情真意切又嘲弄犬儒色彩兼有,作品很有内蕴,而和声运用既能看到传统又绝对自成一家,他的晚期创作同时开启了前苏现代音乐之门,后来的施尼特凯乌斯特沃斯卡娅等作品都能找到他的影子,我们的朱践耳就出自其门下,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就颇有其创作理念的遗风。

在老肖15首交响曲中,c小调第4号相对人们认知的程度不高,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第5-10号,原因在于这几首情感内涵的指向深度与交响语汇更为老到,人们似乎也更容易接受在感情色彩上丰润的作品,网上第4号作品相对较少是一佐证。

以我个人看,欣赏老肖的交响曲,这首第四不能不听,就像你若想了解老肖和他的音乐,他的24首前奏曲不能不听一样,如果说20-30年代的老肖还处在音乐创作的探索阶段,那么他把握大型作品结构功力与交响语言的能力,在第4号这步入了成熟期,此作作于1936年,时年老肖30岁,这是一首规模宏大雄心勃勃的作品,可惜在此作完稿交付列宁格勒爱乐团排练时,受到非难,并由此引发了俄对文学艺术创作空洞、夸张、混乱与形式主义的批判,老肖在1936年12月此作首演前撤回总谱,这一撤就是25年,直至1961年才得以首演。

此作三乐章,分成五段演奏,从结构上看,此作品构架与成熟时期的马勒略有相似处——两侧大幅度拉开,不惜运用夸张的音乐语汇将空间撑大,确保交响空间的充裕,而在中间大作文章。

第一乐章是迷人的节奏型与夸张音乐语汇纵横交错的美妙天地,它的呈示与发展都引人注目,在木琴响亮而短暂的序奏后,0.20分由全乐队一声惊撼的顿奏和弦,引出在c小调上带有几分诙谐性格的快板主题,配器与敲击性的和弦给我以印象,在小提琴与钟琴主奏下,先后经由弦乐各声部、击打乐器、木管、圆号与小号声部等演奏后,自然进入对比性的副部主题(第2.08分),副部主题带有几分感情色彩,首先在降e大调上呈示,但调性很快变的不明确,随之而来的是频繁转调、顿音和弦与不协合音的环绕,两个主题开始交叉交融,形成高潮后于5.37分进入展开部,展开部是一令人眼花撩乱、目不暇接的音乐迷宫,显示出老肖在复调音乐与赋格上的功力,你或可认为过于倚仗于形式,但我却看到老肖在布局上首尾兼顾的大局观,展开部中端的慢板似过冗长,也对应了后半部分的急板,使温馨与冷峻、表情与诙谐、开放与收紧、大声喧哗与小心翼翼、协合与不协合等等音乐表现被容于一体,老肖真是作曲家中一流的“表现主义者”,他以姿肆与富于色彩的笔触在横拉开的空间中大作文章,天马行空,风流倜傥,初听可能会稍觉“混乱”,但听久会越觉出魅力,我总是以为:如果音乐只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如深刻的情感、如稳定的和声等,无论怎样,都是艺术观的狭隘,美是没有限度的,就像音乐表现力没有限度一样,第二节presto 第6.00分进入再现部后色彩上略黯淡下来,配器上突出了低音木管乐器,这一乐章篇幅长大,演奏时间近30分钟。

第二乐章三段体,开声就是A部在F大调下行的固定音型,分别呈现出下行六度和七度,就如同“命运咒语”一般贯穿于整个乐章,这个带有兰德勒舞曲节奏的A部主题展开的巧妙,一方面是它的主题分解,一方面是它的动机固定音、再加上固定音型的重现,从而产生节奏与织体交错的美感,2.45分小提琴演奏出带有浅抒情色彩的三声中部,它让人想起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但却归于喧哗,4.11分A段再现,将固定音型做赋格处理,赋格分为两组进行,一组是弦乐形式,一组是管乐形式,使这个多少带有诡异谶语色彩的“固定音型”给人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乐章篇幅同样长大,情感上总的是由悲哀忧伤走向悲壮与欢快明朗乃至纯静的过程,调性上也是由小调不断转向大调、大调转向小调的过程,布局与第一乐章反行,由低音管类似葬礼进行曲的慢板序奏开始,逐渐行成一个带有英雄气质的悲壮高潮,再回到慢板后,引出坚定的快板主题,不屈的顿音节奏型与顿音和弦勾勒出快板主题坚定的气色与不可阻挡如洪流般走向,4.30分在由木管一俏丽音型下,中提琴演奏出温馨抒情旋律,作为对快板主题的对比,这一乐章从听感上看,结构稍嫌松散,对比主题的展开略显冗长,这恐怕是此作长期未得重视的主要原因,但也属白璧微瑕,从整体看仍然杰出,虽情感与思考性不像后来的第5.6号那样突出,但庞大的气度与恢宏的交响性、复杂的情趣与暗喻性语言、魅人的音乐性与探索性旋律都为老肖后面交响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版演奏出色,海丁克是老肖交响曲权威解释者,他录制的老肖张张精彩,这版演奏,首先是出色的平衡,在宽阔的交响性中表现出横向与纵向、内涵与形式出色的平衡,其次是一流的管弦乐色彩,明与暗、力与柔都有鲜明的对比,演奏精力充沛,也表现出伦敦爱乐乐团近乎透明的合奏声响。

https://pan.baidu.com/s/1EtvWK0QAaQWnw80MoABvOg?pwd=tra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3
发表于 2024-5-19 11: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4
发表于 2024-5-19 1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讲到老肖了,太好了。听老肖的音乐有个好音响是大大的加分项。贝多芬听个mono完全没问题但老肖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8: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肖四之所以迟至1961年才首演,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最关键,但敏感,不谈,二、乐团对演奏稿也缺乏热情,认为难度大,难与把握,三、老肖自己不满意第三乐章,几经修改仍未至理想,这从他50年代答记者问能看到。

1961年首演后,它仍难被理解,演奏并没有受到欢呼,包括两年后在美的首演反响也平平,爱德华·唐斯在那本书中,并未将肖四写进去(这是一重要信号),很多欧美专家在对交响曲的著书论说中都将其排斥在外,既使有些人奋笔疾书,指出它的重要性,仍然无济于事。

平心而论,它确实难与理解,或者更准确的说:在结构与曲式上欣赏都有难度,人们大多如此,对难与理解的会选择绕开,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的是:第四是老肖交响音乐步入成熟期的基点(由此,老肖独特的音乐语言基本成熟)——它交响语言的新颖奇异、乐思与意念的交叉杂合、音乐语汇的隐晦渲泻、曲式结构的不拘一格、和声调性的复杂多变、音乐走向的怪诞夸张,甚至是邪恶般的张狂,在交响作品中都不多见,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老肖30年代后音乐创作基本的措辞方式,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个成熟老肖的“开始”,他已从固有的创作模式、传统的曲式结构上大胆脱逸,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音乐自身的“自由”(当然,也有人称之为“混乱”),它说明:交响作品的创作,想在稳定的调性与和声结构的传统模式上走出新路、超越前人已经不可能。

第一乐章就难与概括梳理,当然是奏鸣曲式,但又迥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奏鸣曲式,呈示中挟裹着展开,而主题的呈示展开并不连续进行,它的“非连续性”往往给人以听觉的断裂感,固有的呈示、展开、再现模式的分界被模糊化,再也不会向传统那样理性秩序的进行(如第三主题就在第一展开部后才由低音管呈示),而第三主题呈示后,你很难捋清由哪里开始第二展开部,反向次序越来越多,更别说调性的频繁转换已经很难稳定于基本调上,主音的引力作用被削弱,甚至有了几分泛调性的影子,演奏的难度可想而知,把握住这样庞杂如万花筒般的结构需要相当功力,且别说更难解构理解与聚焦的第三乐章,第二乐章明确:复三段体,但第三乐章究竟是啥曲式?回旋曲?回旋奏鸣曲?难以定位,莫衷一是,从听感上看,音乐实际上被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段”,它的断裂感让人颇费周折也难以续接,你难以找出足以能串联全曲的核心,只是到最后显现葬礼进行曲的变形音,结束在钟琴的三度音型中,才让人感觉到乐章的首尾相接,难解吗?但音乐又足足洋洒着迷人的魅力,让你欲罢不能。

我之所以赞赏海丁克与伦敦爱乐版,也正是在于它所表现出优异的平衡性,演奏不失缤纷色彩,但又把握住了架构的基本均衡,海丁克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偏斜的、混杂的、夸张渲泻的、多头的音乐“完整化”,而不是将其更加“偏斜化”,这是他与前苏指挥之间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美指挥与前苏指挥理解上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由地域性而非音乐性造成,他聪明地没有再向深度开掘,止步于现有理解,而将演绎重点放在大轮廓的完整与管弦乐各声部的均衡上,以使之较易接受,这个版本在效果上很出色,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对它不会抵触,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有专家指出它在演绎上的不足,没有出色表达出老肖赋于此作在怪异乖厉外表下的曲委与渲泻,我听后也确能感觉到在内涵上略显苍白,但它在形式上的优异应能补救,第一乐章呈示部这一段堪称典范,节奏恰当,亦张亦驰,而展开部同样,规则而致密、文清而武秀,深度上的不足似主要在第三乐章上。

康德拉辛是老肖第四交响的首演者,这张唱片录于首演的第二年即1962年,乐团依然是莫斯科爱乐团,他也录制了老肖交响全集,他的《全集》算不上张张精彩,但这版第四却出类拔粹,从演绎的角度讲比其它版本更直接、更深刻,他显然比海丁克更了解老肖隐在这部作品背后的思想,那种隐藏在曲委背后的疯癫与内蕴,康德拉辛揭示的尤为出色,他的演奏,较少欧美指挥擅长的辛辣与不时露出的幽默讥讽,却以颇具历史感的浑厚与张狂见长,因此,演奏幅度更开阔,一边是隐隐暗流,一边是疯癫般的狂舞与渲泻,仿佛要拼命挣脱脚上的锁链,康德拉辛把那种暗郁的隐喻语言与狂暴的音响高潮表达的无与伦比,说实话,能扼准老肖脉博的,还是这些俄时期与老肖同命运的老艺术家,如穆拉文斯基、康德拉辛、罗斯特罗波维奇,包括小一辈的罗杰斯特文斯基。

这版演奏理念与海丁克不同,康德拉辛并不在意平衡而意在“拉开”,这在指导思想上与老肖“拉开作文章”的创作初衷颇为接近,演奏吞吐着乖张、狂暴与惊悚般的景像,激烈处,康德拉辛以近乎变形的手法与强烈的渲染性,把此作的意旨表达的更为“凸显”,他第一乐章近乎疯癫的个性与整体的浑厚感,从演绎的角度胜过海丁克一筹,而慢速部分的“聚焦性”也更为醒目,第二乐章的兰德勒不再“四平八稳”,舞步中显然注入了俄罗斯血液,将息中瞬间就“大步跃起”,这显然是斯拉夫特质的结果,欧州人相对俄要优雅,脉博也相对稳定,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这一节处理上极令我满意,这个过程可谓完美,看似有些松散的结构被康德拉辛以饱满的情绪与浓烈的笔触赋与生命活力,演奏竟能脉脉相连、绵延不绝,稳步走向英雄般的快板,于力透纸背中显出不可遏止的狂势,而狂势中又显出安稳如山的气度,真是精彩!任何演奏,一但深入,赋于音符与生命,所带给人心境的认同感与感召意义,就绝非音乐自身的华彩所能比拟,这个令人难解的第三乐章,到了康德拉辛棒下意旨清晰起来,他以令人钦服的魔力赋于音乐以生命,使之翩然起舞,也使之整个乐章都情趣盎然。

https://pan.baidu.com/s/1yTjSafu1OLgS-qdi0MEPKA?pwd=tf4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6
发表于 2024-5-20 09: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9 11:11
老肖的音乐,以我个人喜爱程度说,首先是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其次是那套杰出的弦乐四重奏,再次是交响 ...

俄罗斯的作曲家都是多产,从老柴开始,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还有歌剧舞剧乃至电影配乐,每种题材都有佳作,老肖爵士组曲中的一首圆舞曲,就能让在场的人听得热血沸腾。
确实东移了,早先电视里采访刘欢时记得他讲过一句,大致意思是:伟大的古典音乐到马勒结束一去不复返了。我想这应该指德奥,如果把常说的从巴洛克开始的Classics作为一个整体的话,从全球看,画上句号的应该是老肖。
海丁克在模拟录音时期为PHILIPS完成了布鲁克纳和马勒,数字录音后在DECCA完成了肖斯塔科维奇的15首交响曲,在当时的宝丽金应该算是第一人,实在想不出是否还有谁。老肖的交响曲在企鹅带花榜单中很少有,但海丁克就占了一席。DECCA不仅拥有海丁克这套肖交全、还有一套菲兹威廉的老肖弦四,之后里卡多夏伊又在DECCA录制不少老肖的管弦乐作品。相比之下,DG显得慢了许多,除了90年代的艾默生的弦四外,在下载的资源中肖的15首交响曲没看到全过,贾尔维在CHANDOS留下半套,另半套给了DG,几个指挥(包括卡、伯)合起来的肖交好像DG也没凑全。去年(不早于前年)终于发现尼尔森斯与波士顿为DG完成了一整套老肖15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发表于 2024-5-20 1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4-5-20 10:15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0 08:44
肖四之所以迟至1961年才首演,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最关键,但敏感,不谈,二、乐团对演奏稿也缺乏热情 ...
肖四攀登顶峰中,肖五就是站在峰顶之上了
说起肖四,又想起当年买碟的事。旋律唱片,看到一张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录制的肖四,MELODIA/OLYMPIA的CD从没买过,感觉前苏的这些唱片今后不会再有,就勇敢地买了一张。回来一放,第一声就把我镇住了,一没想到肖四也很好听,更没想到前苏录制的唱片效果也能这么好。80年代早期的数字录音,与DECCA相比,声音更饱满厚实。之后又去买了2~3张老肖-罗日杰的CD。ape时期下载了这套(BMG发行?),这套综合来看相当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发表于 2024-5-20 1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7: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罗杰斯特文斯基(1931-2018)尽管是晚辈,但他和老肖保持着密切友好交往,直到老肖1975年去世,这样的交往,明显有助于他对作品深刻而犀利的洞察力,和穆拉文与康德拉辛一样,他同样是老肖交响作品少数几位最重要指挥家。

与USSR这版录于1985年,他以极其坚实的节奏步态、富于激情的措辞、敏锐多变的色彩和润厚的音乐感成为肖四最佳版本之一,速度上与康德拉辛比较稍微慢些,但给我的感觉与作品精神的匹配性能甚佳,方整坚实的步履让我想起贝九第四乐章大合唱那样均匀级进的意志力,整个第一乐章都在罗杰斯特文斯基强大指挥意志的笼罩之下,打击乐和木管成为合奏的亮点,它被彻底放开了,成为引导“队列”奋勇向前的推动力,敲击出令人震撼的刚强节奏,给我的紧张感不亚于康德拉辛那版无与伦比的肖四,第一乐章撼山摇岳的疯癫与狂傲、直白表现出面对枷锁无所畏惧的对抗精神,而罗杰斯特文斯基对这种精神喧嚣式的喧泻,直逼康德拉辛。

罗杰特文斯基是富于即兴精神的指挥,当他的灵感大胆挥洒时可谓是姿肆不羁、“佳句”频飞,因而不仅在作品精神上,既使演奏出的音乐感也在最佳之列,可听性很强,当音乐在中速行走时,他的鲜活与生动往往更能令听者心旷神怡,听听他棒下的第二乐章,抑扬顿挫的起伏、张扬与曲隐、渐强与疏落、穿插于模进,被按排的十分美妙。

这部作品具有超前卫的写作笔法与交响精神,老肖诡异新奇的音乐语汇和措辞方式大量显现在作品中,如果创作由此大胆的在环境宽松的条件下发展下去,他那样杰出的音乐才华甚至有可能与马勒齐名,但显然并未被当时身处的客观环境宽容,我们现在早已安然顺畅的理解与接受,并给予由衷的掌声,但在那个时代,老肖的创作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大为抑制了,这里的痛苦与苦闷可想而知,因而,他作品时隐时现的嘲弄、癫狂与犬儒精神兼有的音乐语言绝非有意为之,却不得不成为他音乐创作中一道醒目的、独特的“风景”,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哀的创作模式,如果能看到这一点,他的第三乐章可能会更便于理解。

面对复杂的第三乐章,罗杰特文斯基超能的灵感与即兴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具有这样能力,能把老肖原创中复杂的纹理结构、难以明言的隐曲情感、形而上的高端姿态,以热情扬溢、有凝聚力的管弦乐方式融于一体,这个乐章很顺畅且精神抖擞,虽解析未必有多深刻,但生动而直观性好,与他的第一乐章一样,他在均匀步态下坚定的行走与坚韧的色彩无疑给演奏增加珐码。

https://pan.baidu.com/s/1yW6aA5nutIq7MwSxf6dBBQ?pwd=6y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7: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0 09:46
俄罗斯的作曲家都是多产,从老柴开始,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还有歌剧舞剧乃至电影配乐,每种 ...

是的,老肖作品前苏旋律公司居多,交响这块,苏俄挥的也多,其次DECCA,DG有些散碟,尼森斯的听说过,瓦西里·佩特连科在naxos也录了一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3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