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 OASIS】iFi悦尔法GO pod Max:实现耳塞无线化的终极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31 16: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贵州贵阳
关键词:无损蓝牙、可穿戴解码耳放
作者:HiFi-Dawson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4日
原文链接:
https://www.hifioasis.com/reviews/ifi-go-pod-max-review/
部分内容有删改



iFi悦尔法GO pod Max是让您的入耳式耳塞实现无线体验的最佳方式,支持所有主流蓝牙编解码器,包括aptX Lossless。



距离我评测iFi悦尔法GO pod系列的新品(至少在当时是新品)GO pod Air已近两月。那款产品在几乎所有方面都超越了GO pod:更轻巧、佩戴更舒适,充电仓也更小巧便携。这款优秀产品几乎可以取代初代GO pod。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GO pod Air的输出功率较低,无法驱动那些对功率要求更高的耳塞。现在,GO pod Max来了。它继承了初代产品GO pod的设计理念,并加入了您未曾想到却可能需要的功能:除了支持aptX Lossless,还采用了更耐用的铝制外壳,并引入了我们近期在iFi悦尔法iDSD Valkyrie和GO bar Kensei 上见过的JVCKENWOOD K2相关技术。
随着功能和设计的精进,GO pod Max的价格也相应提高,建议零售价为599美元(4680元人民币),比GO pod贵了200美元,更是GO pod Air售价的两倍多。那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GO pod Max是否物有所值?让我们一探究竟。


主要规格



包装里有什么



  • GO pod Max
  • 两套耳挂(MMCX接口, 0.78mm 2-pin接口)
  • 充电仓
  • USB-C至USB-A充电线
  • 快速入门指南和说明书二维码卡(中国大陆销售版提供)

设计与佩戴舒适度



GO pod Max“吊舱式耳挂”的整体设计保持不变,但外壳材质从之前的纹理聚合物升级为铝合金。虽然这导致重量增加到24.5克,但实际佩戴中,我并没有明显感觉到重量的增加。我甚至将其与手头的GO pod Air直接对比,虽然重量差异确实存在,但并未产生预想中的不适感。除此之外,耳挂与其他两款型号基本相同,主要变化在于吊舱内部。尽管外壳材质不同,GO pod Max依然保留了IPX5防护等级,意味着它能抵抗汗水与水溅。如果您打算在室内外锻炼时使用,这将是完美的选择。





GO pod Max仍然沿用与初代产品和GO pod Air相同的功能设计:电容触控按钮位于每侧吊舱外侧的底部面板,麦克风则位于每侧吊舱的底部前端。用于连接耳挂的2-pin接口也完全相同GO pod Max附带一套0.78mm 2-pin接口耳挂和一套MMCX接口耳挂。额外的耳挂套装,比如T2和Pentaconn接口的耳挂,均可从iFi悦尔法官方另行购买。




这里是与GO pod Air的一些对比照片。我认为GO pod Max看起来更惊艳,尽显高端质感,当它与GO pod Air并排放置时尤其如此:





充电仓在外形和设计上与GO pod的相似,但略高一些,并且表面处理更精美、更显奢华。顶部现在增加了铝制面板,赋予其一种珠宝盒或手表盒的观感,我个人非常喜欢。GO pod Max的充电仓在塑料部分采用了两种外观质感:盖子部分有轻微的颗粒感,底部则更光滑。前方用于掀开盖子的开口处也增加了小铝制面板,这是iFi悦尔法增添的一个非常精致的细节,进一步巩固了GO pod Max作为高端产品的定位。



充电仓左侧有充电指示灯,背面有一个用于充电的USB-C端口。同时支持Qi无线充电。充电仓内部主要覆盖柔软的薄毡质材料,每侧吊舱收纳上方都有一个小灯,当你打开盖子时会亮起。盒内底部后方还装有UVC紫外线灯,可在不使用时对吊舱耳挂和连接的耳塞进行杀菌消毒。充电仓内部空间非常宽裕,因此即便你的耳塞仍连接在耳挂上,也能直接放入仓中充电。






可用性


由于GO pod Max的操作方式与GO pod Air和初代产品GO pod完全相同,因此对于老用户来说,在实际功能方面并无新变化。对于初次接触“无线耳塞”概念的读者,原理也很简单:GO pod Max通过耳挂与您的耳塞单元连接,使其瞬间转变为真无线耳机。这意味着,您只需将其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数字音频播放器配对,即可开始使用!
GO pod Max附带了适用于两种最流行耳塞接口的耳挂:0.78mm 2-pin和MMCX。我拥有十几副使用0.78mm 2-pin接口的耳塞和几副使用MMCX接口的耳塞。这些耳塞与随附耳挂都搭配良好,我没有遇到任何松动或接触不良问题。真正做到即插即用,非常方便。即使是带有凹槽接口的耳塞也能牢靠适配。



配对过程很简单:按住吊舱底部的电容触控按钮几秒钟,直到每个吊舱外侧的LED灯开始红蓝交替闪烁,然后进入您设备的蓝牙设置,选择“GO pod Max”进行配对。我甚至能够轻松地将其与我的笔记本电脑以及Sennheiser BTD700和FiiO BT11等蓝牙适配器配对。
当GO pod Max与设备成功配对后,会语音播报当前使用的编解码器类型,这是个贴心的设计。您可以通过位于每侧吊舱底部的电容触控按钮控制播放。坦白说,我不喜欢电容式按钮。它们太容易误触,而且按下时没有物理反馈,只有在按下按钮的吊舱中会听到一声提示音。您也无法自定义按钮组合功能,只能使用iFi悦尔法预设的方案:单击播放/暂停/接听电话,双击下一曲/拒接来电/挂断电话,三击上一曲,四击禁用或启用触控功能。您还可以通过长按右侧吊舱的按钮增加音量,长按左侧吊舱的按钮减小音量。



所有这些按钮组合都能正常工作且响应灵敏,但需要再次强调,电容式按钮太容易误触,缺乏物理反馈,且无法自定义。
总的来说,使用GO pod Max聆听音乐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理应如此。使用耳塞本身就是为了简便,何必复杂化呢?令人欣慰的是,GO pod Max作为您耳塞的即插即用解决方案,确实做到了简单易用。对于那些不愿折腾蓝牙设置的用户来说,只需让设备自动选择最合适的编码,一切就能完美运作,您可能再也不想回头使用有线连接了。将Simgot EA1000耳塞连接到GO pod Max,然后与我的三星Galaxy Fold 7配对,我可以在公寓里甚至户外随意走动,尽情使用心爱的耳塞在UAPP中欣赏我自己精选的歌单。生活至此,别无他求。

iFi Nexis APP


iFi悦尔法一直在逐步更新和改进他们相对较新的APP iFi Nexis。目前这款应用状态良好,运行流畅,快速易用,能满足所有基本需求。我将在下方展示APP界面及各屏幕、选项的截图,但我想特别强调“统计”(Statistics)信息部分。从这里,您可以查看当前的比特率、编解码器和连接质量。这在两个方面帮助巨大:首先是验证您是否确实通过所选编解码器获得了期望的比特率和音质;其次是用于排查连接质量问题,例如当您使用设备似乎无法很好处理的高比特率LDAC模式时。
我还真心希望能从这里进行自定义按钮控制,或许这将在未来实现。




蓝牙性能




我测试了GO pod Max支持的所有编解码器。SBC、AAC、aptX Classic、aptX Adaptive、aptX Lossless和LHDC(HWA)都运行得完美无瑕。对于LHDC,我测试了所有可用模式(900kbps、500kbps、400kbps和256kbps)。在我唯一支持LHDC的设备FiiO JM21 DAP上,所有模式听起来都完美无缺。
aptX Lossless可以说是大多数人考虑购买GO pod Max的重点,测试表现非常稳定。我使用Sennheiser BTD700和FiiO BT11蓝牙适配器进行了此项测试。BT11并非完美设备,但用于测试已已经够,并能让我在GO pod Max上使用aptX Lossless编解码器。BTD700则优秀得多,能提供比BT11更加可靠的聆听体验。使用这两款适配器时,aptX Lossless都工作得完美无瑕,将BTD700插到我的SONY NW-WM1AM2 DAP上,并搭配GO pod Max使用时,体验非常出色。



LDAC编解码器方面的表现,与之前的GO pod一样,有惊喜也有不足。想要在最高模式(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下获得稳定连接,结果有点让人伤心。原因是iFi悦尔法使用了高通蓝牙芯片组,除非您的音频设备也采用支持LDAC的高通芯片组并具备Snapdragon Sound认证,否则很难在990kbps模式下获得稳定的使用体验。尽管如此,在近期固件更新后,这款产品的表现已优于GO pod Air。
我在多款设备上测试了LDAC连接,性能表现结果如下:
  • FiiO JM21——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工作良好,非常稳定,无卡顿或断连。所有LDAC模式均完美工作。
  • HiBy R3Pro II——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极其卡顿断续,基本无法使用。需使用平衡 (660kbps)模式以获得流畅播放效果,但我推荐使用连接效果最佳模式。
  • HiBy R4——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极其卡顿断续,基本无法使用。平衡(660kbps)模式稍好但仍有些许卡顿。使用连接效果最佳模式可以获得最佳体验。
  • Samsung Galaxy Fold 7——在室内时,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大部分时间工作良好。在室外或嘈杂环境(如咖啡馆)中,需使用平衡(660kbps)模式以获得流畅播放。连接效果最佳模式有时会允许连接比特率超过660kbps,这是我在这款设备上的推荐设置。
  • Shanling M1 Plus——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工作良好,非常稳定,无卡顿或断连。所有LDAC模式均完美工作。
  • Sony NW-A306——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极其卡顿断续,基本无法使用。需使用平衡(660kbps)模式以获得流畅播放,但我推荐使用连接效果最佳模式。
  • Sony NW-ZX707——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极其卡顿断续,基本无法使用。需使用平衡(660kbps)模式以获得流畅播放,但我推荐使用连接效果最佳模式。
  • Sony NW-WM1AM2——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模式约90%的时间工作完美,偶有卡顿。我推荐使用连接效果最佳模式以获得最可靠的体验。
  • Windows 11 PC——为音频质量优化(990kbps)工作良好,非常稳定,无卡顿或断连。所有LDAC模式均完美工作。(测试使用Alternative A2DP Driver,可通过这一程序使PC支持LDAC传输)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LDAC,那么蓝牙性能总体表现优异,而明星功能aptX Lossless确实名副其实,它提供了比LDAC更高的比特率,且连接稳定可靠。

电池续航


与初代产品GO pod一样,iFi悦尔法承诺吊舱本体可使用7小时,配合充电仓可额外获得35小时续航。是的,这些数据确实准确。根据使用情况,您甚至可以超过一周无需为充电仓充电,我认为这是大多数玩家的体验。在我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每天约5小时),充电仓在需要充电前坚持了将近整整7天。这非常不错,因为您肯定希望每次从充电仓中取出产品时,它们都是电量充足、随时可用的状态。
充电仓左侧有一套组LED指示灯系统,用于显示充电仓当前电量。当您打开仓盖时,指示灯会闪烁几秒钟显示电量(4灯全亮表示电量>75%,而仅1灯亮表示电量低于25%)。

音质表现


本次评测使用的软件版本:
  • iFi 悦尔法GO pod Max固件版本:1.83
本次评测使用的音源设备:
  • Samsung Galaxy Fold 7 (aptX, LDAC)
  • HiBy R3Pro II (LDAC)
  • HiBy R4 (LDAC)
  • FiiO JM21 (LHDC)
  • Sony NW-A306 (LDAC)
  • Sony NW-WM1AM2 (LDAC)
  • Sony NW-ZX707 (LDAC)
  • Shanling M1 Plus (aptX, LDAC)
  • Sennheiser BTD 700 (aptX Adaptive, aptX Lossless, gaming mode)
本次评测使用的耳塞:
列表见下文。
用于主要测试的音乐播放列表链接: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6QSIhuCBDAUyoWGcyxPeN8?si=c0a4eb6bd3e3421e
  • Apple Music -
https://music.apple.com/ca/playlist/hifi-oasis-audio-testing/pl.u-lKWlcjy04xp
  • Tidal -
https://tidal.com/playlist/503485c7-7f3d-43f0-b904-4b9a89c33875
GO pod Max具备与初代产品GO pod相同的核心规格和内部架构:真平衡放大电路、自动阻抗匹配、来自Cirrus Logic的MasterHiFi芯片,以及蓝牙、DAC和放大部分的分立处理设计均得以保留。aptX Lossless编解码器支持,以及JVCKENWOOD的K2 Technology是主要的新增功能。



为了全面测试,我从收藏品中挑选了一些耳塞,以切实了解GO pod Max的驱动能力。我使用这款产品已近一个月,在此期间广泛测试了以下采用0.78mm 2-pin或MMCX接口的耳塞:
  • 64 Audio Solo——14.2mm平板单元,配备两个亥姆霍兹谐振器,(0.78mm 2-pin接口)
  • Simgot EA1000 Fermat——10mm动圈单元,配备被动辐射器,(0.78mm 2-pin接口)
  • KBEAR Cepheus KB16——1x 6mm动圈单元,1x 10mm动圈单元,6x定制动铁单元,(0.78mm 2-pin接口)
  • 7Hz Timeless II——14.5mm平板单元,(0.78mm 2-pin 接口)
  • TINHIFI T7——10mm镀金动圈单元,(MMCX接口)
  • Twistura Woodnote——10mm动圈单元,(0.78mm 2-pin接口)
  • BASN Bmaster5——1x 10mm DLC动圈单元,4x动铁单元,(MMCX接口)
  • Simgot SuperMix 4——1x 10mm动圈单元,1 x动铁单元,1 x平板单元,1 x压电单元,(0.78mm 2-pin接口)
  • Juzear x Z Reviews Defiant——1x 10mm动圈单元, 3x动铁单元,(0.78mm 2-pin接口)

功率与音量



GO pod Max能很好的驱动所有测试用的耳塞,并且留有充足的音量调整余量。对于像64 Audio Solo、Simgot EA1000和KBEAR Cepheus KB16这样的耳塞,搭配后也没有背景嘶嘶声、噪音或失真。可以放心地说,GO pod Max与市面上绝大多数耳塞搭配使用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

调音特征



iFi悦尔法GO pod Max的核心调音特征与GO pod Air以及初代产品GO pod相比相对一致。声音极其透明,保留了所用耳塞本身的调音特质,同时仅在低频区域增添了一丝暖意。这在不改变整体调音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音乐性。
在我看来,64 Audio Solo与GO pod Max有着极好的搭配。平板单元听起来没有任何限制,我获得了干净、清晰、细节丰富的声音,并具备出色的低频响应,这与使用其原配线材时的表现完全一致。
因此,关于音质本身确实没什么更多可说的了。但好处是,GO pod Max加入了一些出色的增强功能,这些功能实际上可以影响声音表现,我接下来会详细说明。

滤波器、K2与K2HD


与其他GO pod类产品一样,您可以选择快速或慢速滚降滤波,并选择最小相位或线性相位。如果您偏好不应用任何滤波器而使用Bit-Perfect模式(完美比特,或无损),这一选择也同样提供。所有这些模式听起来都很出色,选择取决于个人偏好。就我而言,Bit-Perfect模式模式听起来最好。
另外两种滤波器,可能是部分用户考虑选择GO pod Max而非GO pod Air或初代产品的主要原因,也就是JVCKENWOOD的K2和K2HD技术应用。



本质上,这项技术“旨在通过修复被改变或劣化的数字音频来提高音质。这种处理使声音更接近原始母带录音的音质。”
仅开启K2模式的实际效果比较微妙,但在我收藏的大量摇滚乐中能够察觉到,例如非高解析率的Led Zeppelin曲目,或听起来略有压缩感的曲目,如Deftones的《White Pony》专辑。K2滤波似乎去除了我能听到的轻微毛刺感,使声音更平滑。不过老实说,我并没有一直开启它,因为带来的效果大多很微妙,甚至难于察觉。
K2HD滤波则让我觉得更有趣。根据iFi悦尔法提供的资料表示,K2HD滤波会“将音频文件上采样至88.2/96kHz,然后应用选定的K2技术参数进行波形校正,扩展高频,修复被改变或劣化的数字音频文件以提升音质,使声音更接近原始母带音质。”
这听起来与SONY的DSEE音频增强技术非常相似,而我很喜欢后者。在我的MP3文件上,K2HD滤波效果相当明显,它平滑了细节,并为那些听起来略有压缩或在混音中不够突出的声音增添了一些解析度。我发现这尤其能让现场录音专辑表现更好,例如Alice in Chains的《Unplugged》,增加了些许更空旷的声场和更生动的动态表现。我发现自己更偏爱开启K2HD 滤波的声音,而非仅开启K2,最后,我会全程开启它来聆听整张专辑和播放列表。这一模式对于CD质量文件(16-bit/44.1kHz)及更低质量的文件效果最佳,且在我看来,以非常积极的方式使GO pod Max不仅仅区别于GO pod Air和初代产品GO pod,还区别于任何其他竞品。
我必须在此指出,我在使用K2和K2HD滤波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遇到了问题。对于特定的专辑,无论是在本地FLAC文件,还是在Apple Music和Tidal等流媒体服务上,我会听到爆裂声或静电噪音,有点像音频削波。无论使用哪种编解码器、蓝牙适配器或设备,我都能重现此问题。唯一的例外是山灵M1 Plus,它似乎不受此问题影响。此外,如果我在Galaxy Fold 7上使用Poweramp播放器而非UAPP,问题也会消失。在此提及此情况,以防有其他玩家遇到类似情况并寻求解释。(编者注:目前研发团队已经复现并初步锁定了问题,进入分析处理阶段,后续相关的固件升级会在官方渠道公告。)

游戏与影音娱乐


GO pod Max本身没有低延迟模式或游戏模式设置。可以说,您不会想到用它来看电影或玩游戏。除非,您使用的是自带游戏模式的蓝牙适配器,例如Sennheiser BTD700。BTD700的游戏模式效果极佳,使我能够在GO pod Max上使用aptX Adaptive编解码器,用于观影和游戏。将这两款产品搭配使用,您可以使用心爱的耳塞,并享受几乎无音画延迟的体验。

麦克风质量



iFi悦尔法GO pod Max采用与其他GO pod系列产品相同的麦克风技术,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麦克风效果出色,通话清晰。通话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背景噪音抑制,接听者始终能清晰听到我的声音——当然,消防车鸣笛经过时除外,但这在情理之中。
在充满施工和交通噪音的环境中,GO pod Max在语音隔离方面确实有些吃力,但表现尚可。反正您可能也不会想在那种环境下聆听耳塞吧。

与GO pod Air和GO pod的对比




iFi悦尔法在GO pod Max的产品页面上提供了很好的图表,列出了三个型号的关键规格和差异,不在此赘述。
与GO pod Air相比,GO pod Max的最大优势在于:精美的铝制外壳设计、K2HD滤波、aptX Lossless支持以及驱动更高功耗耳塞的能力。如果您真的不在乎这些功能,或者您极度追求最轻量化的吊舱耳挂,那么省下350美元选择GO pod Air就好。
与初代产品GO pod相比,GO pod Max的最大优势在于:精美的铝制外壳设计、K2HD滤波以及aptX Lossless支持。两者的输出功率和电池续航表现相同。它们之间有200美元的差价,我认为如果您正在考虑以当前价格(399美元)购买GO pod,建议您不妨增加预算选择GO pod Max。在我看来,GO pod Max的附加功能完全值得这个差价。

总结



在我看来,iFi悦尔法GO pod Max是将您的耳塞从线材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终极解决方案。它名副其实,并且丝毫不减损您使用耳塞的体验。其音质,正如您对这个价位产品的期望一样,非常出色,辅以滤波器和K2 Technology,为您提供了附加价值和更多聆听选择。设计依旧出色,全新的铝制外壳确实带来了奢侈品的质感。
我还是不喜欢电容式触控按钮,以及无法自定义功能的问题。LDAC传输性能可能不那么完美,尤其是当您期望使用990kbps最佳音质模式时,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这也在意料之中。aptX Lossless实质上弥补了这一点遗憾,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设备支持aptX Lossless。
如果您正在寻找让耳塞实现无线化的终极方案,我认为iFi悦尔法GO pod Max是不二之选。是的,它价格偏高,但物有所值,并且作为一款即插即用设备,它的表现确实非常出色。


HiFi Oasis最终评分





  • 设计与舒适度 8/10非常好
  • 音质 9/10惊艳
  • 功能配件 9/10惊艳
  • 性价比 7/10不错
  • 总分 8/10

优势
  • 卓越的制造工艺和材质
  • 吊舱和充电仓外观奢华
  • 整体蓝牙性能和编解码器支持出色
  • aptX Lossless编解码器表现良好
  • K2和K2HD模式为部分曲目增添了有意义的音质提升
  • 优秀的电池续航
  • 与我所有的耳塞兼容
  • LDAC性能相比GO pod Air和GO pod有所提升(至少对我而言)
  • 不错的麦克风质量

不足
  • 充电仓不算便携
  • 吊舱电容触控按钮容易误触
  • 无法重新映射、设置按钮组合
  • LDAC连接上的性能表现仍非完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1 05: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