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圆桌大讨论』——★★★【古典音乐地图】★★★——欢迎前辈先行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7 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xxaclj 于 2025-1-17 14:33 编辑

【主题】:『圆桌大讨论』——★★★【古典音乐地图】★★★——欢迎前辈先行者!


【引言】:
每个人音乐欣赏之路应该都不相同。开始接触音乐时,也许是从电视剧的主题曲,也许是校园里广播。后来开始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流行的、人声、古典......
对古典音乐来说,每个人的入门方式都不同。有的是起初听从了一些“过来人”的推荐,按照一定的路径来听。
有的是根据学生时代仅存的科普知识,仅仅依靠记忆中模糊的名人,找一些相关的资源来听。
有的是 “碰巧” 听到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就想多找找类似的来听听......

欣赏之路,犹如一个大航海时代里的遨游之旅。
每个人的旅行工具不相同:有的步行,有的的坐马车。有的直接驾驶大轮船,迅速绕了一圈,发现地球是圆的。
每个人的方向也不相同:有的走进了岔道,迷了路。有的发现了世外桃源,觉得适合自己,就隐居了起来,不愿再接触别处。

每个人都在这张古典音乐地图的某一处,却无法看清全貌。
★★★ 这场讨论,不在于寻找所谓的终点,而在于了解这张地图的全貌 ★★★
大家可以谈一些听音乐的经历、感受,不必担心暂时的沉默,先发出来一些,剩下的交给时间,志同道合的人正在赶来的路上。
集合每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拼凑出一张完整的拼图。
2
发表于 2025-2-20 2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赞同,本人确实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我的古典音乐之路】
先把大纲结论贴出来,然后再细说。

1.从流行到古典
中文流行音乐,单调、情绪波动大(耗神,类似刷短视频)———
美国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节奏、旋律不错,适合开车时播放的公路音乐很对胃口,但是歌曲不多———
从中学记忆中,由贝多芬开始深入了解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节奏、旋律丰富变化多,走马观花式地听,有利于敛神,符合放松这一主要目的。


2.古典音乐对我来说是什么,该摆在什么位置

★★★ 一种“廉价”的、随时随地的消遣方式。★★★

廉价:
不过度消费物质(金钱、听力等)、
不过度消费精神(注意力、情绪都是消耗品,中医有“七情内伤”的说法)
随时随地:
设备简单、聆听环境不苛刻

三不原则:不沉迷、不设限、不抛弃


3.设备问题
手机、电脑 + 耳塞、 耳机


4.格式问题
FLAC格式(16-44.1)
优点:经济、通用性强


5.版本问题
只留最佳版本,最多两版

怎么评选最佳版本:
公认的;
网友推荐(辨别:真情流露、态度坚决的评论 + 自己亲自去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1.从流行到古典
流行音乐:
对听音乐这件事,我其实一直都没怎么上心过,偶尔用耳塞听听,基本上是随波逐流,一个是音乐知识基本停留在中学的普及阶段,一个是时间和兴趣。
后来有时间了,就听的一些流行音乐。有段时间网易云音乐很火,于是就跟风去听,边听边看评论。之前看到过一个评论,大致意思是:“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音乐,该怎么生活”,对音乐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了。对此,我还纳闷了:音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此时,我对音乐的认知,还停留在听歌、听纯音乐(无人声)的阶段。

戒听阶段(流行乐听疲倦了):
网易云音乐有个算法推荐,跟现在短视频差不多,那个时候基本都在养算法、找歌,然后单曲循环、轰炸耳朵,一听听半天。后来听疲倦了,中间有几年都没听过歌,当别人在电脑上插着耳机听歌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不听的话,也挺清净的。别人和我谈论听歌的时候,我说之前听过,现在不听了,感觉感觉听得挺累的,听疲倦的。

现在想想,那个感觉跟现在刷短时间差不多。
★★★
一个是本身质量不高,信息少、重复多,容易审美疲劳。
另一个是瘾大,消耗注意力、精力。
★★★
这个才是主要原因,就像电梯广告一样,给你最直接的刺激,手段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以前我还怀疑过广告的作用,现在我做过几次电梯之后,竟然哼起了广告词,而且是那种毫无创意的口水广告。哼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个广告在无形中在向我灌输意识,吓了我一跳,从此我对广告的魔力有了新的亲身体会。


Country Music:
之前在听网易云音乐的时候,也刷了不少这个类型的歌曲,后来有段情绪低谷期,想重新听听歌的时候,就想到了它,于是就又开始刷歌了。
又想导入到水果手机里随时都可以听,于是开始找资源,这个时候网络版权制度已经全面建立了,流媒体已经不可用了(我是属于听歌白嫖党)。只有找非常规途径,贴吧、网盘搜索、磁力都用上了。但是乡村音乐这个类型的音乐本身就小众,资源也不多,没多久就歌荒了,只找到了不到 50 首。


古典音乐:
凭着中学音乐课的记忆,“贝多芬”这个词在脑海里出现了,于是就开始了古典音乐之路。奇怪的是,入选进曲单的贝多芬却很少,就算是现在,也只有九部交响曲和一首钢琴名曲。

★★★我选曲单的标准是“好听”★★★
记得第一个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然后是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卡拉扬的贝交全集(60年代红卡),后来又删了,大提琴奏鸣曲听不惯,交响曲那时候真是欣赏不了,直到现在交响曲也只有一套东拼西凑出来的最强贝交,加上后来了解到卡拉扬只是名气大,商业味重了点,就没留下。
后来发现肖邦的钢琴曲挺好听的,收了一个夜曲,一个钢协。再后来就是各种好听的名盘了,维瓦尔第的“和谐的灵感”、“四季”,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夜莺小夜曲”,“中世纪舞曲”,“竖琴协奏曲集”,都是些好听的室内乐。
然后是小提琴,收了一个弗里德曼的名盘“超技小提琴”,一个海菲兹的“超技神琴”,一个海菲兹的柴小协,还有一个“维奥蒂第22、23号小提琴”。小提琴其实主要听的还是技巧,内容也够丰富(名人、名曲,有代表性),有4个就够了。
在这中间一段时间,还收了一套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有一天心情有点烦闷,曲单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听不下去,最后只有管风琴听得下去,果然只有具有宗教空灵感的管风琴才是唯一真神。
这时候符合自己喜欢类型的室内乐名盘也找的差不多了,开始找一些音响效果好的名盘,填补一下曲荒。接着还是回到曲子本身,找一些有些民族特色,曲调偏怪异的————“火鸟”、“春之祭”、“荒山之夜”、“图伦加利拉”。由此又认识到了芭蕾舞曲,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曲(安塞梅)自然收入囊中。
最后,古典乐中好听的、不好听的,只有能找到资源的,都找的差不多了,发现一个交响曲都没有,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初死活听不下去的贝多芬交响曲上来。这段时间,以前收集的好听的室内乐也几乎很少点开了,偶尔听听之前没怎么细听的曲子、曲风怪异的曲子。看了网上的推荐,搜集了贝交的最佳版本。这时候选择也少了(名盘都听的差不多了),少了很多干扰,也能够静下心来听。细细听来,贝多芬的交响曲确实是很好的,也可以说是最好的,至少对我来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我的古典音乐收集终点的一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2.古典音乐对我来说是什么,该摆在什么位置
大脑是人体耗能最高的器官,传统文化中也有收敛心神的说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向外索取的同时,客观上外界也在向你索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物质交换。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在消耗自身,或身体、或精神,这些在一天之中是有限的,在一生中总量是固定的、是不可再生的。
太阳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向外发光发热,但是有自身定力,牢牢地吸引住周围的行星,不至于过度外泄、分崩解体。我认为欣赏音乐时,也要有精神定力,要有种“我是自身精神的主人,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这个东西不错,跟另一个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处的构思不错,可以把这种技巧用在别的地方”的意识,而不是“这个东西真美、真能撩拨我的情绪,虽然不知道吸引我的具体是什么,但是我的魂都被勾走了”。
这里还有一点提醒,要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声音不要太大。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个人选择问题,有人有时喜欢刺激、烹调容易的工业调料,有人有时喜欢食材本身的口感。区别在于,有人知道这两种选择的区别和可能的后果,有人不知道。

我对古典音乐的看法是
★★★ 一种“廉价”的、随时随地的消遣方式。★★★
不投入太多的时间、金钱、精力,在聆听的同时,不经意间注意下旋律、构思技巧,从中能思考些东西就够了。

这种状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养的小狗。前期给它搭好狗窝,到饭点给它吃的。偶尔抱着玩一下,平时做着自己的事,互不打扰,有作业去写作业,有小朋友来玩就跑去玩,无聊的时候带它到田野里去跑一跑。上学几天不见了,见面时有一种强烈的喜悦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3.设备问题
鉴于上面的看法,设备的选择标准是:简单、方便。
手机、电脑 + 耳塞、 耳机,这些我觉得就够了。

看了很多前辈都说,玩音乐最后都是玩箱子,目前来说不符合我的需求。一个是经济原因,一个是环境要求苛刻,一个是侧重方向有点偏离(假如一切设备、环境问题都搞定以后,不知道会花多长时间来听,听的时候心里想什么,注意的是曲子本身吗,热情会持续多久,这一切都是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4.格式问题
FLAC格式(16-44.1)
关于格式问题,论坛里的前辈也科普过了,没必要一味地追求高码率,除非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最后选择。那些经典名盘及录音,都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当时的发行格式是二手的(母盘是一手),后面的高码率、重制版就是三手、四手的了。
网上看到过一个“真技术老烧”,讲了自己的经历,做过盲听测试分辨128k、192k以及320k的mp3,结果192k以上完全无法区分。
考虑到磁盘空间、手机电脑的通用性,我现在都是统一转成这种格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5.版本问题
从经济高效的角度来说,只选择最佳版本。一流版本、别样风格的演绎,适合时间充足、精力充足、曲荒的时候去猎奇探索。

怎么评选最佳版本:
有一些是公认的,最好是音乐指挥、演奏者评选的,毕竟是专业的。
还有就是网友推荐了,这里要找那些有真诚情感流露的、态度坚决的推荐,最好是那种几乎要吵起来的。
那些说这个不错,那个也好的,要么是听的少,要么是木耳朵听不出区别,人云亦云的,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当然,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去试错。我相信,听得多了,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版本,真的喜欢的话,只会留下一个版本,或者常听一个版本。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用自己的耳朵来验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4-4 1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肇庆
楼主分享的感受和经验非常不错,给萌新的我们指一条很实在,实用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4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