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01|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式严谨VS日本精准?德日企业退休耳机交流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9 16: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本帖最后由 duron667 于 2021-3-10 11:03 编辑

拜亚发烧耳机的档次是这么划分的。
T1 T5P当然是第一档,单元倾斜的。
T90 T70/P 1990 1770 阿米罗 是第二档,这一档的特点是虽然用了特斯拉单元,但单元不倾斜放在中间,应该是想保持传统耳机的耳廓效应。
770 880 990代表的老一代旗舰以及同单元的专业版本们以及COP这些嫡系是第三档,主要集中在1000-2000价位。
再低端的如今看来难以称为发烧耳机了。

说什么森海HD700、AKG K3003被称为保值惨淡倒数产品,其实都比不过拜亚T70P。它是一个十年前上市4000现在二手400块钱就能捡的产品。 可以理解成买了个MPRO十年后亏成了个M1。T70情况要好一些,但其实也乐观不起来。之所以它惨淡无非产品定位,风格,质量,退市处理。它定位到一个便携和PC直推的用户群。这类用户群要什么?要隔音,要低音,要轻巧。而它在封闭耳机中这三方面都算做的很不好的。而且这类用户用耳机比较野蛮,T70P的掉渣掉字断线娘胎问题带来较高战损伤亡率和较大折旧。加上停产前也仅1500左右价格(可能还有更低的扫地价),停产前已经掉进880 990价位,所以它的二手价被无情打压到几百元,甚至如今很多拜亚用户还不知道有这个耳机。无线蓝牙这几年的风靡和强势营销,让这类用户对有线高档大耳机的注意力降到谷底,台机用户看见这弯插头,视线也就弯到一边去了,更让T70P这产品在2手市场缺乏关注。

T70P就是32欧T70,T70虽然差评少点,销量却没有T70P高。但之所以叫P,那是因为它短线弯头设计。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我认为最本质原因是其实有特斯拉强磁加持,250欧的T70完全不像上代产品,已经变得非常好推,再出32欧版本其实意义变小,所以如果要让32欧版定位更清晰化还需要在线上做文章,让便携党看到线后觉得要不还是买个试试好啦。拜亚仍然希望让一些有户外要求的人选择这款带P的封闭型号,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这还是一个高阻劝退的市场,所以即便T70已经很好推,消费者的固有观念并不会领情。T90就没有P版,不是因为T90高级,而是因为它是开放的,不是户外P颠P颠用户可能瞧一眼的产品,出P也没用。T70和T70P各有其好处,千万不要认为在家上台用T70P就没啥价值不如T70。其实他们各自都有对音质有利的设计,哪个更好得看你怎么扬长避短,要知道线短其实有利音质,随着耳机越来越多,长线耳机也让我有其他头疼。
T70/P其实沿用了DT770的机壳,是770的壳子塞进了特斯拉单元,但外壳颜色触感略有不同,T70P外壳使用了一种高密度磨砂质感喷漆,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学名,但数码类产品比如手机MP3外壳是常见这类工艺,它可以让塑料看起来有金属质感,甚至摸起来也有点唬人,你可以理解成金属漆,但放心这是塑料的,只有圈是铝,这个圈除了有装饰作用,还有提高边缘仿磨耐磕作用。T70P与770不同的地方除了单元,还有两个本质区别,耳罩和内腔调音方式。70P采用很浅的贴绒耳罩,经过触摸,我确定耳罩内仍然有防汗薄膜,但这个薄膜应该是开了孔,从绒面排气,所以耳罩内侧没有打孔,此耳罩低频偏少有更多漏音,但单元会距离耳朵更近。770则使用拜亚最平衡走向最舒服的经典银灰长绒罩。碗内调音上T70P没有使用DT770的低频反射系统,而是在碗内铺了一层吸音材料拉倒。可以说和DT770走完全反方向的设定,是尽量不让声音反射,只想追求干净,可能这样更能展现特斯拉单元性能,也或者只是为了让声音更有别与上代产品做出差异化。

也许有些人对70P和770的32欧的对比有五毛钱兴趣,但我看它俩还是先不比了,因为区别蛮多,它俩解析力和平衡度都不在一个频道,一个是东京直通车,一个是法兰克福汇报。T70P明显被拜亚做成了一只重视解析力的上盘耳机(印象里拜亚的封闭上盘耳机可算稀罕货),这有点像某些日本企业做高档封闭耳机的调调了低频很少,很显然T70P的同级对手应该是日本上盘耳机A1000X SA1000 。由于我日本耳机少,买不起性价比太低的铁三角,用同样是上盘耳机的SA3000对比。
SA3000是使用索尼变态纳米HD振膜的最低端产品,8-100KHZ恐怖频响。不过日本人经常干数据造假,再说这是实验室环境才能达到的数据,平常老百姓家用其实都会缩水一些,超宽泛频响意义主要在于彰显其产品能达到的物理振动精准程度,但和它平衡度会如何没多大关系,也不要用SONY家的CD3000去理解,虽然可以叫同级,它高频表现是完全压制CD3000的。SA3000上半身的战斗力相当强力,想压住它高频锋芒可是个难事。SA系列虽然是SONY的弹丸系列仅3只耳机,却是SONY家定位最高的一个系列,其设计为SACD服务。即使最低端产品SA1000也和SONY一些其他系列的旗舰型号如EX1000 XB1000 WH1000 Z1000同级,却并不太容易出友好声音,一来是风格不够俗,爱听这调调的人少,二来SA系列和劣质录音是死对头,唱片品质一不好立马让你难受,这耳机似乎就不知道什么叫掩饰和柔化。SA系列有70欧姆阻抗,在SONY家属于阻抗很高的耳机,相对难推。但要放在各类发烧耳机里,它不算是什么很难推的东西。印象里它是SA系列唯一有国行的,SA3000国行上市稍晚,可能在05年,当时行货大约3000(正好两只ER4价格),SA5000因为产量问题优先卖发达国家市场未在中国上市,SA3000停产的时候T70P应该才刚刚诞生,而现在T70P也停产一阵子了,这是下岗老职工VS失业新青年。

T70P:幸会幸会!
SA3000:久仰久仰!
T70P:先生请入坐。
SA3000:阁下请用茶。
T70P:先生三代书香万古流芳,今日相见自惭形秽。
SA3000:阁下一门忠烈世代簪缨,刚才握手真是有劲。
T70P:索尼罪恶滔天,坊传先生给他当过差,可有此事?
SA3000:鳌拜欺君罔上,听说阁下为其卖过命,不知真假?
T70P:我有特斯拉强磁加持,堪比涡轮增压3700转扭矩平台。
SA3000:我有纳米HD振膜附体,就像底盘偷轻二挡7300转干他。
T70P:我上市价国行4K!能买三线城市一平米。
SA3000:我上市价国行3K,能买三线城市两平米。
T70P:我先人发明动圈耳机。
SA3000:我是最强动圈他孙子。
T70P:我磁力强大如黑洞。
SA3000:我振膜轻薄似白霜。
T70P:你中年危机肾虚落发。
SA3000:你刚刚失业借钱养家。
T70P:你一碰就碎。
SA3000:你氧化掉渣。
T70P:别光说不练。
SA3000:咱比划比划。



两只耳机都是崭新,不存在老化带来的个体偏差问题。
SONY唱片 希拉里韩演奏巴赫 1997
第一曲
SA3000听这张唱片可以明显感觉到,琴与麦克风的相对位置角度一直在频繁变化,是一把晃动甚至抖动中的琴,演奏者存在很多前后左右的距离移动,有时候会感觉演奏者的胳膊在某些瞬间进入了麦克风与琴之间形成遮挡,而影响录到的音色。你开始注意分辨哪些音色变化是演奏者的操控带来,哪些是琴与麦克风相对位置变化带来,从而试图用眼睛描绘演奏者的动作举止制造画面。由于每个演奏者习惯动作是有偏差,演奏风格不同,身高臂长的不同,如果想通过声音想象演奏者的动作开脑放,当然是必须对演奏者有长期的观察,我没看过他的视频,这种脑放我就开不了。我相信熟悉他的人可以靠听这个耳机开脑放把动作还原一下。

T70P也具有这种能力,如果不是对比,你甚至不觉得它是个封闭耳机。但和SA3000比,在琴箱共鸣声方面T70P稍闷一点,还是能给人感觉多了一点室内的感觉。在捕捉琴的晃动方面,T70P比SA3000敏锐度略微有下降,晃动幅度减小,不知道是因为本身声场更小所以行程短了,还是因为高频解析仍然略逊,造成晃动起步瞬间辨识度不足。使用解析低一档的COP和Q701对比。显然声场小带来的影响是更明显的,但解析力因素也不能排除。另外我发现对于演奏者前后距离移动SA3000洞察力会明显强于T70P。而到了COP Q701这种耳机,到底是在前后移动还是琴拉得更响而听起来近了,你可以意识到这唱片里有这种区别,但分辨起来会显得费脑子,只有SA3000可以不假思索的得出结论,而胳膊瞬间遮挡琴声影响音色问题,也只有SA3000会让人意识到,这又让人想到SA3000那恐怖的频响指标。

显然T70P和SA3000都是一耳朵高1-2K老旗舰们一个档次的产品,但稍仔细对比下来,即便忘掉声场差距,T70P还是略弱于SA3000,我估计后面的对比可能对T70P还是不利。

确是奇唱片 Christy Baron《Retrospective》2004
第三曲
T70P带来比880更透彻的人声,由于880人声表现在老旗舰里较为强悍,风味和解析都兼顾得很好,加上都是同一家产品,所以T70P的人声会觉得比880提高有,但不大,我愿意比喻成加1成解析减1成味道,主要提高在人声的气息展现上。而SA3000人声更具立体感,气息更明显,仿佛歌者后退一步用更放松的姿态演唱,多听两遍会觉得SA3000人声更美妙自然一些,显得鲜活生动传神,伴奏也更像弧形展开,而且同样高清。而T70P的人声只能说是高清晰并略带有一点紧迫感的,是传统耳机声场。想必这也和单元角度有关系,这两个耳机的单元距离耳朵都很近,但SA3000倾斜,如果用SA3000听完整张唱片,再换T70P听可能听个两曲就不想听了。所以这对某些执着人声爱好者来说,往往是决定耳机去留的差距。

由于这两个耳机平衡度非常近似,都属于直白的上盘耳机,T70P声场在规模上还注定吃亏。所以解析力高那只可以赢下各类音乐对比,弱者靠主观口味喜好音乐类型或味道耍赖捡分概率基本没有,它们都是各自单元黑科技的入门产品,T70P没有能力压制SA3000,似乎也代表特斯拉强磁输给纳米HD单元?那解析力比较差劲结相如大饼的400SE甚至还能跑过来轰一下交响或者演绎个催眠小提琴表示天生我才之有用,而T70P只能靠隔音能力和手机好推这两点结束这次交流了,其他音乐也听了下感觉没有写的必要。考虑到T70P如今的价钱这又成好东西了,这种看似好推低阻但设计出来就是低音少的大耳机命运大多坎坷,比如屡降屡战屡战屡降的知名滑铁卢9500,因为人们觉得好推就应该出猛的低音啊,又好推又没低音这叫什么鬼。SA3000其实也是这类命运,当年SONY录音笔爱好者们也有些买SA3000回去的,以为70欧100灵敏度小凯思啊,老子的录音机推600都轰隆隆拉,结果和买T70P的用户下场是差不多。不是耳机不好,而是用户不了解产品,见多了普通SONY耳机产生了幻觉而误购。新上市的耳机都是广告足眼球足货不足,有钱人尝鲜无钱人理应观望的东西。SA3000同样是一只质量不佳的耳机,如今活下来的大多也是战损。

只要听的时候压住左右耳罩就会明白,如果当年拜亚给T70P的头梁压力增加一点的话,评价也会好一点。T70P完全可以通过更换其他款拜亚耳机的原厂耳罩让它变成平衡耳机,即便不换耳罩它也可以作为手里唯一封闭上盘耳机玩,听点小格局的清新。

2
发表于 2021-3-9 17: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好文帮顶,图片第一眼竟然看成了880+7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3-9 17: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荆州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1-3-9 18: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谈及T70(P)风格并不多。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3-9 19: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有師兄比較過Sony SA1000,SA3000和SA5000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3-9 20: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ny的sa系列很冷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3-9 22: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省海口市
用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3-9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河北区
t70耳罩浅 薄 褶皱多,低频漏得一干二净,后期可以换成880之类的拜亚厚耳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3-9 23: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好长,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0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Van的皮革 发表于 2021-3-9 17:06
好文帮顶,图片第一眼竟然看成了880+702

880 702我也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01: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9 19:51
有師兄比較過Sony SA1000,SA3000和SA5000嗎?

还真没见有人横评过这三只,因为经济好点的一般都直接买5K拉到。对前端信心不足的会买1K或者3K。但买了后大多发现前端还是不够足,不过更多问题在于他们真的受不了太素的声音,听久了后内心会呐喊“我要低音我要低音”,还有就是便宜音源和不好的唱片常爱做的比较拔亮,解析低或下盘耳机听起来是不错,但换这种耳机听起来会很干刺。因为只有SA3000有国行,1K和5K就属于水货范畴了,所以又不会有代理掏钱给媒体送SA1000和SA5000一并评测。SA1000并不是纳米HD振膜,讲究点的一般不买这个。虽然SA3000有国行但也大多是和SACD产品搭配宣传,很多专门卖SONY耳机的店都不进这款产品,反而是专门卖SACD机的店会进。SA系列从产量和营销方面都不很到位,加上比较直白的素声又不讨多数人喜欢,会被人认为没感情。另外比较极端的设计造成可靠性不高,所以这款产品也就较早退市了。纳米HD振膜这条变态解析路线也就断了。导致SONY后面很长时间里研究高性能更可靠的替代材料,没有拿的出手的在产旗舰机。直到多年后SONY出的IER-Z1R旗舰耳塞,其频响才重新回到SA3000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3-10 11: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楼主捎上了HD700, 结果没有单独点评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3-10 12: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娄底市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3-10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01:01
还真没见有人横评过这三只,因为经济好点的一般都直接买5K拉到。对前端信心不足的会买1K或者3K。但买了后 ...

這Sony SA系列流通量不多,~20年前的耳機聚會聽過Qualia 010和SA5000,當時那"超級高清"印象深刻。
想收SA3000/SA5000玩玩,未遇到狀態合意的,也擔心這種震膜的老化…

Beyer T70 (P),推介換上DT1770 Pro的絨耳罩(EDT 1770 Velour Coolm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3-10 13: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T70都这么便宜了吗,光论素质绝对超值,调音仁者见仁,T70是我听过的拜亚封闭式里山洞音相对最不明显的一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3-10 1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9 19:51
有師兄比較過Sony SA1000,SA3000和SA5000嗎?

手持3000和5000,振膜状态都还行,没同场AB。凭听感印象二者气质一致,5000胜在声场、细节、分离和空间感。印象中3000低频比5000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13: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piggypiggy 发表于 2021-3-10 13:20
手持3000和5000,振膜状态都还行,没同场AB。凭听感印象二者气质一致,5000胜在声场、细节、分离和空间感 ...

我听着3000低频不如5000。你这5000是带W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3-10 17: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楼主70p代换耳罩用哪款,麻烦推荐一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3-10 20: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duron667 发表于 2021-3-10 13:55
我听着3000低频不如5000。你这5000是带W的吧。

没AB,凭整体印象肯定不会很准,我就记得听3000觉得“低频竟然还可以”,听5000觉得“低频就这?”,也有可能是5000高频表现太好了让我忽略了低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22: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tascamtascam 发表于 2021-3-10 12:24
這Sony SA系列流通量不多,~20年前的耳機聚會聽過Qualia 010和SA5000,當時那"超級高清"印象深刻。
想收 ...

SA系列SONY党基本不玩,玩耳机的SONY党大部分是随身听,这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也不怎么建议别人去收SONY这系耳机。SA3000我比较少听,SA5000听的还多点。我现在越来越乐意用SA5000看演唱会和影视作品,我们一般的旗舰级耳机即便放这些东西都遗漏好多细节,甚至音色都不对。
按说人亲自听现场是会觉得有点杂乱和糊的,而唱片大多是指向拾音加后期多轨合成,所以很多不利于“艺术高度”的东西被去掉了,多数录音会只去掉一部分,让声音还保留一些新鲜感和空气细节,那么有些人再用一些糊得拉胯的耳机听这些罐头音乐会觉得这才有现场感,因为现场糊啊!!其实这纯粹是等于加了个物理糊EQ听起来松垮或厚重,这并不是现场感,这叫人工涂抹,拾把灰一抹当胡子,远看差不多。
那么那种包含了现场各种声音的录音比如演唱会你用这类糊耳机听结果就是,糊上加糊,根本不知道现场的糊是哪些细节和杂音构成的糊。但用SA5000听,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你找到了现场糊声的组成部分是远处的拍手吃零食咳嗽跺脚和风力忽大忽小甚至包括演奏厅的高频反射,就是很真实,人家确实录进去了,耳机杜撰不出来。这不是光有气氛而已,而是真能提升代入感,当然可能也还没全放出来。你用HUFI耳机听这些细节大部分就都变成哗哗嗡嗡隆隆了,糊其实是可以杜撰的。既录音里的天然糊本不是糊,而是难分辨的琐碎细节和杂音。你回放设备剥离不开这些,放出来就是糊。如果回放设备还自带过重的物理混响或者频响畸形或本底噪音,那就等于再添加人工糊。
所以电声转换设备是最大瓶颈,这个设备不行的话,连录音里的糊也是很难播放好的。而用SA5000听罐头音乐,会有高清过头的感觉也不奇怪,因为你习惯了的涂抹没有了,甚至大喊没有韵味丧失情感这是垃圾器材。
录和放本来就是声音的两端,数模转换不过是为了方便存储和降低传输损耗,我们耳机就相当于麦克风的反向工作。一个能把各种杂音录成“糊”的麦克风你肯定不认为这是好麦。那一个能把录进去的各种杂音放成“糊”的耳机能算好耳机?都是小型电声转换设备,按照一个乐器或者一个方位一只高档麦克风算,那是多少钱的麦克风?我们的耳机一个声道才多少钱。DT880一个声道600块钱。虽然以价论声比较粗暴无理,不过瓶颈在哪里还太难推断?从录放角度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发烧耳机都是凑付事用的。但耳机是卖给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录音室会掏几万买麦克风,老百姓可不会掏几万块买耳机,几万的耳机再好也不能走量,会眼巴巴看着别人家产的几十几百的耳机把市场夺走数钞票,所以厂家会看完我们钱包后妥协,我们就是买瓶颈的命,只能接受这头的瓶颈,最多相信只要买了某牌子的旗舰或者最新产品,应该就没问题了,真没问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29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