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44|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盲听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0 1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市
目前的盲测,都忽略了一个人耳的特性。一耳朵能听出来的差别,多听几次同样内容的,就听不出差别了。这是人的大脑已经自动过滤了差别,自适应了音乐内容。


人的大脑天生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能过滤不重要的信息,加强有用的信息不是吗?


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盲听容易出错了。

安全的盲听对比方式,我认为是每个音乐片段最多只听3遍,尽量减少人耳的自适应特性对判断结果的影响。
2
发表于 2022-1-20 10: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器材买来不是为了听一耳朵的
盲听只能用来分别一耳朵的差别,对于长期性的差别比如声音的安定感,短时间盲听没什么参考意义
也许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测试方法,我不知道
但迷信盲听,仿佛盲听解决一切问题,就十分可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1-20 1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所以原道才是永远的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1-20 1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别扯这种适应力、记忆力等的原因啦!
既然是一耳朵区别,说明区别很大,很容易分辨,怎么多听几次就适应了无法分辨呢?
.
让你们去分辨刘亦菲和凤姐,难道你们看多几次凤姐就可以把她看成刘亦菲了?
.
之前我就说过,我认为左右声道接反是一耳朵区别,你让我盲听10次、20次、30次,我都不会错,错一次算我输!有谁敢跟我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20 1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盲听的基本必须是秒级切换,不然就是测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20 11: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帖子列举了一种盲听听不出来的原因,不改变还是听不出来结论。
盲听是死穴,暂时无解,因为假的就是假的,变不了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20 11: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hd800和hd650,我不相信盲听几次后就听不出差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1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一个人丑还是美,影响的是你大脑中的第一印象,但是看一段时间后,人就会适应了。
你说黄渤,宋小宝好不好看?你在意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11: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fixbug 发表于 2022-1-20 11:21
帖子列举了一种盲听听不出来的原因,不改变还是听不出来结论。
盲听是死穴,暂时无解,因为假的就是假的, ...

至少盲听还是对比器材能力的一个可行的手段,尽量准确的盲听结果,才能给其他烧友一个客观的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1-20 1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盲听都听不出区别, 请问你这个器材买来是装B给自己看吗?

别整那些扯犊子的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1-20 12: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盲听如果不能做到秒切换就很考验记忆力,所以自己在家盲听线材就很难,等把线全部换完前面的声音早忘记了,除非是两根区别很大的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1-20 12: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林zw502 发表于 2022-1-20 11:35
一个人丑还是美,影响的是你大脑中的第一印象,但是看一段时间后,人就会适应了。
你说黄渤,宋小宝好不好 ...

盲听第一步不是先分辨谁更好,而是分辨有没有区别。不管看多久也不会把黄渤看成宋小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
楼主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看着听就没有种种误区了。

隔壁论坛版主对此的解释是视觉记忆弥补了听觉记忆的不足,你认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1-20 12: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高帧率画面也有类似的感觉,我从30换到到60帧确实感到更顺滑,但我从60换到30,只要适应一段时间且帧数稳定,依然会感觉很流畅,从体验带来的效用来看,其实二者没什么差别,即便到了120帧也是如此。
但是当我长时间玩一些在操作上对帧数有要求的游戏后,我发现我回不去了。这里大脑对什么是主要信息的判断就非常关键。
我有如下推测:
之前我仅仅是看,所以大脑通过筛选认为60帧乃至30帧的画面已经足够满足我观感上对信息的要求,但增加了了一个对帧数要求操作维度后,大脑对主要信息的判断发生了改变,所以帧数更低的画面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所以体验变差也适应不回去了。所以职业玩家对网络延迟和帧数比普通玩家敏感得多。
按照这个逻辑,我认为听音系统也是如此,能不能长时间听出差异,取决于你对主要信息的判断,也就说你会不会听,当前的系统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比如说,同样是流行歌曲,普通人的主要信息可能就是旋律、情感和歌手的音色,但是专业学音乐的人可以听出整体的编排,具体乐器发挥的作用,以及演奏者对细节的处理。那么随着音乐变得复杂,类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习惯、偏好、专业知识、对不同类型音乐的熟悉度的差异会影响不同人大脑对主要信息的识别,进而影响对于不同器材的判断。
所以关键点还是在“适合”二字。
至于这种盲听实验则需要非常严谨的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否则结果真就只能图一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1-20 12: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
zealote 发表于 2022-1-20 12:35
高帧率画面也有类似的感觉,我从30换到到60帧确实感到更顺滑,但我从60换到30,只要适应一段时间且帧数稳定 ...

这不正说明了,所谓的一耳朵是那么的不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1-20 13: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林zw502 发表于 2022-1-20 11:35
一个人丑还是美,影响的是你大脑中的第一印象,但是看一段时间后,人就会适应了。
你说黄渤,宋小宝好不好 ...

扯淡。就算拿黄渤和宋小宝的照片切换一万遍,切到你的大脑“适应”了,你会分不出黄渤和宋小宝??
盲听不是为了分出好坏臭美,而是为了听出可感知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1-20 13: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省遵义市
人本身对声音的记忆就很差,所以基本上只有无缝切换才能听出一耳朵差别。不然的话并不具备参考意义。而线材之类的,本身对声音的改变可能只有5% 10%,而多次盲听之后本身记忆可能也会混杂。所以我觉得盲听两三次能对已经不错了,盲听十几次四五十次更是扯淡。后续听不出差别不代表本身没提升,也确实可以说是人脑适应了这两者不同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1-20 1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zealote 发表于 2022-1-20 12:35
高帧率画面也有类似的感觉,我从30换到到60帧确实感到更顺滑,但我从60换到30,只要适应一段时间且帧数稳定 ...

但也有像我一样60和144死活分不出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1-20 13: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LS很多朋友提到人对声音的记忆力 嗯 提得很好

但还有很多人 盲听的时候号称记忆力不行

诶 他睁开眼睛记忆力一下就好起来了呢

堪称生命的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1-20 13: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kugongzi 发表于 2022-1-20 11:06
别扯这种适应力、记忆力等的原因啦!
既然是一耳朵区别,说明区别很大,很容易分辨,怎么多听几次就适应了 ...

有没有用是个很私人的话题。你试过了觉得有用就是有用,没用就是没用,毕竟人的听觉也是很主观的东西。但是说到盲听,我记得你曾经发过HIFI交换机的帖子并认为有用,还引起了挺大的争议,那么你对盲听HIFI交换机是否有信心呢。须知线材无用论者不仅反线材,同样也反HIFI交换机啊。
我个人的态度是求同存异。举个例子,坛子里很多人提到过避震的作用。但是我在音箱系统上淘汰下来的避震钉放到耳机系统上确实是听不出什么。也就是说,我认可避震在大系统上的作用,但是无法分辨在耳机系统的不同。那我该说避震有用无用,对那些说避震效果很明显的又该如何看待?求同存异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