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习的人 于 2019-3-29 10:31 编辑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国都个人音乐系统使用随笔
当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回溯来大家坛,接触耳机,已经几乎要和国都的历史一样久了。当然,2006年不可与1936年同日而语,自Peter Walker创立国都起,已超过八十年了,八十年间,世界经历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空难恐袭,泡沫繁荣。而我在十余年里琐碎的追求,盲目的努力,不甘的挣扎,种种苦痛悲欢,不足与人道。每每还是端起耳机,千百段乐曲洗我双耳,数十年往事注到心头,人与歌,都飘飘忽忽的弥散在红尘里。。。 从音乐的时空维度,以第一次脱离捕猎、求偶原始需求的发声出现以来,以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盛行而且必将持续兴盛的态势来看,十数年与数十年,又都是同样的短暂。而就在这样短暂的生命里,于鸡零狗碎的悲欢离合中有幸与英伦出品的国都系统相会,可谓浮生的一大幸事。 何为个人音乐系统?相对音箱,能够聚集三五好友共赏,耳机适合个人聆听音乐,不妨称之为 personalmusic system,总比耳机系统好听又显得高级呀!
1 外观 参数不做列举,耳机是低阻极易推的,黑色主色调,厚重端庄,细节不失精致,老牌厂商的匠心犹在,在批量制造的工业背景下,如何用心,实在对众多厂商是个不小的挑战。 十来年里,接触的耳机系统可谓多矣!器物的风格,多与国别、文化相连,即使是耳机、耳放这样的电子器材来说,这套系统还是有着那么一股与众不同的韵味。如果想象一下,把听过的一些旗舰西装横向排列出来,国都的ERA-1和PA ONE搭在一起,显得和谐而又完美,在量产工业产品的基础上,能够带出一丝内涵和品味的感觉,若简单的以风格来形容,有着英国绅士的郑重、精致和气度! 这里忍不住又点评一下记忆中那些印象深刻的厂商,以主流旗舰的外观工艺来说,铁三角,不管是金属钛、木碗、动圈还是密闭,越前漆或者紫檀木,骨子里是透着东瀛的精致华美;索尼作为多媒体巨头,在耳机这个小领域里,作品还是少,Qualia 010,R10这些个例还是太出挑了;拜亚动力,无论色调还是外观,大概就是给人一种朴素的工业风;德国歌德接触不多,外观也是偏向实验仪器那样的严谨,似乎那边的人把耳机当成严肃的拾音设备来对待;德国极致也是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金属工艺很炫目,和声音风格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美国歌德则是真的太糙,那种美国大爷设计,墨西哥移民大妈组装的木头、铁丝网、刷漆风格,真的太粗放了,但是由于色调和用料的一致性,RA1和RS1这样的一套摆着看呢,非常协调;AKG呢,还是在精致上有所专注的,色调和外观的细节处理让人觉得稍微有那么点乐器的味道。 单以耳机来看,在细节处理做得很好,以实在的分量来说,佩戴舒适度极高,从接触的几款平面振膜耳机来说,逐步觉得尺寸太小确实影响音质表现,Era-1这个尺寸把握极有分寸感,不过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巨大的便携硬壳包,真的大,从几次放在行李箱舟车劳顿的经验,保护非常妥当。
从保有这套系统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使用的将近一百个小时的感受来说,不管是横梁,单元金属外罩,耳罩棉圈,甚至是音频线插头与两侧单元的连接的清脆段落感,都让人感觉妥帖到位。 耳机配件齐全,额外的耳罩垫圈,分为法兰绒材质和羊皮材质,对听感有细微的调整作用,作为5000元级别的旗舰耳机3.5mm转6.5mm的转接头,线材可插拔设计,一方面方便收纳,一方面适合玩线材的朋友尝试不同音色。 耳放相对晶体管机器更为复杂的胆机,这倒与心目中对国都这样的一个品牌的认知非常相符,1953年国都推出的也是那么一款胆机功放成为业界标杆,只是非常遗憾,多年来在发烧友中口口相传的国都全音域静电音箱,一直无缘相会,这次也算圆了一个小小梦想了。
仔细看机身的包边,电子管的罩壳细节,前面板按钮的金工处理,乃至整机尺寸的把握,处处可见匠心。如果把一台那种长方体的量产机壳一摆在旁边,那种对比的差距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太炫目的线条,不需要华丽的表面工艺处理,这台小家伙传递的是一种认真设计,严谨制造的工艺美感。小归小,确实很沉,用料相当足。 配合耳机,放在桌面,连上电源以及数据线,插上耳机即可享受音乐了!
2 听音感受 听音环境很普通,PC+系统,无损ape或者flac。 音乐类别:纯音、电音、人声流行 耳放带煲胆模式,确实,数小时的热机能够给听感带来提升。 听过不少旗舰之后,对声音,多少形成了个人的一些偏见与杂感。生活,经历的多了,自然有所取舍,无谓对错,也没有高下之分,要争高下,分对错的,只是执着的那么一个念头而已。 国都这套系统用优秀来形容太过单薄,摆脱那些术语、名词,这是一套能让人轻松自在的感受各种旋律,各种音符的好器材。对音乐的诠释没有立场上的偏执,对音符的演绎精准而又游刃有余,近年来,这是让我感觉最接近音箱系统的耳机系统了! 转回来说平面振膜或说平面单元这个技术,确实对静电和动圈各自的缺憾有所改良,而优点兼而有之,这大概也是不同的厂商相继跟进这一领域产品的出发点吧,从接触的不同家的产品来看,Era-1的表现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保留动圈旗舰的力道、气势的同时,兼有静电的透明、瞬态的优点,风格一如国都所宣扬的那样——完整而恰当,窃以为英文所用应该是comlete & properly,无缺失而又无所偏颇,说来简单而实际做到真的超有难度,如同做人,做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有多少人能做到? 最近也陆续有机会听了一些现场的吉它,非常近场的那种,没有话筒和功放音箱的面对面的,大概隔一米五的空间距离的近场聆听,真的很喜欢那种音符铺面而来,但又毫无侵略性的沉浸式感受,再配合人声的低吟浅唱,让人很沉醉,很享受! 其实都是些简单的不行的乐器,非洲鼓,吉他,摇铃,可是现场听起来的感觉非常不错。。真实、鲜活、自然,听惯了音箱耳机的耳朵,初一听非洲鼓那个鼓声,实在惊讶,其下潜,密度,宽广的听感很惊艳
Era-1带来的听感,耳朵部分的感受与现场别无二致,吉它的拨弦、手指与弦的摩挲、琴身腔体震动的余波,历历在耳,唯一差的就是体感,身体肌肤上没听觉细胞,可是还是能感受到音乐的震动,而在现场,这种震动确实对听感造成的巨大的影响。单以耳朵来说,想要追求的三频全音域的准确,低频的密度弹性,中频的韵味流转,高频的泛音悠扬,这套系统有面面俱到的演绎。 近期有对欧美人声突如其来的热爱,同样的悲喜,由不同的语言演绎,异国的乡音似乎更容易让人欣赏到嗓音的质感,miley cyrus和ariana的后院那首don’t dream it’s over,可谓女声的模范演绎,哪一段miley的鼻腔共振更强,哪一段喉部发声,历历在耳。极佳的录音,歌手的完美演绎,和国都这套系统结合在一起,忍不住听了一遍又一遍。如果分解这些哼唱,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些震动,分布在不同的频率,当下人工智能正是热点,如果人工智能来感知一首歌,除了记录下波谱图,会有人的那种享受、沉浸么?大约是不会的,这正是生而为人最伟大最了不起的本质啊!我们能作出让人不知肉味的音律,唱出抚慰人心的歌谣,还能制造这样一套设备,让不知身在何方,活成神马的你静静的聆听! 跳出来说,当我坐在中国,云南,昭通,彝良县的一个小小角落,听着县里年轻人演绎的粤语版的不再犹豫,间或听着耳机里传来的许巍的歌声,莫名复杂之余又显得和谐无比。 说到这里,其实不是夸器材,做广告,一个定价不过五千的耳机, 以国都的地位,不至于沿街叫卖。索尼最近的技术,推出120K Hz的耳机,真的是太有想象力了,什么样的耳朵能听到,什么样的乐器能演奏出来,真的对欣赏音乐而言,是不太相关的一个技术参数了 近年的悲欢起落,跌宕起伏,因为客居云南二十载,求学就在昆明,会联想起西南联大那段历史,家仇国恨,战火纷飞,有那么一本《未央歌》,大概描摹了当年的盛况,不提那些细节,又有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其中一章的名字也与音乐切题,为八音合奏。 未央出于汉代的宫瓦上的刻字,所谓 长乐未央,长久的欢乐,永不结束,这真是千秋万世以来人类的美好期望,而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着国都这样不可取代的厂商,捧出超乎寻常的产品,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千秋万世,长乐未央,谨以此文,纪念与国都的相遇,与大家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