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董益峰 于 2019-3-20 17:34 编辑
作为钰龙的忠实粉丝,从7年前开始我就已经是钰龙的用户了,第一台解码器便是钰龙D100ii。从D100ii开始也折腾了不少解码器,基本都是万元内的国产货,虽然很是拿不出手,但也算是见证了这几年国产解码器的进步。
前一阵没事儿逛逛绿坛,偶然间看到钰龙DA10的巡回试听贴,于是就申请了试听……
写过好多好多测评了,心里也有些厌倦了,最近一年我越来越不喜欢“八股文”式的测评了,一切从简,直接说说我的体会吧!
1、开箱&配件
很简单,还是钰龙传统的风格,跟当年的D100ii如出一辙,连珍珠棉的手感都未曾改变。配件只有电源线和USB线,另外还有一封给用户的信,里面还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建议。
2、外形&做工
在外形设计方面,当年的D100ii给我非常不错的印象(除了那尴尬的字体),不仅外形简约协调,而且接口分布等也做的很合理,这一点也一直承袭至今。
钰龙的做工在国产解码器中一直是非常领先的,外壳细腻、旋钮手感优秀,“虎爪”造型的脚钉也是非常稳定。
3、音质&推力
对于一款解码器来说,音质自然是最重要的,这次测试使用的前端是馨睿科SHD10,通过同轴连接DA10,单端口用Focal Elegia、平衡口用T1ii听。
Elegia:能一耳朵听出来DA10比Aquila要更沉稳一点,但是比起前辈DA9和DA8要通透清澈,总体风格介于DA9和Aquila之间。单端口推力较之DA9和Aquila都有可闻的提升,至少把Eegia推个差不多是没问题的。DA10的特点是声音比较大气平衡,结像较为精致,音色较为润泽、通透。相对于我特别钟爱的Hugo,DA10更还原、Hugo更唯美。
T1ii:我一直更加偏爱一代T1,一来当年的情怀更浓重一些,二来T1一代的声音更清澈、精致,更为符合我这个“AKG党”的口味。不过有了T1ii我就很少用T1一代了,并非喜新厌旧而是出于尊敬和爱护。直接上平衡口,可以明显感到DA10的驱动力和控制力要强于DA9,无需AB便知,如果说声音风格上只是产生了“改变”,那么耳机口推力那肯定是明显的“提升”了。对于T1ii这种稍偏暖的声音,DA10显然比DA9适合,搭配Aquila更符合我的口味,但是声音的细腻度上就逊色一些,并且耳机口驱动力也不及DA10,毕竟同品牌越级是不可能的。
单端VS平衡:一直以来很多具有平衡口耳放包括一体机和随身播放器,都会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不上平衡就不能听。然而Aquila就不是如此,到了DA10也还是保持了这个做法,单端口推力相较于DA9来说提升更加明显一些,用T1ii的原厂单端线和平衡线对比,除了音量差异以及大动态上的提升之外,基本没有觉得单端口有什么问题。
4、USB还是同轴?
自从买了数字转盘后,我基本都是用同轴做数字输出,USB接电脑虽然可以承载更高码率的音频传输,但是一来电脑的杂讯会更多、二来我的音频文件也都没那么高规格,所以我一直偏好同轴。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几年USB口的音质大有超越同轴的趋势。从当年D100ii的USB口24bit、96khz 同轴口24bit、192khz到如今USB口传输指标大幅领先同轴口也可以窥豹一斑,尽管码率不能代表音质,但提升也确实“有耳共闻”。就DA10来说,我已经基本分辨不出同轴和USB口的声音差别了,当然同轴口还是更不容易“翻车”,USB口的话得需要前端(比如电脑、手机)的优化,如果电脑里安装了很多程序,没事还总爱偷跑,那么音质自然好不了。
对于DA10来说,如果你的电脑足够“干净”,那我觉得USB口会更实用一些,如果图省心,那么同轴依然是最稳的选择。
总结:
并没有深入挖掘DA10,由于最近身体抱恙,又不好意思霸占巡回样机,所以这次的测评基本上就是点到即止。
我觉得DA10并没有厉害到“秒天秒地”,但是相对于上一代DA9来说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不仅是耳机口推力更大(尤其单端提升明显),而且声音也更正、更大气。价格上来说,还是6000多块钱,保持着加量不加价的传统还是值得称道的。
一般来说,烧到这个价位解码器的烧友往往都有自己的见地,测评只是辅助了解的手段,只有听过才能真正了解一台机器的特性。希望与钰龙有缘的朋友可以一亲DA10的芳泽,也希望国产解码器可以越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