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来惭愧,我这副se6其实已经到手一年了,为什么现在才写听感容后再述。我虽然已多年不发帖,但发现就算是红了多年的spiralear,我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远不是之前全球范围爬文时能比的,并且自诩为对软模定制有一些使用经验(不过之前没用过spiral ear),故打算重新抱起打字机,将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结构:每边六个单元独立悬置于硅胶体内,单元数量虽不多,且没有大型的类似22955这样的单元,但这六个长方体单元,你会发现就算靠得再近,最近的边角之间至少也能隔层纸,也就是说确保每一个单元都彻底被硅胶围绕;同时所有单元的出口尽量向心安装。这两个布局要素导致单元不能整齐堆叠或排列,空间占用率很高。如此架设也可以减少导管的弯折。导管的选择,spiralear采用了薄壁胶管,所以虽然音孔很多,但没有牺牲大部分音孔的内径。最高频率的两个单元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最细的导管,而所谓的常规做法,应当是大单元配细管,小单元配粗管。因为这个耳塞极高频听感很好,所以我就不对这个做太多抱怨,但最低频的导管我还是认为完全不用那么粗。我个人的耳道据说是中等偏细的,但就算如此,六个导管并不算很拥挤。怪不得spiralear声称se6不会比se5对耳道的要求更高,原来是把之前的一根粗管变成了两根细管。以上说明N-way技术还有拓展余地,大家可以持续期待!
内部单元和线路几乎塞满,值得赞许的是插座,巨型的插座本体下陷位置较深,空出5毫米空间形成保护袖套,要知道这样做会非常挤占模体空间,导致单元和线路空间呈现被挤压的状态。虽然我自己很少换线,但用VE8两年多了,深感可换线设计仍是业界颇为挠头的话题。每家作坊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甚至独辟蹊径设计接插件并顺理成章的得不到同行认可。Vision Ear的方案就是没方案,套用助听器2-pin插座同时不采用任何保护,用了se6好几天后回看ve8,真感觉耳机线插头被突出的吓人。我有一次把ve8放裤袋里骑了会自行车插头就弯了,还好没断,这还只是最细小的原线注塑插头。至于各线材厂商的加粗加长插头,一眼就让人感到害怕,如果没有解决接插部位的瓶颈而加固插头,将会是灾难。当然不得不说这个环节的设计确有许多掣肘之处,要做好非常之难,不过如果采用软模,事情就简单多了。具有天然缓冲作用的硅胶体,是这类接插件求之不得的好管家,有它在,就算是MMCX这样名声不太好的接插规格,都不会暴露什么大问题。可换线接插系统,以及对意外摔撞的免疫,是软模定制耳塞相比硬模在耐用性方面的两大优势(其他则都是劣势了)。
6个单元从外观上看就象3对,我没有5way,但从掌握的资料来看se6应该就是增加了一个最小号单元,其他单元从外观上判断应该和5way ref一致(比如中型声扬单元上那两个引人注目的小黑点,以及大小尺寸完全等同于娄氏1613,但毫无标记的低频单元)。
说到使用感受尤其是听感,其实到手已经一年了,为什么现在才写?原因很简单,其实一直想写也一直在写,但每次顺着好不容易总结出来的感受去继续聆听se6时,总会发现听感又变了!……是的,至少在初期阶段,软模动铁耳塞的听感易变。我之前入手过2x-s和ACS T1,这俩刚开箱时声音只是有点干涩,听个把星期后没费什么劲就进入了状态,所以我把这个过程当作理所当然,也没过分在意。直到入手了VE8,我要不是入了我唯一的这副硬模动铁,也不会体验到这种主流硬模定制与生俱来的稳定性,那种头一次佩戴一开声就让人毫不怀疑的感觉……。如此说来我其实也算验货经验丰富,但开箱se6时的听感,竟然还是让我涨了不少见识,现在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干干瘪瘪的声音,突出的中频上段,犹如从电话中传来……,呃,而且就是2G手机或之前固定电话时代的那种类似鹅卵石之间撞击的声音,现在的微信电话都已经不是这种风格了;这样的听感强烈地驱使我寻找很久以前软模开箱时的记忆,希望求得安慰与理解,但他们仿佛都在说:“是会有点问题,但没这么严重吧!”。应该说,开箱时听到的也不完全是坏消息,那就是偶尔钻出来的极高频相当自然,就好像一个耳塞号称自己是塞皇,一发出声音却让大家哄堂大笑,但一到那些细小的背景打击乐器和泛音出现时,大家的笑声会突然停住那么一会儿!这种表现就像救命稻草,给予人一点希望。总的来说,我要不是有几次软模开箱经验垫底,本次开苞se6还不知如何收场。今日电器的伙计经验其实更丰富,他说,好几个验货SE6的人了,当时的表情……,都是难以描述的。事实上,我后来也成了有丰富se6开箱经验的人,因为头一次的se6两边极性反了!其实我个人没有换线的需求,那个插头反着装不碍事,但我怀疑声音的问题尤其是那个中频突出会不会和安装错误扯上关系,于是还是狠狠心让它上路了……。结果第二次开箱得到明确差不多的声音时,我瞬间秒懂:我已经是se6开箱老手了!
……
如今一年过去了,想想如今竟然对这副耳塞声音非常满意,当初真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其实不是病完全好的时候,而是在于病完全按照心念希望的方式恢复的过程中。Se6 Edge发布的时候,正逢我的Se6抚养一周年,各方面听感正春风得意之时……,可以想见我此时心里如打翻五味瓶的那种感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人生少见的一次冲动消费下订一套,怎么着?!俺就是打算要个备份而已!同时不忘了在邮件中讽刺SE他们“这么快”就发布了新旗舰,老头的回信中居然只是郑重其事的感谢了我,看来我的英语水平还不到位呵呵。
长话短说,不聊这一年早期或中期的听感了,那些都在我已经删除的文字里。周年的SE6,当然也不好说的完美无缺或是赛皇那么夸张,因为我也没听过那么多耳塞,但确有很多特质是让我这个有十多年折腾经验的半老头觉得醒目。首先,频宽,这个耳塞在频响两端的延伸,尤其是向上的延伸,让人惊叹,一句话就是“声音去的尽”。这短短五个字在发烧友中一般不轻易提及,因为它分量太重,如果对某件器材说出这五个字往往代表其他参照物在素质对比上出现了级差,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音乐信号经由se6,仿佛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前面提到开箱时就能听出极高频很好,事实上在se6中低频还不堪大任的那段时光,仅凭极高频段一己之力就能取悦听者,微弱的极高频没有滤网的阻碍,准确而传神。就像湖边的柳树,不多只有稍远处那一两棵,随风摇曳的柳条配合微波粼粼的湖面,虽不醒目,却在无时不刻地向你表达微风的惬意。早期极高频似乎还有些过强,以至于取下耳塞不听的时候,耳中会残存些听力极限末端引起的如夏夜虫叫般的嘶嘶耳鸣。等后来中低频听感跟上,则三频手挽手,无人出格无人掉队,浑然一体感觉极为舒爽。导音管极多(6个)和滤网极少(0个)的配置可能是目前耳塞的极致,其结果就是声音极为“丰富”且“直接”。用我一知半解的数学知识来形容,可以认为任意声音的波形,可以用多项式或级数来逼近,完全无损再现波形,需要项数或级数为无穷,达不到的话,就成了各种号称高保真系统之间比武的由头。Se6在我听过的耳塞里,的确让我直观感觉项数最多,对声音的拷问触及灵魂。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在于齿音和喉音等方面,齐豫演唱罗大佑的《船歌》开头段,我在用其他系统听时,总让我觉得她嗓音不饱满,偏沙哑、太飘,当系统密度表现不达标时更觉难听。直到用se6听,才知道:因为她嗓门收得细,所以声音的确不够劲,但嗓门一收细,“气流”必然强啊!——不用se6听,我真不知道啥时才能有这层认识。还有流行歌手近场录音总会很突出的齿音,大家总是犹豫该抑or该放,se6却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你:齿音的本质是“气流”,你们太low了!
Se6在涉及声音转换的“关节”处,如弦乐换弓擦弦,钢琴的触键,相对其他耳塞更“醒目”,感觉就像动铁单元因为没有滤网而呼吸顺畅了。看来普遍认为动铁耳塞缺乏空气感,阻尼的滥用要背锅。一直以来,动铁单元由于自身的规则形封闭结构,避免不了的谐振需要阻尼来平复。阻尼在使声音平顺的同时,微动态和纹理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声音会被“角质化”,只是依品牌型号品控不同,损失或多或少而已。那感觉就像原本婴儿的肌肤一下子变成成人皮肤,基本上,频率越高,受滤网影响越大。我注意到目前的许多动铁耳塞品牌,包括不少国内的,已经开始自发的避免在最高频的导管内使用滤网,或想法设计其他形式的阻尼。Se这类软模,硅胶导管可以产生一定的衰减来降低谐振,虽然程度不如滤网彻底,但声波的波阵面畅通无阻带来的快感显然更诱人。谐振吸收不彻底的结果,就是se6两端延伸虽然登峰造极,中频部分却有一些“颠簸”,当乐队仅仅由弦乐声部奏响舒缓的主旋律时,可以听出不同的音符有些强有些弱,其实这一方面的表现,se6也不算太差,基本上大部分的耳塞尤其是公模都不会做的更好,之所以会挑这个毛病,是因为发现VE8在这方面真的是强,VE8沿音阶扫动时声音真的非常的平,非常even,就算是它的上级极乐私模也没有如此好的表现。怪不得它被广泛推崇为allarounder,平顺、不偏不倚的声线大概是主因。其实VE8方案就是典型的硬模动铁加滤网,且具有这一架构优缺点的极致表现:只要测试方法合理,只要愿意用心调整,这些要素可以得到完美的曲线——是的,VE8就是”曲线帝“,音色极正,非常容易在第一耳朵讨好听者。如同跳水比赛的规定动作环节,VE8是罕见的满分!但在挖掘自身实力极限的自选动作环节,OK,VE8听的稍微久一点,就发现它的密度只是及格水平,听起来不尽兴。入VE8之前我已多年不玩定制,听到以后还以为多年以前那些高密度表现的塞子都是错觉,直到se6到手,嗯,这才是定制耳塞应有的水平!其实像魔王、极乐这俩虽然音色不会强于ve8,但就因为声音密度方面有决定性的优势,才会牢牢地把 ve8踩在脚底下。
低频和极低频,我刚才在提两端延伸的时候,低频方面似乎没有对高频那样有信心。我是这样认为的:完整的再现低频是人类音响设备不可能的任务,就算是再高级的定制耳塞、全尺寸耳机、家用音响等,它们的体量想复现耳膜以及人体全身对巨型低音乐器的感受,基本上是受物理定律限制而无法达到,跟投入或金钱关系都不大。每一个厂家,只能是在完整再现低频这个全集中,找最符合自己口味、且与自家设备更有亲和力的子集,把这个子集做好则是尽心尽力的事。于是大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好的”低频:富于权威感的、富有弹性的、敏捷而快速的、深沉而宏大的……。低频是音响器材展示各家特色最充分的频段。具体到SE6,难道它能综合以上各种?呵呵,别做梦了,塞皇也没有这个特权。一年生的SE6,我觉得它的低频是这样的:量感适中,下潜极深,质感偏轻,富于弹性而少有震撼感,很可贵的是杂音极少,非常醇和。偏Q弹的低音一向是软模的特色,至于它的低频纯净,我猜可能是所有单元分开悬挂的结果。
说到高频,我听这一年下来,确实深有感触,不愧是所有玩家对于SE系列塞子非常纠结之处。大家都在说三频要平衡,但听得多了可能首先会认为箱子的声音是比较平衡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哪款箱子,而是听音经验比较多以后,对听过的所有箱子或现场的平均认识。箱子系统尤其是分体系统,太过复杂且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箱子不会常换,玩家得到的系统平衡往往都是自己一步一步小心堆砌的结果。我试过在前级下加某品牌软垫,一下子就把系统由偏冷转为偏暖,吓得我再也不敢乱试了。如此状况,如果平衡性出了问题,玩家一般不会让箱子背锅。耳机耳塞系统,系统终端对平衡性的牵引力比重极大,事情变得简单的同时,各耳机厂家则可以对“平衡”行使各自的解释权。普遍地讲,如果不特指某个型号,大家会认为耳机耳塞高频普遍会更醒目,听感更近,毕竟单元离得近,有这种表现合情合理。但如果讨论具体到品牌型号,则不少器材的三频会被大家津津乐道。说到这里,VE8又抬起了头!我不得不同意,VE8营造的三频平衡状态,和箱子系统在我心目中的普遍表现非常接近,使得大部分的其他耳机/塞显得偏亮或偏明晰。听流行音乐时背景的那种细碎感,大部分耳机都会比箱子或VE8更醒目;而SE6则是没想到地,反其道而行之,更弱更不显眼!
贴吧里有高手形容SE6是“暗而不闷”,非常言简意赅,差不多把我上面说的极高延伸极好和高频偏少归纳了个透!只是说SE6暗吧,我觉得又意犹未尽。……一个字是“暗”,再多一个字就是“灰暗”,是的!有一点发“灰”,就是SE6中高频给我的感觉。
大约在5到10K之间的高频范围,是更多体现声音色彩的频段。SE6这样处理,就像色饱和度偏低的照片,耐听倒是真的,但从此就和“华丽”不沾边了。这个频段在SE6使用一年的过程中比较稳定,起初在弦乐部分还有一些粗糙感,估计是在频段中有窄谷,后来这谷确有填平的趋势,使音色趋于完整,但想让这一段整个抬起来,我目前看不到希望。就算在现在,弦乐组的合奏音色由于频段宽,富于对比,应该是SE6的最弱项,因为不容易出来应有的线条感;还有各种近场高频打击乐器,它们的音头也都偏弱一点,往好听了说是声音特别朴实。至于弦乐独奏因为往往是近场录音,泛音十足的SE6表现它们绝对不会差。
我估计绝对有人在听SE6时有抓狂的倾向,我总结使用SE6最好是那种富于耐心的人,压住你的性子,SE6才会慢慢地打动你!刚开箱时各种怪声、中频突起、玩具般的铜管和弦乐,无一不在考验听者的耐心,当然同时也会注意到,所有的病症都在好转,或慢或快,打击你的同时还给予你希望。有时觉得已心满意足,觉得它的演变如果就此结束,我也不会就此失望,……结果它还在继续潜变。基本上,用上很少一段时间,就能让人对它的素质(就是分辨率)无限敬仰,这段时间就算音色还有欠缺,也还能让人听得过瘾,只不过听完之后会留下一句“素质无敌,但乐感不知所云”的评语。SE6体现的素质,除了通常我们说的那些要素以外,还包含了耐听性等各种你能想得出的项目,是一种“广义”的素质,唯独在音色和乐感这两项很玄的名词方面,它的变化让我长期不能把握,不能理解设计师的意图。这跟我在数年前使用2x-s和ACS T1时不同,它俩的素质跟SE6不在一个层面,但听不了多久我就会对2X-S的“无条件乐感”和T1的唯一耳塞中“英国声”产生强烈认同。听一件器材满意度最高的表现,就是对设计师的认同感。之所以最后对SE6十分满意,我想还是因为用到大概10个月以后,频段上的局部扭曲被逐渐拉平,能量淤积被化开,声音中的杂色持续减少,极高分辨率的声音以柔和宽松的形式表达出来,终于让我脑海里形成五个字——“老练的斯文”,作为我对一年生SE6的总结。请注意,在开箱或早期的听感,跟这五个字完全不搭边,做梦都梦不到。在它那些让声音丰富的要素还没彻底归位之前,只会让声音显得脏脏的。
其实当我的SE6“养”的差不多了以后,听得反而就少了,家里都用音箱,偶尔不多的出远门机会才是它的用武之地。深冬的某天,我坐在出差的高铁上,闲来无事,脑中回响起由儿时一直听到现在的Paul Mauriat的某一首曲子。要知道,这种曲目,在我半辈子的听音经历里,被各种器材播放过,我存留的记忆都是综合曲子播放状态最好、音色最平均的片段,此时再把脑放旋钮一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印象:播放这种曲子是极难的挑战,因为太熟又开脑放,期望特别高的情况下,播放满意度就很不好说了。此时身边带着SE6,我心想你不是很牛X吗?敢不敢接受这种挑战?现在手机云时代,买了会员,找足够高码率的心血来潮时想到的曲子完全不是问题。说听就听的考验来了!……结果,确实难得,SE6插在水果6S上,对曲子的表达几乎达成了我的想象,这是我差不多头一次在听音经历中体会到“心想事成”的奇妙感觉。无论音质的能力、音色的中性都让我没法挑剔;如果要说有什么缺憾,那就是与我脑海里的参照记忆相比,“鲜明度”略逊了一些。现在回想,我认为还是因为“声音去的尽”,在音量不太大的情况下超过了我对曲子的苛求,才完美地完成了播放任务。
我总结下来,这一类硅胶软模耳塞所谓的“养成”,其实基本不是靠通电,而是靠佩戴。耳朵中的油和蒸气,是抵抗外来异物的人体卫士。设计此类耳塞的一个重点,应该就是懂得在长期与耳道分泌物的斗争中达成妥协,在接触开始前做出应有的布局,以期在长时间的缠斗中取得预期战果。开箱时,新鲜的硅胶定制耳塞表面具有如乒乓球拍反胶面一样的摩擦力,这个时候,以前随ACS定制附送的润滑油就派上了用场。这管牙膏一样包装的外表面文字上说是用于定制耳塞并注明了所有成分,但没有型号,所以象我这样比较小心的人不太考虑会去找代用品。没它的话,就得用自己的体液了,用上一两周之后,才可基本摆脱对它的依赖,此时耳塞耳道部分差不多已经老化完毕。但是声音的熟化,需要继续等到导管被“熏”到位。刚开箱时听到的异常2KHz突起,凭常识判断只能是应付老化而采取的预失真,别无其他可能,但等到大半年以后真的“治愈”后,还是给了我一个不敢相信,“竟然真的如此”的感觉。2K突起也就罢了,但旁边的低频和高频又没有跟上,这样的听感的确难熬,我推荐可以在某宝上购买1.37毫米的裸滤网,把它塞在二号导管里(两个低频单元中位置较好的那个),可听性可以改善很大,需注意塞入方向,免得好进不好出。我猜测SE6使用过程中声音变化范围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它管子太多,需要老化的表面积太大。当你用附带的清洁棒刮导管时,不再感觉到干涩,那么声音应该就差不多到位了。由于我平时使用很小心,一听完就把它放进干燥盒,甚至放在温热源上烘一段时间(厂家建议不要超过40度),导致导管差不多也是到了快一年才变得油滑。另一方面,每次从干燥盒里拿出来就听的话,起初声音还是有些问题的,听上半个多小时,润滑引起佩戴和导管状态到位以后,声音才可变得水润清透。还有一个方面,SE自称采用了特殊设计以保证耐用性,同时不愿透露任何技术细节,又只能让我猜,那我就猜它采用了气密设计,除了导管出口以外保证良好气密,得能承受一定气压,以避免“危险气体”的输运,而后者一向是软模动铁耳塞最凶恶的敌人。从它采用的插座形式和内部长线来看,是有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话说回来,如果你是个心比较宽的朋友,不那么上心的话,或许远不到一年就可以一战了。
软模动铁耳塞善变,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个一年生的SE6就是演变的终点,说是那就是一厢情愿。这个方面,大多数厂家都讳莫如深,只有一回日本sensaphonics很能聊,他说了这么一个事,硬模定制在维修的时候,往往可以提供单侧换新服务,但软模不建议这么做,因为那样会让你的两边的耳塞听起来,原文说的是:quite different due to aging factor。从我浏览爬文的过程中感觉到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提到的人很少。当然说到底,我觉得想那么多没用,喜欢ta就好好善待ta,准没错的。
特别注明一下,本篇的听感绝大部分是基于水果6s手机,SE6我认为基本不存在难推的问题,灵敏度指标也挺合适。以前VE8,80%的音源都会遇到底噪问题;现在SE6反过来了,80%概率不会受底噪困扰。SE6早期接台式耳放,如我的M902,声音之脏,就如同在乡间的土路行走时,身旁驶过一辆巨轮拖拉机,卷起漫天尘土……,吓得我赶紧把插头拔了下来。这期间也蹭过不少砖石音源,好是好点,但引不起购买欲望,只有hugo2+2go的组合给了我深刻印象,背景之黑,音量关多小都不会让人觉得小,都能让声像清晰投射于眼前(hugo2+2go与手机的组合可以双重音量控制,声音可以近乎无限的小)。但这个组合的体积重量还有发热耗电,远未达到实用。后期再接M902试了一下,嗯,以前那些漫天飞舞的尘土已变成属于音乐的氛围挂在空中,但似乎这信息量太大,里面还包含了许多我难以理解的东西。算了,这么短的线,把我困在台式机旁边不是个事,加延长线声音又废了,属于随身的东西还是让它随身吧。
最后,特别鸣谢北京今日电器提供的数个开箱机会。定制耳塞,像这种“一站式”服务非常好,要不是这样,我估计还不会重新踏入定制深坑。当初那会自己联系,找地方找不懂的人提要求砍价取耳印,真的很累。
文末彩蛋!前面既然已经提到了,那这彩蛋必须有,不然会被骂死!SE6 edge已经到了,鉴于时间很短,只能说说大概情况。很吊诡的是,这回在今日电器的开箱短暂而愉快,第一次见面的edge出人意料的给了我极好印象,本来我尘封已久的滤网都准备好了,结果没有听到让人后怕的“中突”。高兴之余,也有点小尴尬,难道我之前刻骨的记忆都是错觉?脑放?但毕竟头一次就听到了满意均衡的声音是件大喜事,回家慢慢再看。到家了和se6 original一比,才发现,从低频向上到2至4kHz,新的egde确实还是有一个“起飞”的过程,中频为主的乐器、人声尤其是女声会有一点喷薄而出的感觉,只不过如果不和一年生已经温温吞吞的SE6 original比的话,这个问题不易察觉。由于偏差不严重,没有触到听觉红线,不会让人有明显不适。对比两个同品牌同技术架构的不同调音版本,其过程简单直接且有效,只是我比较的是一年生SE6(以下称original)和数天的edge,必然是有局限的。期待能有朋友进行同一起点的比较。
Edge所干的事情就是一件:音色的纠偏。中高频的处理终于有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变化,虽然在整个耳塞界横向比较,中高还是偏一点暗弱,但edge从此能对弦乐的线条和鼓声的音头有正确的反应了,不再发“灰”,SE6家族从此可以“华丽”了!所以这点改进很具决定性。
确实如网页上所吹,低频的量加了不少,不过我觉得original的低频已经正好,它加的这些低频,倒是有助于在刚开箱时避免敲脸盆听感,其他嘛,original的低频质偏轻,egde则偏重质,就这最几天的听感来看,感觉有点bothering,时间长了应该会有变化。另外,低频和高频的联合抬升,估计也对化解刚开箱的2k突起有好处。
表达方式上,edge奏响的每一个音符圆润、饱满、致密,极富能量感。可以讲单件乐器edge表达比original更到位,但original强于氛围和细节。低频和中高都抬升了,但极高估计是维持了以前的输出,所以现在edge不再是极富延伸的怪物,以前说SE6 original暗而不闷,这个几天的edge则真的是有点暗有点闷了!它应该是大家普遍可以YY的出的比较典型的高级厚暗闷声。刚开箱时,氛围和细节差一年生original有点多,几天之后对比我觉得差距还是有缩小的,最终能不能赶上真不好说。
低频和中高的抬升使灵敏度提升了,用带精确音量控制的M902试听,结果比original大了3dB,再加上声音能量感极强,不再像之前那样宽松,已经逼得我在6s上近乎完全的使用最低音量。而之前的original,还是有些音量余地的。
让VE8和两个SE6对比,edge真的很有趣表现正好在其他两者之间。虽然刚开箱edge氛围和细节明显差于original,但仍然比VE8绵密自然;音色上则明显地向VE8靠拢。
虽然SE6 original给我了从前那些软模耳塞完全不一样的天地,但它的导管感觉上与其他的软模耳塞并无不同。我注意到,edge的导管,用了几天之后就相当的滑,从触感上判断,这次的导管材质偏硬脆,当然这只有我这种用惯软模耳塞的人才会有所警觉。另外,我认为edge应该不会只是换了导管,因为我觉得那不能实现对低频的意图,但没准真的能让声音早熟!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