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5-4-3 2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1.从流行到古典
流行音乐:
对听音乐这件事,我其实一直都没怎么上心过,偶尔用耳塞听听,基本上是随波逐流,一个是音乐知识基本停留在中学的普及阶段,一个是时间和兴趣。
后来有时间了,就听的一些流行音乐。有段时间网易云音乐很火,于是就跟风去听,边听边看评论。之前看到过一个评论,大致意思是:“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音乐,该怎么生活”,对音乐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了。对此,我还纳闷了:音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此时,我对音乐的认知,还停留在听歌、听纯音乐(无人声)的阶段。
戒听阶段(流行乐听疲倦了):
网易云音乐有个算法推荐,跟现在短视频差不多,那个时候基本都在养算法、找歌,然后单曲循环、轰炸耳朵,一听听半天。后来听疲倦了,中间有几年都没听过歌,当别人在电脑上插着耳机听歌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不听的话,也挺清净的。别人和我谈论听歌的时候,我说之前听过,现在不听了,感觉感觉听得挺累的,听疲倦的。
现在想想,那个感觉跟现在刷短时间差不多。
★★★
一个是本身质量不高,信息少、重复多,容易审美疲劳。
另一个是瘾大,消耗注意力、精力。
★★★
这个才是主要原因,就像电梯广告一样,给你最直接的刺激,手段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以前我还怀疑过广告的作用,现在我做过几次电梯之后,竟然哼起了广告词,而且是那种毫无创意的口水广告。哼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个广告在无形中在向我灌输意识,吓了我一跳,从此我对广告的魔力有了新的亲身体会。
Country Music:
之前在听网易云音乐的时候,也刷了不少这个类型的歌曲,后来有段情绪低谷期,想重新听听歌的时候,就想到了它,于是就又开始刷歌了。
又想导入到水果手机里随时都可以听,于是开始找资源,这个时候网络版权制度已经全面建立了,流媒体已经不可用了(我是属于听歌白嫖党)。只有找非常规途径,贴吧、网盘搜索、磁力都用上了。但是乡村音乐这个类型的音乐本身就小众,资源也不多,没多久就歌荒了,只找到了不到 50 首。
古典音乐:
凭着中学音乐课的记忆,“贝多芬”这个词在脑海里出现了,于是就开始了古典音乐之路。奇怪的是,入选进曲单的贝多芬却很少,就算是现在,也只有九部交响曲和一首钢琴名曲。
★★★我选曲单的标准是“好听”★★★
记得第一个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然后是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卡拉扬的贝交全集(60年代红卡),后来又删了,大提琴奏鸣曲听不惯,交响曲那时候真是欣赏不了,直到现在交响曲也只有一套东拼西凑出来的最强贝交,加上后来了解到卡拉扬只是名气大,商业味重了点,就没留下。
后来发现肖邦的钢琴曲挺好听的,收了一个夜曲,一个钢协。再后来就是各种好听的名盘了,维瓦尔第的“和谐的灵感”、“四季”,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夜莺小夜曲”,“中世纪舞曲”,“竖琴协奏曲集”,都是些好听的室内乐。
然后是小提琴,收了一个弗里德曼的名盘“超技小提琴”,一个海菲兹的“超技神琴”,一个海菲兹的柴小协,还有一个“维奥蒂第22、23号小提琴”。小提琴其实主要听的还是技巧,内容也够丰富(名人、名曲,有代表性),有4个就够了。
在这中间一段时间,还收了一套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有一天心情有点烦闷,曲单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听不下去,最后只有管风琴听得下去,果然只有具有宗教空灵感的管风琴才是唯一真神。
这时候符合自己喜欢类型的室内乐名盘也找的差不多了,开始找一些音响效果好的名盘,填补一下曲荒。接着还是回到曲子本身,找一些有些民族特色,曲调偏怪异的————“火鸟”、“春之祭”、“荒山之夜”、“图伦加利拉”。由此又认识到了芭蕾舞曲,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曲(安塞梅)自然收入囊中。
最后,古典乐中好听的、不好听的,只有能找到资源的,都找的差不多了,发现一个交响曲都没有,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初死活听不下去的贝多芬交响曲上来。这段时间,以前收集的好听的室内乐也几乎很少点开了,偶尔听听之前没怎么细听的曲子、曲风怪异的曲子。看了网上的推荐,搜集了贝交的最佳版本。这时候选择也少了(名盘都听的差不多了),少了很多干扰,也能够静下心来听。细细听来,贝多芬的交响曲确实是很好的,也可以说是最好的,至少对我来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我的古典音乐收集终点的一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