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ic,Ultrasone的灵魂
S-Logic的出现,让Ultrasone有了向传统Hi-Fi头戴式耳机投去蔑视眼光的资本。在我们评测Tribute 7的时候我们对S-Logic有了一个较为浅显的介绍。它其实就是一种营造声场的技术,在腔体和单元位置上通过计算使得声波经过多次折射入耳,变向增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从而降低头戴耳机中常见的头中效应。该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代的技术迭代升级。从最早的S-Logic版本到后来的S-Logic Plus再到如今运用在Edition 8EX与Edition 15上的S-Logic EX向我们展示了这项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值得品味的魅力。当然,这种「魅力」 对于唾弃这种风格的传统发烧友来说,应该不会有兴趣。
其实我们早就探讨过,S-Logic是一把双刃剑,在有效营造出更加立体的声场减少脑中效应的同时,让声音的结象和定位变得有些古怪、畸形、甚至诡异,这正是Ambiguous Space手法在矫饰主义画作中带给观者的最直观感受。Ultrasone的多数耳机虽然和正统Hi-End耳机比起来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然而这正是Ultrasone调音师所想要表达的独特与魅力。它如同矫饰主义,只属于欣赏它的人。
Edition 15 保留纯粹的新「彼方」 作为Ultrasone看家系列的Edition,迎来了其第七款力作(以数字为准,Edition M与8系列的各类衍生品不计算在内)一如既往的限量,一如既往的奢华包装,一如既往的惊艳设计,更是一如既往的恐怖定价,还有…一如既往的S-Logic。不过还是有些不一样喔:首先,Edition 15是系列中稀有的全开放设计(系列中还有10和12是开放式)。打破常规的材料选材,还有S-Logic EX的加持,让这款在产市售价格最高的动圈耳机以极高的姿态呈现给全世界的发烧友(比它售价更高的在售动圈头戴耳机仅有自家的25周年纪念款Jubilee 25,不过数量稀少,已经停产)。它对于广大“矫饰主义调音爱好者”可谓是一个重磅炸弹了。 ![]() Ultrasone在Edition系列的选材上从来都别具一格且毫不吝啬。耳罩部分选用了质感和触感都非常柔软的高级Merino小羊皮,外耳罩木材选用了上等的美国樱桃木,金属的镂空Texture设计与打磨都显得格外精细且上档次。不过另一方面,整体的设计框架还是沿用了Edition 8向5以及8EX过渡的框架,这种设计已然成为新生代Ultrasone的设计语言。其实从美学角度上来讲,织语更欣赏Edition 10和12的那种更加华丽且富有锐利线条感的设计。当年在设计学院常有同学将Edition 10放入Design Mood Board,可见Edition 10设计之惊艳!虽然没有Edition 10的设计那么惊艳四座,Edition 15的整体设计也绝对是美学标准里的一流、完整且独特的设计语言,配合有节奏感的3rd Read镂空Texture点缀,Edition 15是绝对有资格靠颜值吃饭的,它整个身板儿都散发着矫饰主义蔑视一切的高贵气质!
在佩戴上,Edition 15沿用的这套设计框架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不过老问题依旧,对于脸稍大的“眼镜党”就有些不太友好了。不过无论如何佩戴体验远高于Tribute 7那套设计框架。这次的耳罩材质选择了翻毛皮,拥有更加优秀的贴肤感,缺点是容易吸收灰尘且需要花心思去打理。不过这也从侧面更加反映了Ultrasone对于Edition 15的使用场景定位:开放式,更趋向于家用以及办公室等场景。
虽然40mm动圈单元尺寸未变,但Ultrasone破天荒地在振膜材料上做出了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调整,此次在Edition 15上采用了复合材料蒸镀工艺,和以往全镀钛单元不同,这回他们选择了在振膜穹顶上保持镀钛工艺,而在折环区域选择了镀金。 ![]() 为啥说匪夷所思呢?虽然镀金振膜早在上世纪末就存在于市售产品之上,不过是由于当时的工艺与技术限制,为了增加振膜的刚性减少分割运动带来瞬态的提升和高频延伸,选择镀金是不得已的手段。因为金的质量较重,所以镀金振膜的耳机在当时往往有着难以驱动的特点。随着蒸镀工艺的技术提高,现在镀金振膜已经越来越少,如今在Hi-End级别耳机上采用镀金振膜一般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调音目的(更多是为了噱头)。当看到Edition 15折环上这一圈漂亮的镀金光芒后,便开始无端猜测这货肯定背离了Ultrasone极易驱动的传统。然而其实这次的复合振膜称是用了最先进的GTC技术单元。虽然在灵敏度指标上和以往的Edition系列比低了两个dB,但是插各种砖上直推…很好听哇,于是我又天真的想,镀金振膜,上大件一定有巨大潜力,然而,我又天真了,Edition 15在大家伙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听,至于提升…虽然有,但是可以忽略的程度。
从声音的整体调音平衡上来讲,Edition 15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却也有些许失落。惊喜在于,Edition 15的Tonal Balance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Ultrasone耳机。它有着Edition 7和Edition 9的均衡三频,还有Edition全系列中最为暖厚的整体风格,加上S-Logic EX升级带来的声场定位扭曲的弱化感。简单来说,这是一支在Edition系列中声音温暖,速度偏慢,且均衡的耳机(这特么还是Ultrasone么?)。看来Ultrasone彻底从之前那个对于一种极致线条和骨感声音的极端追求在慢慢向着温润、耐听却又不失态度的风格上转化。对于广大发烧友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妥协,然而对于那种典型的Ultrasone极端风格的爱好者而言可能就是一种退步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至少相对于之前Edition 5那种冲破云霄的高频和骨感的极致取向,Edition 15更让我讨喜,虽然有些许遗憾吧,也许那个追求蔑视一切的Ultrasone一去不复返了也说不定。如果你还是喜欢那种极端Ultrasone风格,那么Jubilee 25更适合你。 ![]() Edition 15的音色虽然还保留着Ultrasone一贯特色的光泽感,但是声音却显得格外温情。声音厚度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其声音在整个Edition系列中属于最宽松的那一类。在评测Tribute 7时我表述过当时运用在Tribute 7上的S-Logic Plus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S-Logic的存在感,没有Edition 8上那种极端矫饰主义风格的声场和定位。然而这次S-Logic EX的升级在Tribute 7的基础上进一步弱化了S-Logic的存在感,整体声场和定位要比之前显得更“稳”。不过这并不代表S-Logic在Edition 15上就灰飞烟灭了,在一些熟悉的现场录音上,你还是能明显听出S-Logic在声场上的些许修饰(人头录音下尤为明显)。之前说过这次Edition 15的三频在Ultrasone全线产品中都属于非常健康且分布均匀的那一类。高频没有了Edition 5那种直冲云霄的快感,却多了一些空气感和顺滑感。低频没有了Tribute 7和Edition 9那种爽快沉稳的落地感,却多了一些层次感与宽松度。中频的密度和厚度就无法拿任何一款Ultrasone耳机出来说事儿了。
这次的Edition 15居然给我们广大Ultrasone爱好者留下了一个相对内敛的印象。虽然我并不欣赏过度骨感的声音形体和犀利的线条感,但是Edition 8和8EX带来的那种在一些特定曲目下耳目一新的感受你并不会在Edition 15上听到。整体素质上作为Edition系列的新看家旗舰自然是不会差,在正常并不是很Hi-End的随身前端下就有着出色的细节与声音密度。然而遗憾的是Edition 15作为开放式耳机依旧没有改善Ultrasone旗下耳机普遍偏羸弱的通透性。如果把Edition 15的声音风格放在矫饰主义艺术转型时期的风格做对比,那么Edition 15属于矫饰主义晚期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阶段,一定程度弱化了矫饰主义夸张扭曲的风格形态,却又保留了其精髓,在色彩运用和构图上更加富有感染力。该时期的代表艺术家有威尼斯的Tintoretto(译作丁托列托,详情见彩蛋)。
说到这里想必您不管是不是一个“矫饰主义调音”爱好者,都对Edition 15的声音有了一个相对的认知,它在自身风格上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在最低层面上保留了自身品牌特性的精髓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却又定着这么高得价格,那么Edition 15的定位和使用场景又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它的定位其实十分明确,也正是Ultrasone Edition系列在使用场景上的精髓所在---直推!
Edition 15如同其他Ultrasone耳机一样,自身风格尤为明显,前端音色和输出要素对其影响相对其他Hi-End耳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在收到Edition 15的第一天下午,我插着手机循环Miles Davis的Jazz专辑听了几乎一下午。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可以用Ultrasone的耳机听任何音乐这么久,所以Edition 15在Hi-End直推领域,算得上是一只耐听的全尺寸大耳,这点就已经很难得了。然而其开放式的定位似乎在直推场景又显得相对尴尬。实际上,Ultrasone的Edition系列产品的用户画像是多元化的,Hi-End耳机发烧友仅仅只是这个多元化用户画像的一小部分。它更多针对的是有多场景简单setup需求的高端音乐爱好者。试想一下,在家工作之余,或者上班会议之余的闲暇时间,可以不用插着一大坨捆绑或者setup一堆大件,插上手机和简单播放器就能欣赏音乐的放松时间,这才是Edition 15作为一款高价极致产品的价值所在。虽然Edition 15的音乐适应面相当广泛(应该算是Ultrasone产品里最广泛的一款了),但是,它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景许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注1 由于定位场景明确前非传统主流Hi-End产品,故不采用细化评分
注2 综合得分比重,佩戴/做工占15%,三频分布/频响占20%,整体音色/乐感占20%,整体质感/素质占20%,前端宽容度占5%,音乐适应面占10%,可玩性/潜力占5%,性价比占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