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支封闭大耳:Z1R,ap2000ti,t5p和MHP100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14 23: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亚太地区
本帖最后由 呵呵的故事 于 2020-5-14 23:56 编辑

疫情期间大耳和台机通通不在手边,所以不得已买了ap2000ti应急,由于声音喜人,于是又购入Z1R尝试。结果等到能插上台机时,手上已经有了4支封闭式大耳……所以在卖掉一些之前正好一起来一次对比,四支耳机分别是:拜亚动力 t5p(一代改母座,换sommer peacock MK2,加HEXI的调音垫片),麦景图 MHP1000,铁三角 ap2000ti以及索尼 MDR-Z1R,当然对于母座是3.5的两支耳机还进行了换线的实验,当然,只是手上有的一些线材,没有太高级的。
本次测试的主要目的还是分享下关于这4支耳机的听感,以及测试下这四支耳机分别在便携器材和台机上的差异。不谈参数(本人不懂技术),只分享听感。


便携设备:主要是享声M1 Pro
台机:DELL XPS9333+HEXI spring(界面)+HEXI venus(解码)+欧博 linear25(耳放,换德律风根ecc82),通通接在小不点500w再生电源上。线材周边等略过。解码界面很少关机,耳放测试时均热机1个钟头以上。


另有几点提醒:
1: 四支耳机都是我自己买的,因此无任何利益相关。目前Z1R已卖。
2: 本文基于自己的听感,本人也不是金耳朵,听感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勿引战。关于听感的可靠性方面,t5p待在手上接近2年半,MHP1000在手上快2年,ap2000ti在手上2个多月,Z1R则是一个月出头。
3: 器材级别有限(毕竟没钱),当然没法推好所有耳机,仅作参考。
4: 评价时插所有便携设备时均使用原线(t5p改了双三不参加便携设备的比较),插台机时会标注上使用的什么线材。所有声音是否中性、人声厚薄、有无额外的韵味均以手上t5p作为参考。所有用到的转接头一律古河镀铑。


要点(基于台机,随身设备上的这些没啥参考意义)懒得看文字看这就行:
素质:Z1R>MHP1000>ap200ti>t5p
厚度(主要是人声):t5p≈ap2000ti>Z1R>MHP1000
声场:Z1R>MHP1000>t5p>ap2000ti
透明度:MHP1000>Z1R>ap2000ti>t5p




2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本帖最后由 呵呵的故事 于 2020-5-15 00:05 编辑

MDR-Z1R


Z1R这东西之前就试听过,实话说,印象不太好。主要吐槽的是声音冷淡,整体声音暗。之后很久没接触,但一直看到大法这支大耳一直有不少拥泵,因此这次购入时的打算是持有时间久一些,听的仔细一些,听听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说法。
实际购入的是一支4200+编号的Z1R,声音还是跟印象里有很大不同的,试听的一耳朵果然不靠谱。具体如下


插便携(享声M1P,原线)


首先Z1R还是需要一定的驱动力的,插手机(一加6T)的声音不太行,声场残废,声音有气无力且浑浊,属于能响。插电脑就会好很多,而插M1P的区别主要是强化了素质,声音的纹理感有了,线条紧凑轮廓也更鲜明了,动态感也更好了。人声完全不是贴脸的类型,而是冷淡地与听众保持一种距离感,但人声形体感相比其他耳机依然不鲜明,容易给人一种人声向后缩的错觉。这一点算是Z1R声音的特色,在后面上台机的时候还会提及。此时Z1R的低频量感稍大,氛围感可以,但问题在于低频依然是有点问题的,量感偏多一些当然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浑浊,显然没推好。高频也有问题,高频的亮度总体是偏暗的,但同时也容易刺(不矛盾),听摇滚时容易出现金属般刺激感。但更头疼的问题在乐感,不要觉得Z1R的低频量感大就觉得它是hufi,我觉得hufi至少也得听起来够劲够好听才是,而Z1R单独听时乐感问题感觉不太明显(后来上台机的时候才明白其实是由于M1P本身就带一些韵味和色彩),但ab一下(尤其是跟ap2000ti)就能知道Z1R的声音相比之下是稍稍平淡无味的,这个在后面插台机的时候也会仔细说。
不过无论如何,Z1R插上M1P后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声音素质和动态水平,声场也已经可以一览端倪,不谈及听感,其素质已经可以干掉ap2000ti。有人说Z1R接随身没法听,我不理解,在我的眼里随身设备上驱动的Z1R已经能基本听出其本身的声音特点。要是接便携没法听的(不喜欢声音风格的),我觉得大概率上台也半斤八两。
佩戴上,Z1R总体还是挺舒服的,大耳罩给人很好的包覆感,压力合适,我个人戴久了算有点热(5点评分给4分,1分是开放大耳,5分是加了调音垫片的t5p,周围有很多人耳朵容易感到热,我个人对热的感觉一般,Z1R大概能连续戴1小时出头),同时我的脸又瘦又长所以也感觉不到大家说的头梁的问题。同时,作为封闭式耳机,虽然有泄压孔,但漏音程度不大,顺便,4支耳机的漏音程度排序如下,越大代表漏音越严重:t5p≈MHP1000>Z1R>ap2000ti。另外倒还有一个佩戴上的问题,Z1R设计时给耳罩内留的空间似乎不够大,本人是招风耳,佩戴时耳朵边缘会碰到单元外的网状东西,不舒服,戴的时间长了会有点疼,这个需要注意。
顺便一提,在疫情期间台机不在手边,个人偏好用电脑推Z1R(DELL XPS 9333,foobar1.4.3,用2.1版本的foo_cdda.dll)而不是M1P,因为第一方便,第二不会刺,而且一糊能遮百丑。


上台


既然说到上台,耳机线就成了一个问题,会聊一下手头几种线材的听感问题,但最终评价两支3.5母座耳机(Z1R和MHP1000)均使用bispa 银插版的澄线。顺便一提,参与比较的4条线材分别是:MHP1000长线,Z1R原线,plus sound 铜镀金 X6(塞线改),bispa 澄 银插版,均为单端接入。
先从几条线材用在Z1R上的表现说起,有先后顺序:
1. 换MHP1000原配长线:这条是麦景图的原线,特点是韵味好,素质比较一般。本身是削两端延展,突出中频质感和模拟味的走向,温暖流畅。
但相比较Z1R的原线,这条线的素质其实还是占优一些。用在Z1R上人声会表现得温暖且带一些颗粒感,韵味好,低频的量感还是太多了而且贝斯的存在感太强。整体适合温暖磁性的人声,细节表现中规中矩,但若是听一些清亮、强调透明感的女声则不适合。听坂本真绫时高音有些憋屈,声音有一股奇怪的大妈感。低频的细节有点少,也有点钝,整体突出中频的表现。但依然欠些音乐味,复杂场景下各种声音组合起来缺乏一体感,难受的声音。
结论:不太适合Z1R本身,本身流畅的乐感并没有发挥出来,反倒限制了音乐体裁。


2. Z1R原线:换上去第一反应是透明度和声场的削减,需要更重一格的音量,韵味减少,少了人声的磁性,同时声音也趋于平面。低频不钝了,变得直白快速,但信息量和质感更少。高频亮度提高一截,但延展似乎没太大变化。人声相比之下显然更粗糙,但其实由于整个信息量减少,并不难听,声音相比麦景图原线更活泼些,不难听。声音表现更中性、直接。虽然有点糊,但通过模糊一些器乐部分换来的是相对可以接受的音乐表现。和其他线比较起来是有粗糙感的。
和M1P驱动的Z1R相比,更大的声场,更丰富的层次感(区别最大的),动态提升(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依然不是拳拳入肉、密实的声音,风格很平和。上台之后,原线下的Z1R的低频量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便携设备下的Z1R是“低频不自然地整整多出一截”,那这套台机下的Z1R低频的量则完全在一个可接受的范畴。
结论:比麦景图原线更适合Z1R本身,相对中性直接的声音可以适合更多的音乐体裁,也更好听些,虽然这种好听是建立在牺牲掉一部分素质的基础上的。跟参考物t5p相比,它的音乐表现力和乐感依然是有点问题的(不是说t5p的声音表现力好,单纯在说Z1R的表现力差)。不是那么明显,大致就是听完一张专辑回去想一想感觉还是不太对劲的样子。比较适合舒缓的、录音质量好的慢歌。


3. plussound 铜镀金 X6(塞线改):透明度提高,信息量增加,声场大一圈,低频的弹性大幅增强(但有些偏多了),高音变得平顺,整个声音的刺激性减少,变得更柔和可听但信息量是上升的(真实感会削减一些),同时音乐性上升。奇怪的是更好听了,声音富有色彩了,然而这根线用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缺点是横向声场似乎有些扁平,层次感要少一些。(不知道为什么,个人的感觉是塞线改大耳用的似乎都会有声场扁平,层次感差一些的问题,我改过两条,都有这个问题)
人声的距离感被拉近,如果说原线下歌手在台上,听众在台下,坐着,那么现在歌手就好像在面前(夸张了,就近一些),和听众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低频比原线有点多了。但最重要的是乐感和音乐性回来了,原来声音的呆板感去掉了一大半,可听性大大增强。
结论:目前为止最适合Z1R的,最大的优点是去掉了很大一部分声音呆板的成分,虽然依然跟“热情”,“饱满”这种词没什么太大联系,但声音的表现力和可听性均达到了很可以的水平。补点脑放甚至可以听摇滚。


4. bispa 银插版澄:声场最大,低频的量感恢复到正常水平,更富有层次感的声音,铜镀金时的韵味减少,变得更中性和活泼些,像是原线的升级,人声动态反应更加真实(不那么顺滑,但富有信息量的真实,跟“粗糙”有本质上的区别)。信息量听起来似乎不如铜镀金,声音线条分明,音符收得更快,听熊木杏里的LIVE时感觉还是过于线条化了。女声的高音部分稍稍容易不耐听和发亮,适用性更广。原线中声音呆板的问题得以缓解,但听录音室音源时人声的距离依然是远的,这样说,银插版澄下Z1R的人声虽然不如铜镀金那么有韵味、好听,但声音呆板的问题已基本得到缓解,声音中性且适用面广。
在这条线下,Z1R的声音表现力已经和t5p相接近了(仅仅是声音表现力,因为t5p的素质是完全无法企及Z1R的),尤其是人声部分似乎已经感觉不到原线下的呆板感了。当然,跟“热情”、“饱满”这种词依然没什么半毛钱联系,人声依然是细线条化的(跟t5p比),整体中性、克制的表现,而且摇滚中的低频的感觉的确需要适应下,不那么干脆有力反而有点慢(可能我听偏上盘的耳机听惯了)
结论:除了还是有些线条化,素质和泛音还可以再多点以外,其他没什么毛病的一条线。能很大程度缓解声音呆板的问题,中性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拓宽了Z1R的适应面,同时整体良好的层次感也能证明这的确是条给大耳用的线材。


Z1R的总结


就拿银插版的澄作为Z1R的参考,在这套台机的驱动下,Z1R的声音是柔软细腻的,低频量感稍大质地偏软,氛围感不错深度还可以,高频假如一点要在亮跟暗之间选一个词的话我想是“暗”的,但不过分,可接受,延展逊于MHP1000但好于其他两支。比较突出的是素质和很好的方位感,比较“特别”的是人声和听众的奇妙距离感,虽然我个人听惯录音室专辑对这种听感感到困惑,但不得不说这支耳机的调音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的,可能有人会比较欣赏(但不包括我)。较为适合的音乐是慢节奏的抒情和LIVE音源,摇滚受到拖沓的低频和声音偏木的影响个人觉得不太适合。当然,以上听感各位当然可以说我没推好,但受限于实际情况,我听到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另外,听ASMR是一绝233
另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是声音的厚薄问题,Z1R跟我自己理想中的声音相比(以t5p为基准)当然还是偏薄些,人声也是,结像不够结实立体。但考虑到做到这种素质的、那堆卖1w块左右的旗舰其实普遍声音更薄,所以Z1R和它的众多竞争对手相比还是相对厚的,算是一个卖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3 01: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