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发+开箱:脑洞不小的推特话题新作Ar:tio CU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2 12: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得益于国内耳机聚会、活动的丰富,相比起12、13年玩耳机之初相比,现在听到新耳机的机会已经比以前简单多了,所以发掘没人知道的新耳机、冷门品牌就变得要扒推特才行。这次入手的是2017年年末e earphone的冬季耳机展上推出的新品牌Ar:tio的平价耳机产品——Ar:tio CU1。



这款耳机在推特上热议的程度,大概是跟intime Sora 碧刚出来时的程度,偶尔会见到一些没有关注的日本网友发CU1的照片,远不及AZLA刚出来时的那种火热;由于定价13932日元不算贵,果断委托友人预约购买并寄回国内。

多得台湾媒体有做介绍,所以我也省了翻译的必要:Ar:tio品牌的意思是取自拉丁文Ars(艺术)和Creatio(创造)的部分字母,产品均由日本职人制造,Made in Japan。另外还提供了“半永久保证”,也就是非人为意外的情况下,仅限日本国内凭保修凭证可以无限次维护(国外用户就别在意了)。



除了这些,Ar:tio所属的母公司TTR还有另外一个品牌名叫茶乐音人;而这品牌当时创立之初有山岸亮提供的技术,按照推测,说不好他老人家或者部下也会对这新品牌有些提携吧?



而题目中说到这耳机脑洞不小,其实我是觉得这耳机做得很不可思议。整个腔体没有采用全金属或全工程塑料制造,而且还留有透明的位置,可以让人看到内部单元;设计成看似可以绕耳佩戴的方式,但拿上手之后其实只能按照正常直接佩戴,腔体体积也有点大,佩戴起来也有点麻烦的感觉。



搞成这样子是闹啥呢?原来里面加入了专利技术:a.i.m (Absorbing Ideal Mechanism)结构。黑色塑料内部是加入了亥姆霍兹共振效应的调节器,能够抑制单元工作时6Hz频率产生的不适感,同时对其它频段不影响,也不会因此失真。

其实我也不懂这原理,但可以理解成:利用零件抑制低频。毕竟10mm的动圈单元可以产生不少低频,除了靠仪器调整单元的低频频率外,腔体也能够起到不少作用,而它的专利技术,就是靠零件将低频稍微收一收,让声音自然一点,就跟玩音响要烧屋子差不多原理。而且设计师估计是想显摆技术,不然为什么会留一个透明位置让人去看。


另外,CU1虽然采用可换线设计。但它却是学sennheiser的ie800一样在线材中段搞分线器,跟机附送的只有3.5mm耳机线,要玩2.5mm和4.4mm平衡口,麻烦请另外给5400日元......这个先不提,最需要吐槽的是这个又大又重分线器,直接导致听诊器效应加重+有明显的异感,搞到我现在在找合适的线夹。



最重要的音质表现如何?由于2月23日正式发售,来到国内也就这几天,所以听了一耳朵之后就加急煲机才写这一部分。



以光姐2016年专辑中《Fant?me》中的“道”,全曲节拍感较快,伴随的低音也很连续且比较强烈,而CU1无论是开声还是煲机后,在搭配AK Kann的情况下,低频的量感都不算多,而且下潜速度都算比较快,相对表现出挺干净的感觉。甚至我换上《2049》原声带中同名歌曲来进行极限轰炸,这低频我也觉得意外的还行。



当千元价位的动圈耳塞低频做得不错的话,那它就不是走动次打次的路线,换上发烧碟《Conversations》继续试试其它表现。这碟谈何发烧?它可是XLO线材品牌创立25周年特意搞的专辑,香港做电源的万成还特意拿这专辑去冷冻处理,真的是有够夸张的。但事实上,由于发烧碟的关系,这专辑在收音和制作上还是很上道的;别说用音响播,拿耳机听就会觉得这专辑营造出那种很宁静的背景,让人很容易地被大提琴、钢琴和人声吸引着。



轮流用手机和Kann来听,在中音方面,CU1做得还算是很细腻,很饱满的感觉,没有发硬、干涩的瑕疵,而且也没刻意前凸,在不错的低音营造出来的氛围感之下,这听起来还是很舒服的。只是轮到高频方面,会发现它延伸不太够,没有做到很空灵的感觉;相反来说,正因为没有可以拔高,把高频做得比较圆润的感觉,求个舒服的话还是合格的。



解析、还原细节方面,Ar:tio CU1还是能够将ACG萌音和录音较差的曲目之中,那些瑕疵和电平拉高导致某些失真的地方还原出来。但问题是,这耳机通透度不太好,导致它的这个不错的解析力没完全展现出来;而且声场也不是很大,就算我借用其它牌子的平衡口接驳线加上去来听,也不觉得它能把声场做得很大,面对这有点不完美的缺陷,我只能用一句“以千元定价来说,它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来为自己安慰。


写在最后只有两件事,一是原来这品牌还有一款估计售价5万日圆的产品,只可惜发售日还没定下来,不然顺便入手;二是说到新耳机,其实在去年差不多时间购入的intime Sora 碧,这家公司也有出跟这款CU1差不多价格的产品,但在短时间的蹭听之下,我发觉还不如更加廉价Sora要好,而且造型远远不及CU1这条好。



2
发表于 2018-3-2 19: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虽然没有图,看见有透明外壳跟分线器就已经不太感兴趣。咋滴不实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6 18: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