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耳机第二系统 入坛几年还未认真发过分享贴,主要还是懒,确实不应该。现在时间多了些,故写写东西,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其实,我是先听箱子有多年,近年再进入耳机初烧圈里的。本帖不谈其它,专门谈谈耳机系统。我有两套耳机系统,本次想聊聊的是自己耳机的“第二系统”。 音源:小白羊 耳放:仿HA5000 耳机:索尼MDR-100A
“第二系统”见下图: (系统插图) 这套系统占空间少,容易摆放,摆放在电脑旁的一个宜家杂物柜上,平时当用电脑时,可边用上网,边听音乐,觉得很方便。由于小白羊可以用个无线接入作音源,当有客人来安排暂住在自己的听音室兼书房时,可以很容易将这套系统移走至客厅,或是睡房,继续使用耳机听音乐。故此,也是自己平时用耳机最多的设备了。下面分享一下这套耳放和耳机的搭配一点体会。 一、耳放方面: 买回来时就是几百元的DIY仿HA5000系统。但是第一印象却是正面的,音场较为宽阔,音色不粗、温暖。但底噪还是比较大,这可能与搭配高灵敏、低阻抗的耳机也是有关的。此外,还是有点毛躁感。 自己并不完全满意,就作了一些DIY更改。下面是更改前后的图照。
刚买时的HA5000:
经过摩改后的图片:
更改部分包括将电源火牛和整流电路零件基本换了,大电解换成发烧的Mcap电解,主电路也将能换的电解换成发烧电解。内部线材也相应作了更换,还简单作了金属屏蔽隔离措施等等。更改后,底噪少了些,毛躁感减少了很多,但是还未达到满意水平。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的开机使用,不知不觉的特然发现底噪变得较低,音色变好了不少,以至慢慢接受它了,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这是潜移默化还是物理上的磨合?我认为两者都有。 此耳放虽然是仿机,经过对比原机电路图,主电路是完全按照原始电路制作的,连关键的功率放大管的型号也是一样的。故此,音色与铁三角原机应该有相似的地方。推低阻、高敏耳机十分合适。音色通透、明快、大气,速度也较快,听感很爽。尤其听人声十分悦耳、音色丰富饱满,尤其低音弹性十足,比较耐听等。 二、耳机方面: 我这索尼耳机,看型号和外观,是几年前开始流行的耳机,当时在广告上是经常见到其亮丽的外观: (流行耳机图) 当时推出有蓝牙版和有线版,我的是有线版本的。价钱还不到一千元。我是作为第二耳机专门搭配仿5000耳放使用的。此耳机阻抗只有24欧,灵敏度105DB。由于仿HA5000耳放功率管使用了质量很好的大功率管,大功率管现时在品牌耳放上已经很少见到了。其优点是推低阻高敏耳机电流大、推力足,瞬态快等,与索尼耳机搭配十分合适。尤其是动力足时,音色上又不显粗的感觉。 我经常拿着这个耳机在朋友试听聚会时,或是购买耳放时,必备的自带听音设备之一。用低阻高敏耳机搭配耳放,很容易发现耳放存在的问题,例如:当考察耳放的功率余量、推力,尤其是底噪是否大的问题,一听就知道了。早前,我去买现在用的另一套耳放时,就是带上索尼这个耳机,听了几分钟,就确定将那耳放买下了。可见,我对这个耳机的熟悉和信任吧。 至于这耳机耳放搭配不足之处?这也是一分为二的,因为毕竟属于入门设备,比起价钱贵几倍的系统来说,密度、细致度相对不足,高音延伸也是有不足的,尤其耳机高音音色上,音色比较直白而缺少一点泛音。 好了,就谈这些,有偏颇之处,请大家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