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不点有大能耐——谷津Q-V/Q-18 前后级功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佛山
本帖最后由 锦锋音响 于 2017-7-19 10:09 编辑

文/学明
认识台湾谷津的张先生已经有些年头了,他无疑是个纯技术人员,说起理念、说起机器来能把人转晕,这并不是贬义,而是想说:音响技术对于张先生而言早已深入骨髓,我想他脑子里对于技术的探究一分钟也没法停下来。这样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何呢?以往多次聆听的经验告诉我,谷津的产品绝不可“以貌取人”。
      比如新推出的Q 系列,每个型号机身都小得如同大号的魔方,或者是小号的饼干罐而已,但技术内涵与声音表现出与外形截然不同的“大型”感,更令人惊讶的是张先生的理念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他自己的注释就是:科学人就是爱分析,想尽办法降低可能调变的各种因子,试图探究无失真还原的可能性,或者挑战人类感官对于失真判断的能力极限。

从D.D.S. 演变而来
      前两期赖总编已经介绍过Q 系列其中的Q-M 耳放了,想必大家都已经对谷津的新理念有所了解了。张先生近年渐渐发展出D.D.S.(DirectDigital System)概念,从原理上是说:在音源播放技术已经数字化的今天,传统音响系统的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了,因此未来的音响系统应该是,使用数字音量控制技术与高解析力数字传输技术,数字播放系统直接以SPDIF 数字信号传输,到达后级功放端才由内置的解码线路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直接作功率放大。如此一来,整套系统省去了前级信号增益的环节,不但得以大大简化,加上数字信号传输的好处是长距离损耗极低,避免了传统模拟音频信号的干扰问题。那么Q 系列的传输连接可长到什么程度呢? 10 米,这是厂方设计的基本标准,这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家用玩家对器材摆设的任何要求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相信玩家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简化了系统能够带来怎么样的变化?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张先生设定了四个目标:1. 系统简化2. 性能提升3. 对环境保护更友善4. 操作习惯改变。很显然,第一项是手段,张先生不走传统的思路,重新考量新技术发展下任何的可行性,从信号传输的方式着手思考,这样的系统设计富有前瞻性。因此,新一代的Q 系列功放不再设置模拟输入接口,而全部采用S/PDIF 数字同轴音频传输接口,甚至细致地考虑到国际规范采用橘色与白色相间隔内心的RCA 端子,为什么不是纯橘色的呢?因为谷津的设计为规范于具有音量控制的S/PDIF,而非固定音量不可变的输出设备,象征着谷津的理念已经付之于实践。因此,Q-V前级与Q-18 立体声后均只具备数字输入接口,而不能再接受模拟输出的器材使用,以Q-V 为例,除了两组数码同轴端子之外,还具有两个光纤接口和一个B 型USB接口,纯粹的数码化方便对应现时普遍流行的各种数码播放音源产品。而Q-V 前级是不带解码的,它的输出依然只具有两组S/PDIF 数码同轴接口,请注意,每一台Q 系列均配置2 组数字输出,以利于系统连接的无限扩充。这些接口都无需区分开左右声道,假如连接的只是一部这次搭配的Q-18立体声后级,那么只需使用一条同轴数码线就好了。
       虽然已经在数码技术道路上有所主张,但张先生却至今依然不认可数码功放的声音表现。他在以往极力推崇纯A 类技术,认为传统的模拟功放才能重现音乐中感人的灵魂。因此在开发全新的Q系列时,虽然机型设计小巧,无法采用纯A 类的输出级,但却依然坚持使用高电流A 类驱动级模拟放大的设计,以AB 类功率放大输出,以期达到理想中的音质表现。但是问题也来了,假如玩家手上有一台高素质的FM 调谐器和黑胶唱盘呢?那怎么办?暂时而言,我想这部分用家除了再添置A/D 设备或者数码唱头放大器外,别无他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1 01: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