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日试炼:WA22+HD800S vs AEGIR+HE6SEv2,耳机系统的终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 07: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脑洞略大 于 2021-6-1 09:41 编辑


【前言】
这篇对比评测比原计划晚了近三个月。这段时间里换了工作,搬家三千公里。等收拾停当,重新摆出器材和碟,生活已换了全新模样。

然而音乐,尤其是存储于介质中的数字格式,经年而未曾改变。
听说人的一生都在听二十岁左右爱上的歌。奶奶爱听的越剧,爸妈爱听的红歌,小姨爱听的四大天王……
不一定是品味的分别,而是这些音乐里,有他们最好的年纪。
在我自己最好的年纪里,一不留神入了耳机的坑,从MX400一路玩到这里。
且借着这篇对比听感,聊聊耳机,聊聊音乐,感谢他们陪我走过人生中最好的年华。

本来已有HD800S(下文简称800S),欣赏音乐的话,这一支足够了。添置HE6SEv2(下文称6SE)纯属机缘巧合。
搬家前几周,市场上有台成色很好的Ayre K-5xe MP前级,作为西装党的我,一个冲动就拿下了。与C-5xe MP一块儿上架,甚是和谐美好。
本想用前级来搞有源箱,后来决定还是走后级+无源路线,因为组成艺雅5系西装本就是我的既定目标,只是市场上一直没出现成色靠谱的V-5xe。
可这就尴尬了,前级买来毫无用武之地。尝试前级输入WA22,效果比前端直连大打折扣,实在是多只香炉多只鬼。

当时已临近搬家,不确定搬家之后的居住环境,无法决策是否直接开搞箱子,还是先缓一缓。
继续以耳机过渡的话,手里的前级就只剩一个选择:接后级功放搞低敏平板。
此时忽闻Adorama版HE6SE(即V2)价格再创新低,正好还没怎么听过平板的声音,决定一试。
后级在买不到合适V-5xe的情况下,选了Stereophile评测推荐的屎家AEGIR,20W纯甲,低价且好出,作为过渡器材再合适不过。
这样,这篇对比文的主角到齐了。

为公平起见,这次对比听感弃用了更高级的线材(因为贫穷,贵价线材无法同级match)。
WA22和AEGIR的电源线使用18AWG机线,碟机和前级分别用约等于机线的JPS Digital  AC与Analog AC。信号线则选择口碑卖家的专业线。器材具体情况如下:

800S系统:Ayre C-5xe MP --Belden 8402 XLR--> Woo Audio WA22 (Tung-Sol 5998 + Sylvania 6SN7W + Psvane WE274B) --XLR原线--> Sennheiser HD800S

6SE系统:Ayre C-5xe MP --BJC LC-1 RCA--> Ayre K-5xe MP --BJC LC-1 RCA--> Schiit Audio AEGIR --原线改香蕉插--> HiFiMan HE6SEv2

选出九张碟,从那些从二十岁陪我到三十岁,并注定陪我走过人生的音乐里,每天用一张进行对比试听。
耳机对比无法盲听,只能以分贝计app为参考,将两组系统音量调节大体一致,排除声压差别对听感的影响。



【Day 1】  Miles Davis / John Coltrane / Bill Evans / Julian "Cannonball" Adderley / Paul Chambers / Jimmy Cobb / Wynton Kelly - Kind of Blue
第一次认真听爵士,是美国某大学乐团在我家乡小城举办的专场。
当时只觉得喧闹,并没有什么共鸣,以至于之后很长时间再没有涉猎过爵士乐。
再后来偶然听到了Bill Evens,才了解到爵士乐原来也可以是沉静的、放松的。
于是开始听Cool Jazz和Bossa Nova。这张Miles Davis领衔的Kind of Blue是我的爵士入门专辑之一。
这张冷爵士六重奏,Miles Davis担纲小号,John Coltrane次中音萨克斯,Cannonball Adderley中音萨克斯,
Bill Evans和Wynton Kelly在不同曲目中负责钢琴,贝斯手Paul Chambers,鼓手James Cobb。
这一连串爵士名人堂的名字,注定了这张专辑的不朽。
有人说,若是哪个排行榜把Kind of Blue排在最伟大爵士专辑top 3之外,那只能说明编辑的unprofessional。

这张专辑录制水平上佳,六种乐器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很适合音响试音。
800S和6SE两套系统的声底相当一致,对于乐器的表现并没有风格差异。
WA22+800S很像是加了滤镜的AEGIR+6SE:横向空间拉开些许,贝斯加上些弥散感,钹和铜管的泛音部分略微提亮。
这些使得800S系统对比6SE系统,多了些临场感,不知是不是就是老烧们谈论的“堂音”。
但若仔细推敲乐器的纹理,6SE系统是更加精准的,比如贝斯的下潜更到位,钢琴和铜管也更加利落而干净。
如果把两者对音乐的表达类比成照片后期的话,6SE系统只是加了些锐度,而800S系统先拉了曲线再套了层柔光。
Miles Davis的爵士乐采用基于音阶即兴手法,相比于AEGIR+HE6SEv2,WA22+HD800S多出来的一点点染色,使人更容易沉浸于乐手们的技法和情感之中。
第一日的胜者,个人选择800S系统。

【Day 2】 陈绮贞 - Groupies 吉他手
陈绮贞是我二十岁时的女神。我买了每一张专辑、演唱会、单曲与Demo,最是心头好的还属这张Groupies 吉他手。
喜欢绮贞是被她细腻的歌词打动,那是一种女生文艺的视角,对生活与世界的细心观察,让二十岁的我沉迷不已。
后来,出国前终于要去听她演唱会,然而她急性腹膜炎发作,演唱会延期到我出国后的时间。
再后来,传出44岁的她和50岁已婚男子交往。
青春总会过去,只是不知道会以怎样的方式,留下怎样的遗憾甚至一地鸡毛。

拉回到耳机对比。可以确定的说,对于录音质量一般的流行女声,800S与6SE两套系统存在可闻的风格差异——果然听觉对人声敏感得多。
AEGIR+6SE的女声是饱满中正的,是的没错,在森海面前,我把中正这个评价给了HiFiMan。
800S系统的中频上段有些不足,加上结像的弥散处理,导致女声呈现疏离感并略微带有“鼻音”感。
在购入AEGIR+HE6SEv2之前,我已经使用WA22+HD800S一年多了,之前从没感到它的人声有问题。
果然对比出真知;但换句话说,没有对比时,一支优秀的耳机也足以欣赏所有类型的音乐。
流行歌中的配器,依然是800S系统的高频出挑些,6SE系统低频厚实些。
配器的定位也依然是800S横向拉得更开;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当人声被有意制作成偏左或者偏右时,由于缺乏纵深,WA22+800S横向拉开的效果反而有些不自然。
这里并不是说6SE系统的纵深好于800S系统;由于KEF LSX小音箱才是我当下的听音主力,导致我对耳机的纵深无感,无法做出评价。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录音欠佳时,6SE系统的声音依然是结实的,而800S系统下就显得松垮。
这盘专辑我偏爱AEGIR+6SE的表现,它的流行女声健康而有感染力,声音的特质也弥补了录音的不足。
唯独躺在你的衣柜这首,描写失恋却且暗含诡异氛围,WA22+800S的疏离感和鼻音却是恰到好处,很有意思。

【Day 3】 Salvatore Accardo -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在我刚入耳机坑的时候,发现听古典的老烧最多逼格最高,于是也想跟着高雅起来。
问老烧古典如何入门,老烧异口同声——四季;问老烧什么版本,老烧异口同声——名琴四季。
从这四把斯特拉底瓦里名琴,开始领略大佬们口中的解析、密度、定位、结像、松香味、空气感……至今尚在懵懂中,想必是没有慧根了。
不过维瓦尔第的四季确实是最易懂的古典乐之一,毕竟自带标题和十四行诗。

对比的第一个瞬间,我直接呆住:这,没有区别啊。我听音的习惯,乃至欣赏一切艺术、观察一切事物,是从总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主干到细节。
基于我的系统的800S和6SE,在总体、宏观、主干的层面,在回放这碟四季时,真是太像了。
再次套用摄影的概念,就是两套系统下的出片,构图、曝光、色调、白平衡、明暗分布,都极其相似。
那只能聊聊局部、微观、细节。回放这张碟时,800S和6SE系统的乐器位置几乎是一样的,并没有感到声场的左右和前后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有一些上下维度的感觉。
因此可以说WA22+800S的3D感是超出AEGIR+6SE的。但这个结论并不确切,因为3D感很可能是靠更大的乐器结像和低频上段的抬升而营造出的。
800S系统在回放乐器时的“奇技淫巧”还不止这些,结像边缘的颗粒感,和伴生的滞涩感。
没错,会有人用粗糙来形容800S系统;与之相对,6SE系统的结像是精确的、光滑的,干净的。但是,光滑干净的数码照片,光滑干净的数字电影,为什么常常在后期中被添加颗粒感?
我认为这是模拟时代依然留在当今审美中的遗迹——在欣赏回放时,我们反而会觉得有颗粒感的画面和声音,更美更真实。
更大的结像、低频的弥散感、颗粒感和滞涩感,使得两套系统的构图、曝光、色调、白平衡、明暗分布皆为相似时,WA22+HD800S渲染了一种ambience。
在这种ambience里,听者仿佛更容易幻想出提琴和羽键琴是在被人演奏着。正是这些细微处类乎玄学的差别,让我在这张名琴四季的回放上,更倾向于800S系统的演绎。

【Day 4】 万能青年旅店 - 万能青年旅店
国摇我听得有限,多是觉得单曲不错,但是难以听完一整张。
大多情况下,国摇听起来总是这里像Bon Jovi,那里像Led Zeppelin,这里像Nirvana,那里像Radiohead。
而万青这张同名,是我最爱的国摇专辑,因为它给我有别于西方乐队的感觉。
我不通乐理,难以详述。但无疑,用小号作为主要配器贯穿专辑始末,叠加不时闪现的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都给人以特别的听感。
歌词并不华丽,却意味深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从头至尾听完,只觉虎躯一震,想要呐喊却有万千头绪,茫茫然无从开口。

Again,WA22+800S和AEGIR+6SE的音色真的很像。回放这张专辑的声音表现,我想用个示意图来比喻:

如果把耳机创造的声音的集合看成一个气球,800S系统就是把6SE系统的气球吹大了些。
因此而产生了更大的声场——气球的体积变大,更好的分离度——气球表面两点间距增大,更大的结像——气球表面积增大;
但是声音密度降低了——气球薄膜厚度减小,出现了颗粒感——气球高分子薄膜的微孔数量与面积也相应增大。这样就讲完了这两套系统的声音特点的区别。
然而对于回放万青这张专辑来说,我更偏爱谁呢?我把这张专辑听了两遍,结论是五五开。
在旋律的铺垫部分,更喜欢WA22+800S,配器的疏离感和略带颗粒感的人声很适合意象和情绪的展开;
但到了高潮部分,AEGIR+6SE由于更高的声音密度,给人更强的冲击力,更适合表达激烈的情感与冲突。
我想,如果有耳机能够结合两者的特点,把气球吹大的同时维持球壁的厚度也不增大微孔的数量和面积,那可能就是完美的耳机吧。

【Day 5】 Janet Baker / John Barbirolli / Jacqueline du Pré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Elgar: Cello Concerto; Sea Pictures; Cockaigne Overture
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能够给人以更立体更深刻的艺术体验,因此电影与音乐的伴生总使我甘之如饴。
《和你在一起》让我爱上柴小协,《新世纪福音战士》让我沦陷于贝九。
而《她比烟花寂寞》,杜普蕾、e小调大协,多发性硬化症……这些意象总会串联着袭入我脑海里:录音中她运弓拉出第一个音符时,心立刻就被撕裂了。
这个说法其实来自杜普蕾自己,她说埃尔加大协并不是她喜欢的曲目,因为太过伤感,每每演奏到慢板乐章,总觉得自己的心被撕成碎片。
“它好像凝结的泪珠”,杜普蕾对埃尔加大协评价如是。而杜普蕾自己,又何尝不是凝结在大提琴弦上的泪珠;或是一束孤独的烟花,绚烂而短暂。

非常抱歉,这张碟开篇的安乐乡序曲,完全分不清这两套系统——哪怕是声场规模的区别也很模糊。
但是,当e小调大协以大提琴独奏正式开场时,WA22+HD800S就已经赢了:800S低频上段的抬升对大提琴的表现是决定性的。
AEGIR下的6SE很好,并没有太多可被指摘的缺点。然而800S让我仿佛看到了大提琴的形体,体会到了演奏者的感情。
能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背后是有血有肉的人,或者说感受到音乐的温度,这应当是对于器材极高的评价了。
这种时候,谁会再去冰冷地分析器材的特质呢?
事实上,这张碟的录制水平不太好,有持续的底噪,并不太适合器材试音。
除了大提琴的表现,这两套系统的差异应该是被偏低的信噪比淹没了,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音轨行进至女声独唱声乐组曲《海景》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听觉对于人声的敏感程度足以克服信噪比不足,确切听出两套系统的不同之处。
800S在人声上的发散与颗粒感,虽然可以渲染出独特的氛围,但在搭配严肃艺术歌曲时,会让人觉得distractive,听感并不十分愉悦。
而6SE系统下,詹妮贝克的声线结实、凝聚、而光滑,是很有质感的女声,同时又很契合这组声乐作品的气质:借海景抒发爱情,深情款款而又矜持克制。
这张碟的后半部分,我更喜欢6SE系统的表现。

【Day 6】 Green Day - American Idiot
我的摇滚启蒙(请风格细分主义者不要杠我),并且多年之后仍然位列我最爱的摇滚专辑tier 1。
第一次知道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可以由一个主题贯穿始终,仿佛歌剧那样
——此砖track 2和track 12确实是两首五幕剧形式;事实上,其余曲目也可以看作叙事的背景铺垫、人物剖析、以及尾声,所以此砖看作一整部摇滚歌剧也未尝不可。
反战、自传、父权……自诞生起,这张专辑就在不断被解读和过度解读着。
更重要的是,这张碟它真的好听,好听到出圈,出圈到国庆节前叫醒我成为中文社区老梗。

这张专辑的配器相对简单,反而将800S与6SE两套系统的区别清晰地展示出来。
声音整体架构上的区别,正如前所述的气球比喻,不再赘述。
而在对不同频段声音的表现上,800S提升低频上段——体现于定音鼓与贝斯,压低中高频的过渡段——体现于人声,再拉抬高频中段——体现于镲,这些特征在6SE系统平直频响的衬托下再明显不过了。
6SE系统的平直是真平直,可以分辨出低频的下潜的确比800S来得优秀,更加饱满自然的人声也是之前就谈过的。
再一次,800S和6SE两套系统对于这张朋克摇滚的表现,我没有明确的偏向:800S的声场更自然,6SE的频响更均衡,都很好;如果有耳机能综合这两方面,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完美了。

【Day 7】 Glenn Gould -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1954年古尔德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哥德堡,1981年生前的最后一张录制唱片也是哥德堡。
古尔德的人生仿佛一个圆,回到了起点便是终结;冥冥之中似乎暗合了巴赫音乐的对称、复现、环形结构;
为着背景中古尔德不住的呢喃,冥冥二字更觉贴切了。

有意思有意思,钢琴独奏下800S与6SE两套系统再一次出现了风格向的不同,前者宽大深沉,后者凝练明亮。
而这些不同显然源于各自频响分布与空间感的差异。800S系统下更舒展的空间使得钢琴更富形体感,古哼哼与琴声的分离度也更明确一些。
但是低频上段的隆起是把双刃剑,它突出了低音域下的琴箱共鸣,但掩蔽效应使得击键感变得粘滞而不明确;中频上段的不足也使得琴音不及6SE系统来得中正。
是的,在这组对比中,我又一次把“中正”的评价给了HiFiMan而不是森海。
全频段的平直频响和低失真,让6SE系统的钢琴听起来中正饱满,击键感和琴键的分离度都好于800S系统。
抛开声场,我认为AEGIR+HE6SEv2是更适合回放钢琴的系统。

在此聆听此碟的后半段,我睡着了。每一次听都会睡得香甜,非常对得起身为安眠曲的哥德堡变奏曲。

【Day 8】  Another Level / Elvis Costello / Boyzone / Shania Twain / Ronan Keating / Al Green - Notting Hills 原声
原谅我跳个片场先:生活大爆炸,Howard在机场劝阻要回印度结婚的Rajesh时说,
when you propose to someone in Notting Hill, it should be to someone who knows what that movie is.
我想值得向往的爱情,可以超越阶级、可以不同于传统,但肯定不是我在诺丁山向你求婚,你却连诺丁山都没看过。
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穷小子爱上大明星,两人排除重重阻碍最终修成正果。
原声碟用一系列歌曲,契合了影片的情节发展。抛去完满的结局,影片最打动我的还是小伙苦等六年的曲折与坚持;对应这部分的原声歌曲,也是我格外喜欢的。

在播放流行音乐时,800S系统分明的3D包围感很让人受用,再配合硕大的结像,时不时会有演唱会大口径喇叭的错觉,但密度不佳是这大喇叭的遗憾之处;800S系统女声的鼻音感也是个减分项。
与之相对,我没有感到6SE系统有什么值得说道的缺点。回放在这流行向的电影原声,人声细腻真实,配器的分离也恰到好处,电子合成的极低频鼓点也下潜到位。
声场的包围感的确800S更佳,但6SE在人声质感上胜出不少;而后者是我在听流行乐时更看重的。
因此这一场,是AEGIR+HE6SEv2胜了。

【Day 9】 Herbert Von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Kathleen Battle - Neujahrskonzert in Wien 1987
多年之后才知道,小时候写作业时爱华音响里的伴奏就是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蓝色多瑙河,我真正的古典入门。
这张1987卡爷指挥的新年音乐会也是刚入坑时老烧们众口推荐的。感谢老烧们,让我从这里开始认识卡拉扬。
新年音乐会之后也听过阿巴多、克莱伯、梅塔、巴伦博伊姆,等等,但仍觉得卡爷的版本最合胃口。
其实我并没有本事对各位大师点评二三,只是凡事都逃不过人生若只如初见。

AEGIR+HE6SEv2确实是很有趣的系统,在配器简单、录制水平一般的流行乐上,声场规模明显小于,或者说发声位置明显近于WA22+HD800S。
一旦换做配器复杂、录制用心的古典乐,两套系统的声场差距就变得难以分辨了。
这样可以说6SE系统的声场大小更能反应录音原貌吗?但以上谈论的声场仅限于左右维度加前后维度的二维平面。
相比于6SE,800S的上下维度是更明确的存在,再加上巨大的结像,真是太适合太适合大编制了,太适合了,原谅我说三遍。
如果在音乐厅中听大编制古典乐,由于屋顶和墙壁反射声的混响,声音就是有上下维度的,结像就是巨大的,在设计不佳的音乐厅甚至会是模糊的。
纵使6SE明显有着更平直的低频响应,更精确细腻的音色,在大编制下,800S绝对是更有音乐性的那一只。这难道就是老烧口中的监听 vs HiFi?
春之声圆舞曲中,800S回放Kathleen Battle的声音也完全没有鼻音感。同样是女声,流行唱法就有鼻音感,美声就没有,以我的知识无法解释了,只感到神奇。
6SE系统回放大编制也绝对不差,但在800S系统面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少的就是那种临场感吧。
虽然我希望800S的密度再增加一分,但面对大编制时,在这两套系统中选择,那一定会是WA22+HD800S。

【结语】
本文对比的两套系统或者说两只耳机,声音的差别所在,大多都体现在以下几张测试图中:
比如6SE从20Hz到1KHz的几乎水平的频响和近乎恐怖的全频低失真,比如800S1K-5KHz的不足与5KHz之后的尖峰,200-300Hz的隆起,100Hz之后的滚降与巨大的谐波失真。
空间感或是声场主要受耳机腔体设计影响,光靠频域的测试显然是不足以表征的,在此不多说了。

以本文选取的9张碟的主观听感来看,WA22+HD800S与AEGIR+HE6SEv2两套系统战成平局。
前者算上升级管,后者算上前级,价格相差不大,可以说是同级对比了。
但如果考虑到音乐类型,显然单就古典乐表现我是更偏向800S的,而我的碟片库存,各类古典占到75%以上。
因此从声音角度考虑,我会选择留下HD800S。要更何况它佩戴秒杀6SE,对于长时间听音,佩戴舒适的重要程度一点都不亚于音质。



【后记】
但事实上,我也并没有计划留下800S,两套耳机系统会陆续出掉;也没有打算要继续寻找文中所说的完美耳机。
因为蹲到好成色的Ayre V-5xe之后,这套艺雅老5系西装将只用来玩音箱。
一年多之前购入KEF LSX之后,留给耳机的时间本已不多,今后可能都属于AirPods Max以及将来苹果支持Apple HiFi的后续型号了。

回顾自己耳机发烧的历史:
国内的学生时代,screen了所有买得起的塞子,最后留下OK1和ER4S。
国外的学生时代,screen了所有买得起的大耳,最后留下HD600。

而当购买力提升至HD800S的档次,我再没有screen所有同级耳机。
只是单纯把器材作为工具,而不再去探索器材;即使绝对花费远超学生时代,但我自定义已不算一名发烧友。
对于HD800S的感情投射,也远不及当年的OK1、ER4S、HD600。

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令人变得寡义薄情,也许是对音乐本身的热情已超过对于器材。

总之,个人微不足道的历史中烧耳机的部分,就这样了吧。




2
发表于 2021-6-1 08: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好文章!800s轻微的色染有时会令人爱恨交加。800s在钢琴上的表现并不是太好,耳机系统玩的不算久,我没听过钢琴表现一流的耳机和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30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