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7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板,奶茶少加奶谢谢】singxer船耳放SA1试玩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2 10: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流氓才子 于 2022-1-12 10:45 编辑



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见才子伴乐谈

本期分享的器材和话题,并不是新品,它是已经上市一年多Singxer家的SA1,另一个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就是:船耳放。之所以2022年第一篇台式设备分享的帖子会选择船耳放,缘由是2021年的末尾,才子对自己一年里接触和试玩的一些设备进行回顾和梳理的时候,看到船耳放,忽然想到曾经的一些经历。听音,发烧,这些过程一路走来,有时候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还是觉得比较有意思,这也是发烧的乐趣。

耳机和音箱的取舍,一直是很多玩家的红玫瑰和白玫瑰,犹记二十年前,哪怕是局促而盲目的北漂中,在为别人的梦想打拼的残喘里,才子还是心怀着双修的梦想,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合租的小卧室里,架一对城堡的箱子(为啥是城堡?因为那是当时最便宜的英国原厂箱子,而且还好推),在可以喧哗的时候听箱子,在必须安静的夜里听耳机,夫复何求。只是现实的枷锁永远围绕着理想的翅膀,这个愿望直到若干年后才实现,那时候系统上最核心的部件就是一部耳放兼前级,这个位置曾经是声韵的金牛座,后来从2014年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德国品牌LINNENBERG的前旗舰耳放前级Maestro占据,那台机器体积不大,所有的切换拨杆都精简在面板的左侧。虽然这台Maestro已经被友人收去好几年了,但这些回忆在见到船耳放的时候,竟然莫名被激活,仿佛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黑玫瑰,后来想想不得不承认,大概是SA1面板上的金属拨杆,引发了那些奇怪的脑回路吧,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前女友效应

抒情的铺垫到此为止,我们谈谈这台船耳放,从功能上说,船耳放满足了当下主流桌面系统玩家对于耳放兼前级这个产品的大多数性能期待:不占地方的中等体积、纯甲类全平衡放大,输入输出均配置单端和平衡端子,整体放大增益可调,后端适配高低阻耳机开关可调。可以说,在各种中小型系统搭配中,都可以有船耳放的位置。无论是搭配有源音箱,或者是驱动耳机,亦或是大部头的后级+无源音箱,船耳放的适用性都很广,作为一直是耳机音箱兼修的玩家,我对这种集成度高的纯模拟产品有着天然的好感。

对Singxer Audio(船)这个品牌稍有了解的玩家都知道,船耳放在其产品发布序列中,是靠后于船界面、船一体机的。这个品牌最早为烧友所知是因为他们优秀的数字类产品,船品牌旗下的产品有个共同特质:就是各类测试的指标非常高,打个比方就是器材参数榜里的学霸级选手。学霸和一般学生的区别在于:一般学生考了一百分是因为ta的努力达到了100分,而学霸考一百分是因为试卷的分数上限只有100分。因此很多时候面对这一类“学霸型”器材,我都会感受到一种不请自来的压迫力,但是真正成为社会人以后,我们才明白学霸也分三六九的,其实HIFI器材也是同样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近几年“科学声”这个词,比较谨慎对待的原因。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0:45 | 只看该作者





是否科学的问题,我们先放在一边,谈谈试玩的这段时间,我是怎么给船耳放搭配的,简单来说,我主要是在两个平台上面使用它,一个是以矩声X-Sabre 3和Xiaudio Sagradac为核心解码的耳机系统,前端数字源主要是Theta Jade转盘和歌诗德S16数播(加C18时钟),另一个平台则是以Chord BLU2+Dave双件套为前端的音箱系统,用船耳放作为前级,连接力士胆后级驱动箱子。这套耳机系统的特质是偏重素质传达,在解码的环节兼顾一点点韵味,而箱子系统则是把味道和信息量几乎都堆放在前级的环节,所以对船耳放的压力会非常大,我们先从耳机系统的表现说起吧。船耳放有高低两种增益模式,面板上还有高低阻的切换。官方的解释是低增益档位可以驱动各类耳塞和小型头戴式耳机,而高增益档位则是应对各种难推耳机的,从日常习惯来看,我用的比较多的是低增益,因为别看船耳放的体积不大,但是驱动力功率储备还是很强的,一般来说在桌面系统上用的各类头戴耳机,在低增益模式下已经可以推得七七八八了,除非碰到一些难搞的平板,否则我基本日常就放在低增益模式下,另一个原因也是在其之下式相对声音会柔和一些,不那么容易显得“冲”和“生硬”,要知道对于耳放或者功放来说,“细腻”和“功率”在高端以下产品永远是无法两全的,个人更愿意从耐听的角度,选择细腻度更好的低增益档位。值得一说的是,增益调整的开关在机器的底部,而且是四个,侧面也是告诉玩家,船耳放的内部是四路经过严格配对的全平衡放大电路,如假包换。

另一个喜欢低增益的原因是,当你切换到低增益+低阻这个组合,用来驱动各种耳塞,效果会非常不错,大概这是Singxer Audio为了兼顾很多从便携圈子过渡台式的玩家吧。当然也许你会说谁会在桌面系统上听塞子啊,确实如此,虽然才子大多数时间不会这么做,但是日常试玩各种塞子的时候,我都是习惯用船耳放的双低组合去测试和挖掘一个塞子的潜力,而且效果往往比很多中高端便携播放器直推要给力不少,在“双低”的模式下,船耳放的音色特点是直白中带有一些温暖,信息量比较多,走得细腻路线,整体声音的框架中规中矩,声场放在台式设备里算中等略小,但是欺负一下大多数便携播放器还是小case的。对才子个人来说,这个模式下的船耳放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入耳塞子的参考工具。

OK,当切换到低增益+高阻的模式下,也就是我最经常使用的模式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功率足够应付大多数头戴耳机,且控制力也显得收放自如。手里的几个中阻头戴,比方说和声力的波塞冬,IBASSO的SR2,以及撕掉了棉被的拜亚T1mk3都可以驱动开,包括铁三角ADX5000这种也能搞得比较开扬。这个状态下的船耳放,音色依旧微暖,但结像比双低模式要偏“瘦”一些,声场也比先前开阔,听大编制的管弦乐作品,会感到声场呈一个半圆形在面前,听者的距离算是中近场,因此乐器群的一些微动态小细节会捕捉得比较清晰,在这个氛围下,听者会容易进入一种“解剖音乐”的状态,我比较喜欢在这个模式下听巴洛克音乐,因为船耳放的条理分明是可以把同时行进的旋律线展示清楚的。但这里也要说说船耳放和更高端的产品之间的不足,那就是个性化的修饰并不多,乐器的泛音会被“吃”掉一些,前面说到的结像比较精瘦,是在残响比较少的空间里形成的,并没有来得及形成一种毛绒绒的“实体”,总之,它的整体是一个平淡朴素的走向,不功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6 12: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