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董益峰 于 2022-7-31 08:09 编辑
为什么想着要写T1一代、二代、三代的对比呢?标题为何是“道歉”呢?
这还得从前两个月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天天在家说起,由于除了做饭、打扫、给老婆削平果之外实在没事干,就在qq群聊天呗,发现T1三代讨论的人还不少,关键是很多人都说挺好的,而我一直坚持表示这玩意儿没法听,我开始渐渐怀疑自己,我怀疑我当时试听的结论有问题,于是7月初想办法借到了T1三代,接下来就是对比。
对比之前说一下器材,小弟比较穷困,几万几万的前端买不起,而且大耳放啥的也占地方,买一台2万块的耳放说不定要占掉4万块的面积,划不来,就还是用以前的设备:数播馨瑞科D7、解码Chord Hugo、耳放歌诗德H20,别的不说,推力肯定是够用的。
试听歌曲就一首,最最最滚瓜烂熟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是我常听的歌曲中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一首,毕竟上过央视春晚。
首先说人声,T1一代人声最清透也最细,人声距离也最远,但其实也没有很远,比同时期的HD800可以说是好太多了,介于K701与DT880之间吧。当年我去Jaben(现在叫甲苯)试听T1,对比了K701、K601等常听的耳机,很明显通透性、人声细节更强,后来就找了个好价入手了。T1一代的人声颇为透彻,但有些地方会展现出一点不太明显的齿音,就是那种“要爆未爆”的状态。
T1二代人声明显就更厚了,即便是换原厂平衡线怼平衡口也比T1一代听着更厚,但其实我觉得T1二代的人声更加真实一些,至少在我这套比较low的系统上是这样的,毕竟这是我听过无数遍的歌了,用各种器材都听过,心里对于音色的判断应该是没问题的,我就是觉得T1二代的人声更加真实,而T1一代听起来会多一点金属味儿,人声结像也小一点,就会有种小女孩的青涩感,虽然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但这不对,把93年的声音直接掰成90年的声音了。T1二代的人声距离也稍微拉近了一点,明亮度与T1一代基本一致但把边角打磨圆润了,齿音也从“要爆未爆”变成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T1三代人声其实跟二代区别很小,但由于低频的缘故会给人一种人声变厚、变暗的错觉,其实T1三代人声跟二代差不多,听着稍稍偏暖,无论听男声女声都还挺舒服的,距离感与T1二代也几乎一致。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去年第一次听T1三代会觉得声音那么地“闷窄糊”呢?我觉得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那支T1三代有问题,另一种可能就是T1三代没煲开,刚开声低频很多且残响很厉害。
那么接下来就说低频量感,结论非常简单就是三代>二代>一代。其中二代相对于一代的涨幅比较厉害,举个栗子,如果说原本的低频量感是100,那么一代大概是70分的感觉,二代大约是95分,三代大概是102分这样,而去年我听到的T1三代样机的低频量感大概就是120分。换句话说至少对于我来说,T1三代的低频是稍稍过量了,而去年听到的那支T1三代低频简直是爆炸了,这也一度让我对T1三代避之不及。毕竟煲机产生的变化很少有那么大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当时那支T1三代不仅是因为没煲机,还因为器材搭配以及个体因素导致低频量感爆炸的。
再说高频,三者单元素质我觉得差不多,高频延展也差不多,尤其是极高频应该没太大区别,当然由于极高频对听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我这种“木耳”对于极高频也不那么敏感,所以就不谈了。主要说中高频部分,这也是很影响人声听感的,总体来说T1一代中高频有些地方是有明显凸起的,所以导致人声听感偏细偏明亮,在听某些乐器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刺激,当然这跟器材搭配也有关系,换胆机就会好很多。T1二代似乎在中高频部分做得比较均匀,把一些凸起给抹平了,听着就比较柔和,亮度还不错。到了T1三代,中高频那种“灿烂”的感觉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单独听完全没有任何不对头的感觉,但跟一代二代一比就觉得高频少了、暗了。
由于我还是觉得T1三代低频多了,考虑到我给一代二代都是插的高阻口,而三代用的低阻口,于是想着说换高阻口试试~试试就逝世,没想到一个低阻T1插高阻口一点也不冲,反而声音更加通透、低频收紧了,弹性都更好了!所以我就觉得很多一直以来认同的规则也不一定对,T1三代也不见得就适合低阻口,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听感去下判断。后来又试着听了蔡琴、张镐哲这样偏厚的声音,就很合适。
再来说说外观,首先一代是不可换线,二代三代是可换线,对我来说能不能换线无所谓,但是二代三代出线处是倾斜的,所以一看就知道左右,而一代则需要看一看头梁支架上的LR标才好分左右。可换线之后的T1线材轻了软了,所以二代、三代的佩戴起来更轻,一代又明显的下坠感。另外,一代二代头梁支架“Y”叉叉处是镂空的,虽曾见过掰弯的,似乎强度不太够,但看起来就是比三代更高雅一点。还有头梁包皮,我觉得一代手感更好,但是二代三代更饱满,佩戴舒适度上可能有些微提升。另外就是头梁拉伸的时候,二代三代刻度感非常清晰,一代则比较模糊,虽然我的T1一代已经n年了,但伸缩次数不多,磨损可以忽略,这一点就是做工或者设定上的区别。
最后说说驱动性,一代二代都是600欧,无疑都是需要很大推力的,但是二代的音色更温暖一点,不大容易推难听,因此算是二代比一代好推一点。然后就是T1三代了,首先就试了一下DX200,音量85/150就够用,而T1二代插上去音量85/150几乎“蚊子叫”,开到120/150才够响,什么动态瞬态都不用考虑了。而T1三代虽然插随身是差了些,但声音的密度感、各频段的延展还是可以的,至少是个及格水平,一代二代600Ω直接嗝儿屁。
总结一下,T1三代的音质≈2*T1二代的音质-T1一代的音质,同时T1三代好推了很多。
关于为什么我的T1一代二代成色那么好,首先我确实用得没那么多,但是有很多煲机时间,绝对都煲开了。另外,用这类绒布耳罩的耳机听歌前,我一般都要先洗个澡,换句话说说我基本都是晚上听歌比较多,再不济也得洗个头洗把脸,绝对不能用一脸油腻来面对耳罩,这样会坏得快。头梁因为自己用,所以很少伸缩,所以手感与全新无异,这也是我说T1一代比较松是有根据的原因。
|