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我直言,直接一听就好听的只是古代的曲目,因为还处在所见所得直接的和声对位阶段,也就是婴儿吃奶的阶段,又甜又香直接满足。但是到了马勒这个阶段就开始不是这样了,你直接听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都坚持不了全部听完。
以前表面上很久以前也经常听过看过有说马勒交响曲和中国唐诗都有关系的说法,但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没有那么多机会能听到的收音机里也不介绍具体的,因为电台的人也听不懂,或者认为大众目前介绍过的古典乐曲里,还有稍微深刻的没介绍到的,还轮不到介绍马勒。
后来有了无损下载的时代也不行,还没有视频网的出现。
直到有了哔哩哔哩,直到上面有按照马勒第二交响曲沿着音乐的同步加上字幕的详细介绍,才能全面听进去。至于有的人说看了别人的介绍就听进去了,这种只是一种初步的听进去。不如全面了解的好。
这方面,在马勒之前,他的同校老师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都能直接听进去。再往前的法国印象派也行,更靠前的新时代揭幕人作曲家瓦格纳的更可以。
说明时代升级的一个节点,就在马勒。而且马勒的风格属于晚期浪漫派,还不是进入到近现代音乐阶段的那种。马勒的交响曲表面上的旋律还是歌唱性的直接的那种,但整体的描述方式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已经不是什么从没有任何信息了解的人随便一听就能听进去的。
比马勒交响曲创作年代稍晚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已经属于有很多不谐和音的旋律风格了,但是他们的音乐也能直接听进去。可能是标题性较强,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且篇幅不大容易联想出情节,还是属于提纲点题式的作曲效果思想。但是马勒的交响曲时间都比较长,细节多,并不直接给出点题的表象,一般人不了解详细内容的时候就听不出来在描写什么,也就听不下去。所以表面上的旋律很容易听,但通篇整体上直接简单就听不进去的就属于结构内容进步升级跨越时代的效果。
这和那些以勋伯格,梅西安等为代表的现代交响曲时代,从表象的旋律角度就听不懂的情况还不一样。所以不管如何,从马勒开始就不是直接谁随便就听着好听的时代了。再往后,连旋律都不直几接听,网上也看不到详细介绍。这样对很多人来说,新的交响曲就基本难以听进去,也不能欣赏的那么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