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楼
发表于 2020-3-13 1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运城
版主的评测在当时我就拜读过,那我就说下吧,先提前申明,我并非是乂度黑,我也曾经是TA20的用户,起码我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黑一个我自己选择过的品牌,XD05PLUS这款产品在其所在的品类里是不错的一款产品我的第一条回帖只是就事论事,我手头有一个5-6W号的奥产701,2010年购入,至今仍在服役,我并不是云玩家,因为我自己就有这副耳机,我想我是应该具有发言权的吧?
那么就根据您所说版主的帖子,结合其他一些方面,我们来聊聊吧
1.抛开这台机器回放的声音风格是不是好,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主在使用自己手头设备进行测试的情况下,32Ω负载,实际输出功率765mW,与官方标称1000mW存在25%左右差值,这个范围能否算入误差?也请重新阅读那篇文章,数据解读的第三条,请注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定义,“耳机大家坛的测试标准是按照不失真(THD+N<1%)限制下的有效功率”,也就是说厂商标称的1000mW可能是在忽略失真参数的情况所得到的这个型号设计上的极限理论数值,是追求“失真大推力”还是“合理失真有效推力”,您自己可以做一个选择。
2.HIFI无论再怎么玄学,不要抛开物理常识和现实理论,不多说啥,四个字,“欧姆定律”,在不进行增益调整和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输入电压不变,阻值升高,那么输出功率必然降低,至于最终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同而产生多少衰减,每个型号都不同,甚至可以说每台同样型号XD05PLUS都可能因为内部元件的批次不同而不同,可是根据物理定律得出“预估值”并不是没有依据吧?实在不信,X宝上随手找几台耳放,在详情参数要是有列明各阻抗下输出功率的,也请看看随着输出阻抗升高,最终输出功率是不是会有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视为“等比降低”的现象吧,既然楼主选择搭配701,701的标称阻抗为62Ω,灵敏度转换后为90dB/mW左右,完全就是低阻抵敏类型,这些都是老烧友很了解的情况,那么我预估输出功率,最后得出“XD05PLUS这个型号在搭配701时,不一定难听,但肯定不能喂饱这个吃电大户”,结论虽然不严谨,但自认为有理有据,给K701一个足够大的功率,老烧友都很认同这点,“K701是电老虎”,这句话不是玩笑,是经验之谈。
3.至于最终厂商在测试各阻抗实际输出功率的测试项中,选择阻抗的多少完全是根据厂商最终想要呈现给用户多全面的数据而决定的,您所说的“大多数都是8Ω,32Ω,300Ω,600Ω,厂家一般也都这么测定的吧”,这完全是您的个人猜想,行业内也没有要求说必须测试某几项特定阻抗并且必须展示于页面,是否完全向消费者告知,这从根本上应该是取决于品牌的营销,更具象一些应该说是宣发团队准备怎么炒作这个型号,一些高价位的耳放甚至会列出“8、16、32、64、300、600Ω”看似覆盖市场上现今所有耳机型号的阻抗下所能达到的输出功率,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手中耳机的阻抗能迅速了解到这款耳机在对应阻抗下是否能给您的耳机足够的驱动功率,XD50PLUS无论如何查找,最终只能在各个官方给出的界面中找到“32Ω 1000mW”这个参数,那么匹配其他阻值的耳机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换算甚至预估,试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乂度这个品牌我持中立态度,也不会去黑他也不会去忠爱或为它洗地,但单就这个宣发的参数,结合版主的实际评测参数,有“避重就轻”、虚假宣传的可能性我个人觉得不可排除,每个品牌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看上去非常具有竞争力,这无可厚非,但是只标注一个高参数变觉得是卖点的话,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假如乂度在参数列表中列明“32、64、300Ω”的输出功率,那么我敢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去相信和了解这个品牌和这个型号,因为这份诚意,我们都看见了
最终,我也像说一句,无论是玩台式还是玩随身,哪怕我有能力玩原子甚至量子耳机,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实中各个行业的前辈累计下来的经验所得来的,无论总物理学、结构学还是声学,HIFI不可能脱离实际真的变成一个“玄学”类目所存在,刚才戏称您为“杠精同志”,很抱歉,一时言语有些冒犯,但是我想说的我都已经向您明确表示了,假如您依然选择“不去考虑其中缘由,键盘侠天下无敌”的话,那就全当我是个自言自语的疯子吧,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