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三角大中华 于 2025-7-2 10:20 编辑
铁三角曾推出的 AT2020 心形指向性电容式话筒与 AT2040 超心形指向性动圈式话筒,凭借其稳定的音质表现与亲民的价格广受赞誉,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 AT2020自 2006 年发布,于今年迎来了第18周年,该型号全球销量已突破 200 万支,成为市场中备受推崇的畅销产品。AT2040 推出的三年来,亦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持续扩大影响力。 这两款话筒均诞生于铁三角东京町田总部,专为国际市场打造,延续了铁三角在专业录音领域的技术精髓。自推出以来,它们在全球市场稳定销售,深受专业用户的认可与信赖。 历来,录音室话筒市场多由美国与德国厂商的高价机型主导。那么,一家日本公司究竟是如何从中突围,研发出性能出色、价位亲民且广受欢迎的话筒呢? 答案则源于铁三角的设计哲学与研发理念。这些话筒诞生于不断的反复测试中,每一步都彰显着对品质与创新的执着追求——这正是铁三角始终如一的信念。我们将亲赴东京町田总部,深度探寻 AT2020 与 AT2040 的设计概念、研发历程,以及它们如何逐步赢得全球内容创作者青睐的轨迹。
铁三角20系列话筒——从左至右依次为:AT2050、AT2040、AT2020 及 AT2035
专访正文:
铁三角AT2020与AT2040话筒:设计理念与研发故事 本次,我们专访了铁三角株式会社产品开发部——话筒研发部门的资深工程师金津亮先生(以下简称金津),金津先生在铁三角深耕长达 19 年,虽未直接参与 2006 年初代AT2020 的开发,但在公司多款耳机与话筒的设计开发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为关键的是,金津先生深度参与了 AT2040 从企划到落地的全流程工作。访谈中,我们不仅向他请教了 AT2040 的技术细节,同时也深入探讨了 AT2020 及其衍生型号——AT2035(心形指向性电容话筒)与 AT2050(多指向性电容话筒)的开发背景与技术特点。
铁三角产品开发部|话筒研发部门——金津亮先生
AT2020的诞生:源于美国车库音乐人需求的精准洞察
问:可以请您谈谈20系列话筒(包括AT2020、AT2040 )最初的设计与研发是如何启动的吗?
金津:在探讨 20 系列之前,让我们先追溯更早的 40 系列,这有助于理解完整的产品发展背景。我们的首款录音室话筒是 1991 年推出的 AT4033。彼时,专业录音话筒普遍价格高昂,而 AT4033 凭借远超预期的出色音质与更亲民的价格脱颖而出,迅速成为热销产品,更在 1992 年 AES 展会上荣膺「最佳话筒」奖项。自此,包括AT4033在内的40 系列稳居我们产品线的主力旗舰地位,直到 2013 年 50 系列接过传承的火炬——其中许多型号至今仍在销售。
在此期间,我们敏锐地察觉到一个新兴用户群体在美国的崛起——即「Garage Musicians」(车库音乐人);在日本,则常被称为 DTM(DeskTop Music,桌面音乐)创作者。他们往往预算有限,却蕴含着成为未来音乐新星的潜力,堪称业界的「黄金蛋」,对我们而言,他们也是重要的客户。
因此,我们开始着手开发一款价格更实惠却仍然拥有录音室级音质、具备高性价比的话筒,成为我们的首要目标。于是,AT2020在 2006 年应运而生。
AT2020于2006年推出,专为车库音乐人(garage musicians)打造
问:在 AT2020 推出后,20 系列是否也陆续扩充了其他型号?
金津:是的,20系列被定位为40系列之下的入门级产品。其核心使命是成为用户接触我们旗舰产品的「门户」。AT2020问世后,我们相继推出了多款衍生型号,包括:AT2010手持式电容话筒;AT2021笔型(pencil-type)电容话筒(主要面向除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以及同为侧向拾音电容话筒、但拥有不同声音特性的AT2035 与 AT2050。
而该系列的最新成员,则是采用动圈式设计的 AT2040。
AT2020及其内部组件
振膜尺寸:直径15.4mm/24.3mm,厚度2微米
问:AT2020、AT2035 及 AT2050 外观非常相似,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金津:尽管外观相近,但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我们所说的「单元」,即话筒的核心元件,负责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单元的内部核心是振膜,其设计差异是区分型号的关键。
AT2020 采用直径 15.4 毫米、厚度 2 微米的一层镀金聚合物薄膜振膜制成。有趣的是,其尺寸与经典旗舰AT4033相同,然而因为施加在振膜上的张力是不同的,所以它并非完全相同的组件。
换句话说,AT2035 和 AT2050 都使用直径更大(24.3 毫米)、厚度同样也为 2 微米的振膜,两款型号的振膜张力均依据各自声音特性进行了优化调整。
AT2020内部的振膜: 直径15.4毫米,厚度2微米
问:AT2035 和 AT2050 的振膜,除了张力不同,其他部分是一样的吗?
金津:其实不一样,它们的内部结构也不同。AT2050 采用了直流偏压(DC-biased)设计。它会将输入的 +48V 幻象电源内部升压至超过 100 伏特。升压后的高压直流电施加在固定背板上,使电容式音头储存电荷,振膜振动改变电容,从而产生电流信号。
而相比之下,AT2035 则采用与 AT2020 相似的背板驻极体(Back Electret)设计。该结构中,固定背板表面覆有特殊高分子材料,利用驻极现象使其永久带电(类似永久磁铁保留磁性),术语“electret驻极体”是“electric电”和“magnet磁”的组合,指的是保持准永久电荷的材料,无需外部幻象电源提供极化电压,因此内部电路相对简化。
这些核心设计差异(极化方式、电压需求、电路复杂度)是直接影响 AT2035 与 AT2050 声音特性不同的根本原因。
AT2035--采用背板驻极体(Back Electret)设计 AT2040动圈式话筒:低频饱满,高频顺滑,清晰拾音优选
AT2040话筒——专为清晰拾音而生
问:您在 AT2040 的设计方案中提出的核心优化点,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金津: 20 系列的产品定位是入门级,核心是以实惠的价格呈现录音室级别的音质水准。因此,在开发 AT2040 时,我们确立了以提升音质为首要原则,即便这意味着要在其它方面做出取舍。鉴于其主要面向以人声拾取为主要需求的播客创作者,我期望这款话筒能呈现出饱满的低频,同时具备平滑、延展的高频响应,与此同时,它还需要自然地控制齿音,并具备良好的防破音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融入了针对人声重现的优化机制,旨在实现清晰、高品质的人声还原。
金津先生讲解 AT2040 所采用的双圆顶振膜结构
专注细节,精益求精:双圆顶振膜、轻质音圈、防破音设计
问:能否请您深入剖析这些隐藏的设计细节?
金津:当然可以。我们首先从话筒的振膜单元说起。AT2040应用了 「双圆顶振膜结构」,这种设计在业界虽非首创,但我们的创新在于组合使用了两种不同厚度的振膜:一片仅 12 微米,另一片为 25 微米,这种双层振膜设计在动圈话筒中是较为少见的。
与这组振膜协同工作的是音圈(voice coil)。我们在设计时,致力于使整个运动系统尽可能轻量化。为此,我们减少了音圈的线圈匝数,从而减轻整体重量,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低频响应,使话筒能更出色地捕捉深沉、富有共鸣感的人声。然而,线圈匝数的减少也意味着音圈在振膜端的阻抗降至约 50 欧姆,导致原生输出信号非常微弱。为克服此问题,我们在振膜单元外部增设了一个升压变压器,有效提升信号电平。因此,AT2040 虽为动圈话筒,却拥有媲美电容话筒的高灵敏度。
我们还特别强化了内部减震结构,尽管多数手持话筒都具备一定的防震措施,但 AT2040 的减震系统尤为可靠。某些枪式话筒采用“双点悬挂”来隔绝震动——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此类似,音头单元近乎“悬浮”于话筒机身内部。在动圈话筒中,少有如此精密设计的减震结构,此外,我们还通过多项综合性措施来应对噪音爆破音等问题。
单元宛如悬浮于机身之中,采用悬吊式减震设计的AT2040
问:AT2040 是如何有效处理破音问题的?
金津:当然,用户可以选择加装外置防喷罩,但 AT2040可能不太需要额外防护, 因为它内置了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防喷结构。众所周知,传统防喷罩会导致高频衰减,为了保持 AT2040话筒原有清晰通透的高频特性,我们反复实验,测试了不同材料和结构组合,最终找到了理想方案。坦白说,能发现它们,让我有一种“宛若奇迹”的惊喜感。
具体来说,话筒顶部格栅与侧面网罩采用了不同的材料,两者之间填充了一层类似海绵的吸音结构。有些用户出于好奇想拆解查看,我们强烈建议不要自行拆解,因为一旦顶部与侧面之间产生细微缝隙,空气便会由此进入,整个防喷系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制造过程中,我们对这部分的密封性要求极为严苛,若自行拆解,可能会产生这些缝隙,从而直接影响音质表现,敬请用户留意。
内置两种不同材料组合构成的AT2040 防喷罩
问:细节工艺中的匠心智慧着实令人惊叹,请问 20 系列是在哪里制造的呢?
金津:具体制造地点取决于型号,但其关键核心组件(堪称“心脏”的部分)均在町田工厂以精湛手工打造。例如,AT2020 的振膜,以及 AT2035 和 AT2050 的振膜与整套组件,都来自这里。
振膜置于内部的AT2035及AT2050单元组件
历经数十载,始终如初:传承经典之声
问:如今,众多音乐人与主播都将 AT2020 视为入门电容话筒,您认为其经久不衰的秘诀何在?
金津:我认为,其持续受欢迎的本质源于我们坚守的研发初心:以亲民的价格,提供录音级别音质,精准满足用户需求。AT2020最初专为车库音乐人设计,因此它能够以平坦、自然的方式捕捉从低频到高频的宽广频响范围,具备优异的信噪比表现和坚固耐用的结构。这些专业级的性能与可靠性,不仅赢得了音乐人的青睐,同样吸引了主播、内容创作者等群体的喜爱。就出货量而言,自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起,AT2020的销量呈现了显著增长。
AT2020 已成为主播及内容创作者钟爱的话筒
问:AT2020 推出至今已近 20 年,期间是否对其规格进行过调整?
金津:在核心规格上,我们始终保持不变。唯一的外观调整发生在 2020 年,当时我们稍微改变了漆面。作为设计师,我们定期查看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注意到有些用户反映原有的黑色喷点漆面在视觉上容易被误认为是“灰尘或脏污”,基于此反馈,我们将漆面处理方式改为更简洁的纯黑色。
在长达二十年的生产周期中,也遇到过某些电子元器件无法供应的情况,遇到此类情况,我们会严谨地查阅替代元器件的规格书,对其进行严格的电气性能测试和加速老化测试,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会通过专业人耳反复试听对比,验证音质、声学特性等与原始设计是否完全一致。得益于上述严谨的元器件管理和品控保障,我们方能持续生产出与初版性能别无二致的 AT2020。
金津先生分享关于AT2020及AT2040的专业见解
问:最后,我们想请教您,在日本竞争激烈、产品迭代迅速的消费电子市场,AT2020 能够保持长达 20 年的市场生命力,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产品,实现并维持如此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金津: AT2020 虽已历经了 20 年的市场洗礼,但像 AT4033 这样的经典型号,我们更是持续生产了超过 30 年。支撑我们长期生产这些产品的核心策略在于:积极响应用户核心诉求——对经典声音的忠实再现。我们最常听到的用户心声是:"我想要相同的音质"。正是他们对这份“原音重现”的深切期待,驱动我们始终坚持生产。音频产品的用户信任与口碑需要漫长时间积淀,我们珍视并守护这份信任,绝不轻易改变那些已被时间证明可靠且深受喜爱的声音特质。
现实中,常有用户带着使用10年甚至更久的话筒前来维修。我们总是尽力修复,让这些忠实伙伴重焕新生,目睹我们的产品被用户长期使用并珍爱,我们倍感欣慰。这正是我们坚持“经典之声,始终如一”生产理念的核心动力。
DTM Station 是一个日本网站,提供各式各样与桌面音乐制作(DTM)相关的信息,内容涵盖从入门教学、最新的软硬件新闻、器材评测,到数位音乐工作站(DAW)的使用技巧教学,以多元的观点为读者带来深入的解析与实用的知识。本篇文章的原始版本由 DTM Station 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